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0936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docx

联合国人居奖申报材料

申报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

项目名称:

古城扬州我的家

——扬州在保护古城情况下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和行动

申报概要:

  1、背景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城区现有500多处历史建筑群,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48个,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0个;扬州漆器、雕版印刷、剪纸、清曲、评话、玉雕及扬剧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5年底,全市土地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128万,其中城区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79.06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扬州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加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古城区居民住房更加拥挤,大部分居住在狭小破旧的房屋中,少数甚至住在文物保护建筑内;城市周边地区出现了大量棚户区和“城中村”。

这些居民不仅住房拥挤、破旧,而且他们住区的路灯、排水、卫生等设施也不配套。

2000年底的调查显示,98%的居民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

2、项目描述

目标和措施:

2001年,扬州市政府在联合国人居署“人居议程”和“新千年宣言”的指导下,提出了在保护古城的情况下,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目标,实施了城市弱势群体居住条件改善工程,采取了下列措施:

建立机构。

2001年,扬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社区、市民代表参与的市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目标制定,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制定政策。

2001年以来,扬州市政府广泛听取专家和市民意见,先后制定了古城区危旧房修缮和经济适用房、廉价房、廉租房建设等15项政策。

如2002年制定的《扬州市区廉价房建设与管理办法》,指导解决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37.5美元以下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实施项目。

2001年以来,扬州市政府通过划拨或优惠出让土地、减免规费、投入现金等方式,与开发企业合作,先后投资7.7亿美元,其中,政府投入3.5亿美元,建设了8个经济适用房小区、3个廉价房小区、2个廉租房小区、5个“城中村”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和1个外来务工人员住宅小区。

配套设施。

2001年以来,扬州市政府投资20多亿美元,用于城市道路改造、河道整治、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供给等工程建设,提升了城市整体环境和服务功能,确保各类弱势群体住房的水、电、气供应。

如2002年扩建了第四自来水厂,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吨,使所有城市居民都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取得的成果:

五年来,扬州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修缮古城区房屋3050户、新建经济适用房、廉价房、廉租房等房屋3.3万套,解决了14.8万6类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困难,即居住在古城区危旧房的居民,城市边缘棚户区的居民,其他贫困、特别困难的居民,以及居住在“城中村”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低收入人群,使他们都享有了适当住房,为他们创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扬州已成为广大市民共同的美好家园。

2·1对居住在古城区危旧房屋中的居民。

2001年起,市政府分三种情况解决其住房问题:

(1)居住在符合古城保护规划的危旧房中的居民。

如古城区东圈门历史街区的大部分房屋有近100年的历史,是扬州古城风貌的集中体现区,尽管这部分居民的房屋破旧,但必须加以保护。

2001年,扬州市政府开始对这类住房实施修缮工程,按照“保护外部风貌,改造内部设施”的要求,向居民宣讲政策,修缮资金由政府补贴30%、个人出资70%。

五年来通过政府和居民联手共出资0.23亿美元用于住房维修,使古城区3050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居住在文物保护建筑内的538户居民。

政府动员这部分居民搬出,并尊重他们的意愿,或给予房屋安置,或给予货币补偿让他们自行购房。

居民搬出后,政府出资对吴氏古宅、个园南区等文物保护建筑进行维修,恢复原貌,并向市民开放。

(3)居住在不符合古城保护规划的乱搭乱建房屋中的居民。

政府从保护古城风貌出发,明确拆除这类房屋,已给予2000多被拆迁户货币补偿,让他们购买经济适用房。

2·2对居住在城市边缘棚户区的居民。

市政府制定了《扬州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办法》,对棚户区实施整体拆迁改造,先后建设了1.8万套的经济适用房,7.3万人住进了新房。

贯穿扬州城区古运河两岸曾经居住着2500多户居民,是扬州城最大的棚户区之一,雨季经常受淹,1998年的一场大暴雨,这里的房屋几乎全淹没在水中。

2001年以前,由于政府资金有限,遇到雨季,只能用临时转移的办法来解决。

2001年,扬州市政府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争取国债资金、居民所在单位援助等方法,筹集了0.8亿美元,实施古运河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按拆除房屋同等的面积,安置这类居民到经济适用房小区。

拆除棚户后的古运河两岸现已建设成公共绿带,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

2·3对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37.5美元以下(相当于城市人均收入水平的1/5)的贫困居民。

2002年市政府制定了《扬州市区廉价房建设与管理办法》,政府通过无偿划拨土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了1980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黄金苑住宅小区,政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购房,给予每平方米62.5美元的补贴,让他们以每平方米不足100美元(相当于普通商品房价格的1/4)的价格购买住房,解决了1900多户贫困家庭的住房。

2·4 对依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维持生活、根本无能力购买住房的特别困难居民。

2003年市政府制定了《扬州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办法》,由政府全资建设了306套、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住房,对符合条件租住的居民每套每月收取1美元的租金;对自主租房的特别困难家庭,政府建立租金补贴制度,给予定额租金补贴,解决了987户特困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累计受益人群5000人。

2·5 对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农民。

2003年市政府制定了《扬州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城中村”实施整体改造。

市政府通过划拨土地、减免有关规费、控制房屋销售价格,建设了7902套、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的集中安置小区,按照拆除房屋的同等面积对他们进行安置;对这部分农民,市政府还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指定劳动部门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援助,帮助他们就业,受益人群24000人。

2·6 对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低收入人群。

市政府出资建设了1600套、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的住房供他们租住。

为解决他们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配套建设社区医院、同心学校等设施,让他们平等地享受到城市的文明,受益人群11000人。

3、主要合作伙伴

在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行动中,扬州市政府注重公众参与、寻求与国内外机构合作,以获得资金、技术支持。

3·1全民参与。

广大市民作为改善居住条件行动的直接受益者,无论是古城危旧房屋修缮、棚户区拆迁,还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他们都积极参与,支持政府推进项目实施。

如在古运河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先后三次将改造方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征求市民意见;在安置过程中,社区积极帮助被拆迁居民寻找临时住房,并组织志愿者协助他们搬迁;居民所在工作单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被拆迁户给予资金补贴,支持他们购买经济适用房,形成政府、居民和居民所在单位共同推进这一项目实施的合力。

3·2国际合作。

在古城区双东历史街区的房屋修缮工作中,为科学编制这一街区的房屋修缮专项规划,扬州市政府和联合国人居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城市联盟开展了技术合作。

在城市自来水厂扩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先后得到澳大利亚和德国政府的贷款计1500万美元。

在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扬州市政府获得了德国政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3国家部委和金融机构支持。

古运河棚户区的改造和城市住区水环境的治理等工程,国家发改委先后给予0.6亿美元的国债资金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对古城房屋修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先后提供了1.5亿美元的贷款。

在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古城居住环境改善方面,中国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环保总局、文物局也多次给予技术指导。

3·4专家咨询。

市政府聘请国际知名的规划大师刘太格先生(原新加坡重建局、规划局的首席行政长官)和中国著名的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等为顾问,他们对扬州居住环境改善行动提供了决策咨询。

2004年5月5日-7日,刘太格先生来扬实地考察了扬州城区,认为“扬州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城市面貌很精致,也有特色”,提出“扬州应高度重视古城和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古城保护和市民居住条件改善这一互动进程。

4、影响

2006年3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表明,在全国661个城市中,扬州市社会环境竞争力高居第九位,商务环境竞争力排第二十位,城市综合竞争力首次进入50强城市、居第四十三位。

项目实施后,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和优良的人居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扬州旅游、居住。

近几年,扬州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次和城市旅游总收入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幅;来扬定居的外地人口逐年增加,2001-2005年年均销售商品房1.4万套,其中有近1/4为外地人所购买。

2005年11月,国家环境和卫生检查组的调查显示,广大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环境改善的认同度高达98.44%。

5、可持续性

扬州市政府在居住条件改善方面所形成的政策、计划、机制、理念,不仅推动这一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且为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

5·1 政策保障:

2001以来,扬州市政府制定的古城危旧房修缮、棚户区拆迁、“城中村”改造以及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困难等方面政策,将持续规范、指导今后改善各类弱势群体住房条件的行动。

2006年6月,根据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实际,市政府及时调整了2002年制定的《扬州市区廉价房建设与管理办法》,将解决的对象扩大到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75美元以下的困难人群,不断改善相对贫困居民的居住条件。

5·2计划保障:

2001年扬州市政府制定的古城区危旧房屋改造工作计划,确定每年改造4万平方米目标任务。

这一计划已列入扬州市人大通过的《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2006年-2010年)规划》,到2008年底将全面完成古城区危旧房改造任务。

5·3 机制保障: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要求,市政府控股的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将作为今后古城保护与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工程的实施主体,在执行政府规划的基础上,负责项目的融资、对外合作,并组织项目建设。

2005年11月,该公司与上海证大集团签订了联合改造古城教场片区的协议,引入社会资金和技术,对这一片区的破旧房屋进行系统修缮。

5·4 价值观保障:

2001年以来,扬州市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行动,给市民带来了实惠,全体市民认识、了解到了这一行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增强了居住在扬州的自豪感,增强了参与改善住房条件和保护古城行动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支持这一行动。

6、可推广性

扬州市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行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政府作为典型,加以推广。

6·1扬州市政府关注弱势群体住房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困难的做法2004年5月得到了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高度赞扬,国家建设部将这一做法在全国推广。

6·2扬州市政府重视居住区水环境整治工作的做法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关注,2005年5月,建设部在扬州召开首届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建设国际研讨会,推广了扬州的做法和经验;2006年6月,扬州市政府作为中国城市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典型,被建设部推荐参加了联合国人居署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城市论坛”。

6·3近几年来,扬州市政府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行动得到了江苏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005年11月,江苏省政府在扬州召开全省城乡建设大会,会议认为:

扬州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