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0677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docx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

(一)

  

  上个星期我们专业在教学楼101教室组织播放了《复兴之路》。

但由于时间原因,未能看完六集,而只观看二集。

尽管如此,我还是颇有感触。

就整部影片的印象而言,我觉得《复兴之路》展现了崛起中中华民族的自豪和信心。

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从影片格调和取材看

  

  上个星期我们专业在教学楼101教室组织播放了《复兴之路》。

但由于时间原因,未能看完六集,而只观看二集。

尽管如此,我还是颇有感触。

  

  就整部影片的印象而言,我觉得《复兴之路》展现了崛起中中华民族的自豪和信心。

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从影片格调和取材看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67年,贯穿着中国近代史以来每一个深刻的历史阶段、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勾画出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这条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长河中,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历史结论:

那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

这时,各种思潮交相激荡,主义之争此起彼伏。

尊孔崇儒者欲引导中国“走孔子之路”;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派既不满专制复古,又排斥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

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封杀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

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开宗明义,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

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并指导全党。

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正确地判断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在坚持中发展,于实践中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随时根据新的情况,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产生。

  

  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的历史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电视政论片可以看出,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所实行的都是精英式的改良或革命路线,只有到了共产党这里,才找到了正确的前进道路。

人民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

只有共产党一直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这样,它才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

这一点是任何其他阶级的政治力量始终没有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只有真正选择了人民,才会最终被人民所选择。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觉地“用历史感悟未来”,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或追求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演进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多次经受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

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内忧外患,灾难深重。

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从坎坷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难关,攀上新的高峰。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发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引导着我们从历史中走来。

这一精神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在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身上看到了它,在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身上看到了它,在鲁迅、闻一多、朱自清身上看到了它,在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身上看到了它,在许许多多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而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身上看到了它。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内涵也必然愈加丰富,在不同的时期,它的主要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民族危机时的共赴国难、沙场捐驱,革命斗争中的抛头颅洒热血、为真理献身,和平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等等。

然而,发展之中总有一脉相承,这就是要永远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与自信,时刻将祖国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置于首位。

这也是《复兴之路》所给予人们的启示。

  

  可以这样说,《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可见,《复兴之路》所证明的正是今天的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面临的、而且必须作出正确回答和正确选择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这与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主题正好吻合,展览选取各个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重现,讲述了中国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

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同时,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奉献的精神为党为国家努力工作。

  

  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的指引下,我们国家的强势崛起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

(二)

  

  为了迎接党的17的胜利召开,CCTV最近在播出纪录片《复兴之路》,片中详细解读了1840年以后至今中国人民的战斗与建设历史。

在第3、4集详细说到了66年到76年的文+革十年这段历史,我兴奋的看到,在这一次对这一段历史的表述中,采取了直面的态度,在片中解说词里谈到:

文+革是错误的,是浩劫!

由此可见,这与我们小时的历史书中简单的一段话含糊表述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党在进步,以及用更为宽大与胸怀在理解过去的事情、与迎接未来的事情。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年代,我们现在年龄在30以下的这一辈对于文-化大革命是陌生的,甚至好奇的。

2000年有幸来北京发展,我就刻意的研究起这一段历史,我看了国家图书馆公开的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02年住院时候结识了一个70岁的老病友,从他那也知道了一些他们理解的这10年。

我崇拜毛主席的,我家里现在还供着中国计算机报L主编从韶山“请”来的主席铜像。

对于这10年浩劫,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主席是个人,不是个神,其次主席是个诗人,再次主席才是个主席。

在革命战争年代,主席是伟大的,他一手缔造的新中国。

但是在49年以后,和平时代来了,主席的治国不断的被证明偏离轨道。

我理解的就像拔河,这边过了红线拉过去了,其他同志给拉回来。

但是主席毕竟是个诗人,以及权利的拥有者,诗人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因此,66―76的这10年就被灌上了“文化”的头衔,我理解的是,这10年主席以文化的名义与自己斗争了10年,但是在后期他自己也证明与自己斗争的失败。

这个斗争中,主席是肯定自己也是否定自己。

  

  在《复兴之路》中,我还激动的看到,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而且艰难的道路,人类历史上在上世纪之初还没有哪个国家曾经遭受过像中国这样的屈辱,再看看现在社会的繁荣,中国人应该学会自豪和自信,但是不是自大。

片中解说词说到,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

可以看出一个大国从伤痕一路走来的不容易,这就像我们一个家庭一样。

我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老屋连楼板都没,还拉了一笔看似不小的债务。

后来大姐工作以后努力挣钱还债,再后来家里老屋铺上楼板,家里用上煤气灶,买来西湖牌黑白电视。

到以后2姐在北京读完大学,做了白领,以及到我大学毕业以后,家里造了新房子,在北京买房子。

在中国,在我那个村子里,很多乡亲都是这样从贫穷走到小康,从物资的丰富走到精神文明的满足。

一个家的复兴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们伟大国家的强大之路吗?

  

  复兴之路观后感1500字(三)

  

  百余年来,复兴之路何其艰辛,而强国之心有何其坚决!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多少仁人志士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他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而我却无从追忆,只好上下求索……

  

  遍览用历史感悟未来的《复兴之路》,我不禁欣喜若狂。

  

  只见:

  

  浓重浑浊的清政府迷雾中划过一道闪电,辛亥革命的光芒四泄,逼退了奉天承运的魑魅魍魉,带来一丝希望。

《千年局变》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革命的实际行动狠狠打击了顽固的封建势力。

从此,“敢有帝制为之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但好景不长,《峥嵘岁月》里,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混战连连,国之不国,人民陷入极端痛苦。

——原来资产阶级不能拯救中国。

  

  然而,苏维埃十月革命的号角不失时机地吹响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也觉醒了。

于是,接受着共产主义光芒照耀的中国[***被屏蔽词语]开始领导全民族结合中国实际走向独立自强。

《中国新生》期间,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一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但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何其艰辛!

  

  党是稚嫩的,它也曾迷茫,也曾彷徨,但它没有放弃!

于是,它日渐成熟。

在《伟大转折》中,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国民经济停滞甚至部分倒退。

党在徘徊,中国在犹豫,一如当时的人们在“两个凡是”的号召下陷入困惑,但它马上清醒过来。

1987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指“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随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由此,中国整装,轻快地大步迈入改革开发的新时代。

  

  中国在复兴之路上经历了种种艰难探索和各类磨难,但最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无论是加入WTO,青藏铁路的通车,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进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等等,无不克服了艰辛的复兴之路上的艰难险阻,无不彰显了坚决的强国之心。

华夏民族正欣喜热情得迎接着另一个盛世。

  

  生于盛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服气,而一心只读圣贤书,或整日埋首与网络游戏不问世事都是不可取的。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在这个社会转型期,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努力上进,奋起直追,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努力臻于完美,也许我们终身只能仰望伟大,但我们仍旧可以尽力接近伟大。

而在努力接近的过程中,我们更需明确方向,端正态度。

  

  求实,务实,并切实,就是我们行动的一项基本准则。

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解放思想,使理论和行动达到和谐、统一。

  

  在战争年代,好男儿求实需戎装卫国,以自己的生命证明热爱国家的伟大信念。

而在和平年代,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要求实,就是认清形势,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在最实际的现在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别忘了多方面地提升自己,培养优秀品质,关心社会进程,做一个世界人,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为实现民族的复兴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写到这里,不仅想到四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