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052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docx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

乡镇干部应知应会知识问答

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质变量变规律

质变量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

按照质变量变规律,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注意增加产品数量,更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要掌握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要注意经济效益。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循序渐进”、“不打无准备之仗”、“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等等,都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4、辩证的否定观

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而不是外力的推动;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5、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6、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7、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

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亲自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创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同时,又用唯物史观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由于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作用、刺激作用、分化作用。

1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它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等特点。

14、党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

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6、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中国正处于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这一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任务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8、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它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它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如何去实践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二是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三是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始终重视尊重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即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宪法赋予的其他权益。

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

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始终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为主体、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人群共同体。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4、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政治

25、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是人民。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当代中国,人民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是中国人民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对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对敌对分子颠覆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图谋,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分裂活动,对暴力恐怖活动,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严重刑事犯罪,对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等等,依法坚决予以防范和打击,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6、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三,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2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28、农村基层组织的组成

农村基层组织,包括设在镇(办事处)和村一级的各种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

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组织三个方面,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及“两新”组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

由此可知,农村基层组织涵盖了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

29、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