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docx
《高三语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Peopleneedtocommunicateandcommunicatewitheachother,andlanguageisthebridgeofhumancommunicationandthelink.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三语文: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
我们知道人不可能孤立的生存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而语文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桥梁,是纽带,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语文科目,教案学习有利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进行,配合教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到教材里的内容,下载后可以打印或者用于电子教学。
李雄军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
大家理解得非常好!
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
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了解感知
1.美学家说: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好。
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
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
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
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
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乐朗诵。
)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
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
《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
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
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
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
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
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
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分组找,讨论)
①明确:
色:
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
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
(颜色的格调)
明确:
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
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
冷清。
凄清如许。
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
透人肌骨。
②明确:
声:
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
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
静。
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
反衬。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
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
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
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
更加孤独,凄冷。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
四、揣摩体味
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
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
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
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
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
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
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
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
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
画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
(神态动作)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
(神态)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
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
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板书“以景显情”)
我们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
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
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
(板书:
“以情驭景”)
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
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
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
是否闲笔?
明确:
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
“慢”“润”“淡”
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
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四、回顾认知过程
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
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
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五、迁移训练
情景相生。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
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1.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
(《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
绿红黄残
明确:
黄。
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2.理解《沁园春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明确:
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
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板书设计
以情驭景
画面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
秋色碧空白中带黄蓝朵青布淡绿微黄清
秋味悲凉
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
以景显情
[1]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