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0432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②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③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 ①路:

辛苦劳碌。

(1)孔子说樊迟是“小人”,这是因为:

(2分)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4分) 

答:

解析:

(1)首先,考生要明白这里的“小人”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小人”,孔子是说樊迟的志向太小只想学会种庄稼,如果像君子一样有礼有义有信那样百姓就会相信你,工作自然也会有信心,因为老百姓图的就是安居乐业。

孔子一方面承认了自己不会种庄稼,另外也有点儿恨铁不成钢,他认为学会种田只能养活几个人,如果能学会做君子再去做官然后善待百姓,能惠及很多人。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问种稻种菜的事是小志向,因为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樊迟应该有更大的志向。

(2)解答时要抓住各个文段中关于“稼穑”的语句。

然后再揣摩、归纳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材料①中孔子因南宫适的话而大赞南宫适,其中就有南宫适认为“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原因,由此可知儒家重视“稼穑”,对生产劳动的态度是积极而又肯定的;材料②中孔子批评樊迟并不是否定“稼穑”,而是觉得樊迟应该有大的志向;材料③中孟子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即社会有不同的分工,人们应各司其职。

“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当政者治理好了国家,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1)①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②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

(2)①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②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③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参考译文]

①南宫适向孔子问道:

“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

禹、后稷亲身从事耕作,却得到了天下。

”孔子不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②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回答说:

“我不如老农。

”又请求学种菜蔬。

孔子回答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

孔子说:

“樊迟真是小人!

统治者讲究礼节,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讲求诚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③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

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

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物品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一定都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①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②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

“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③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上》

[注] ①(ní):

牛车车辕与衡相连接的木销子。

(yuè):

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②斗筲(shāo)之人:

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       、       。

(2分)

(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上面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

(4分)

答:

解析:

(1)结合材料②,子贡问怎样才可称之为“士”,根据孔子的回答,“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可得出答案。

(2)首先表明不矛盾的观点。

(根据所学“管仲不合礼却被孔子称为仁者”“‘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与‘富民’并不矛盾”分析)再根据材料找出“信”的内涵。

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知“信”对人的重要性;“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可见这里孔子有微词;再结合孟子观点“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不难得出人要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

答案:

(1)有孝悌之行 言必信,行必果

(2)不矛盾。

(1分)“信”即守信,讲信用,“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

(1分)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

(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

这就像牛车没,马车没有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②子贡问道:

“怎样才可以叫作士?

”孔子说:

“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作士。

”子贡说:

“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

“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

“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

“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

“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

”孔子说:

“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③孟子说:

“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①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

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②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1)荷蒉者评价“鄙哉,硁硁乎”,体现了孔子        的精神。

(2分)

(2)对孔子、渔父等圣贤之人的处世哲学,你怎么看?

(4分)

答:

解析:

(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表明了孔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或者说成“知其不可而为之”。

(2)在理解两段材料的基础上,要指出两类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并结合现实,对几千年来的仕与隐做出自己的评价。

答案: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孔子认为在乱世中,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辅佐国君,改革社会;而渔父等人认为在乱世里应洁身自好,隐居修身。

(2分)我认可孔子的处世哲学,乱世虽不可改,但只要去做了,总会得到一点改善,每一位有才能的在位者,若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世界就会渐趋美好。

(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走过,便说道:

“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

”过了一会儿又说道:

“偏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

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孔子说:

“好坚决啊!

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②渔父微微一笑,敲击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

“汉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汉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材料一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判断一个人品行高低乃至是否该杀的基本依据并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    。

(不超过4个字)(2分)

(2)为什么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察”?

怎样“察”?

请根据材料回答。

(4分)

答: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2、4两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必察焉”,以及材料二的“勿听”“然后察之”可以得出结论。

(2)注意审题,第一问从“察人”的原因入手,第二问从“察人”的做法入手,均要求结合材料回答。

只要读懂材料,筛选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

(1)客观事实

(2)原因:

①我们判断一个人容易被表象所蒙蔽,也容易跟风评价。

②我们评价他人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

做法: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②以他人的言行是否合乎义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

“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孔子说:

“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子贡问道: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行。

子贡又问: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行。

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

“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材料二 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杀掉他。

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

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6分)

材料一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材料二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终食:

一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

仓促、急遽。

(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    字。

(2分)

(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

(4分)

答:

解析:

(1)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主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天边的浮云”。

可见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君子注重对“义”的追求。

联系材料二,即可知,君子之“义”就是其遵循的“道”。

(2)从材料一、二可知,儒家要求君子遵循“道”,要求君子不可背离仁义。

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在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的今天,推崇“仁义”之道,不仅能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更能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