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717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docx

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

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

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

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

理由是什么?

(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

)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

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

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

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

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

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

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

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

(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

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

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

(“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

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

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

你此时最想说什么?

(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

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

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

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

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生对: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师说:

“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

“飞入菜花无处寻。

”  

      师说:

“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

“忙趁东风放纸鸢。

”  

    (3)师:

真是对答如流呀!

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

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

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

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

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

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

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

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

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预设】生:

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

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

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

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  

    2、全班交流:

  

     师:

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

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

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

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

谁能帮助解疑?

  

     生:

“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

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

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

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

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

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

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

什么如此吸引他?

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

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

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

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

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

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

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

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

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

诗人看见了,很奇怪:

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

他看着看着,噢!

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

噢!

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

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

“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指读)  

    

(2)师:

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

“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

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

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

(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  

     【预设】  

      生:

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

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

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  

    (4)师:

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

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

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

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

(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

诗人立在船头观望。

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  

     师:

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

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

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

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

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

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  

   2、师:

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

想象一下。

  

    【预设】  

    

(1)生:

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

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

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

(可先指读,再齐读。

)  

      师问:

“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

“不是遮头是使风。

”  

   3、师:

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  

     生:

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

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

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  

   4、师:

是啊!

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

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三)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

  

   1、师:

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

(齐读全诗)  

   2、师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

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3、师:

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

  

    【预设】  

    生:

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生: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大悟,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师评价:

同学们的品读能力真强!

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呀!

   4、师:

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

大家可边想象画面,边吟诵;可边表演,边吟诵;也可与伙伴合作来吟诵……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背诵古诗,指名,齐诵)  

   5、师:

美好的童趣令我们深深陶醉。

其实诗人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自读下面的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桑茶坑道中》④  

      杨万里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①,       晴明风日雨干时,  

    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②。

  草满花堤⑤水满溪。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童子柳阴眠正着⑥,  

    忽作玻璃③碎地声。

       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解:

①【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②【钲】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③【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④【桑茶坑】在安徽泾县。

  

     ⑤【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⑥【眠正着】——睡得正熟、正香。

  

  

(1)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好好读一读,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学生交流汇报。

  

    A:

《稚子弄冰》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B:

《桑茶坑道中》描绘了孩子的天真可爱,童趣无处不在:

雨后晴天,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他的牛儿,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

  

  四、读写,延童趣:

  

   1、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舟过安仁》,还读了几首童趣诗,诗人为什么能写出儿童的种种童趣呢?

我想这和他们拥有一颗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观察着生活有关。

冰心奶奶曾说过:

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

一个成人再也无法变成儿童。

然而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

  

   2、师:

同学们,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将它变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美丽的小故事,写一写《舟过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

(本环节也可在课后完成。

)  

   3、师:

课后还可收集一些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相互交流。

  

《清平乐村居》

 出示音乐

  师:

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

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生读:

“bao”“bo”

  师:

带着这个字音再读一读。

  师:

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把“剥”读错,老师纠正。

  教师指导“莲蓬”读音。

  师:

“读诗要慢一点”

  师:

这首词有上下两段,中间停顿要长一点。

同学们读得时候要注意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

  师:

这首诗,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生:

我能读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不能做,但是也不偷懒,用手轻轻把莲叶放在地上,用手剥着莲子,那样子可爱极了。

  师:

“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

  生:

我妈妈的单位上有个阿姨的孩子,回来不写作业,那个阿姨就说他的孩子有点“无赖”

  师:

有点不听话的意思。

  生:

可以体会到小孩的天真快活

  师:

就指的是小儿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师: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

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

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

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

一会趴着一会躺着,很悠闲。

  生:

小儿子腿晃着,说明他很放松。

  生:

腿在打着节拍,晃来晃去

  师:

小儿子真够自在的。

要是我的话,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

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

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

可以从“大儿锄豆溪东”

  生:

可以从“中儿正织鸡笼”

  师:

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中儿是什么意思?

  生:

中儿是二儿子,认认真真缝着鸡笼。

  师(笑):

鸡笼不是用针线缝的,而是用竹子编成的。

  师: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

  生:

大儿子多么勤劳,二儿子多么认真。

  师:

怎么夸他们?

  生:

你们很勤劳,你们很懂事。

  师:

你们多么勤劳,多么懂事!

  师: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

  师:

你的意思是说两个老奶奶?

  师:

老爷爷和老奶奶。

  生:

他们微微有点醉意,两个人在一起聊天。

  师:

读懂了“醉”,喝醉了在一起说话。

你对醉怎么看?

  生:

被景色陶醉了,我从资料上看到的。

  师:

这是资料里的,撇开资料,你会怎么看?

  生:

从“吴音”可以看出来。

  师:

老两口在聊天,说着什么呢?

  生:

种地。

  师:

如果让你去种地,你去会和谁去种地?

  生:

和我老婆(笑)

  师:

大儿子在种地,想着谁?

  生:

想着年老的父母

  师:

哪里看出真的年老了?

  生:

从“白发”可以看出来。

  师:

谁来读大儿的那句话?

  (生感情朗读)

  师:

我听出劳动的快乐。

  师: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怎么读?

  (生读)

  师:

你能体会“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

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样子。

  师:

就是写他们很融洽,很和谐。

  师:

还哪个都没说到的地方?

  生:

“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全家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是关系很好!

  师:

哪里没看到?

  生:

“溪上青青草”

  师:

看出什么?

 

  生:

风景很好。

  师板书

  生:

溪边都是茂盛的小草。

  师:

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师:

你们还看到什么样的小溪?

  生:

潺潺的

  生:

清澈的

  师:

还看到什么?

  生:

荷花清香

  师:

你就把自己看作一棵小草,看你能看到什么?

  生读

  师:

默读这首词,把画面在你的心中理顺。

  (一个学生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