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456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练习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1971年10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

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下述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据此判断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B.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超级大国敌视、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政策的破产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的政策;B项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D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

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

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1957年)

2.右示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中国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头羊

B.各国普遍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共处原则不适用于中美关系

D.新中国外交政策出现调整的苗头

3.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在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大楼的欢迎大会上说:

“你们来我是反对的,但是你们来了,我表示欢迎。

”这表明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

C.不结盟运动兴起D.美国放弃世界霸权政策

4.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

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

①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②缓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③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④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外交的僵局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5.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

“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

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6.2013年6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宣布:

应联合国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派遣工兵、医疗和警卫分队近400名官兵。

这是中国军队自1990年首次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以来,参与的第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派出安全部队参与维和。

此举说明

A.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地区性组织成为中国重要国际舞台

C.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正稳步推进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确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和军事行为的组织,我国多次派出安全部队参与维和,体现出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A项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在联合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7.阅读图4所示中国外交活动。

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图4

A.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B.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与条约这一内容相关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B.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回顾所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2月,当时“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抗加剧,美国正在将日本变为反共反苏的前沿。

中苏结盟指向明确,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目标表面上指向刚刚战败的日本,实际上指向当时日本的扶植者美国。

A正确。

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是在日本经济复苏之后,排除B;不结盟运动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条约签订之后。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

9.右图是一张上海版《大公报》的残片,请你根据报纸内容推断当时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是

A.苏联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投降进程

B.国共进行内战,中共寻求苏联支持

C.美国挑起冷战,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美国遏制中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图片文字“大公报(上海)”、“对斯大林新著及联共代表大会文件”、“中央……学习”,反映出解放后中苏关系良好。

AC材料无法体现,B项时间不符。

D项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10.有人形容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中美关系先后经历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乱花渐欲迷人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过程。

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是指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指中美敌对时期,“乱花渐欲迷人眼”指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开始走向正常化,①③正确。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指新时期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

②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问题无关。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

1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其接受国应是(  )

A.朝鲜        B.苏联

C.印度D.日本

解析: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故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接受国应为苏联。

答案:

B

12.“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

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在1954年提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不结盟运动有间接影响

C.中、印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同是缔约国

D.不结盟运动主张国与国之间不要结盟

解析:

不结盟运动正式开始于1961年,中国于1992年9月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故排除C项。

不结盟运动倡导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而并非不要结盟,故排除D项。

从材料中“1954”“一年前”等关键词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排除A项。

答案:

B

13.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挖苦道:

这个传说中的周恩来是何许人也?

不久,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成功地促进了有色人种的团结,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材料中所说的“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的会议是指(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15.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

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

周恩来后来告诉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愿意第一个告诉我,怕我难为情。

”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  )

A.否决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胁到美国利益

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6.右图摘自2008年2月《体育周报》,标题为《37年后再握手》,图中外国人名为蒂姆·博甘,时任美国乒协副主席兼美国队队长。

下列关于“37年前的那次握手”表述正确的是(  )

A.意图是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为中美两国解决台湾问题打开了大门

C.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首次正式接触

D.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17.1967年10月,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文章《越战之后的亚洲》说道:

“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

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七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该文章表明尼克松(  )

①敌视共产主义 ②坚持孤立中国 ③维护世界和平④主张建立与中国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①④

18.日本新内阁成员名单2011年9月2日上午发表,新首相任命仪式和新阁僚认证仪式当日下午在皇宫举行后,以野田佳彦首相为首的日本新内阁正式成立,而且表示重视对华关系,日本前首相田中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当时推动这座“桥梁”建立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改善并实现正常化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19.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称: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中美关系的缓和

20.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011年4月14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  )

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C.一直奉行友好结盟政策D.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2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如右图所示。

此战略设想主张(  )

A.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22.1986年,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说:

“中国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

中美关系是看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苏关系是看中国和苏联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这表明(  )

A.中国开始改变对美国的认识

B.苏联威胁日益严重

C.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的大前提和出发点

D.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二、非选择题

23.(20分)英语的传播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的扩大

(1)结合所学,分析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

(4分)

“广州英语”出现在1715年前后,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

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

词汇分为“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等四项。

使用广州英语的,主要是通事(翻译)、店主、买办、杂役以及部分行商。

外国人对广州英语的评价是:

“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在英美人士的视觉上引起的混乱,再加上糟糕的发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

”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2)结合所学,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解读。

(8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

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3)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恰当的进行论述。

(8分)

要求:

选定一个角度;充分使用材料;论证逻辑清晰。

示例:

英语学习人群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洋务运动时期,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堂,但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很少。

新政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必要,清政府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

此后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学习英语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生。

20世纪末,英语水平与职称挂钩,这意味着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也必须要学习英语。

总体来讲,自清末以来,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24.(12分)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

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6分)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2: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3: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引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2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6分)

(2)根据材料1、2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5分)

(3)这些原则在国家事务中有何意义?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3周恩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上述讲话的?

(4分)

(5)讲话中指出的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用最少的字概括讲话的精神。

(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

(1)

(2)(3)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可直接按教材表述回答。

第(4)问考查“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第(5)问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势加以分析,从政治、经济、历史境遇等方面总结共同点。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底,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具体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万隆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有关帝国主义仇视和阴谋破坏这次会议的情况,会上有些国家怀疑甚至攻击中国,面对会议可能走上岔道的危险,周恩来发表上述讲话。

(5)共同之处:

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要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求同存异”。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据《美国对运往中国的一切货物实施许可证管制办法》:

“……商务部准备将它的许可证管制办法推广适用于所有运往共产党中国的货物。

商务部在星期六(1950年12月2日)宣布今日午夜以后拟运出的货物均需要有许可证。

在以前,许可证管制办法只适用于政府列为战略物资的货物。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局法律顾问纳珊·奥斯特罗夫声称,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开好战态度”导致对“所有的东西”在运出以前都要“看一看”的新政策。

材料2:

新中国成立二十年来,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出于上述考虑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当时美国对华采取的什么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8分)

(2)从材料1到材料2,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3)结合史实说明中美关系变化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产生的重大影响。

(3分)

解析:

(1)问,抓住“许可证管制办法”可知政策是经济上的封锁禁运;背景从“冷战”的形成、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抗美援朝来考虑。

(2)问,注意是尼克松,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期。

第(3)问,重大影响从中日建交和国际建交热潮来组织答案。

答案:

(1)政策:

经济上的封锁禁运。

背景:

①二战后“冷战”局面逐渐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方针,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派兵参战。

(2)变化:

从遏制转变为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②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西欧、日本的崛起对其产生冲击,需要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实现新的国际关系平衡。

③孤立中国政策遭到失败。

(3)重大影响:

日本同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或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