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710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生物地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生物地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生物地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生物地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层学.docx

《古生物地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层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地层学.docx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名词解释:

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

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

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

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

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

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

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

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

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

单名法:

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双名法:

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Claraiaaurita(带耳克氏蛤)1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

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Claraiaaurita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

第3章:

原生生物界

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演化阶段

C1

C2

C3

P1

P2

特征

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

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

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

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

开始衰退,直至绝灭

两栖类登陆的条件:

1:

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

2:

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

3:

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四射珊瑚构造组合:

带型

构造组合

时代

单带型

横板+隔壁

O2-P(O2-S为主)

横板+鳞板+隔壁

O3—P(S-D为主)

横板+泡沫板+隔壁

横板+中轴+隔壁

三带型

横板+鳞板+中轴+隔壁

S2-P(C-P为主)

横板+泡沫板+中轴+隔壁

横板+鳞板+隔壁+中柱

横板+泡沫板+中柱+隔壁

泡沫型

泡沫板

O2-D2(S-D为主)

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的比较

腕足动物

双壳动物

单瓣壳

两侧对称

两侧不对称

双瓣壳

大小不等

大小相等

双瓣壳

分背腹

分左右

对称面

垂直两壳接合面

位于两壳接合面上

固着构造

肉茎孔

足丝凹口(缺)

齿和槽

分别在不同壳

在同一壳上间列

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

1.均分笔石式:

胞管直管状

2.单笔石式:

胞管外弯呈钩状

3.卷笔石式:

胞管外卷呈球状

4.半耙笔石式:

胞管向外扩展,大部分孤立,呈三角形

5.耙笔石式:

呈全孤立耙形

6.纤笔石式:

胞管腹部呈波状曲折

7.栅笔石式:

胞管强烈内折,具方形口穴

8.叉笔石式:

胞管口部向内转曲

9.瘤笔石式:

形成背褶,口部内转,腹褶弱

10.中国笔石式:

形成背褶及柱状腹褶

笔石枝的生长方向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

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曲式上斜式。

地层学部分:

地层单位是指依据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或属性划分的、并能被识别的一个独立的特定岩石体或岩石体组合。

依据地层的不同性质所作的地层划分,可建立不同的地层单位,最常用的地层单位有以下三类:

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

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所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即:

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邻层化石有别的三度空间岩层体;也就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地层特征的地层体。

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是生物带,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类型,即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

它们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

也不互相排斥,更不是代表生物地层单位的不同等级。

但某些类型的生物带(如组合带),还可以细分为亚带.也可合并为超带。

固此,生物亚带,生物带、生物超带成为生物地层单位的一个等级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

(年代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阶时带)

地质年代单位指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层型:

指某一命名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标准或典型代表

单位层型指定义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当标准用的地层单位。

界线层型:

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为识别这个界线作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地层层序律:

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也就是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即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

生物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是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

根据生物界的发展规律.一般来说,年代愈老的地层中所含化石的构造愈简单、愈低级,和现代生物差别愈大;而年代愈新的地层中所含化石愈复杂、愈高级,和现代生物愈接近。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主要方法:

岩石学的方法:

依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

古生物学的方法:

依据化石面貌

构造学的方法:

依据不整合面把地层划分开

沉积相:

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沉积相变:

沉积相在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

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在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海侵(海进):

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

超覆(overlap):

由于海侵使得沉积盆地范围不断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层超越其下伏的较老的沉积层而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序列:

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海退由于大陆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海水从大陆撤退的现象

退覆:

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

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补偿:

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

非补偿:

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超补偿:

沉积基盘下降慢,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表现为海退。

地槽:

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

地台:

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

优地槽:

远离稳定地块,位于地槽系的内部,具有基性熔岩,蛇绿岩套和深海硅质岩系;

冒地槽:

近邻稳定地块,位于地槽系的外部,主要为海相碎屑沉积物,火山作用减弱

地台→板块的陆壳部分冒地槽→被动大陆边缘优地槽→活动大陆边缘。

构造旋回:

构造作用在时间上的重现,这种重现通常会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影响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等方面。

构造阶段:

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

蛇绿岩套:

它是由镁铁,超镁铁杂岩和深海沉积物组成的岩层。

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

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地质学方法:

蛇绿岩套:

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

混杂堆积:

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双变质带:

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理解记忆)

古地磁方法

古生物地理学方法。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特征: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目占优势,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

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虫目较为重要。

小壳动物群:

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意义:

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生物古地理分区:

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

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生态分异:

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礁相:

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

沉积环境:

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岩性:

礁灰岩。

元古宙年代分化:

滹沱纪(Ht)蓟县纪(Jx)长城系(Ch)青白口纪(Qb)南华纪(Nh)震旦纪(Z)

寒武系华北地层层序:

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奥陶纪华北地层层序:

冶里组,亮甲山组,北庵庄组,马家沟组

加里东运动:

广义:

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

狭义:

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

加里东构造阶段地壳发展的主要特征:

上述分散的大陆板块拼合和陆壳面积增生

加里东构造阶段的大陆与海洋构造格局变化:

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劳俄大陆形成;南方大陆与北方大陆被古特提斯洋相隔;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D3时植物的根系可达1m

 

海生无脊椎动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四射珊瑚

D2-D31:

双带型和泡沫型

C1:

三带型单体

P1:

三带型复体

腕足类

石燕贝类繁盛,D3穿孔贝类

长身贝类为主

长身贝类,石燕贝类,晚期欧姆贝类

旋壁3-4层

蜂巢层

个大,拟旋脊、列孔、副隔壁

特化

Pz末期

绝灭类别

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三叶虫、笔石、竹节石、软舌螺和长身贝类等

生物分区(群)

暖水动物群,温凉水动物群和冷水动物群

象州型:

地层:

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

丰度和分异度高。

环境:

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南丹型:

地层:

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

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环境:

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有什么影响?

1发生的时间T2\T3\J1,由黄汲清(1945)命名2表现:

a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b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c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

秦岭FB,BayanHarFB,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d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