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075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docx

《教育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docx

教育学复习

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

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教育学(简单化定义):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宏观:

(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

(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

(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主要原因: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条件:

劳动语言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原因和条件: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分工(体脑分工);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系统化、抽象化,形成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文字的产生;等等。

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征: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5.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结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6.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

捷克)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被看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法国)卢梭:

《爱弥儿》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看作是“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赫尔巴特:

(1806《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是传统教育的代表。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是现代教育的代表。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赫尔巴特提出:

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

杜威提出: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第二讲人、社会、教育

1.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为什么?

教育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不是直接指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是指向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教育通过培养人,可以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所需求的水平上,使人在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就可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这就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解决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2.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关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3.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自的作用

原因:

先天性素质(遗传素质)——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

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

决定作用:

活动(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5.对环境因素的基本理解。

6.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教育的这一根本特征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

7.为什么说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的劳动者;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能够把单维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8.社会生产力、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着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价值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

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等都具有深刻的和统领性的制约作用。

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制度和管理等。

9.对教育的人的制约性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即指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个别差异性对教育具有制约性。

教育要尊重和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意味着被动和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固有特点。

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力求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推动学生的发展。

第三讲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特征:

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基本要求;通常是以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为其表现形式

2.教育目的具有哪些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整。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

它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一定的合理性。

但教育目的如果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才能实现,那么,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特征: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

强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确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把个人看成是与社会相对立的独立要素,认为社会历史和发展就是个人自我实现、自我确定、自我发展的历史。

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方面。

而忽视了个人的社会本质。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这就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社会本位的价值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相对应的。

它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特征: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

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把社会及其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认为个人的行为完全受社会决定。

忽视个人个性的存在。

5.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

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

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具有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的。

第四讲教师

1.全面认识教育的劳动特点及其价值?

教师劳动的特点:

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

劳动的价值:

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个人价值:

教师的个人需要,个人也有所得(物质的、精神的),因而也具有个人价值。

2.如何理解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专业地位是衡量职业社会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种职业,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特征,教师应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的状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

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

它应与受教育水平、教师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强度相匹配。

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教师参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专业权限、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

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

教师职业声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辛劳程度,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3.你认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信念:

作为教师首先应培养起对自身职业的喜好和认同,牢固树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职业的观念。

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师信念;师德也是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反映。

一个好的教师往往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和教化学生的。

通识知识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的空间(懂得教育理论与规律,熟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学会组织和管理教学;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知识和方法)。

完善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教师的普通智力。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某种需要、情感和细微的变化,体察教育环境,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教师应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与授的过程,它更是人与人精神、人格的互动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特殊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和调控能力;反思能力、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能够合理地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情感,以最佳的心理面貌进入教育情境。

4.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

1。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也包含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5.什么是师生关系?

你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应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注意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五讲课程

1.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类: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分类: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分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理解课程设置在结构应该如何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

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要保持恰当、合理的比重。

每门课程都有独特的价值、地位与作用

每门课程都有局限性;各门课程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均衡”不是要让学生在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要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综合性:

是针对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弊端,从加强学科综合、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

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

选择性:

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要有选择性的课程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如何理解隐性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4.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由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体现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上应让学生有选择权。

(3)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

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处理好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改变以往课程繁、难、旧的状况。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课程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的体系。

第六讲教育理论与实践

1.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这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作用:

1、授受基本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什么是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教师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授人以鱼” “授人以渔”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注重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掌握知识经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

重视学生、重视能力、重视学法、重视发展和重视过程,都是重视创新的体现。

3.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

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上——所涉及的是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的问题,与学习的能力有关,属认知范畴

情感:

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差距上——所涉及的是学生要不要学、愿不愿学的问题,与学习的动力有关,属情感范畴。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v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v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v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v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v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v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v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v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依据:

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以及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条件等。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方式

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考查包括课堂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测试等.

7.上好一堂课所要遵循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

8.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

因此,要做好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和编制教学目标等几项工作。

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制教学目标。

2、教学策略设计——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

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等几项工作。

3、教学评价设计——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

9.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1.根据评价主体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他评价和自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第七讲德育

1.德育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是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广义的德育——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所谈的德育,至少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几个部分组成。

2.结合我国当前德育现状谈谈应确立哪些现代德育观。

德育实体观:

德育“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教育的独立实体客观地存在着”。

德育双重价值观:

德育双重价值观是指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是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全方位德育观:

实施现代德育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德育观。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德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相对意义,考虑教育环境下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的统一,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社区)各种影响因素内部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力量整合。

3.德育目标及其特点。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德育目标除了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相对的特点:

社会性,层次性,参照性。

4.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

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修养指导法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第八讲班主任工作

1.我国中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2.如何理解当今中小学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从有效履行职责、取得教育实效的角度看,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班主任必须实行由管理者角色向指导者角色的重心转移。

3.班集体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哪些功能?

班主任怎样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

班级群体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规范个体的群体行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4.班主任如何做好个别教育的工作?

个别教育既包括做后进生的工作,也包括做一般生和先进生的工作。

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生典型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预防和矫治青少年学生的品行不良,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职责。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班主任遇事要冷静、沉着、慎重,注意弄清事情的真相,在没有掌握全面情况之前,不要匆忙简单地下结论,要重教育,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5.根据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向,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操行评定。

班级学生评价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班级管理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评价的目的、类型、方法,操作程序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基本发展趋势如下:

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多元评价;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1.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是班主任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变化进行的总体评价。

真正能够达到目的的操行评定,并非出自班主任对于学生日常表现的个人概括,而是建立在全面、准确、客观把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的,包括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把握和理解。

2.成长记录袋:

即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各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