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题研究报告.docx
《初中语文阅读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课题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我们通过网络、图书等有关资料检索,发现该课题在国内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有研究也只是片断、零碎的理论探讨,没有在实践基础上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明显滞后。
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上,而对在学校、家庭、班级间起着桥梁作用的年级组管理的研究极少。
国外发达国家实行的多数是小班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落实到个体上比较容易,而国内绝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大班教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基本上以班为单位,以年级组为核心。
而年级组制在全国不少地方有一些规模的中学推行,但是它的地位很模糊:
既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管理层,也非国家成文建立的组织结构,仅仅是个学校规模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实施的一种组织管理。
正因如此,我们这个课题就对服务型的年级组管理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有其必要性。
(一)近年各地年级组管理概述
从2001年我们课题组开展年级主题活动开始到现在,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对年级组的管理有不少变化,近年年级组管理现状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年级组管理模式推广时间和发展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前有一些中学开始实施年级组管理。
全国各地中学90年代开始借助大学系院管理模式对规模较大的学校进行分层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学校规模大的地区运用的较为广泛,而学校规模小的地区不仅运用的少,而且运用得晚。
近几年由于高中生入学人数在全国各地都呈现爆增趋势,一些原来没有实施年级组管理模式的学校纷纷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如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在2003年10月开始实施年级组管理。
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不断地加强和研究年级组管理。
如有5000余名学生的湖北宜昌夷陵区东湖高中在2005年11月举行了学校的年级组管理研讨会;云南昭通师专附属中学在2005年12月在校内举行了年级组管理的研讨会和交流会。
这些情况和我们当时提出研究高中年级组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所预期的基本一致:
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多数学校的管理将采用或加强年级组管理。
如我省在近几年学生规模3000人以上的学校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地区中学扩张后成为人数达5000-6000人的巨型学校。
我校在90年代前就开始实施年级组管理了。
2.年级组管理对象和价值取向情况。
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在学校行政管理问题上,全国没有哪一级行政部门明确年级组的管理职责与权利。
年级组管理完全是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
因此,年级组管理的对象和价值取向就各显其特色。
由于研究实践的空间限制,我们仅仅就寻找到的材料进行分析。
从管理对象看,可以分为三类:
侧重管理教师教育教学、侧重管理学生品德行为和两者并重。
侧重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者居多。
后两者比例要少一些。
我校属于第二类,教学主要由学校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负责。
从管理价值取向看,可以分为两类:
管理效率型和教学效率型。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出发,追求管理效率,教师容易把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当作组织目的,不是追求组织的真正目的,即教学效率。
学校把管理效率当作了目的。
这种取向即使管理效率很高,如果没有教学效率的相应提高,也不具有实际价值。
我们所知,有些学校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管理细则,结果呢,管理到是方便了,检查有依据了,但是作为从事专业技术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没完没了的填写各种表格、数据、情况汇报,背离了专业导向,很难集中更多时间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
但是这种管理有几大好处:
它属于任务型目标管理,学校任务容易落实;属于同质型管理,有利于规范和统一;属于行政型管理,有益于权威的树立与落实。
从学校教育的专业性质出发,年级组管理仅仅是执行和协调服务,教学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教研组和备课组。
当然,学校是以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的。
我们学校年级组管理是执行协调服务型。
有研究者认为,自90年代年级组管理模式大力推广后,尤其是后期我国出现的名师却与来越少,名校长越来越多。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吕型伟先生曾讲过的一段话来:
“谁都明白,一些学校所以办出成绩,一定有一位好校长在领导,这是能起决定作用的人。
我还说过,一个学校如果办好了,而且出了一些有名的教师,但校长倒不出名,那肯定是有一位非常谦虚不图名利的好校长的掌舵;反过来,如果这所学校校长名气很大而没有一个有名的教师,这个名校长可能要打个问号,也许是他把功劳都记在自己本本上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事实可能是教育体制是提倡学校的管理效率呢,还是在提倡学校的教学效率。
如果只是提倡高效的学校管理,自然校长就更有可能成为名校长;如果提倡高效的教育教学,自然教师就更有可能成为名教师。
当然,能够管理效率和教学效率都有收获是最佳的了。
从教学效率提高角度出发,年级组起到协调服务的作用。
但是,现代教育对人的培养,已经不仅仅是学科专业知识。
由于在身心发展具有同质性的同一年级学生,年级组管理上有优势;教研组或者备课组由于没有经常直接接触学生,所以对学生的身心和行为的了解与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在现有情况下,实施教研组管理又不现实。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效率与管理效率上找到平衡点。
我们看看美国近年来开展的基础教育管理改革,赵中建《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述评》一文中提到美国基础教育的几种情况:
“校本管理”“特许学校”都是管理重心下移,给学校、教师、家长、社区更多的自主权;而公立学校私营管理的“营利教育(for-profitededucation)”是当前美国“争论最热烈的教育问题”之一。
这一争论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校管理形式,即公立学校私营管理(privatemanagementofpublicschools)。
是指由营利性的私营公司管理的公立学校及其教育,而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学生仍享受其他公立学校中学生所享受的待遇。
在美国,由私营管理公司通过承包方式管理公立学校并对学校事务负责,是9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改革思路和实践。
1995年12月,巴尔的摩市学校委员会在马里兰大学对选择公司的管理结果进行了一次独立评价后投票表决,提前一年半中止执行与教育选择公司签订的管理合同。
这一“被广泛看作是公校私营管理的重要的实验案例”从而夭折于成长之中。
尽管教育选择公司在学校管理经营上的失败可以归结为多种原因,但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未因学校实行私营管理而得到提高,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美国公校私营改革的最重要促动因素。
这场教育管理改革主要的问题是:
是提高学生成绩还是赢利,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大致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是以教育界(也包括部分企业界人士)为主要代表的持怀疑态度的观点,认为规模经济学完全远离教育”。
另一是以经济或企业界为代表的持积极态度的观点,认为这是一场新型公立学校(营利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进行的教育竞赛,“儿童是最大的赢家”。
说到底,是关于管理效率和教学效率的争论,即“企业式的管理模式”能否真正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
3.年级组管理组成、职责与权限现状。
根据年级组组成、职责与权限分为三大类:
年级分管领导和年级组长制。
分管领导由学校领导或中层干部担任、年级组组长由德育处向校长推荐,由校行政会议或者校长任命。
在德育处和校长指导下开展工作。
职责是管理考核本年级的教师、教育、教学、班级、学生;执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具有人事权(与德育处共同研究推荐班主任人选,推荐本年级的任课教师,提出对任课教师的调换申请)、考核权、财经权。
这一类属于管理范围权力完全下放型。
级务领导小组制。
由一名年级组长和3-5名级务成员组成。
在校长、教务处、德育处指导下开展工作。
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指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制定工作计划,并检查督促。
考核学生,审批学校拨到年级组的使用经费;审定本年级教师的工作补贴、奖金。
这一类属于管理范围有限权力下放型。
年级组长负责制。
年级组长由校行政会议决定。
也可以同时任命一名学校中层或以上干部辅助。
年级组的工作在德育处的指导下开展。
职责是执行学校下达的任务,为年级的教育教学、教师、学生服务,与各部门协作,指导年级班主任工作。
年级组不进行班主任考核、任免、调换,不对科任教师进行督促、考核,主要对年级学生品行进行教育指导。
这种负责,严格意义是服务协调,这一类属于服务协调型。
如果把这三类进行大的区分,就是管理型和服务协调型。
本校年级组管理属于服务协调型。
年级组主要负责学生的品行教育,教学主要由教研组、教务处负责,教师的考核任免工作安排,由教研组、相关处室、学校领导负责。
4.学校对年级组的管理制度。
分为有制度和无制度两类。
有些学校对年级组和年级组长的职责、权限作了规定;有的只是动态的依据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是针对年级组的)类推,没有成文的制度。
我校属于后一类。
因为属于服务型,没有考核、裁量等权利,所以也没有相关规定进行界定。
学校有任务就协调执行,没有任务,就看年级组能不能和愿不愿主动开展活动。
过去的学校管理方式,主要以“外控”为主,它使得学校制度变得异常庞大、复杂;“外控”的管理方式,也使得学校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追不上时代的需要。
这些因素使学校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同理,年级组的管理就更缺少灵活度。
过去如果说学校行政职权不是掌握在本来应该掌握权力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一些社区人员等手里,而主要由一些教育行政机构掌握,那么直接面对学生的年级组管理层就更没有权利高效快速的利用资源。
这样,学校变得高度权力集中甚至十分官僚化、科层化,年级组的应有变化不能很快决策实施。
年级组运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不能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对策去满足新需要,年级组的应变能力受到许多僵化规则的限制。
同时,年级组在资源运用方面的权力却很小,受制于学校各部门,而学校各部门不是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又不能够直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却是资源运用的决策者,在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下,资源未能有效被运用,学生的真正需要也未能得到满足,教育质量达不到最优。
年级组管理整体上还处在“模糊状态”。
我们现行的年级组管理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有的年级组形同虚设,班主任很难到年级组办公;年级与年级间,甚至有同年级间各班主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在高中发生的问题多为跨班级、跨学校的,涉及的学校、社会面广,牵涉的人员多,一个班的班主任往往是难以解决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原有管理模式的不完善弱化了年级组德育的作用,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它成了学科教研组的延伸。
相当多的年级组之间、年级组内部忽视了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研究,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非常费力气,而且取得的教育效果也不佳,对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也大打折扣。
我国中小学学校普遍的特点,为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正常运行,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以教研组和年级组并存且纵横交叉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的,积极地看,是条分缕析责任细化;消极地看,是条块分割支离零碎。
我校在年级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地方没有两样。
年级组虽小,却联系着几十甚至上百位教师,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与学校的各个教研组,处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级组犹如联通四面八方的桥梁,起着沟通学校和家长,沟通科任教师与班主任,沟通学生与教师,沟通班级之间学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年级组还起着上传下达,穿针引线的协调作用,切不可小视其存在。
理清年级组管理的思路,最大化地发挥年级组的作用,年级组管理实践的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年级组主要担负着全校各班级的日常工作、常规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的重任。
年级组管理的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重视研究年级组管理,变过去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就尤为必要。
我们主要就此现状,在管理实践中,积极开展服务型管理,拓展管理的途径,以期能收到并增强管理的效能。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学生共同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是研究年级组实践管理的基础。
年级各班主任同学生家长面对的是有共同社会环境、有大致相同的生理特点、大致相似的心理发展背景的人,年级组班主任的合作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年级组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才有利于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帮助,班主任和年级组也才能够为学生、家长、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各校普遍存在高中班主任年轻化的趋势,这就需要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老教师也急需知识更新。
要充分利用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年级组特有的教育的合力。
年级组还要负责执行具体的教学安排,获取信息、通知、调整、执行、反馈信息,与教师、学生、家长有着多方的联系。
基于上述方方面面的因素,我们在年级组的管理上有必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探索。
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年级组的管理是有很大可行性的。
2.参与管理者的资质和参研人员的水平是研究年级组实践管理的必要保证。
我们年级组的几个班主任,有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的成都市模范班主任;有两名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还有第一次当高中班主任,大学刚毕业的新手。
年级班主任的年龄结构也有梯度,可以在经验与理论上形成优势互补,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有利于教学科研的展开。
研究成员均具备了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责任感和热情;并且各有所长,有的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能随时传递现代教育的信息;风格类型又各不相同:
有情感型,也有理智型的;有灵活型,也有严谨型的;还有学者型的——其中两位班主任还是四川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可以及时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甚至还要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有的班主任对合法、合理规范学生行为颇有研究,就让他帮助制定有关的补充规则;有的班主任知识面特别广,可以同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平等对话,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关系更融洽。
这更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良好开展。
3.学校对研究工作的支持可以保证研究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主要是学校提供了供研究的一些硬件条件,对研究给予了关注。
包括教科室老师对该课题的积极指导。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研究行将结束时,学校因为教学的需要和安排,将研究小组的成员基本上分散到各个年级去,原有的团队近乎解散,这种变化为结题带来了不少困难。
4.多样的研究方法和和手段保证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的可靠性。
我们先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查阅,确定研究方向,接触最新相关理论;搜集和汇总各种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试验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我们将这次研究定位在实践基础上的探索研究,研究的实践资料均来自课题小组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以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目标,以系列活动为载体,组织协调全年级的教育教学,让管理有序、有量、有度。
也就是说年级组的管理应该是为教育教学提供最快捷、优质的服务。
(二)研究内容
1.年级组服务型管理及其运行规律,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多边关系协调。
2.开展服务学生,体现年级组管理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检验管理实践。
3.探索年级教育的一体化、优势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
预计突破的是年级组服务型管理框架的设计及其操作流程的切分,年级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年级组管理服务实践探讨与总结。
(三)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试验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
(四)预期成果
1.提出高中年级组服务型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的运行模式。
2.开展服务学生的一系列主题活动,形成可操作的案例。
3.探索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4.培养高中年级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年轻教师队伍。
5.积累第一手的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图文音像资料。
三、研究过程
(一)探索准备阶段(2001.9—2002.8)
这一阶段重点在于研究准备和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先后设计课题总体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办法。
(二)深化研究阶段(2002.9-2003.8)
这个阶段主要是继续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全面运用并实施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开展一系列的能体现我们的服务理念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体现年级组整合育人,服务管理的思想。
研究成果主要是年级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学生活动的音像文字资料和师生的研究论文,以及年级组在这些序列活动中贯穿的服务意识、服务方法、服务途径,服务效能达成的路径、服务效果的反馈与总结等。
(三)成果运用阶段(2003.9-2004.8)
2003年9月22日,在全年级进行文章交流《困惑中学生的问题80%是管理问题》(该文选自《中国青年报》),由班长负责,班主任指导,向高三全体同学作讲解。
目的在于延伸我们的研究实效,指导高三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结题阶段(2004.9-2006.6)
向教科所、学校教科室咨询结题事宜;汇报课题进展情况;撰写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2006年6月,准备最后结题。
(详情请见《高中年级组服务型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四、研究成果
(一)研究开展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这种积极的影响来自于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创意设计的初衷,以及实施的全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
1.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
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认识的多元化,使人们的道德实践范围更广阔。
道德教育面临新的问题,教育上更要求我们能求新求变。
我们再不能忽视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不能无视学生生活的尊严,不能忽视曾经在德育中盛行的空洞说教造成的教育效果低下的现状及后果。
现在的高中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思维敏捷、开放,求新、求变,不因循守旧。
他们的视野范围扩大了,思考有一定深度,行为也在逐步地向成人过渡。
学校一般的参观访问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往往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
学生就可能在自我成长的精神需要与现实种种条件限制之下进行盲目的自我培养。
同时同年级各班级之间的教育资源不能及时得以共享,有些很有意义的活动得不到很好的推广,教育和熏陶学生的规模和效应都没有最大化。
这就是目前我们中学班级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2.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的现状需要呼唤全新思路和创新教育形式。
现在,很多到校外开展社会实践的班级活动,要落实策划、审批、组织、安排、实施、管理等一系列的手续非常麻烦,而现状是——没有专门的部门为我们提供方案设计、提供组织实施的相关服务。
班主任自己还要想办法解决经费、交通、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样的情形下,单凭某一个班主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班主任、年级组长却对此望而却步。
这样,班级主题活动要想办得与众不同、有新意,可谓要绞尽脑汁,一学期或一学年下来,真有江郎才尽之感。
毕竟某一个班主任的力量是有限的,某一个班的创造力也是有局限的。
鉴于此,我们开始大胆尝试把全年级的班主任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全年级的学生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把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把教育的规模效应发挥出来,把教育效果做好做大。
以年级为单位、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解决年级一些共同性的教育难题。
3.年级组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呼唤创新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实现年级学生教育的一体化。
年级主题(教育)活动集各班班主任的长处,在教育充满班级个性的同时,解决年级学生共同性问题,是使年级教育一体化的有效方法。
如果没有这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一个年级的教育整体导向不会得以显示出来,学生也不会在年级一体化教育中受益。
因此集思广益,发挥年级各班主任的优势和创造性,全面调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使德育得以真正渗透,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将教育资源共享,使教育产生规模效应,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经过我们全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主管领导的共同合作、实践和不懈努力,我们探索出了这样一个有效的途径:
这就是以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各种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我们的积极服务,带动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身心受到锻炼,从而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正好检验年级组教育教学服务管理一体化的成效。
要实现年级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主题活动(教育)是必要的。
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在尊重班集体教育的个性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把年级各班的教育纳入一个非松散的体系中。
旧的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呈现出个性突出的特点;虽是在一个年级组内,班级之间其实是很封闭的;班级之间的交流随机性强,有规律的有组织的交流比较缺乏;班主任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取决于相互关系的亲疏远近。
年级组的教育教学管理总体上是松散的,有的甚至是在学校大框架下的各自为阵,年级组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新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首先是班主任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既有各班级的特点,更有相互之间的有规律的交流与资源共享,班级之间的交流是开放的。
年级组教育教学管理是紧密的,甚至班与班之间还可以产生互动。
正是年级组的整合管理,使得各班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该紧密则紧密,该松散则松散,张弛有度,具有一定的弹性。
我们还可以看看两种模式同学校、社会关系的衔接,以及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
旧模式由于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本身的弊病制约,班主任多数时候执行的实际上是学校的教育计划,缺少与本班实际相结合的针对性,是被动的——体现的是一种“完成意识”;而后一种模式,整合年级班主任、课任教师、学生的优势资源,相互间可以借鉴,因而活动的开展,活动的管理相对好得多,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生成型”的意识和管理。
正是这一点,活动带给人的不是限制,反而具有很大的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