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7830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7 大小:14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1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docx

黑龙江太阳岛湿地公园总规张修改稿打印版

1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2408hm2,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松花江北岸,地理坐标为E125°16′56′′-125°37′40′′,N44°41′41′′-45°47′07′′。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交通便利,距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38km;哈伊、哈萝、哈黑、哈大、哈肇五条公路在此汇集,滨北、滨州、王万铁路在此通过,且有铁路专用线可供使用,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必经之路。

此外,公园南邻内运水路松花江,经黑龙江、日本海可达东北亚沿海地区。

1.2自然条件

1.2.1地质地貌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松嫩沉降带东部隆起区的边缘。

地层包括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其中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遍布全区,约占总面积的98%,地层多被其覆盖。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地貌类型属内陆河川平原,河岸滩涂湿地及低平地,主要有河漫滩沼泽地、低平地、平缓坡地、岗丘及洼地。

海拔高度多在115~118m之间,最高海拔12l.21m。

1.2.2土壤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内土壤类型较为复杂,主要土地类型有草甸土、黑土、沙土、沼泽土、泥炭土等。

1.2.2.1草甸土

草甸土包括砂底草甸土、粘底草甸土、砂底泛滥草甸土、砂底粘底碳酸盐草甸土、苏打盐化草甸土、苏打碱化草甸土等土属。

主要分布于江河漫滩、阶地“U”型谷底和封闭式凹地内。

1.2.2.2黑土

黑土包括粘底黑土、砂底黑土、埋藏型黑土、粘底草甸黑土等土属。

黑土层厚,基础肥力高,理性状好,但质地疏松,易受风蚀、水蚀和春旱。

黑土主要分布于岗阜状一微倾斜平原及阶地平原上。

1.2.2.3沙土

沙土主要由洪泛冲积或受风力搬运堆积而成砂丘、砂垄、砂滩,其母质层厚1.5m,呈棕黄色,松散无结构。

沙土主要分布于近江河漫滩上。

1.2.2.4沼泽土

沼泽土包括河谷草甸沼泽土和河岸泥炭沼泽土,土属简单。

其表层具有团粒结构,潜在肥力极高,牧草杂草茂盛。

沼泽土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有季节性积水、长期过湿的河套地带。

1.2.2.5泥炭土

泥炭土主要分布于松花江漫滩低洼草塘内。

1.2.3气候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至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年平均气温3.2℃,全年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0.1℃,最低气温可达-40℃。

无霜期140~60d,初霜期一般开始于9月25日,终霜期开始于5月4日。

全年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3.3℃。

年平均降水量578.8mm,年平均日照时数2620h。

本区域内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8月份。

春季受从俄罗斯南下的干冷空气与中国西部高原到来的干暖空气的交汇影响,风大少雨。

夏秋季节南下的冷湿气流和太平洋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降雨较多。

冬季降雪期一般从10月中下旬开始,翌年4月中下旬结束。

春秋之际常有雨雪交加天气。

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05d,年平均积雪深度21cm,最大积雪深度41cm。

本区域内季风明显,每年风向以西南风、东南风、西风为主,风力以春季最大。

年平均风速3.57m/s。

春季3~5月多刮西南风,东南风,平均风速3.5~5.4m/s;夏季6~8月多刮东南、南、东风等,平均风速2.3~3.3m/s;秋季9~11月份多刮西南,西风等,平均风速2.2~3.2m/s;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多刮西北、西、北风等,平均风速1.3~2.7m/s。

1.2.4水文

区内河流纵横,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及其支流,水资源及其丰富。

本区河水平缓而宽阔。

地表多被草原及大面积的沼泽覆盖,蓄水能力极强。

降水径流迟缓,地表水保存及储积时间长,水资源储存能力极强。

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化学类型单一,矿化度普遍低。

大部分含水层上覆土层的碳酸盐及钙、钠离子含量较高,经大气降水下渗淋滤作用,致使地下水普遍成为重碳酸钙、钠型水。

1.2.5生物资源

1.2.5.1植物资源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植物区系属长白植物区系,由于受其它区系成分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多区系成分种重叠混杂的现象,从而丰富了本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并具有独特性。

长白植物区系成分在本区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和大兴安岭植物区系成分,蒙古植物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相对较少。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主要为平原区河流冲积地貌类型。

地势低洼平坦,坡度变化小。

松花江沿岸由于江水泛滥和冲击,形成许多江汊及泡沼。

加之这里的大陆性气候,夏季有湿热环境,适于世界分布成分生存。

故此这里世界分布成分较多。

本区分布的维管束植物66科243属464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种,种子植物462种(详见附录1)。

常见植物有灯心草属、浮萍属、藨草属、莎草属、早熟禾属、芦苇属、眼子菜属、香蒲属、马唐属、茨藻属、鬼针草属、车前属、龙胆属、旋花属、狐尾藻属、千屈菜属、堇菜属、老鹳草属、毛茛科、金鱼藻属、繁缕属、苋属、酸模属、蓼属等属的物种。

1.2.5.2动物资源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境内,为松北区江堤与松花江之间的过渡湿地带地带。

湿地公园内地貌类型属内陆河川平原,河岸滩涂湿地及低平地,湿地公园内有灌丛、沼泽、草甸、草塘和少量的林地,灌丛、草甸、沼泽和水域相互交替,为动物的觅食、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栖息条件。

同时,区内有少量珍稀物种和经济物种,是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育方面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本区有脊椎动物6纲32目65科214种,其中圆口类1目1科2种,鱼类5目12科64种,两栖类2目4科6种,爬行类3目4科6种,鸟类16目35科117种,兽类5目9科19种(详见附录2~5)。

该湿地公园内主要以鱼类和鸟类居多,鱼类以鲤形目鱼类种类及数量占优势。

数量最多且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有鲤、鲫、蛇鮈、泥鳅、塘鳢等。

葛氏鲈塘鳢、鲫、蛇鮈数量较多。

鲤、花鳅、鲶等属常见种。

而其它各类数量较少。

湿地公园共记录有鸟类1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近50余种,主要为水禽,如灰雁、绿头鸭、绿翅鸭、白眉鸭、凤头鸊鷉、凤头潜鸭等数量较多,有一定的经济开发价值。

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地加以利用。

本区兽类较贫乏,由于环境变迁,许多珍贵种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绝迹。

水獭等已经绝迹,赤狐等亦十分罕见。

本区的优势种仅为危害农作物的鼠类。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当地居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近年来,兔、鼬等数量有所增加。

1.3社会经济条件

1.3.1湿地公园社会经济条件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主体松北区湿地公园沿松花江北岸成狭长地带分布,总面积12408hm2,隶属于哈尔滨市松北区。

松北区于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哈尔滨新的市辖区。

该区以松花江主航道为界,辖原隶属于道外的松北镇、松浦镇、万宝镇、太阳岛街道办事处、三电街道办事处以及原呼兰县乐业镇、对青山镇,辖区面积736.3km2,其中市区面积25.5km2。

全区辖5个镇,5街道办事处、7个社区居委会,48个村民委员会。

全区总户数6.3万户,户籍总人口19.7万人。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亿元,比上年增长89.8%。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初步测算,200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1%。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2亿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2005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工业经济整体格局进一步改善,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实现总产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以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为重点,全区房地产开发住宅建设迅速启动,建筑开发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005年实现增加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亿元,增长31.3%。

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发展势头强劲。

至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8个,年销售额为8.4亿元。

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005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9.3%。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至2005年年末,全区有星级宾馆、饭店4家,全年营业额为2418万元。

太阳岛风景区、雪博会、冰雪大世界、东北虎林园、东金葡萄园等已成为该区的旅游品牌。

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601万元。

实施太阳岛三期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太阳岛景点增加到70个,实现了“岛在水中,园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目标,提升了太阳岛城市旅游品牌,全年实现门票收入3651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3.2湿地公园所在市区社会经济概况

哈尔滨市坐落于中国东北部,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省南部,E125°42′-130°10′,N44°04′-46°40′的方位赋予她得天独厚的黄金地段,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天鹅项下的明珠”。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全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7个县。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有“冰城”之称,是冰雪旅游和避暑胜地。

哈尔滨市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哈尔滨市是全国重点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大。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1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11亿元,增长13.7%。

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43.0%和49.1%,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3.2%。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4:

35.3:

48.3调整为14.9:

36.8:

48.3。

人均GDP21374元,比上年增长12.7%,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706美元。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92.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8.3亿元,增长14.7%。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4.7亿元,增长18.3%。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优势产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3.1亿元,增长16.5%。

其中,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39.3亿元,增长10.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63.8亿元,增长19.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全年实现增加值1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金融保险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006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6.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2006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19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

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67.4万人次,增长20.3%;入境旅游人数23.7万人次,增长16.4%。

旅游业务总收入171.9亿元,增长40.2%。

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161.3亿元,增长42.5%;国际旅游创汇1.33亿美元,增长15.3%。

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86家,旅行社180家。

2006年,消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较大。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1%。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06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80.3万人,比上年增加5.5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472.7万人,增加73.8万人。

劳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日趋合理。

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10万人,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40%和57%。

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3.01万人。

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数8.11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

共有7.8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

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54个,全年为19.5万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介绍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0.45亿元小额担保贷款,4079人实现自主创业。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据2006年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30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消费支出8515元,增长7.8%。

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4405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生活费支出2496元,增长10%。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3.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1.4交通状况

1.4.1外部交通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主体松北区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的松北区,道路星罗棋布,公路、铁路、水上交通和航空都很发达,客流量大。

湿地公园主区松北湿地位于哈市松花江北岸,与江南市区仅一水之隔,与市区可以通过陆路、水路多种方式联通。

目前,可通过松花江公路大桥、四条正式水路航线与江南市区联系,通过陆路需10分钟车程,水路也仅需15分钟,为本区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游客到达湿地公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

1.4.2内部交通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内部交通方便,以公路和步道为主,还有不同的水上交通。

通往各主要景点的游览步道,采用木质栈道进行铺设。

1.5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座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境内,松花江北岸,拥有著名的太阳岛风景区,依托良好的湿地自然资源条件,发展前景广阔。

湿地公园建成后供电将全部采用国电网供电。

目前,通讯基础设施发达,移动、固定电话已覆盖湿地公园所在区域;湿地公园周边地区广播电视普及率已经达到100%。

商业网点已经初步形成,游人不但可以买到各类精巧的旅游纪念品,还可以买到纯天然、无污染的东北特产黑木耳、蘑菇、刺五加、五味子等。

湿地公园周边食宿条件优越,不但有高档别墅、宾馆供游人选择,还有极具东北风情的农家乐餐饮业,吸引八方游客。

由于地处哈尔滨市区,医疗机构众多,医疗条件发达便利。

另外,哈尔滨市首家合资组建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哈尔滨顺迈医院正式落户湿地公园附近的利民开发区。

该医院已经破土动工,投用后将有效缓解江北地区70万市民就医难的问题。

该医院规划总占地面积200000m2,投资24亿元,计划提供3000张床位,是国内最大的合资医院。

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20000m2,投资10亿元人民币,可提供床位838张,2009年投入使用。

医院将设23个临床学科,设置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8个,医护科研人员将达5000人左右。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哈尔滨市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和避暑胜地,尤其是以冰雪旅游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宾客。

美丽的松花江似彩带从市区蜿蜒而过,幽雅的太阳岛似闪亮的珍珠镶嵌在松花江北岸。

巍峨的防洪纪念塔、飞架南北的松花江公路大桥、壮观的工人体育馆等建筑景观令秀美的哈尔滨更加婀娜多姿。

哈尔滨又是以冰雪、避暑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城市,兆麟公园的冰灯和太阳岛的雪雕及冰雪大世界驰名五洲。

冰雪旅游热,带动了漂流和生态风光游、欧陆风情游、金源文化游、都市休闲游等四季旅游项目的发展。

冰雪节、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亚布力和长寿滑雪场等冬季旅游品牌享誉中外。

2006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191.1万人次,2006年旅游业务总收入171.9亿元。

2资源综合评价

湿地公园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保护区和一般公园,它是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方面于一体的典型生态型公园,它也是解决湿地开发与保护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知指导意义。

在评价时参考《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和《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等法规和标准,对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科学评价,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保护价值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是开展松花江沿岸各种珍惜鸟类、鱼类、珍惜植物研究的基因库和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此外,由于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的湿地是距哈尔滨市最近的湿地,它对于净化松花江水体,哈尔滨市空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因此,对其保存完好的部分进行重点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自然生态评价

2.2.1生态效益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肾脏”,湿地公园重点生态保护区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它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类经济活动和创造人类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生态功能不能被人类直接消费,它是具有巨大潜力的间接用途的功能。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内保存较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蓄水、集水和保水功能。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之称,这也正是对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的真实写照。

湿地公园内的河流泡沼和湿生植被都发挥着上述的功能,产生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2)调节气候。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是松花江流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调节该区域内的气候起到重要的作用。

该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气候比较稳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维持和调节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到保障作用。

(3)野生动物栖息地。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内良好的环境成为许多野生动物居住地或迁徙地。

湿地公园的建立,使其区内的湿地生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减少了人为的干扰,为许多动物,尤其是水禽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生存繁衍环境,成为众多野生动物居住和迁徙的区域。

(4)营养循环作用。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内保存有沿江比较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其系统内同时也保存了不同的生态过程,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和种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包括太阳能的固定、碳和氮的贮存、有机物质的积累,这种生态功能所产生的效益十分巨大。

同时,湿地公园内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湿地对于保护松花江水质的净化和污染物的降解起到极大的作用。

2.2.2自然性

湿地公园的自然性是度量保护对象受人为干扰程度的指标。

自然性越高,表示公园内的保护对象所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越小,其保护价值越大。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虽然距离市中心较近,但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尚存有大面积的未受人为干扰或干扰较轻的湿地。

沿江分布有大量的河流泡沼,有些湖泡仍保持着比较原始的自然状态,人为干扰较少。

由于自然环境的优势,所以吸引了大量的水禽在该地区停栖繁衍。

重点生态保护区内没有居民点,在生态恢复区的周围存在少量的渔业活动,湿地公园的建立后,通过合理的科学管理,将能继续保持该区域原始的湿地生态景观。

2.3社会经济价值

2.3.1生态旅游及开发条件利用评价

2.3.1.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一般可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类活动8类。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主要有附近著名的太阳岛公园、长岭湖等可借地文景观资源;沿江分布的大面积沼泽与湿地以及水域风光;芦苇荡、香蒲、鸟类栖息地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

位于松花江下游平原地沼泽湿地,水面泡众多,夏天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场所。

因此,湿地公园的主要旅游资源为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即松花江流域和典型的芦苇塘湿地。

芦苇为主的多种水生植物,引来众多来此栖息与繁殖的水鸟,并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游客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观赏资源。

2.3.1.2地理位置和交通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的松北区,道路星罗棋布,公路、铁路、水上交通和航空都很发达,客流量大。

湿地公园沿松花江成狭长地带,与江南市区仅一水之隔,与市区可以通过陆路、水路多种方式联络。

目前,可通过松花江公路大桥、四条正式水路航线与江南市区联系,通过陆路需10分钟车程,水路也仅需15分钟,为本区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3.1.3客源分析

黑龙江省旅游目前形成了以俄罗斯为基础市场,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为近程市场,欧美为远程市场的国际市场格局。

以省内为基础市场,华北为近程市场和沿海、中西部地区为远程市场的国内市场格局。

黑龙江省确立了“国内旅游打基础,国际旅游上档次”的市场开发思路。

近几年,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速度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基础。

哈尔滨市2006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80.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72.7万人。

2005年全市全年实现接待游客1821.4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80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3.2亿元人民币;接待入境游客20.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15亿美元;旅游总收入实现122.6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6.45%。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哈尔滨市是省内出游率最高的城市。

目前哈尔滨市民的周边游主要是休闲观光,而离开居住地1小时车程范围内的旅游区是周边旅游者的首选,周边游大部分是自驾车,周末游和其它短期休闲度假、乡村游,所以该湿地公园的客源市场主要为哈尔滨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居民。

2.3.2科普教育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区域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在松北区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在哈尔滨江南区有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乃至各小学和中学等。

众多的学校都设立了与湿地保护相关的学科,然而,他们却缺乏实习基地。

湿地公园优越的地理位置、保存较完整地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以及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开展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实习基地,为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提供服务。

同时,湿地公园也是宣传国家自然保护方针、政策的自然讲坛。

其宣传对象是当地的干部、群众和进入园区参观的国内外游客;宣传内容应包括国家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条例、政策和有效保护事例,示范宣传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意义。

2.3.3经济价值

2.3.3.1实物直接用途

实物直接用途是指湿地公园内除重点生态保护区外的区域内,在利用与持续利用中对人类和社会提供的直接效益,是人们最容易感受到的自然资源,也是可以直接消费的市场产品。

湿地景观观赏区和游憩娱乐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如鱼类和芦苇等,可以对其进行有限度的开发。

另外,还可以在水禽观赏区内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物资源的认识,加深他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2.3.3.2非实物直接用途

非实物直接用途是人类利用湿地公园的美学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影响价值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即人类对湿地公园内自然资源所提供服务的利用,这些资源能够看得见,且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保存有相对较完整的湿地景观,区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既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是宝贵的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