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9174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专题.docx

高等教育学专题

高等教育学专题

第一讲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涵义

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卢梭:

“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裴斯泰洛齐: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美国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1、教育的特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它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所特有的关于种族保存、经验传递和知识再生产的种种活动的总结。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的。

第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

第二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如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第三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如学徒式教育;

第四种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

所谓狭义的教育,是教育成为独立社会活动形态以后出现的。

它的条件是:

第一,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即儿童、青少年。

第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主要是专业教师。

第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学校进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创始人:

利托尔诺。

  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心理摹仿说是由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提出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摹仿。

在他看来,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

①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而产生的。

②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件的。

语言和教育同时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教育的历史演进

 以生产关系为根据和标志划分:

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以生产力为根据和标志划分:

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以教育本身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为标志划分:

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原始教育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是融为一体的。

教育的要求和过程,主要是为了生产,而且是在生产中进行的。

在教育机会方面,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具有摹仿性的特点。

古代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②古代教育完全脱离生产实际,甚至鄙视生产劳动,具有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特征。

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在教育目标方面,不仅培养统治人才,而且培养技术人才。

②在教育内容方面,自然科学开始走进课堂,并日益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有机结合,其标志就是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

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惟一途径。

②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

三、教育的本质

我国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有四种不同的观点:

1、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或基本上是上层建筑。

2、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或基本上是生产力。

3、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应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的统一。

4、认为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是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相互传承。

1、

社会

双向传递与承受

承受者

2、两极复合主体多种形式

3、能动性与被动性,有意识与无意识

4、语言中介性与行为实践性

5、传承结果是文化内化为意识和行为

6、传承时空的绵延性

7、传承的继承性与超越性

第二讲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

一、大学理念及其演变

二、大学精神

三、大学使命

1、大学理念:

“理念”产生于实践,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系统的、理想化的认知和观念,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大学理念则是关于为什么办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思想观念。

大学理念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培养标准、专业设置等。

如:

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

做一个真正的人,知道如何爱自己、爱生命、爱人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服膺真理而得自由的人;做一个热情的人,看得见生命中缤纷色彩、丰富多姿的人;做一个健康的人,身体强健、精神饱满、灵魂昌盛的人……做一个真正满足、真正成功的人。

2、经典大学理念及其价值取向考察

柏拉图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理智和智慧的国家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倡导发展学生理性的“博雅教育”,提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和国家办学的理念。

在中世纪,大学理念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是一种知识本位的价值观。

洪堡大学理念的着眼点是科学,核心内容为三大原则:

第一,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科学统一的原则。

纽曼《大学的理念》,认为:

第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智,自然科学由于其知识的狭隘和专门性,难以适应这种需要。

而古典人文学科却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有利于理智的培养。

第二,知识本身就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尽管古典人文学科不能给学生以功利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能使人得到一种“自由教育”,是一种精神的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最初完全承袭了英国传统模式。

如:

康乃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的“通用课程”,其信条是“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价值的人文性。

如: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

认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创立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价值的社会性得到了张扬。

3.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多样化的大学理念,将是21世纪大学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成为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

创新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21世纪大学的核心理念。

(一)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大学教育如何有力地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教育如何有效地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十是”:

大学是探究学术的殿堂,大学是云集大师的基地,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是发展科学和经济的源泉,大学是铸就人生的熔炉,大学是指导社会的灯塔,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站,大学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生长点,大学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内涵有:

第一,自觉的学术精神。

第二,永恒的道德精神。

第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1、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2、大学精神对大学存在与发展之作用

1)生命力的体现:

失去了精神的大学,意味着这所大学生命力的枯竭。

2)抵御腐蚀的盾牌:

大学精神是维护大学纯洁与独立、平等和民主的金色盾牌。

3、如何塑造、发扬大学精神

1)选择校长至关重要。

2)建设校园文化义不容辞。

3)师生关系有待改造。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学校师生需求、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支柱和灵魂。

三、大学使命

1、对现代大学使命理解

使命是人们对组织必须承负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

大学使命就是大学定位理念的体现,具有确定大学责任的作用。

1)大学使命演变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

12世纪前后,以意大利的波洛那大学、萨特诺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的诞生为标志,产生了被称为人类文化史上“智慧的花朵”的中世纪大学。

大学的使命是要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

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充分展开后,以德国柏林大学为洪堡为代表,主张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机构,更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

大学的使命不仅是教育人,而同时要成为知识创造的源泉。

第三阶段:

到了二十世纪的初期,当美国成为工业化最强大的国家时,在美国提出了大学使命的第三种见解,即大学还应该是一个服务的机构。

“服务社会”是继教学、科研后,成为大学使命新的内涵。

(2)对现代大学使命的理解和陈述

大学基本使命的描述应该是“塑造未来”,应该是“设计和构建明天”,应该是“引导社会向前发展”。

在“引导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要“传启文化”,要“探索真理”,要“通过研究发现新的知识;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现代大学的使命可陈述为:

多领域服务和引导社会的发展或多领域服务和塑造未来。

2、21世纪大学的使命与作用:

第一,以同时具备对社会、对人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掘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为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第二,应该鼓励学生用新颖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并提供适应社会变化的新知识。

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

3、如何办好一所大学?

一要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办学目标。

二要有科学得力的切实可行的治校措施。

三要有一个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

四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五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名师大师。

六要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七要有优美的校园环境。

八要有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

九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十要在质量、特色上下功夫。

 

第三讲 大学的主旨:

塑造人的精神

一、精神性是人成为人的标志

二、大学教育的主旨:

塑造人的精神

一、精神性是人成为人的标志

人性的构成有三个维度

自然性

社会性

精神性

精神因素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1、什么是精神?

《辞海》:

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二是指神态、心神的集中与指向程度,

三是指精力、活力,如龙马精神;

四是指神采、韵味,如“有梅无雪无精神”,指缺乏最根本的意境与魅力,又如“敢怒敢言见精神”,指做人的基本立足点;

五是指内容的实质,如“传达会议精神”、“贯彻文件精神”等。

总的来说,“精神”一词,主要是指对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

认识人的精神性,应该把握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从整体上看人类的存在状态,“精神”是人区别于物的标志。

人的存在是一种不同于物的精神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的“精神”,是与物质世界对应的人类哲学、文化和意识,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引导历史进步的动力。

第二个层次是从个体身上看个体与个体间的区别,“精神”是个体与个体相区别的标志。

相对于第一个层次而言,它更多地受一定文化哲学、历史的影响,从而使某个个体表现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乃存在的个体差异。

尊重个体差异,是精神生长的土壤。

第三个层次是从具体的个人身上看其存在的个别性、独特性。

主要指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表现为其精神生活的取向和质量,“是个人存在的深层的尺度”。

个人的精神主要通过三个基本层面来体现:

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和情感。

这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基础。

第二个层面是道德和意识。

这是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状态,它表明的是个人与他人交往的精神能力。

个人的道德生活的和谐和自我意识的平衡,是其精神处于良好状态的标志。

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

这是个人精神存在的核心,表明的是人的精神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是人的自我认识的升华和境界。

“精神”的最终立足点或归宿应该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即与物质生活相对应的精神进化和满足。

人的精神性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定义:

一是表明了人的存在最基本的状态;

二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三是寻求个人的独立性;

四是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五是探索生命的价值。

这五个方面是人的精神性最核心的内容,是人的存在最本质的规定。

------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在1993年的一份报告

2、人的精神性所具有的特性

依存性。

人的精神依物质而存在,因实践活动而发展。

个人性。

人的精神性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是依个人而存在。

时代性。

个体精神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精神、共同意识的具体表现。

超越性。

人的精神一旦生成,就随着个人知识的增长、活动的丰富和价值意识的形成而不断超越。

3、自由乃人的精神本质

自由作为人的精神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并规定着人的发展水平。

第一,思想自由。

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社会允许思想自由的氛围;二是指个人表达思想的自由;三是指学术研究的选题和发表的自由权利。

第二,选择自由。

选择自由是精神自由的现实表现,也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价值意识和基本权利。

自由选择的本质含义是在目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最合理的选择实现的方式和途径。

第三,信仰自由。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核心。

第四,审美自由。

既包括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也指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更高的人生体验。

它指人们用一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事物,追求一种真正的心灵自由。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进化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生物阶段和心理阶段,现正处于第三个进化阶段:

精神进化阶段。

二、大学教育的主旨:

塑造人的精神

从人类教育实践看,它是以文化传承的方式不断复演着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们通常把这个过程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初等教育是自然的,主要依赖于人的自然天性,即所谓“率性发展”。

它必须遵循人的发展的自然性规律,通过发展人的多种自然禀赋,小学教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学生生存资本。

中等教育主要是社会的,即依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训练教育者相应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相应的品质。

中等教育是预备生活,使受教育者成为未来社会的公民。

中等教育侧重于培养人的外向度的精神,即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精神,如求知精神、仁爱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等,中学教育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资本。

高等教育主要是精神的,侧重于发展人内向度精神品质,如自主精神、审美精神、信仰精神,并不断指向精神自由,塑造人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格,应成为大学教育教育的重点,大学教育要教给学生精神资本。

所谓精神教育(Spiritualeducation),简单地说,就是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从具体内容上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心理教育,二是道德教育,三是精神信仰的教育。

心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引导学生适度地表达情感。

精神信念的教育,是理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旨在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强调人应该学会同自己的精神打交道,学会用多种方式去养成精神,去丰富精神,去拓展精神,精神的自由是最后的自由,也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第四讲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

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二、高等教育学的科学内涵

三、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

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属性及功能分类的界定,它通过深刻影响学科的研究对象来决定学科体系的结构、层次和构建学科体系的方法。

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根据学科的主要功能,将学科划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与应用学科三大类。

教育科学的功能分类,以自然科学的功能分类为依据,并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一般划分为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

基础理论学科是学科推进的“思想发动机”,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描述、解释事物的现象和过程,探索和揭示事物运动带本质性、普遍性的规律。

它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学科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基础理论学科探明的理论原理,解决具体领域或特殊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并形成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方案等,其重点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应用学科说”。

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理由是普通教育学在客观上已经为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主要是应用学科说”。

这种观点以高等教育在教育科学学科结构中的位置为依据,认为高等教育学基本上属于应用性学科。

它的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应用理论学科说”。

认为:

“尽管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基本理论的一门应用学科,但它却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之间的认识长链中的一个环节,并且仍然属于其中的理论环节,而不是实际操作环节”。

“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基本理论,其逻辑终点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也即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概念、原理体系,是在高等教育认识领域中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扬弃和动态发展。

  第四是“相对说”。

这一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相对于教育学来说,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是研究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规律的学科。

相对于它的分支学科来说,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比较系统的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对其他学科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第五,“基础理论学科说”。

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理由:

第一,.高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普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学必须承担起理论建设的任务,成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第二,过去近2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偏向及其后果,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学确立基础理论学科的性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水平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亟需一门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等教育学来解释、预测和指导。

二、高等教育学的科学内涵

1、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门教育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其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对象处于青年中后期。

主要是18-22岁的青年,教育工作应当遵循青年中后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

第二,实施的是专门教育,以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高等教育实施的专门教育并不就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不就是专业人才。

高等教育实施的专门教育应当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通识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独立分析、解决专门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高等科学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短期高等教育四种基本类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基本体系。

高等科学教育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骨干,也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是所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高等科学教育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以学科为基础,二是注重适应性。

我国的高等科学教育主要有两种:

一是高等基础科学教育,主要指文科和理科教育,

二是高等技术科学教育,主要指工程、农林、医药、财经、政法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熟练技能和适应职业技术变化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高”,一个是“职”。

“高”,它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主要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职业技术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高等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

2、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人的心理、生理和时代特征协调发展的规律,简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是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简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1)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人的心理、生理和时代特征协调发展

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质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第一,教学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解决教学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为主是高等学校永恒的办学规律。

第三,在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中必须坚持注重提高素质的教学观。

第四,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的实质是文化的传递、内化和创新。

(2)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相适应。

社会总需求与教育总供给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第二,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需求和环境的制约。

第三,在一定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还会对社会需求和环境起反作用。

三、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不仅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其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而且有独特的研究方法。

1.以问题研究为基础

2.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

关键在于一定要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以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

3.以多学科研究为中介: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多学科建设是从问题研究过渡到最终目标的中介和桥梁。

4.以建立理论体系为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注意:

第一,提倡求是和牺牲精神。

第二,正确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四,高度重视学术研究。

第五讲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

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

讨论:

大学教学是一种技艺性的操作,还是一种学术性的活动?

博耶在《学术的反思》:

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知,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

他提出了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探求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

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教学学术包括有效地呈现学科知识,根据一定目的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使学科对学生来说更易接受、更有意义地掌握。

赖斯(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