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06338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II.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II

2019-2020年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II)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最富诗意的职业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

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

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

而正是这个职业的出现,才让我们今天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

这个职业有个动听的名字――采诗官。

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

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

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

春秋以后,因为长年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

秦朝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西汉刚刚建立之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

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

到了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汉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采诗官的工作主要是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采诗官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

《汉书·艺文志》曰: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采诗官》一诗中也写道: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由此可见,采诗官为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做出了很大贡献。

采诗官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职业,因此其本身也充满着诗意。

民间的疾苦往往通过采诗官收集整理的民歌为统治者所了解。

可惜,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

但是他们或许想不到,他们在那些沉沉的夜里刻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的春天。

1.下面关于“采诗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古代如果没有这种最富诗意的职业“采诗官”,我们今天就很难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

B.在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悠久历史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职业。

C.采诗官以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为主要工作,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为目的。

D.采诗官的职业富有诗意,与其走遍天下时凭借着诗歌的名义密切相关。

2.下面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采诗官在诗歌方面贡献很大,可惜在古代时这个职业却不为人知。

B.采诗制度历史久远,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中断,汉武帝时,开始恢复并逐渐光大。

C.历史上有文献资料记载过采诗官的工作,可证明其在古代诗篇的流传方面的作用和采集诗歌时的艰辛付出。

D.采诗官通过收集整理民歌让统治者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

3.下面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诗歌的许多经典名篇中,有不少是通过采诗官才呈献给后人的。

B.采诗官的成就,与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的稳定繁荣程度,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C.采诗官的工作虽然是采诗,但因为他们接触基层,往往能够发现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D.采诗官的名字在古代是保密的,而且也要化装蒙面,所以他们其实是无名英雄。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

商隐幼能为文。

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

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

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

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

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

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

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

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

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

从事令狐楚幕。

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

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名宦不进,坎壈(注:

困顿,不顺利)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4.下列对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才及弱冠         弱冠:

男子20岁   

 B.深礼之         礼:

礼节。

    C.辟为掌书记          辟:

征召

    D.宗闵党大薄之         薄:

轻视,看不起

  5.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故李商隐被双方看不起,一生仕途坎坷。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指点,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采用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难舍之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词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行为没有过错。

(2)《荀子·劝学》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善用比兴手法,因而取象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3)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           ,        ”两句写出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

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

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

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

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

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

如今她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

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

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

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灵魂也没有了吗?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

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杨绛的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情。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杨绛先生是“读书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