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717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docx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瓷器篇)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在山西博物院所藏的瓷器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

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

宋元时期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

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

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

元代以来,各地窑口衰落,景德镇渐成全国瓷业中心。

五彩斑斓的彩瓷作品,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益运居现将山西博物院典藏部分瓷器做一简单介绍,以飨众多读者。

青釉托盏北魏通高6.7厘米。

盏口径9.1、足径3.3厘米,托口径15.3、足径6.4厘米。

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

盏口微敛,圆弧壁,小饼足,足外撇,底略凹。

托为浅曲腹,矮饼足,底内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

赭灰色胎,胎质较细。

施青绿釉,密布大小不等开片。

青釉龙柄鸡首壶北齐高48.2厘米。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出土。

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

两旁各有三钮,中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个垂束莲、忍冬。

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

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

青釉高柄灯北齐高48.1、口径14.2、底径19.3厘米。

2003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出土。

灯由灯碗、长柄、底座三部分组成。

灯碗呈钵形,直口,弧壁,深腹,外壁饰八瓣仰莲纹。

圆形高直柄,柄上有三组联珠纹带与四组双弦纹相间排列。

覆盆形底座,平底,座面饰八瓣覆莲纹,底部有两道凹弦纹。

粉白色胎,胎质稍粗。

釉呈黄绿色,施釉不均,有细小的开片,积釉处釉色较深。

青绿釉莲瓣纹灯北齐通高45.5厘米,盏径17厘米,底径19.5厘米,柄长25.9厘米。

敛口,圆唇外有棱,其下一周联珠纹,圆腹,平底,底部起棱一周,腹壁上贴有忍冬、蕉叶、佛家背光和月牙宝珠等花纹,接于底部棱上、花纹上部高出器口、底部中央有凸榫,插入坚柄内中央。

坚柄,上口略外撇,直柄中部有一周联珠纹及两周棱纹,其上一周莲及蕉叶弄划纹,下为忍冬纹。

圆座,座体饰倒置宝相莲瓣,下覆圆盖,底有一周联珠纹。

通体黄绿釉,有细小冰裂纹。

黄釉印花扁壶北齐高27.5、口径5.7厘米。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门沟出土。

椭圆形口,短束颈,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

正背面模印相同纹饰,呈浅浮雕状。

腹壁正中站立一胡人,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两侧蹲坐两只狮子,狮子扭首向前。

壶壁两侧模印象首,长鼻垂于底部。

联珠纹边框。

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联珠纹莲瓣。

该器明显受外来文化影响,是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青釉三系单龙柄壶隋高46.7、口径13.2、底径13.4厘米。

1989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梅渊墓出土。

盘口,束颈,丰肩,圆鼓腹,平底。

颈部有三道粗弦纹。

肩一侧塑龙首双泥条长柄,龙首低垂,衔于壶口,柄末端粘三个小圆饼;另一侧均匀分布三个泥条盘成拱形系,下端粘一小圆饼。

胎质较细。

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光亮,施釉不均,局部有流釉和缩釉现象,腹下部露胎。

白釉人首执壶唐高31.2、口径9.8*5、底径7.8厘米。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石庄头村出土。

扁弧形口,细束颈,橄榄形腹,扁条形柄,外撇足,足心内凹。

柄与口沿形似带茎荷叶,上塑一童首。

整体造型有浓厚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特征。

釉色黄白,釉面较亮,施釉至足,足底无釉。

执柄上流釉至下腹部,釉层明显闪青。

流下腹部刻出一道竹节纹,其下端贴花。

执柄下部也有贴花装饰。

黄绿釉绞胎枕唐高7.5、长13.6、宽8.2厘米。

1993年山西省朔州市西站出土。

长方形,枕面略下凹,边缘抹角,四壁较直,平底。

施黄绿釉,有细密开片,底部无釉。

枕系上下两部分接合而成,除底外其余为绞胎。

青釉刻花碗北宋高8.4、口径21.1、足径5厘米。

1986年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村出土。

敞口,斜直壁微弧,小圈足。

通体施青釉,足沿一周无釉,釉层光亮,釉面密布小棕眼,釉层中刻花处有较稀疏的小气泡。

碗内壁上部一周弦纹,内刻折枝牡丹花,花瓣、花叶都划出花瓣、叶脉纹路,外壁口下一周弦纹。

采用“偏刀”、“直刀”、“斜刀”和“篦划”等刻花方法,增加了花纹的立体感。

外壁可见清晰修坯弦纹,足沿粘沙。

陕西铜川耀州窑烧造。

白釉镂空熏炉北宋通高11.7、口径6.1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炉呈卵形,细短柄,喇叭形底座,边缘一周斜削。

炉盖镂空,扣于子口炉身之上。

细白胎,坚致。

白釉闪青,光亮,无开片。

山西介休窑烧造。

白釉三叉提梁壶辽高16.5、口径4.4、底径5.7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壶口内凹折一平台,中有一圆口,斜肩,圆曲腹,腹壁一周有六道细印痕,圈足。

腹上部置一圆流,肩部有一弓形提梁,提梁前端分三叉,每叉下端贴附圆形花饰,后端塑为绳编状,下端贴附如意形花饰。

肩部有两道细弦纹。

器表釉色白中闪青,底足一周无釉。

白釉弦纹盖罐金通高14.5、口径8.7、足径5.8厘米。

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城西金大定三十年(1190年)阎德源墓出土。

小方唇,短直领,圆鼓腹,圈足。

拱顶折沿盖,小圆锥状钮。

白胎,胎质细腻。

满釉,圈足一周及底心刮釉。

釉色白中泛黄,釉层光亮。

盖沿积釉处呈黄色。

钮外一周弦纹,罐肩部两周细弦纹。

河北定窑烧制。

青釉刻花盘金高3.6、口径18、足径6.6厘米。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敞口,浅腹,下腹稍斜折,矮圈足。

胎为黄褐色,胎质细腻。

通体施青绿色釉,釉面光亮,密布有小气泡和棕眼及大小不等的隐形开片,底足露胎。

盘内底刻弦纹一周,弦纹内刻有盛开的莲花和荷叶图案,刀锋犀利,外壁斜折处有一周弦纹。

陕西耀州窑烧造。

钧釉红斑碗金高4.7、口径13.3、足径3.9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出土。

小直口,斜直壁,浅腹,小圈足。

釉色月白,施釉近足。

釉层较亮,上有稀疏浅隐开片和气泡,口部一周釉呈浅黄灰色,外壁近足处积釉较厚,足部有浅酱色护胎釉。

碗心有呈“Z”形紫色图案。

(有学者认为此器的年代应属金—元代。

)钧釉匜金高5.7、口径15.3、全长22.5厘米。

1977年山西省应县城关出土。

方流较长,流下一执环,敛口,扁鼓腹,平底。

施天青色釉,釉层较亮,有小棕眼,密布浅隐的鱼鳞开片,内底可见“蚯蚓走泥纹”。

口沿釉薄,外壁有几处流釉,呈明显的乳浊状。

底部有五个支钉痕。

白釉印花碗金高8.1、口径19.5、足径7.7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下王庄出土。

侈口,深腹,矮圈足。

白胎,质细坚致。

白釉泛黄,釉层较亮。

碗内壁为印花装饰。

碗心为放射状花纹,内壁印三朵缠枝荷花。

碗内底一周有九个椭圆形支钉痕。

白釉剔花牡丹纹枕金高16.6、面长32.4、宽28、底长26.5、宽22.3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出土。

枕面近似圆角梯形,前窄后宽,中间下凹,两边翘起,一周出檐,边壁竖直外撇。

平底稍出小平台,底中部有二个小孔。

黄白胎,胎质较粗。

施釉至出台处,釉色黄白。

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边壁一周分前后两栏,模印牡丹花叶。

白釉褐彩牡丹纹盒金通高2.7、口径10.2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浅拱形盖,顶部平缓,盒身子口,壁微外撇,浅隐圈足。

浅赭黄色胎,胎质稍粗。

施釉及化妆土至近足处。

釉色白中泛黄,釉层较亮。

盖面绘褐彩折枝牡丹花,边沿一周变形花卉卷叶纹。

酱彩表面干涩,纹饰朴素淡雅。

白釉褐彩诗文椭圆形枕金高14.2、长27、宽24.2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寺街出土。

椭圆形枕面,下凹,一周出檐,边壁竖直微外撇,近圆形底,四边出一周小平台,底部正中有两个小孔。

施釉至底部出台处。

浅黄白色釉,釉层光亮。

枕面边缘一周划有三道波浪纹,中部褐彩书写“高捲绣帘观夜月,低垂银幛玩秋金灯”的诗句。

绞釉玉壶春瓶金高18、口径5.6、足径6.2厘米。

山西省朔州市曹沙会村出土。

敞口,细长颈,球形腹,圈足。

浅黄白色胎,胎质较粗。

施釉近足,釉色白,密布极为细碎的开片。

白、褐红两种化妆浆相混合,经适当搅动再施于坯体上,其纹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有学者认为此器的年代应属金—元代。

)黑釉油滴盏金高4.5、口径9、足径2.9厘米。

1991年山西省朔州市政府M42出土。

侈口,弧壁,深腹,矮而小圈足。

施黑褐色釉至近足处,釉面较亮,在釉层表面散布着银灰色“油滴”。

黑釉剔花瓶金高24、口径5.4、底径13.1厘米。

1955年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村出土。

小口,圆折肩,曲腹内收,隐圈足。

胎为黄白色,胎质稍粗。

黑褐色釉,釉层较亮,釉面密布小棕眼和大大小小的气泡疤。

施满釉,裹足刮釉,足心刮釉成“十”字状。

口部以下一周剔刻十一瓣花瓣,肩及上腹一周剔一支卷叶纹,剔刻技术娴熟,线条简练粗犷。

黑釉剔花罐金高22.6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37厘米。

通体施黑釉,乌黑光亮。

肩部剔卷草纹,腹部缠枝牡丹大朵怒放。

技法自由奔放。

钧釉红斑花口盘金—元高2.6、口径13.2、足径4.9厘米。

1959年山西省大同市西郊M31出土。

九瓣莲花口,微敛,花口刮削工整。

浅折腹,圈足,足内壁斜削。

釉色月白,釉层较亮。

施釉近足,足底心积釉呈凸起状。

釉面有稀疏开片,开片处呈紫褐色线条,内壁有三块紫斑,足及下腹有褐色护胎釉。

钧釉双耳三足炉蒙元时期高18.5、口径14.6、腹径17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大同市宋家庄至元二年(1265年)冯道真墓出土。

直口,平折沿,直颈,扁鼓腹,长方形镂空双立耳,耳内一螭形饰与颈腹相连,三矮曲形蹄足。

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层肥厚,底足有积釉。

器形圆浑,胎体厚重,是山西著名的浑源窑产品。

青釉线条纹罐元高17.7、口径17.7、底径12.8厘米。

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出土。

窄唇,短领斜直,圆肩,斜腹,隐圈足,挖足较深。

浅灰白胎,胎质细腻。

釉色翠绿泛青,釉层光亮。

釉面密布细小气泡,有稀疏大开片。

满釉,口部、足沿一周无釉。

由肩至底刮削出六十四道凹槽,凸起处釉薄而呈浅黄白色。

浙江龙泉窑烧制。

白釉划花盖罐元通高10.9、口径5.3、足径4.9厘米。

山西省霍州市陈村出土。

宝珠形钮,浅平台子口盖。

口部较小,扁鼓腹略下垂,圈足。

肩部浅划一周卷草条带纹。

白胎,质细。

白釉闪青,光亮,内壁满釉,口部刮釉,外壁施釉不及底。

白釉褐彩玉壶春瓶元高27.9、口径7.1、足径8.1厘米。

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南坪头村墓葬出土。

侈口,细颈,垂腹,圈足。

足沿斜削,足心较平。

胎为黄白色,稍粗。

通体施釉,外部施釉至腹下部,内壁施釉仅至口部,釉色白中泛黄,釉面较亮。

颈至腹有三组褐色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绘有两枝折枝卷叶花,下部绘有三朵扇形窄叶花,底部有墨书“刘山□”三字。

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元高28、口径7.5、足径7.9厘米。

1983年山西省柳林县薛村出土。

侈口,尖唇,细长颈,斜肩,垂腹,圈足。

腹部绘有三朵铁锈色卷叶花。

胎为浅黄色,质较粗。

通体施黑釉,釉面密布银灰色“油星”,因采用醮釉方法,在腹下部近足处有蜡泪状流釉,底足有修胎刮釉痕。

草叶浸在黑釉中,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文静深沉的美感,此为颇具特色的山西黑瓷装饰。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高28厘米,腹径32厘米。

造型浑厚敦实,色泽浓艳深沉。

器身绘饰精美的海水、缠枝石榴、缠枝牡丹和莲瓣纹。

画面饱满而不拥挤,装饰繁而不乱,是难得的元代青花杰作。

黑釉鸡腿瓶元—明高41、口径4.3、底径10.5厘米。

1993年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村怀仁窑址出土。

小口,溜肩,长曲腹,腹向下渐内收,下腹及底外撇,隐圈足。

赭灰色胎,胎质较粗,胎体厚重。

绿褐色釉,釉层较亮,施釉至足,肩部上半部刮釉。

全身有拉坯时形成的较深的螺旋纹,肩部一周划写有“都酒使司”四个字。

青花菱花花口盘明高5.7、口径33.6厘米。

造型典雅,胎质精细,各种花卉装饰图案疏密得当,令人赏心悦目。

由于使用进口的“苏泥勃”清料,青花发色浓艳,图案自然晕散,铁黑色结晶斑深入胎骨,是宣德瓷的代表作品。

青花波斯文筒式三足炉明高11.7、口径15.3厘米。

腹外壁青花书波斯文字三段,系节选自波斯诗人萨迪《果园》诗集。

内底有“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马”款,内壁有“大同马氏书”字样。

这是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明代“空白期”的标准器。

德化窑达摩坐像明高33、座宽16厘米。

象牙白釉,滋润似玉。

达摩双耳长垂,两眼凝视,双唇紧抿,表情庄严。

前胸袒露,衣纹迭褶自然下垂,有临风飘逸的质感。

背后钤方形“何朝宗印”,为嘉靖、万历间德化窑瓷塑名家何朝宗的作品。

粉彩窑工制瓷图瓶清高60.3、口径22.2、腹径24厘米。

嘉庆时期作品,通体彩绘。

内容为景德镇御制窑厂瓷器生产流程,共有九组画面,分别为采石、淘泥、碹坯、画坯、吹釉、满窑、烧窑、彩器、烧炉的生产场面,构图丰满,所绘人物达50人之多,除4人外,大都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各种工匠。

以房屋、工棚为间隔,形成不同的场景,生动描绘各色人物和生产工具。

用淡雅柔和的粉彩,简练细腻的线条,真实地再现了御窑厂的生产情况。

粉彩婴戏图碗清高5.6、口径11.2、底径5厘米。

底部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

胎白且薄,外壁通体绘满婴戏图,以房舍、山石、树木、小桥、流水为背景,姿态各异的儿童在其中嬉戏玩耍,热闹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