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651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docx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修改版

第一篇: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是什么

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是什么?

今天,收看专家讲座,苏立康教授讲座中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科教学知识?

”我学到很多知识,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也这么认为。

在不同的学生及其不同的年龄阶段,当然要有不同的且要递进的教学知识安排。

但是,不论是在哪种年龄层,教师都要考虑到语文是母语教育,所以要考虑其思想性、文学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知识的思想性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纯知识性的学科,其是母语教学;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知识中首先要考虑其思想性。

例如选入语文教科书的文章,首先注重的是作者深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感悟,考虑文本中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思考和探索愿望。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传授学科知识时,首先要挖掘这些文章中显现或者隐藏的思想价值,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个价值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语文学科知识的文学性。

语文是培养学生品味美丽的学科。

语文知识的文学性,就是注重通过典型形象来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这些典型的形象具有生动性、可感性,其灌注着美的因子。

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感受这些形象时,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获得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得到更大的快感和满足感。

通过学科知识来开发智力是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的义务,但是“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才为语文学科所独有,是语文课堂内外都要关注的一点重要特色。

三、语文学科知识的工具性。

听说读写,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能力。

一个人要正常生活于人群中,就要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这就是语文学科知识的工具性及其意义所在。

语文教学不去重视这四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远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本原。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阅读,学会抒写;去接触这些学科知识,去提升这些知识眷顾下的能力。

当然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年龄阶段,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要求是有阶梯性的。

鉴于语文学科知识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工具性,鉴于这“三性”之间的关系,我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语文是给予每一个人思想与美丽的工具。

第二篇:

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岗位的实际,谈谈什么是学科知识,什么是教育知识。

强调哪些知识的重要性?

答:

我认为教育知识服务于学科知识,最终让学生思想上、理论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没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很难实现学科知识的目标,可以说学科知识的实现得益于良好的教育知识。

原因如下:

(一)思想政治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化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2.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活动教学、讲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热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

4.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方案。

5.依据教学方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6.根据思想政治教学情境,正确分析和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

1.理解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掌握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引导等功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协调发展。

3.运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业状况。

4.运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分析和评价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

综上所述,教育知识服务于学科知识,最终让学生思想上、理论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现在的教学改革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政治都强调学习政治不仅仅是死读书,死记硬背。

学习政治要与生活结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政治,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政治,高中的比较注重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里面还要求用开放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以本教本。

要注重信息技术在政治学中的运用。

还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评价,评价学生,老师自我评价,不断提高。

根据课表改革就知道哪些知识是重要的了:

学科知识重要,教育知识更重要,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知识是重要的,对学生生活有用的知识是重要的,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人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是重要的,。

第三篇: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备.

语文是感悟和感受的融合

.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

语文是悠长的情韵,优雅的意趣,盎然的心曲.

语文是激情的,是联想的,是高山流水式的奔涌,是一马平川式的倾诉,是午夜黎明式的静寂......

语文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是"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壮志;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无奈......

语文是励行,笃志;是感悟,体验;是浅吟、高歌;是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

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

语文课是什么?

语文课是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再现。

语文课是主体与主导的互动、共享。

语文课是预设和生成的结合。

语文课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纯化。

语文课是思想、情感、人格、文化的熏染。

语文课是作者的文本意义,教者的阅读、欣赏,学者的感悟、感受的再构建,再创造。

语文课是教师的思想、情感、智慧点燃了、碰撞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是尊重与引领。

语文课是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多留一些空白给自己。

语文课是主体的,灵动的,多元的,深层的。

语文课是自然的,自主的,洒脱的,随意的,创新的。

语文课是问号,是感叹号,最好是省略号,而不是句号。

语文也好,语文课也罢,也许有太多的新理念,有太多的新视野,有太多的新做法,也可能有太多的思考,有太多的追求。

总之,作为笔者,会去苦苦思考、孜孜追求,努力追求它的高度、深度、厚度,努力追求它的感性、弹性、人性。

(作者:

张溯兴)

第四篇: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6.根据材料,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说明依据(20分)

答题要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确立出…的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课内容特点、学生情况。

【文言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学常识(作者生平、思想主张等)、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等)、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了解古代一些常用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利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

‚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感情真挚,情深理切,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情操。

……

【诗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领悟诗歌主题、意境,理解诗歌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ƒ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小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养成……习惯。

【戏剧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2)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性。

【依据】答题要点:

(1)从教材分析:

(2)从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且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本单元刚刚学习了几首诗歌,可以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学习,对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来鉴赏诗歌。

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

(3)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分析:

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文言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7.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0分)

示例一:

(1)导入新课。

(2)作者与作品简介。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

‚学生集体朗读。

ƒ提示读音。

④疏通字句。

要求:

根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4)整体感知课文。

(5)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按段落学习具体内容。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7)课堂小结。

(8)布置作业:

(略)示例二:

(1)导入:

激趣。

(2)课堂教学设计:

①朗读----分层朗读,读出气势。

初读→精读

②交流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③仿写练习----动手动脑,强化体验。

④感悟实践----启发思索,深入探究。

导入语·结束语·板书

【课堂导入方法】

(1)提问析题法;

(2)悬念导入法;(3)故事、实例导入法;(4)游戏、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入法。

【课堂导入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结束语的设计原则】

(1)关联性。

结束语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2)新颖性。

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3)人文性。

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

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学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

【板书设计原则】

(1)简明概括。

板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通过板书,学生对教学的目的、重难点可以一目了然。

板书的语言也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条理清晰。

板书内容要揭示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作者的思路脉络和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结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

(3)布局合理。

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

板书的主版面、副版面布局合理。

构图的上下、左右、大小及色彩搭配等要匀称、协调。

(4)书写优美。

板书书写要规范、正确、工整、美观。

正确工整的书写、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形,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8、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5分)

19、教学实录片段评价。

(20分)

答题要点:

(1)简单介绍一下该教学实录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步骤。

(2)夸优点

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ƒ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20、错别字、病句修改。

(5分)

21、学生作文评价。

(15分)

答题要点:

(1)从内容上,选材新颖、精当、深刻,具有说服力、典型,具有时代气息……/选材范围狭窄(或过于宽泛),命题有偏差……

(2)从结构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

(3)从表达上,语言表达畅达如行云流水,干净利索,简介质朴,感情真挚,引起读者共鸣,娓娓叙事……/语言冗余,言不及义,有错别字、病句……

第五篇: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

演讲者: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演讲时间:

2007年12月22日

演讲地点:

宁波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报告厅记录点评: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发中心汪燕宏

语文是什么?

这里就有一个例子,我们这次会议的标语——热烈欢迎专家、学者、教师前来莅临指导。

“莅临”已经包含着“前来”的意思,这句话读起来不通不顺。

语文是什么?

这就是语文。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信手拈来一个现成例子,王教授就开门见山地为语文下了定义。

听者笑,笑前辈的率真,而绝非嘲笑承办方的这一点点失误。

]

语文是什么?

成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觉得怪异,甚至荒唐,因为其他学科从来都没有什么学科是什么的问题,而语文独立成科100多年来,老师教了100多年,学生学了100多年,专家研究了100多年,到现在还是个问题,所以也才会出现前面的这个“前来莅临”的问题。

课改到现在,不是没有培养出好的学生,但总体水平在滑坡,我个人感觉,浙师大招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一届不如一届。

事实上,语文是什么本来是很明确的,倒是给一些专家炒糊涂了,如有的人指出:

语文是语言文化,即“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按这种说法,中小学、大学所学的课程都是语文了?

现在还有说: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即语言+文字+文章+文化,七加八加,真正的语文水平却降了。

如果把语文所涉及到的都加在一起,看似有包打天下的勇气,但语文的负担太沉重了。

我可以严格而负责地说:

课程标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搞糊涂了。

语文课程标准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标准,但是问题太多,亟待修订。

1963年至2000前,语文教学大纲共有11次制订或修订,在2000年之前有关语文本体的表述都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强调的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到2000年却把“祖国语言文字”改成了“祖国语文”。

为什么改?

有关专家不管是否自觉,总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

因为在1997年,有一次“讨伐”单纯强调语文工具性的“语文大讨论”,因此改了,“语文”的解释比较起“语言文字”来有弹性呀,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制订课标的道理也不说,偷偷摸摸地改了,事后也不交待,于是就变成了问题。

[关于以上的论述,我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P11找到了王教授的严格考证: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再查阅《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现,课标连使用一次“语言文字”的勇气都没了。

由此,我赞佩王教授的较劲,也听懂了以上讲话的主要意思:

问题就从“玩忽职守”中来。

]

刚才在开幕式上,有位领导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流派太多了”,我很赞同。

这可能就是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语文的解释,不能在书斋里用测字法来讲,而要从青少年的发展来讲,我在最近出版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这本书里提到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作为课程是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复合而成。

两者不是相混,而是叠加。

语文教育解决的是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别的。

《钱江晚报》曾有一文报道记者拜访某一名人后代,看到其房舍破烂又小,于是就写“看来居住条件差强人意”,其实“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啦。

大家看,语文教育该管的不管,就会导致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水平下降了。

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有自觉实施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意识,拿到教材,任务要清晰,不能有什么讲什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要有侧重地解决汉语和文学问题,要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

如果这样理解,语文教学在小学、初中、高中有不同的侧重,那么,高中侧重在文学教育,初中侧重在汉语教育,小学有特殊性,两种任务尚未分叉,而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所以,汉语和文学教育都必须进行,从而打下汉语言文字的扎实功底。

[以上,王教授对语文的本质作出了正确的界定,他主张中小学生必须在语文课程中既接受语言(母语,即汉语)教育,又接受文学教育,他认为“语文”是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复合不是混杂、混合、混同,即使不分为两门课程,各自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使我们对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有了清晰的认识。

]

关于“语言”,华师大潘文国在他的《语言的定义》一书,搜集各种观点六十多条。

语言,是跟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文字,即口语和书面语,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别的少管,少教。

这儿,我又要与叶圣陶先生唱反调。

对不起,我有不良嗜好,就是要抽烟(王教授开始边抽烟边讲),叶老提出“读写听说并重”,我觉得是错误的。

理由一,是口语是婴儿生活在汉语环境里自然习得的。

儿童汉语口语能力是自主建构、自然习得的过程。

而文字是学得的。

理由二,语文教学是不能不管口语的,但不能和读写等量齐观。

如何提高口语能力,要通过书面语的学习,促使口语逐渐接近书面语的水平,也不能语和文并重,应该以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为主。

前一阵流行“语文姓语”的说法,我也认为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语文应该姓文,文字、文章、文学,首先是文字。

我这样和叶老唱反调,作为后人是不厚道的,但是叶老当时的提法也是有其特定背景的。

因为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是“语音中心主义”,认为口语具有本源性,文字是派生的,是记录口语用的,是符号的符号,叶先生这么说,当然可以理解。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哲学家已经对“语音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甚至颠覆,认为文字有自己的源头,尤其是德里达的“文字中心主义”观点认为:

“口语和文字两者相比,文字更有本源性。

”因此,口语和文字是两条河流,相互影响,教学中是书面语言影响和提高口语水平。

张中行先生这位了不起的语文教育家,他认为“文”的地位、贡献没有被充分地肯定,“语”和“文”在质的方面有相当大的区别:

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等等,总之,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

他认为:

“文”的理解有大本领,大成就。

[王教授的观点无疑是:

汉语素养主要是“文”的素养,从《走进语文教学之门》P166中能够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比较:

“与音声相比,书写无疑是一种更高的文化。

”“书页捕捉住了流动的思维和言语。

”“从交际的角度看,文字远比语言更有权势。

”“书面语可以提高口语的品质。

由此,我们领会到语文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也是不能等量齐观的,要让学生会读会写、读好写好,从而影响和促进学生听和说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王教授质疑权威、颠覆传统观念的勇气和精神。

正如滕春友老师所说“年近七旬的老先生有着作为学者的率真和个性”。

解放后,有人提出:

白话有什么好教的?

但是,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确实有大成就,大本领哟。

这里举些例子:

解放前,中苏两国政府曾签署合作协议。

一次,中国政府因为没有收到苏共中央发给各国的一封函,就公开致函苏共“要求你们把信发给我们”,苏共的回信是:

你们怎么不用“请求”而用“要求”?

我国回答:

在我汉语里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相近或相同的。

苏共再回:

据我们所知,这两个词语在汉语里有重大差异,我们对汉语有比你们高的评价。

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席巴拉迪曾说:

我每次发表谈话,都极其认真、小心,稿子都要修改十几次,因为用一个词就意味着战争或是和平。

余秋雨先生也有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致仕”原是退休的意思,而在他的文章里则是促使去做官的意思。

[从过去到现在,从国际到国内的生动事例,都说明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一语文教师本职任务的坚守,是多么光荣而又艰巨。

举余秋雨的错误,似乎过于苛刻,这让我想起了马斗全在《大师的小误》一文中对语言大师季羡林的失误例举:

季先生的《我看北大》有“时间斗换星移”之句。

斗,即北斗。

北斗不会换的,永远是那北斗,而且永远在北方,只是因季节的变化而变换斗柄(第五至七星为斗柄,又称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