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924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1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笔记.docx

《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笔记.docx

笔记

第七章八纲辩证

[学习要求]

1.明确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

2.掌握八纲各证候的含义、一般表现、审证依据以及鉴别要点。

3.掌握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的分析判断。

4.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理论分析典型病例。

[重点内容]

一、概念

1.八纲:

2.八纲辨证:

祝味菊

二、八纲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

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

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表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

主症——新起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

常见——头身疼痛,脉浮。

一般表现——舌淡红,苔薄,

特征性表现——鼻塞、流清涕、喷嚏,

或有症状——咽喉痒痛,微咳

2)里证: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证传里。

(2)外邪“直中”。

(3)内伤失调。

临床表现:

3)半表半里证:

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

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1)伤寒少阳病

(2)湿温邪阻膜原

(3)伏暑邪郁少阳

4)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

外感初期,急、轻、短。

里证:

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    寒热症状:

 发热恶寒属表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属里证;

     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

.    内脏证侯:

表。

里。

舌象:

表证舌象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象多有变化。

.脉象: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其他脉象。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鉴别

.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

.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不能孤立地依据恶寒、畏寒或发热等

个别症状而定。

1)寒证:

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

虚寒证:

表寒证:

里寒证:

临床表现:

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

恶寒、畏冷、冷

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

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

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冷、白、迟、痛、稀、蜷

2)热证:

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实热证:

虚热证:

      

      表热证:

里热证:

临床表现:

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饮冷,痰、涎、涕黄稠有味,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面红目赤,心烦躁扰,甚则吐血衄血,四肢抽搐,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热、红、数、干、黄、乱、烂

寒热证鉴别表

症状

证型

寒热

四肢

口渴

 

二便

面色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淡

苔白

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饮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红

苔黄

数或洪

3、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1)实证:

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或阴阳气血失调以阳、热、滞、闭等为特征的各种证侯的概括。

特点:

邪气充盛而正气不虚,邪正斗争较为剧烈。

病因病机:

①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烈交争,则病势较为亢奋、急迫。

②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气机郁滞,血行受阻,以致痰、饮、水、湿、瘀血、宿食、脓液、砂石等病理产物停积体内。

临床表现:

新起、暴病、病情激烈、体质壮实

     属于实的15项病邪、病理内容

     

(2)虚证: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物质不足、机能衰退等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特点:

正气亏虚而邪气不盛。

内容:

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精髓亏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

①先天不足,

②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③情志、劳倦、房室等耗损精气;

④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汗、吐、泻、出血等耗损津血正气。

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耗损过多、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虚实证的鉴别要点(略)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阴阳辨证

(1)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①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

②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阴阳归属不统一时,其阴阳划分的一般方法:

      A.寒热是划分的主要依据;

      B.与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

      C.视归属于阴或阳的项目的多少而定;

      D.据要求辨别的重点而定。

(2)阴阳的具体辨证内容:

①阴虚证:

指体内阴液亏损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现的虚热证候。

属虚证、热证。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

阴虚多由热病后期,或杂病日久,耗伤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暗耗阴液而成。

阴液亏少,机体失却滋养濡润---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尿黄便干。

阴不制阳,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常见阴虚证:

发展演变:

②阳虚证:

指体内阳气亏损,温煦,推动、蒸腾、气化、固摄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属虚证、寒证。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气短,)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或无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或便秘,面色白或泛红如妆,舌淡胖,苔白润滑,脉沉迟或细数无力。

常见阳虚证:

发展演变:

③亡阴证:

指体内阴液严重亏耗而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

病情危重,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恶热,烦渴,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

④亡阳证: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

病情危重,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身凉肢厥,息微面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亡阴亡阳的鉴别

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粘热如油,身凉或身热、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表现辨别。

亡阴亡阳鉴别表

症状

证候

四肢肌肤

气息

渴饮

舌象

脉象

亡阴

汗热

味咸

温和

气粗

渴喜冷饮

红干

细数躁疾

按之无力

亡阳

汗冷

味淡

厥冷

气微

不渴喜热饮

白润

微细欲绝

浮数而空

三、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1.证候相兼

广义:

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

狭义:

无论表里病位的异同,其寒热、虚实病性相同的证侯相兼存在。

8种

1)表实寒证:

2)表实热证:

3)里实寒证:

4)里实热证:

5)里虚寒证:

即阳虚证。

6)里虚热证:

阴虚证。

    7)表里实寒

    8)表里实热

*表虚证:

多指表证而有汗出者。

其实际含义有二:

(1)外感表虚:

指感受风邪而致的表证。

临床表现:

恶风、发热、自汗、头痛、项强、脉浮缓。

(2)内伤表虚:

因脾肺气虚,卫阳不固,肌表疏松而致经常汗出,容易感冒者。

      临床表现:

平时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面色淡白,动则气喘,纳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2.证候错杂

含义:

指疾病某一阶段同时出现表里病位、寒热、虚实病性相反的证候。

1)表里同病:

指表证和里证在疾病的某一阶段同时出现。

成因:

(1)初病既见表证又见里证。

(2)表证未罢,又及于里。

(3)本病未愈,又加标病。

常见类型:

(1)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并无矛盾的证候。

表里实寒证

表里实热证

(2)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表实寒里虚寒证

表实热里虚热证

(3)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  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

表实热里实寒证(临床少见)

(4)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均相反的证候。

表实寒里虚热证。

表实热里虚寒证(临床少见)

2)寒热错杂:

指寒证与热证同时存在。

(1)表里寒热错杂:

表寒里热表实寒里实热证

表实寒里虚热证

表热里寒表实热里实寒证

表实热里虚寒证临床少见

(2)上下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上寒下热(如寒在胃热在膀胱)

3)虚实夹杂

(1)实证夹虚:

指以实邪为主,正虚为次的病证。

(2)虚证夹实:

指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的病证。

(3)虚实并重:

指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的病证,多病情沉重。

可见于严重的实证病人,又正气大伤;或原来正气甚弱,又感较重邪气的患者。

3.证候转化(八纲的证侯转化)

含义:

指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侯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

1)表里出入

(1)表证入里:

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表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

(2)里邪出表:

指某些里证,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

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

一般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对病情向愈有利。

(里证出表的提法欠妥)

2)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原为寒证,后变热证,且寒证消失。

         常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之品;或失治,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而从阳化热,转变成热证。

(2)热证转寒:

原为热证,后变寒证,且热证消失。

         多因——失治、误治,损伤阳气;或因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而转化为虚寒证,甚至表现为亡阳证。

*寒、热证转化的意义

反映了邪正力量的对比,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不衰,尚能抗御邪气,阳气较为旺盛,邪气从阳化热。

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盛正虚,阳气耗伤甚或衰败,提示正不胜邪,病情险恶。

3)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

先为实证,因失治、误治,病邪久留,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虚证转实:

本为虚证,由于积极的治疗、休养、锻炼等,正气逐渐恢复,与邪气相争,以祛邪外出,表现为属实的证候。

4.证候真假

含义:

指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以掩盖病情的真象。

所谓“真”,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

所谓“假”,是指疾病表现的某些不符合内在本质的症状或体征。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

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表现的证候。

即“热深厥亦深”。

又称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病机:

阳热内盛,格阴于外,阳气内闭而不能布达四末。

临床表现:

外似为阴寒证---四肢凉甚至厥冷,恶寒甚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或细数)。

本质为实热证---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

(2)真寒假热:

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表现的证候。

即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证或戴阳证。

病机:

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

越于外。

临床表现:

外似阳热证---自觉发热,或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

本质为阳气虚衰---胸腹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或下利清谷,舌淡脉弱等。

     *寒热真假的辨别

A.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以及舌象、脉象的变化,多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B.假象毕竟与真象不同,应仔细辨别其特征。

(如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虽躁扰不宁但疲乏无力,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无力,面色虽时有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可知其“热”为假象。

C.以冷水试服。

(不喜水或饮后见呕为假热,喜冷饮且多为真热。

                     

2)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

即所谓“大实有赢状”。

病机:

大积大聚,阻滞经脉,气血不能畅达,而表现出一些类似虚证的假象。

如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

鉴别:

虽默默不语,语时却声高气粗;虽倦怠却动之觉舒;虽羸瘦而胸腹硬满拒按;虽脉沉细而按之有力,故知病变的本质属实,虚为假象。

(2)真虚假实:

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实盛现象。

即所谓“至虚有盛候”。

病机:

正气虚弱,推动无力,以致阻闭不通、不利,而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涩等症。

鉴别:

虽腹部胀满但时有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而气短息弱;大便虽闭而腹部不甚硬满;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并有疲乏、面色萎黄或苍白等症,故知其本质属虚。

*虚实真假的辨别

A.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

B.舌质的嫩胖与苍老。

C.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D.病人的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此外,还要注意证侯群中的可疑症状。

E.疼痛痞胀拒按与喜按。

八纲辨证的意义

1、纲领性强。

2、概括了病证的基本特点。

3、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

4、临床应用广泛。

 

[难点讲解]

一、表里证鉴别要点

1.寒热症状: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

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

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2.舌象:

表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舌质多有变化。

3.脉象: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

4

5

二、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鉴别

1.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

2.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不能孤立地依据恶寒、畏寒或发热等

个别症状而定。

三、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证鉴别表

症状

证型

寒热

四肢

口渴

 

二便

面色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质淡

苔白腻

迟缓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热饮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舌苔黄

数或洪

四、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1.掌握其病证特点。

一般以正气不足、衰退、松弛为特征的表现,多属虚证;有余、结实、强盛的表现,多属实证。

2.在四诊过程中注意望舌之老嫩,闻语言气息之高低,问病程之新久、疼痛之轻重喜恶,切脉之有力无力等资料的辨析。

1)舌质苍老为实,舌质胖嫩为虚;

2)声高气粗属实,声低气弱属虚;

3)外感初起多实,久病内伤多虚;

4)痛剧拒按属实,隐痛喜按属虚;

5)脉来有力为实,脉来无力为虚。

五、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运用范围极广,既可用来概括整个病情,又可用于每个症状的分析归纳。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疾病性质、临床证候,以及具体的症状和体征,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

如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揭示了疾病过程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侧面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各自代表疾病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出疾病的全貌。

六者在八纲中的地位是互等的,不能相互概括,也不能相互取代。

而阴阳两纲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总的概括和归纳。

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是归纳证候类型的一对纲领。

六、亡阴亡阳的鉴别

根据汗质的稀冷如水或粘热如油,身凉或身热、面白或面赤、脉微或数疾等表现辨别。

亡阴亡阳鉴别表

症状

证候

四肢肌肤

气息

渴饮

舌象

脉象

亡阴

汗热

味咸

温和

气粗

渴喜冷饮

红干

细数躁疾

按之无力

亡阳

汗冷

味淡

厥冷

气微

不渴喜热饮

白润

微细欲绝

浮数而空

七、为什么八纲证候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八、寒、热证转化的意义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反映了疾病的邪正力量的对比,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1.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不衰,尚能抗御邪气,阳气较为旺盛,邪气从阳化热。

2.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过盛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甚或衰败,提示正不胜邪,病情险恶。

八、寒热真假的辨别

1.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以及舌象、脉象的变化,多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2.假象毕竟与真象不同,应仔细辨别其特征。

如虽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但不红肿,虽躁扰不宁但疲乏无力,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无力,面色虽时有潮红但并非满面红赤等,可知其“热”为假象。

九、虚实真假的辨别

1.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

2.舌质的嫩胖与苍老。

3.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4.病人的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脏腑辨证

[学习要求]

1.熟悉各脏腑的大体解剖、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

2.重点掌握各脏腑病证的常见症状及其常见证型的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和病机分析。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疑似证的鉴别。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理论分析典型病例。

[重点内容]

一、心病辨证

1.心病的常见症状

1)心本身及其解剖部位的表现:

心痛、胸闷等。

2)主血脉功能的失常:

心悸怔忡,面、舌改变,脉结代或促等。

3)心藏神的功能异常:

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妄等。

2.心病的基本病机

1)虚证

多由思虑劳神太过心气虚

先天不足,脏气虚弱----心阳虚血脉失于充养

久病伤心心阳暴脱---血行推动无力

心血虚神失所藏

心阴虚

2)

实证多由痰阻心火亢盛

火扰心脉痹阻血脉运行不畅

寒凝----痰蒙心窍----神明闭阻或逆乱

气郁痰火扰心

瘀血

 

常见证型

1、心气虚、2、心阳虚3、心阳暴脱

(1)病因病机

心气虚证:

素体久虚

久病失养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年老体衰

心阳虚证:

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心阳虚衰,虚寒内生

寒邪伤阳

心阳虚脱:

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

寒邪暴伤心阳心阳衰极,阳气暴脱

痰瘀阻塞心窍

(2)临床表现

心气虚证:

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心阳虚证:

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必兼虚寒之症,如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弱(或迟)或结代等。

心阳虚脱:

在心阳虚表现的基础上,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等亡阳虚脱之象。

(3)辨证要点

心气虚证:

心悸+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悸怔忡,胸闷或痛+阳虚证。

心阳虚脱:

心阳虚证+亡阳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联系与区别

证名

联系与共有症

区别

心气虚证

1.气属于阳,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温煦功能失职,可导致心阳虚。

2.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心阳衰极,阳气暴脱则致心阳虚脱证。

4.三证共见心功能及全身机能低下之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等。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单纯表现为心功能低下,如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脉虚等。

心阳虚证

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除有共有症外,必兼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淡胖或暗紫,苔白滑,脉沉迟或结代等虚寒之症。

心阳暴脱证

心阳衰极,阳气暴脱,在心阳虚表现的基础上,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等亡阳虚脱之象。

4、心血虚5、心阴虚

(1)病因病机

心血虚证:

脾虚----------生血少

失血过多心血不足,心失濡养

久病失养消耗多

劳心耗血

心阴虚证:

思虑劳神太过

热病后期阴伤心阴亏虚,心失濡养,虚热内生

他脏阴虚及心

(2)临床表现

心血虚证: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证:

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3)辨证要点

心血虚证: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血虚证。

心阴虚证:

烦悸不宁,失眠多梦+阴虚证。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异同点

证名

共同点

不同点

心血虚

阴血亏虚,心失濡养。

共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心神、心动异常见症。

血虚全身失养,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脉象细弱等。

心阴虚

阴虚内热,兼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6、心火亢盛证:

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多种实热证的候综合病机概括。

(1)病因病机

情志抑郁,气郁化火心火上炎

火热之邪内侵心火内炽心火下移

过食辛热、温补之品,郁久化热生火心火迫血妄行

火热扰(闭)心神

(2)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身热,溲黄便干,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或口舌生疮,赤烂疼痛,或兼小便赤、涩、灼、痛者,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等。

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等.

(3)辨证要点:

神志症状+舌、脉等火热炽盛之象(+里实热证)。

 

7、痰蒙心神证:

指痰浊蒙闭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1)病因病机

感受湿浊之邪,阻遏气机

情志不遂,气郁痰凝痰浊蒙闭心神,神明失司

痰浊挟肝风内扰

(2)临床表现:

面色晦滞,脘闷作恶,舌苔白腻,脉滑。

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痰厥。

并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癫病。

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痫病。

(3)辨证要点:

神志异常+痰浊内盛见症。

8、痰火扰神证:

指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1)病因病机

精神刺激,气郁化火,炼液为痰

外感热邪,灼液为痰,痰火内盛,内扰心神

外感湿热之邪,酿痰蕴热

(2)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口渴,面赤,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发热气粗,胸闷痰多,喉间痰鸣,痰黄粘稠,心烦躁扰甚或

并见神昏谵妄---外感热病。

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狂证。

(3)辨证要点:

神志异常++痰火内盛见症。

外感热病:

高热,痰盛,神志不清等。

内伤杂病:

轻者以心烦失眠为主;重者则出现神志狂乱。

9、小肠实热证——心火热炽+小便赤涩灼痛。

10、瘀阻脑络证:

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表现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1)

病因病机:

头部外伤

久病入络瘀阻脑络

(2)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