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710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复习资料.docx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

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

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剖面:

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土壤圈:

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矿物:

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

同晶替代(类质同像):

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

矿质化过程:

指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矿化率:

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比率称有机质的矿化率。

腐殖化系数:

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激发效应:

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使土壤原有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架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密度:

单位容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量。

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含土粒和粒间孔隙)干重量。

土壤孔度:

土壤全部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

或:

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

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

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或土粒相互之间的结合状态。

土壤结构体:

土粒在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块或土团。

土壤结构性:

土壤中结构体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孔隙度:

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吸湿水:

土壤通过吸附力吸附水汽分子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

 

膜状水:

由吸附力吸附于土粒吸湿水外层的膜状水分。

毛管水:

依靠土壤毛管孔隙的毛管力保持在毛管里的水分。

或存在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

毛管上升水:

地下水沿着毛管上升而被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

悬着在土壤上层中的毛管水。

重力水:

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受重力影响向下渗透的水分。

吸湿系数:

把干燥的土壤放入水汽饱和的容器中,土壤吸附气态水分子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或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

植物出现永久萎焉现象时的土壤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毛管持水量。

饱和持水量:

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称饱和持水量。

相对含水量:

土壤自然含水量占某种水分常数(一般是以田间持水量为基数)的百分数。

储水容量:

一定面积一定厚度土壤中所含水量的体积。

有效水:

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土水势:

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或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

水吸力:

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的能量指标(基质势)与数量指标(容积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机械弥散:

溶质在随水流动过程中逐渐分散并占有越来越大的渗流区域范围的运移现象。

土壤呼吸强度: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CO2数量。

土壤重量热容量:

单位重量土壤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J/g·℃)。

土壤容积热容量:

单位容积土壤温度升高1℃所需的热量(J/cm3·℃)。

土壤导热率:

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1℃,每秒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J/(cm·s·℃)]。

土壤热扩散率:

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以D表示。

土壤母质P134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粘化过程P151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与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粉粘化。

富铝化过程P153又称为脱硅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

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土壤发育P154地壳表面的掩饰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

土壤剖面P154土壤自上而下的垂直切面。

具有若干个大体与地面平行的土壤发生层。

阳离子交换作用P163土壤溶液中阳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阳离子互换位置

交换性阳离子P163被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能被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所交换的阳离子。

阳离子吸附P163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转移到土壤胶体表面,为土壤胶体所吸附。

阳离子解吸P163土壤胶体表面吸附阳离子转移到土壤溶液中。

CECP164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每千克干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BSP165盐基离子占吸附阳离子总量(CEC)的百分数。

阴离子专性吸附P169阴离子作为配位体,进入粘土矿物或氧化物表面金属原子的配位壳,与其中的羟基或水合基交换、重新配位,并直接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而被吸附在固体表面。

它发生在胶体双电层的内层,也称配位体交换吸附。

活性酸:

是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P172)

潜性酸:

是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P172)

交换酸:

是指土壤胶体吸附H+或Al3+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水解酸:

用弱酸强碱盐(如NaAc、CaAc)溶液处理土壤所表现的酸度。

(P177)

碱化度(ESP):

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占CEC的百分率。

(P178)

土壤缓冲性:

狭义:

土壤在加入酸或时,具有缓和酸碱度激烈变化的能力,称土壤缓冲作用,或缓冲性能。

广义: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物质、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也具有缓冲性,即具有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这是土壤质量及肥力的重要指标。

(P183)

缓冲曲线:

土壤悬液中连续加入标准酸或碱液,测定pH的变化,以纵坐标表示pH,横坐标表示加入的酸或碱量绘制的滴定曲线。

(P185)

缓冲容量:

使单位质量(或容积)土壤改变1个pH单位所需的酸或碱量。

(P185)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指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硫,微量元素硼、铜、锰、钼、铁、锌、氯等。

氨基化作用:

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经过微生物酶的系列作用,降解为简单的氨基化合物,称之为氨基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指在缺氧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N2O、N2的过程。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自净作用: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背景值:

理论上,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实际上,土壤背景值只能代表土壤某一发展、演变阶段的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数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酸沉降:

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土壤退化: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土地退化: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沙化:

指土壤在风蚀作用下,表层土壤细颗粒减少而粗质砂粒增多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

是土壤在风蚀作用下,向沙漠生境演化的过程。

沙漠是沙漠化的顶极状态。

土壤流失:

是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土壤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

是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由于利用不当,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土壤潜育化:

是土壤处于地下饱和水、过饱和水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的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在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或腐泥层、青泥层、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次生潜育化:

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

 

绪论

2、如何理解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①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②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③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3、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①营养库的作用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③雨水涵养作用;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

4、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①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类型土壤的总称。

②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和破坏);

③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④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土壤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5、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土壤的肥力?

6、土壤具有哪些特性?

具有肥力;属于可更新(或再生性)自然资源;具有净化能力;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7、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土壤资源?

①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②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④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一章

2、原生矿物对土壤有哪些贡献?

①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

②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③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通过风化提供Ca、Mg、K、P、S等养料。

3、土壤中主要次生矿物有哪些?

①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②有铝硅酸盐类(高龄石、蒙脱石、伊利石、蛭石、绿泥石),简单盐类(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氧化物类(针铁矿、赤铁矿、三水铝石、锐钛矿)。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和晶层单位是什么?

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基本的晶层单位是硅(氧)片和铝(氧)片。

5、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的高龄组和蒙蛭组各具哪些特性?

①高龄组特性:

1:

1型的晶层结构;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

②蒙蛭组特性:

2:

1型的晶层结构;膨胀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腐殖质。

2、我国土壤有机质(SOM)分布规律

①东部沿海地区:

北方SOM高于南方SOM;③东西方向:

南方地区西高东低,北方地区东高西低。

②中西部:

南方SOM高于北方SOM;

3、好气条件和嫌气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特点。

①好气条件下的分解:

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速度快而且彻底,矿化率高,生成CO2和H2O,释放养分(NH4+、NO3-、HPO42-、H2PO4-、SO42-等)多,中间产物累积少,放出热量多,不产生有毒物质。

②嫌气条件下的分解:

好氧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分解速度慢而且不彻底,矿化率低,释放养分少,中间产物累积多,放出热能少,还原性有毒物质多(CH4、H2、H2S等)。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各因素是如何影响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

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植物残体的特性(植物残体的物理状态、植物残体的化学组成、有机物质C/N)、④土壤特性(pH、质地)、⑤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

①温度:

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分解。

25~35℃下,微生物活动最旺盛,最有利于SOM矿化分解。

②好气:

水少气多,氧气充足,微生物活动旺盛,SOM矿化分解,释放养分;嫌气:

水多气少,氧气不足,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氧化分解很慢,SOM腐殖化合成腐殖质。

微生物活动最适湿度:

田间持水量的60%--80%。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也受到土壤干湿交替作用的影响。

③植物残体的物理状态:

新鲜、多汁、幼嫩绿肥易于分解,磨细粉碎易于分解;植物残体的化学组成:

单糖、淀粉、蛋白质含量高易分解,维生素木质素、蜡质含量高难分解,硫、磷等元素缺乏抑制分解;有机物质C/N:

大,不易分解;小,易于分解。

④土壤特性:

PH:

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的降解;质地:

质地愈粘重,腐殖化系数愈高,SOM愈难分解;粘粒-腐殖质复合体愈多,SOM愈难分解。

⑤土壤生物的组成与活性:

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的破碎和运输,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5、有机肥施用前为什么提倡先行堆沤?

①、人为堆沤有机肥,水分、温度、通风等条件比较容易控制,这样能够加速其分解,使其腐熟得更快更好。

②、在堆肥过程中,使杂草种子和病菌虫卵大部分被消灭。

③、有机肥在腐熟过程中,增加肥料中的有效养分,质地由硬变软,由不均匀变均匀,这样才有利于作物吸收和利用,改善土壤性质。

④堆沤有机肥可以改善有机质的C/N,有利于作物吸收和利用。

6、禾本科作物秸秆还田时为什么要配施速效性化学氮肥?

①禾本科作物秸秆的C/N高,回田时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使秸秆的分解缓慢进行,而且也会使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有效氮素,造成微生物与植物争夺土壤中的N素,使植物暂时缺氮。

②由于秸秆分解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再加上通气不好,会引起反硝化作用或脱氮过程,对植物生长不利。

因此,在施用C/N大的禾本科作物秸秆时应同时适当补施速效性化学氮肥。

7、试述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物理性质:

①分子量很大,分子量大小与单体和聚合度有关;同一土壤,胡敏素>胡敏酸>富啡酸。

②形状:

球形或棒状结构,疏松多孔,似海绵。

③颜色:

整体呈黑色或黑褐色,富啡酸呈淡黄色,胡敏酸为褐色;分子量愈大,颜色愈深。

④溶解性:

富啡酸(FA)溶入水、酸、碱,胡敏酸(HA)不溶于水和酸,而溶于碱。

⑤吸水性:

亲水胶体,吸水能力强,最大吸水量可达其重量的500%。

化学性质:

①元素组成以C、H、N、O、P、S为主,Fe、Ca、Mg、Si为次;腐殖质平均含碳为58%。

②功能团:

含有-COOH、-OH及酚羟基、羰基、醌基、醇羟基、甲氧基等多种功能团;腐殖物质的总酸度通常是指羧基和酚羟基的总和;总酸度:

胡敏素<胡敏酸<富啡酸。

③电性(可变电荷):

腐殖质是两性胶体,但以负电荷为主。

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的升高而升高。

④络合性:

在pH4。

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

⑤稳定性:

腐殖质具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的能力。

在温带条件下,胡敏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780-3000年,富里酸的平均停留时间为200-630年。

不同土壤的腐殖质其稳定性差异很大,一般自然土壤大于耕地土壤。

⑥变异性:

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HA/FA>1。

0,南方酸性土壤的HA/FA<1。

0,同一地带的HA/FA,依植被、母质、耕作制度和熟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8、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何重要作用?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①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养分较完全(既有多种大量元素,又有各种微量元素);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酸既可促进土壤矿质成分溶解释放养分,又可络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对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

②提高土壤保肥性: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带多量电荷的有机胶体,有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可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免遭淋失。

③提高土壤缓冲性:

腐殖质胶体带有负电荷,且含有多种功能团,可对酸碱离子起缓冲作用。

④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有机质能改变砂粒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又能改善粘粒的粘重大块结构,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等物理性质。

⑤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和酶活性。

SOM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氧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SOM通过刺激生物活动而增加土壤酶活性,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腐殖酸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能加速种子发芽,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作物生长。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①络合和富集重金属离子:

有机质功能团对金属离子有较低强的络合和富集能力,对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固定和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腐殖物质-金属离子复合体的稳定常数反映了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位体之间的亲和力,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了解有重要价值。

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受腐殖酸物质的络合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影响:

胡敏酸作为还原剂可将有毒的Cr6+还原为Cr3+,与胡敏酸上的羧基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从而限制动植物对它的吸收;腐殖物质能将V5+还原为V4+,Hg2+还原为Hg,Fe3+还原为Fe2+,U6+还原为U4+。

腐殖酸对无机矿物有一定的溶解作用。

②减轻或消除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毒性:

SOM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残留、生物降解、迁移和蒸发等过程有重要影响。

③影响全球碳平衡:

土壤有机质是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土壤有机碳水平的不断下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亚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影响。

9、简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措施。

①施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

②旱地改水田;

③实行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

④免耕:

可有效抑制土壤的过度通气,减少有机质的氧化降解,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碳与有机碳的比率;

⑤适当施用氮肥:

增加生物量;导致土壤酸化,降低SOM的分解;

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⑦有合适比例的不同生物活性的有机质组成;

⑧调节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土壤反映、施肥等。

第三章土壤生物

1、土壤微生物包括哪些类型?

①按其大小分:

细菌、放线菌、丝状菌、藻类、微小动物;

②按其形态分:

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生物即分子生物—病毒;

③按营养类型分: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④按呼吸类型分:

好氧性微生物,厌氧性微生物,兼厌氧性微生物。

2、土壤动物主要有哪些种类?

①按其大小分:

原生动物、中等动物、大型动物、巨型动物;

②按其形态分:

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3、土壤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如何?

①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土壤生物可起到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促进无机养分有效化的作用。

③土壤生物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4、什么是根际效应?

根圈(根际)微生物效应:

用根/土比值(R/S)表示,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近邻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根土比一般在50-20之间。

5、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①温度;②水分及其有效性;③pH;④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Eh值);⑤生物因素;⑥土地管理措施。

6、土壤中的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①氧化还原酶类;②水解酶类;③转移酶类;④裂解酶类。

7、简述环境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①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质地:

质地粘重的土壤酶活性比质地轻的强。

结构:

小团聚体的土壤酶活性较大团聚体的强。

水分:

渍水条件降低转化酶活性,但能提高脱氢酶活性。

温度:

适宜温度下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②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组成及有机矿质复合体组成、特性决定土壤酶的稳定性。

土壤pH:

磷酸酶活性的最适pH为4。

0-6。

7和8。

0-10;脲酶活性以中性土壤中最高;脱氢酶活性碱性土中最高。

许多重金属、非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均对土壤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③耕作管理影响:

耕翻通常会降低上层土壤酶活性;灌溉会增加脱氢酶、磷酸酶活性,但会降低转化酶活性;施用无机肥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有增有减或无影响;使用农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大,但其影响往往会持续几个月。

第4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容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有何用途?

影响因素:

①质地。

质地越粘,孔隙所占容积越大,容重越小;砂土>壤土>粘土。

②结构a。

团粒结构多的土壤容重较小。

③有机质(SOM)。

富含腐殖质的土层一般结构良好,比较疏松,容重较小。

④土壤松紧度。

土壤容重的用途:

①计算土壤孔隙度。

孔隙度=(1-容重/密度)*100%。

②计算工程土方量。

土壤重量=土壤体积*土壤容重。

③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

④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

2、不同粒级的土粒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有何不同?

土粒的矿物组成:

①砂粒以原生矿物为主,最多的是石英。

②粉粒除原生矿物外,还有一些风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

③粘粒以次生矿物为主。

土粒的化学组成:

①随粒径由大到小,SiO2含量由多到少。

②R2O3(即Fe2O3与Al2O3的总称)与SiO2相反,随粒径由大到小,R2O3含量由少到多。

③CaO、MgO、P2O5、K2O随土粒由大到小,含量增加。

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

土粒由大到小,保水能力、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增加,但通透性、渗透系数降低;土壤膨胀性和可塑性增加,对耕作带来不利影响。

3、试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砂质土,①特点: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

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

水少气多,温度易升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前劲大后劲不足,“发小苗不发老苗”,后期易脱肥早衰,结实率低、籽粒轻。

松散易耕,但耕作质量差。

②施肥:

应多施未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适时追肥(少量多次)。

③宜种性:

耐瘠耐旱、生长期短、早熟的作物,块根、叶茎类、花生、蔬菜。

粘质土,①特点:

a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

a,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性物质。

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

养分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后劲足,不早衰,“发老苗而不发小苗”,结实率高,籽实饱满。

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

耕性差,粘着难耕。

②施肥:

宜施用腐熟程度高的有机肥,化肥一次用量可多些。

③宜种性:

谷类、甘蔗、果、桑、茶等多年生深根作物。

壤质土:

土壤性质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

4、质地不良土壤如何改良?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引洪放淤,引洪漫沙;施有机肥,改良土性;植树种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