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734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

《心理学》学习重中之重章节(仅供参考)

第一章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第二章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第三章第二节基本的视觉现象;第三节基本的听觉现象;第四节知觉的特性第五节社会知觉;第四章第三节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第四节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第五章思维的过程和种类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推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像和创造思维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六章智商与智力差异第二节智力的理论;

第七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的区别

第八章认知方式差异第九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第十章

 《心理学》复习资料

2008年4月10日

注:

加粗为一级概念普通为二级概念*为三级概念 括弧中的时间是考过年份(并不是说二级三级概念不主要,这个只是按照重量级划分,心理学考的还是很细的)

 1、  心理学(2002.4)(2004.4):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研究方法

3、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  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  实验法(2002.10)(2003.10):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  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7、  意识(2002.4)(2004.1)(2004.4)(2006.4)(2007.4):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  注意(2002.10)(2003.10):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  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11、随意后注意(2007.10):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2、生物节律:

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3、日节律(2005.10):

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以及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14、感觉:

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2002.10):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使人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6、感受性(2005.4):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7、感觉阈限(2005.4):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8、 社会知觉(2002.4)(2006.10):

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9、超感知觉(2004.4):

通过不同于人类感观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20、最小可觉差: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

21、视觉适应(2004.10):

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22、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3、首因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4、晕轮效应(2004.4):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25、社会刻板效应(2007.10):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26、记忆(2002.10):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7、学习(2003.4)(2004.10):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8、接受学习(2006.10):

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9、*陈述性记忆(2007.4):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是可以言传的)。

30、*程序性记忆(2007.4):

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一般是很难言传的)。

31、*组块:

是指人们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32、*编码(2005.10):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33、*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34、*语意网络:

信息被组织在体系不太清晰的框架中,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35、*图示:

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6、思维(2002.4)(2003.4)(2007.10):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37、概念: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的形式来表现。

38、问题解决:

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①目标指向性②操作系列性③认知性操作 

39、想像: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0、创造性思维(2005.4):

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1、演绎推理(2004.10):

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

42、归纳推理:

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43、算法式(2006.10):

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44、启发式:

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45、爬山法(2007.4):

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46、*算子: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这些认知性操作称为算子。

47、*功能固着性:

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趋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48、*定势(心向、心理定向):

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地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地方法。

49、智力(2004.4):

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0、能力(2003.4):

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比较)

51、流体智力(2002.4):

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52、晶体智力:

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53、个别智力测验(2004.10):

指那种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

54、信度(2003.10):

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的一致性程度。

55、效度(2005.10):

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56、常模(2004.1)(2004.4):

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57、智商(2007.10):

智力商数,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58、*比率智商:

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59、*离差智商:

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60、性向测验:

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

61、成就测验(成绩测验):

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 

62、动机:

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63、情绪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64、需要:

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65、诱因:

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66、内部动机(2004.1)(2004.10)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67、外部动机:

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68、成长动机(2006.4):

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69、社会性动机:

是以社会文化为需要的动机。

70、 心境:

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71、 应激(2005.4):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2、*交往动机(2006.10):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73、*成就动机(2007.10):

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74、*工作动机:

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四个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和Z理论)

75、人格(2003.4):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6、气质(2007.10):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77、性格: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78、认知方式(2003.10):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79、 群体:

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80、从众(2004.1)(2005.10):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81、包容需要(2006.4)

82、服从:

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83、社会助长(2005.4):

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84、社会堕化: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85、去个性化:

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86、人际沟通:

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87、心理健康(2002.10):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88、压力(2007.10):

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89、 挫折(2003.4)(2003.10)(2007.4):

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90、焦虑障碍:

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91、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常见的由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92、压力源:

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

93、社会性压力源(2006.4):

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94、文化性压力源:

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

95、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96、心理发展: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是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二是指民族心理的发展,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其三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97、年龄特征(2006.10):

个体生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

98、关键期(关键年龄2006.4):

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99、横断研究法(2005.4):

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00、纵向研究法(2005.10):

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01、自我意识:

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最自己机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102、            道德认知  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

解答题 多选题

1、  实验法中,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

(2004.1)(2004.4)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五)生理心理学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4、  心理学的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

5、  观察法优缺点:

(一)优点:

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缺点:

只能等待结果出现,不能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易受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6、  调查法:

问卷法、谈话法。

7、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8、  意识的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三)自日梦状态(四)睡眠状态

9、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剌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10、 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一)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2.注意的集中

(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11、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如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12、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2004.10)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同时,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他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3、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

14、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2004.4):

1、收集信息2、转换3、将感受器传出地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由选择地加工4、在感觉中枢区域,形成不同性质和强度地感觉

15、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16、 社会知觉内容:

: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7、 社会认知的过程(2002.10)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18、 晕轮效应在教育中有何不良影响(2003.10)(2006.4)

 

 

 

 

19、 三种社会认知效应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

20、 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2006.4)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保持)和提取的过程。

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2007.10)

(一)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二)保持

保持也称储存,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过程来说就是信息的储存。

(三)提取

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感觉记忆的特征:

(一)感觉记忆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信息

(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三)感觉记忆中信息未经任何加工

(四)感觉记忆中信息一部分被加工进入短时记忆

21、 短时记忆的特征:

(一)编码的形式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但是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康拉德)

(二)储存的容量

米勒认为: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是七加减二个组块。

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心理组合。

(三)储存的持久性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一般在20-30秒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可以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处于活动状态。

但不一定能将信息编人长时记忆永久保存。

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便可以长期保存,到需要时比较容易地回忆起来 

22、 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

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

2.视觉代码:

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

23、 简述遗忘的原因(2002.10)(2004.10)

消退和干扰。

24、 遗忘的影晌因素

(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三)情绪的作用

25、 结合遗忘规律谈如何有效复习: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1、复习的时间:

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3、复习的方法:

尝试背诵法

26、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2005.10):

(一)地点法

(二)韵律法(三)记笔记

27、 简述长时记忆存储模型(2006.10):

语义网络扩散激活

28、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复习策略1、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3、复习的方法

(二)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29、 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30、 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和概括

31、思维的种类:

①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③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性)选择题归类

3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3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表征的方式 ②无关信息的干扰 ③功能固着性 ④心向

34、影响创造力的因素(2003.4)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3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2005.4)

 

 

 

36、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37、能力的不同类型: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②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③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8、智力的个体差异:

①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

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也有所不同。

③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

有些稳定发展,有些早熟,有些大器晚成。

39、智力的因素论:

①智力的二因素说(斯皮尔曼)②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

③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

40、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2005.10):

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41、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是什么?

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

(2004.1)

元成分:

控制行为表现和只是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划与监控。

操作成分:

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只是获得成分:

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

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2002.4)(2007.4)

在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什么是智商?

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的区别(2004.4)

智力:

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

比率智商=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

简述心理测验技术指标

(一)信度:

1.再测信度2.评分者信度3.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效度1.内容效度2.构想效度3.预测效度

(三)测验的标准化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及智力的培养

影响因素:

遗传与环境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早期干预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知识传授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2002.10)

42、智力测验的种类①.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②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③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

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