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362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docx

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第三节中国的外汇治理制度

一、我国外汇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是实行外汇治理较严格的国家.但是,我国真正外汇治理的开展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它的开展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由不完全到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阶段(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汇资金严重短缺,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四大行政区分别公布了外汇治理暂行方法.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综合上述方法,公布了?

外汇分配、使用暂行方法?

对外汇开始实行统一治理.当时外汇治理的主要任务是:

肃清帝国主义金融剩余势力,稳定国内金融物价,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便利侨汇,利用、限制、改造私营进出口商业区和金融业,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治理制度.

根据?

外汇分配、使用暂行方法?

当时我国外汇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禁止外汇在国内流通使用,取缔国内外汇黑市交易.外汇持有者可按国家规定牌价卖给政府,也可在银行开立外币存款帐户.

2.凡出口商品、劳务收入的外汇、侨汇必须出售给或存入国家银行;进口所需外汇和其他非贸易用途所需外汇,可按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请.

3.建立独立自主、统一的汇价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有利于出口、鼓励侨汇、积累外汇资金的原那么,制定人民币汇价,并根据物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

4.规定外币、金银和人民币进出国境治理方法.对携入外币、金银不加限制,但须向海关申报.临时来华人员和外交人员可凭申报单携带一定量的外币、金银出境,人民币禁

止携出入国境.

〔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党的H^一届三中全会阶段〔1956—1978〕

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情况有了较大变

化:

国内市场外汇已经停止流通;除上海4家侨外资银行〔即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华侨银行和东亚银行〕外,其它外商银行在我国的业务已先后关闭;对外贸易由国家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方案治理体制.这样,原来的外汇治理方法已不完全适应变化的国情,为此,外汇治理的重点相应转变为建立对国营单位外汇收支的方案治理制度,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外汇治理工作是在国家计委核定的方案范围内,由对外贸易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三个单位分口治理,对外贸易部负责进出口贸易外汇;财政部负责中央部门的非贸易外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地方非贸易外汇和私人外汇.

2.国家实行“集中治理,统一经营〞的方针,一切外汇收支由国家治理,一切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经营.

3.外汇政策实行全面的方案治理.外汇收支两条线,统收统支,以收定支,保证外汇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外汇由国家方案委员会统一分配使用,外汇方案治理以行政方法管理为主.

4.根据国家政策和实际需要,对外贸易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制定了一些管理方法和规定.但由于没有确立外汇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外管法令,同时一些内部治理方法因没有通过立法手续,使我国外汇治理动作较为被动.

总之,这个时期我国外汇治理处于从分散到集中的过渡时期,许多外汇治理的方法和举措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开展的需要.

〔三〕党的H^一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底阶段〔197A199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国际经济、金融、技术合作、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都有很大开展.随着沿海城市的开放,经济特区、开发区的设立,外资体制的改革以及地方、修炼自主权的扩大,这些变化给我国外汇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外汇治理的对象扩大,内容更复杂了.为此,国务院于1979年3月正式批准设立我国外汇治理主管机构一一国家外汇治理局,1980年12

月公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治理暂行条例?

以后又陆续制定并公布了诸如对外国驻华机构及其人员的外汇治理细那么;对个人外汇治理施行细那么;对外汇、贵金属和外汇票证等进出国境的治理施行细那么;对华侨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汇治理施行细那么等等.

在这个时期,外汇治理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外汇额度留成制度.所谓额度留成就是当一企业通过商品、劳务的出口获得外汇收入后,可按一规定的比例获得外汇留成归其所支配.但是,留成外汇并不采用外币现金留成方法,而是采用额度留成方法.这里,额度就是一种外汇所有权的凭证.人们通常把外汇额度与现汇的关系比作粮票和粮食的关系一样,即粮票只有配上人民币,通过粮店才能变为粮食.在实际使用中,外汇额度不能直接办理支付和结算,只有按国家规定的汇率,用人民币向银行买成现汇,才能形成对外支付实体.

外汇额度留成制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各方面创汇积极性,使外汇治理既集中又分散,即保证国家对外汇的宏观限制,又使地方、部门、企业在外汇使用上有一定的机动余地和自主权.确实,从外汇额度留成实施到1993年12月度,它在调动各方面的出口积极性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同时,它也导致了我国外汇治理复杂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外汇额度留成制度下,企业和地方留成的是额度而不是外汇现金本身,因此,产生了外汇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别离情况,导致“一女二嫁〞的重复使用.也就是说历年来在留成额度名义下结售给政府的外汇被国家用汇方案所安排掉,其结果是企业和地方的留成额度总额不断上升,且有超过国家外汇储藏的趋势;第二,由于外汇留成额度比例的种类繁多,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着五花八门的留成比例,而留成外汇可按调剂价进行买卖,这就使外汇留成制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原那么,它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开展,成为价格扭曲的一大根源;第三,由于企业得到外汇额度的同时得到了结汇人民币补偿,易待价而沽,所以外汇额度影响汇率稳定,不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

除此以外,这个时期我国外汇治理体制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民币汇率实行有浮动的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国际清算、外币收兑、无偿上缴中央外汇使用官方汇率;国内企业和三资企业调剂外汇余缺、有偿上缴中央外汇和境内居民外汇使用调剂市场汇率.

2.外汇分配实行方案分配和市场配置两个渠道.中央外汇的供需通过方案渠道实现,企业的一般外汇和三资企业外汇需要通过市场渠道实现.

3.外汇市场实行公开调剂市场和外汇调剂中央两种模式.在二十个中央城市建立了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进行场内竞价交易;在其他中央城市建立了外汇调剂中央,买卖双方通过调剂中央议价交易.

4.外汇储藏包括上缴中央外汇和企业留成外汇两个局部,有中央银行直接治理和中国银行代管两种形式.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日常的国际收支都通过外汇储藏渠道进行,国家外汇储藏和专业银行经营头寸混在一起,造成外汇储藏关系不顺,难以确定国家外汇储藏规模,缺乏对储藏规模的调控水平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水平.

5.外债治理实行统一方案、分口治理的体制.国家计委每年下达借用外债方案指标,外管局负责国际商业贷款的审批和各种外债的统计监测及监督,外经贸部负责双边政府贷款,财政部负责世界银行贷款,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其

他国际性、区域性金融机构贷款,中国银行负责日本输出入能源贷款,农牧渔业部负责联合国农业开展基金会贷款.

二、1994年1月1日的外汇治理体制改革

〔一〕外汇治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众所周知,外汇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从1993下半年开始酝酿的,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旧外汇治理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日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开展的主要因素.比方双重汇率制使外汇投机行为严重,造成大量的国家外汇流失,也不利于我国复关和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不利于理顺同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外汇留成制度容易造成“一女二嫁〞的重复使用,不利于我国外汇储藏的宏观限制,也不利于企业经营核算等等.

其次,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在价格、企业制度、财政金融等领域全面展开,并已到达了一定的深度,外汇体制改革的时机逐渐成熟.

再次,中国坚决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而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与开放型经济的根本特征不相符合.开放型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把国内经济融合到国际经济中去,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使国内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合到国际市场之中,使国内经济资源配置更多地与国际市场上的资源配置联系在一起,实现一体化.这样一种开放型经济必然要求本国货币逐步变为可兑换货币.

最后,通过外汇体制改革,增强国内企业、居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预防资本外逃.

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有了较大的开展,但是出口所换取的外汇有相当

局部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被截流在境外,不能回收到国内用于建设.此外还存在着通过进口多付汇方式或其它形式的资本外逃.这些现象对于我国经济建设非常不利.为此,通过外汇体制改革,消除不正常的资本外流的动机,使资本流出趋于正常化.

〔二〕外汇治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12月29日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治理体制的公告?

这次外汇治理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实现经常工程下人民币有条件的可兑换,其长期目标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意味着取消经常工程和资本工程的外汇管制,对国际间正常的汇兑活动和资金流动不进行限制.

此次外汇治理体制改革是一次力度很强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取消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根底、单一的、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这种新的汇率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只在必要时予以干预和调控.

2.企业收汇、用汇制度改革.过去我国有采用的是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治理制度,从1994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结汇制包括两点内容:

一是境内所有中资企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外汇收入、境外劳务承包以及境外投资应调回境内的外汇利润,都要根据当日的外汇牌价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二是境外法人或自然人作为投资汇入的外汇、境外借款和发行债券、股票所得外汇允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帐户.售汇制也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一般贸易用汇,只要有进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机构的支付通知,就可以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对实行配额、许可证或登记制的贸易进口,只要持相应的合同和凭证,就可办理购汇;二是对非贸易工程下的经常性支付,凭支付协议或合同和境外机构的支付通知书办理购汇,非经常性支付购汇按财务和外汇治理有关规定办理,对向境外投资,贷款、捐赠的汇出,继续实行审批制度不过作为过渡性举措:

对出口企业按结汇额的

50%S外汇指定银行设立台帐,出口企业所需用汇贸易及贸易附属费,只要持前述有效凭证,由银行在其台帐余额内自由办理支付,出口企业进口所需用汇超过台帐余额的局部以及没有出口的企业用汇,仍然需要外汇审批.外资企业可以直接使用外汇.

3.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方案,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现对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过去在外汇资源的分配上还有一局部依靠行政手段,即按指令性方案配给以官方汇率计价的外汇.这次改革在外汇分配领域取消方案审批,使全部外汇供求通过市场来实现,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将主要运用货币、金融、利率、汇率等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完善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样的调控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标准,也更符合国际惯例.

4.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良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原来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以各地外汇调剂市场的形式存在,是初级的、分割的、有限度的外汇市场.现在我们将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市场的主体是外汇指定银行,企业被排除在这个市场外,企业只能过与银行之间的外汇买卖来影响汇率.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外汇银行相互调剂余缺和清算效劳,这个市场由中国人民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