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871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人音版音乐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京韵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聆听《京调》,表演《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

全曲以

“”这样一个乐节为动机而展开。

歌曲以内容的情节发展而分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8小节,四句组成。

每句2小节。

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

词曲结合贴切,平稳而带有叙述性。

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包括说白的1小节),也是2小节曲调为一句,曲调由第一乐段的动机

“”倒逆为“”而展开,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由六句组成,基本是2小节一句。

(但倒数第5小节的“”是3小节一句)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节奏拉宽,带有戏曲的拖腔味,表现二位吹牛大王,越吹越大,正在洋洋得意之际,音乐突然出现一个前八分休止符,转入另一个情境:

“走来一只大公鸡”,用连续七个四分音符:

“”形象地把公鸡“一口一个”把它俩全吃了。

风趣而完满地结束了这一闹剧。

歌曲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聆听与表演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体会“京韵”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2、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

教学难点:

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

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

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

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

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

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

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

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

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曲谱见课本。

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

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二、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1.介绍现代京剧《红灯记》剧情(见教材分析)。

聆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并作唱段内容简介。

2.解释:

“西皮流水”,西皮是腔、流水是板。

3.将全唱段分解成4句,分句跟随音带反复学唱,跟唱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打着“板”(强拍)“眼”(弱拍)跟唱。

唱会一句再唱下一句。

一句一句学唱。

第一句:

从开始到“不登门”。

第二句:

从“虽说是”至“还要亲”

第三句:

从“爹爹和奶奶”至“猜出几分”。

第四句:

从“他们和”到“红亮的心”。

演唱时指导学生用假嗓唱,音量不要大。

分句演唱时,教师适当点拨每句的情绪的起伏。

拖腔处要提醒学生仔细听,认真模仿,这是唱出京味的关键。

4.在分句唱好的基础上,随录音完整地跟唱。

5.请基本模唱像样的1—2位学生试唱。

6.全班角色化投入地唱全选段,实践体验京剧的韵味及剧中人物的品格。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1、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调》

2、学唱歌曲《蝈蝈和蛐蛐》、《我是中国人》

教学过程:

一、聆听《京调》

1.从《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选段中,基本感受了京剧的唱腔,现在请听这段笛子吹出的曲调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2.初听第一主题的笛子主奏曲调与第二主题笛子的曲调。

(1)设问:

哪一主题的曲调舒展悠长,哪一主题的曲调活泼、紧凑?

(2)听辨教师弹奏这两个主题的某一主题,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是第一还是第二主题。

(3)哼唱:

视谱哼唱这两个主题的曲调。

3.欣赏全曲。

设问:

全曲分为几部分?

如果第一主题用A表示,第二主题用B表示,那么全曲的结构图式是怎样的?

(ABABA)

4.复听全曲,完成教材下方的作业。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聆听范唱《蝈蝈和蛐蛐》。

设问:

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歌曲曲调的风格与情绪怎样?

2.分段跟唱。

先跟唱曲调,然后再跟唱歌词。

(1)第一段从“我是蝈蝈——吹牛皮”。

(2)第二段从“蝈蝈对着蛐蛐笑眯眯——叫谁向东它不敢朝西”。

(3)第三段至最后结束。

3.完整唱全歌。

4.讨论歌曲的演唱情绪及分角色设计表演唱。

(教师为他们准备道具,如头饰彩色纸等。

5.表演唱《蝈蝈和蛐蛐》。

6.回家学一段地方戏曲,下节课在班上唱给同学听。

三、课后小结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我是中国人》

2、编创与活动

3、简介京剧小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制作脸谱

教学过程:

一、表演《我是中国人》

1.“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

京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

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3.分句跟唱。

(1)点着“板”跟唱曲调。

(2)点着“板”跟唱歌词,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

量做到“字正腔圆”。

4.跟着范唱,完整地唱好全歌。

5.以自豪的情感跟着伴奏带唱好京歌《我是中国人》。

6.分组编排表演唱《我是中国人》。

7.召开戏曲演唱会。

二、编创与活动

自制京剧脸谱

1.介绍京剧人物“行当”:

生、旦、净、丑及其脸谱(见教材分析后的小知识)。

2.准备一部分脸谱的图案供学生自制时作参考。

3.学生在课前也可收集一部分京剧的各种行当的脸谱图。

4.学生分组自制京剧脸谱。

5.展示会。

学生各自戴上自制的脸谱在锣鼓(经)点的伴奏下走着步子,在教室内走圆

场。

6.把课上学会的京剧选段或京歌回家唱给爸爸妈妈或周围邻居听。

参与社区的文娱表演活动。

三、京剧小知识

〔行当〕

生:

男性正面形象。

中老年男性称“老生”,又可分为“文生”与“武生”;

年轻男性称“小生”;小孩子称“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形象。

其中,端庄娴静的形象,唱功为主的称“青衣”;活泼、

泼辣的形象,以念、做为主、以唱为辅的称“花旦”;以武技擅长的称“武旦”;老年女性称“老旦”。

净:

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

滑稽、幽默、机敏、活跃的人物,也有“文”、“武”之分;

能言善语、幽默诙谐的中老年妇女称“丑旦”。

〔脸谱〕

红脸:

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

白脸:

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

黑脸:

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

蓝脸和绿脸:

中性,表示草莽英雄。

金脸和银脸:

表示神秘,代表神妖一类者。

四、课后小结

课题友谊

教学目标:

1.师生性、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

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等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编创舞蹈动作。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

2、表演《手拉手》、《可爱的苹果》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歌曲《手拉手》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

歌曲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和真情,热情地颂扬了欢乐的友谊。

歌曲采用44拍,大调式,曲中每乐句中

“”切分音的运用很有特点,使得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

句中伴以拍手声热烈地渲染了歌曲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儿童们为创造一个充满友爱、温暧的世界的美好愿望。

歌曲以六度大跳进入合唱部分(8小节),在曲调上采用了重复的手法,配以衬词“啦啦啦”使同学间欢乐的友谊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地抒发。

第29-33小节又以齐唱形式、重复的音调出现,末句旋律逐渐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主音上。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和歌唱体会友谊

教学难点:

艺术创作实践活动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表演《手拉手》

2、创作动作:

为儿歌谱曲

教学重点:

唱出曲调活泼跳跃,富于动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表演《手拉手》

1.从文明礼貌习惯导入。

设问:

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

2.聆听范唱:

(1)说说这首歌讲些什么内容?

(2)这首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哪一种节奏型出现很多次?

你能拍击一下吗?

3.学唱歌曲。

(1)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曲调(第1—6小节),注意乐句的完整性,注意切分节奏。

学唱时,让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把握住节奏。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的第二、第三乐句。

在自学前,教师先范唱这两乐句曲调,并要求学生听辨这两个乐句的曲调与第一乐句的关系(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以提高学生分析、听辨的能力。

(3)在能流畅地唱好第一乐段的曲调的基础上学唱第二乐段。

(4)第二乐段的二声部并不难学。

因8小节的合唱实质上是两个4小节的重复。

可以让学生自学,在合成时教师注意调整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接着的单声部比较简单,学生能视唱。

(5)完整地、以稍快的速度、有朝气地唱好全曲调。

(6)填上歌词以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1)按歌谱上要求,在第一乐段长音处加上集体拍手。

(2)让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其基本音型为“”,在歌

谱上有色块处用“”节奏,以烘托热烈的气氛。

(3)有条件的班级,可用竖笛、口风琴为歌曲伴奏。

(4)编创设计一组舞蹈动作为歌曲伴舞或排成表演唱。

二、创作动作:

为儿歌谱曲

1.让学生熟读儿歌,能有感情地背诵。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咏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

围的同学听。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

法进行创作。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三、课后小结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聆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2、表演《可爱的苹果》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感受音乐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