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400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docx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

甘草汤

组成用法:

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

组成用法:

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

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

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

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

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

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

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

炙甘草6-l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

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

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

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

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

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

组成用法:

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

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用法:

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用法:

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用法:

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组成用法:

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方证:

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五苓散

组成用法:

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0-30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防己黄芪汤

组成用法:

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用法:

黄芪10-15g、桂枝10-15g、白芍10-15g、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

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组成用法:

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

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麻黄汤

组成用法:

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草5-10g、杏仁10-15g。

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

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小青龙汤

组成用法:

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

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大青龙汤

组成用法:

麻黄10-50g、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用法:

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葛根汤

组成用法:

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

1.口噪、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用法:

麻黄14-15g、附子10-3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

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用法:

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

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越婢汤

组成用法:

麻黄10-30g、石膏5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射干麻黄汤

组成用法:

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苑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方证:

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浓流,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干者。

厚朴麻黄汤

组成用法:

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4-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嗽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小柴胡汤

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大柴胡汤

组成用法:

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四逆散

组成用法:

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编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柴胡桂枝汤

组成用法:

柴胡10-15g、桂枝5-10g,芍药5-14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4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

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

水煎,分3次服。

方证: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塘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组成用法:

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

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谙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小半夏汤

组成用法:

半夏10-30g、生姜10-3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隔胀满,心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大半夏汤

组成用法:

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

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半夏厚朴汤

组成用法:

半夏10-20g,厚朴14-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

水煎,分四次温服,昼三次,夜一次。

方证:

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塞感。

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

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

旋覆代赭汤

组成用法:

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枣12枚。

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1.噫气频作,或呃逆,或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

2.心下痞硬,按之不痛。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组成用法:

厚朴10-15g、生姜10-25g、半夏10-15g、炙甘草3-6g、人参3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腹胀满,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无力。

2.苔薄白,脉缓。

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用法:

栝蒌实20-30g、薤白10-15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

水酒合煎,日三服。

方证:

1.胸中痞闷疼痛,呼吸不畅,胸痛彻背,咳嗽痰多,不能平卧。

2.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

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

麦门冬35-8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

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哺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猪苓汤

组成用法:

猪苓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滑石10-15g、阿胶10-15g。

水煎前四味,药成加入阿胶搅动使之融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呕而渴,心烦不得眠,口舌皮肤干燥,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淋漓涩痛伴少腹胀满者。

2.尿频、尿急、尿血或排尿后疼痛而渴欲饮水者。

3.舌质红苔滑,脉浮。

泽泻汤

组成用法:

泽泻30-50g、白术15-2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通常上下午各一剂。

方证:

1.头晕目眩,泛恶作呕,如坐舟车之中,动则加重。

2.小便不利而身重者。

3.舌胖大苔白腻,脉沉。

枳术汤

组成用法:

枳实15-60g,白术20-3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或心下满痛、身重纳减、消瘦者。

2.胃脘痞硬,胀满如囊裹水,或如按杯盘,有形可见,且饮食减少,肌肉瘦消者。

白虎汤

组成用法:

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15g。

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干,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或项强,或澹语遗尿等。

2.舌质红,舌面干,苔少或黄燥,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用法:

生石膏50g、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1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骨节烦疼、恶风、汗出不彻。

2.发热,身无寒但热,口渴。

3.舌质暗红,脉浮滑或浮洪。

虎加人参汤

组成用法:

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

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白虎汤证而汗出过多,口干舌燥,烦渴狂饮不止。

2.神疲体倦,心下痞硬,脉大无力。

竹叶石膏汤

组成用法:

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l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

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桅子豉汤

组成用法:

桅子10-15g、香豉10-15g。

水煎煮,分三次服。

方证: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茵陈蒿汤

组成用法:

茵陈10-80g,桅子10-15g、大黄6-10g。

先煮茵陈,再下余二味,煮成后分三次服。

方证:

1.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

2.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

3.舌苔黄腻,脉滑数。

泻心汤

组成用法:

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

水煎煮,顿服。

方证:

1.烦躁不安,面部潮红或为大黄体质。

2.心下痞,便秘。

3.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腻或干燥(黄连舌)。

4.脉实有力,或数,或滑。

5.吐血,衄血或出血倾向。

半夏泻心汤

组成用法:

半夏10-15g、黄连3-5g、黄芩5-10g、干姜5-10g、甘草5-10g、人参5-10g、大枣12枚。

水煎,分3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肠鸣等胃肠道症状。

2.烦躁、内热感、多梦、失眠。

3.舌苔薄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

小陷胸汤

组成用法:

黄连3-6g、全栝楼12-20g、制半夏6-10g。

先煎栝楼,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方证:

1.上腹部、脚胁部痞胀,按之疼痛。

2.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粘腻或便秘。

3.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葛根芩连汤

组成用法:

葛根30g、炙甘草6g、黄芩9g、黄连9g。

先煮葛根,再加诸药,煮成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或胸中烦热,或午后高热,头痛酸楚,身重疲乏,口干苦,心烦,心悸,或项背拘急,或脚闷喘促,出汗。

2.腹痛,下利,大便粘滞不爽,或臭秽,或肛门灼热,上脘痞痛。

3.舌边尖偏红,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滑数。

黄连阿胶汤

组成用法:

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阿胶10g、鸡蛋黄2枚。

先煎前三味,药成洋化阿胶,稍冷后,再搅入鸡蛋黄,每日三次温服。

方证:

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精神委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痢,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苔黄薄或花剥、起裂甚或状若杨梅,脉细数,无力。

黄芩汤

组成用法:

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

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白头翁汤

组成用法: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方证:

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用法:

大黄12-30g、黄连6-15g。

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

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大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

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大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入溶化即可,服至大便稀多为度。

不下,续服取下。

方证: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截然汗出者。

2.舌红苔干焦黄,脉实有力而不大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心下硬,不大便,发热或日哺热、发狂、澹语者。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小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15g、厚朴10-30g,积实10-2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以下为度,不下续服。

方证:

1.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塘)、小便数、澹语、潮热或无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呢逆或便秘患者。

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

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澹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塘者。

大陷胸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20g、芒硝12-15g、甘遂1-3g(为末)。

先煎大黄,加芒硝,煮沸,入甘遂末搅匀,分2-3次温服,以利为度。

方证:

1.心胸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2.胸腹积水,痛不可近,口干舌燥,脉沉紧有力,日哺发潮热者。

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

大黄10-20g,积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芍10-20g、杏仁10-20g。

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

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桅子10-15g。

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

1.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侬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桂枝茯苓丸

组成用法:

桂枝6-10g、茯苓10-15g、丹皮6-10g、芍药10-15g、桃仁6-10g。

将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g,每日两次,饭前温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方证:

1.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有包块。

2.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脉涩。

桃核承气汤

组成用法:

桂枝6-10g、桃仁10-25g、大黄10-15g、甘草3-6g、芒硝6-10g。

将除芒硝以外的四味药水煎两次取汁,混匀后分两份,每日服两次,服时将一半量芒硝放入药汁内,放火上稍沸腾,溶化后空腹服用,以泻下为度。

方证:

1.大黄证。

2.少腹部固定性拘急疼痛,按之更甚。

3.出血紫黑,易凝固结块。

4.精神亢奋不安,如狂。

5.面红、唇暗红、舌质暗红或紫,舌面干燥,脉沉涩。

抵当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15g、桃仁10-24g、水蛭6-12g、虻虫6-12g。

四味药水煎后,温服,以泻下为度。

方证:

1.精神异常,狂躁不安。

2.下腹部急满硬痛,按之腹中有硬块。

3.大便秘结或下黑便,或身有黄疸,月经不调。

4.舌质紫绛,脉沉结或沉涩。

下瘀血汤

组成用法:

大黄6-15g、桃仁6-10g、蛰虫6-10g。

丸剂:

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

日服一次,黄酒送服。

汤剂:

黄酒煎服,不能饮酒者,水煎服。

每日一次。

方证:

1.少腹疼痛,腹中结块,按之有抵抗感而痛。

2.腹胀腹满,大便干结。

3.产后恶露不下或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烦闷气粗

4.舌质暗有痕点,脉沉结或沉涩。

大黄牡丹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

四味药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腾融尽芒硝,一次服下。

方证:

1.下腹肿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烦躁,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黄、脉紧、滑或迟。

大黄甘遂汤

组成用法:

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

先煎两味,阿胶另洋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

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理中丸(汤)

组成用法:

人参6-12g、干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

制丸法:

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1丸。

汤法:

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澹、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千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用法:

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

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

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塘。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组成用法:

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

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

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桂枝人参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