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857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教学大纲

 

甘肃政法学院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ics)

授课专业: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思想觉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基本经济知识和主要经济规律,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以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导言,介绍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它;二是对商品经济的分析,阐述商品经济及其规律和社会化生产及其规律;三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阐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国际经济关系;四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和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最后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60学时,讲授15周,每周4学时。

其中:

课堂讲授56学时,期中考查2学时,课堂讨论2小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建议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安排一定课时就难点、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指导学生结合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六)使用教材

宋涛主编,顾学荣杨干忠副主编:

《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九版,教育部推荐教材。

(七)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列宁,《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4、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

5、魏埙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许精德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卫兴华、顾学荣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八所高等师范院校编,《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二、教案内容: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二、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

3、社会生产关系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在联系生产力的同时,还必须要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本节课小结: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的运动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矛盾的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答疑解惑:

参考书目:

1、教材第一章导言部分

思考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为什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3、简述生产关系与经济运行形式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规律的概念、特征以及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明确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

教学时数:

2小时

主要内容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

1、经济规律的概念: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3、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并不否认人们的自觉性,相反,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及经济规律体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古典学派庸俗学派当代学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2、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及意义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本节课小结: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与自然规律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人们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抽象法和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该课程不仅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而且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

2、八所高等师范院校编,《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相关内容

思考题:

1、简述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一直和区别。

2、如何正确认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重点掌握: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2、商品价值价值量的决定问题。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的价值创造

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使用价值。

2、价值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

2、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4、劳动生产率。

本节课小结:

商品这一范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发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倍加的、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关系。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2、教材第二章

3、其他参考书有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的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并能够运用此理论来分析当前我国的货币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2、货币的五种职能及其关系

教学时数:

2小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价值形式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

本节课小结: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第二章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3、其他参考书相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3、货币有哪些职能?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4、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了解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和发展,弄清楚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4、市场机制的概念和体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三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及其实现形式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价值规律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四节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2、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当代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和计划两种调节手段。

三、市场机制

1、概念

2、特征

3市场机制的内容和体系

本节课小结: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它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第一章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3、其他参考书相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3、什么是市场经济?

它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4、市场机制的特征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内容?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节课的学习,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论。

剖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进而阐明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使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剥削生产的实质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重点和难点:

1、在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2、总公式的矛盾。

3、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本节课小结: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解决资本运动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又不能离开流通,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

3、其他参考书相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什么?

2、什么是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3、劳动力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节课的学习,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的本质

3、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来源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资本的本质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c)。

2、可变资本(v)。

3、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小结:

通过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第三章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

3、其他参考书相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

2、运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3、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什么?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和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分析当前工资改革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3、工资的本质和类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1、概念和公式

2、意义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无产阶级反对延长工作日的斗争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超额剩余价值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

2、原因:

第四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资的假象。

2、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计件工资是更适合资本主义剥削的工资形式。

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

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2、工资的国民差异。

本节课小结:

剩余价值率是反映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个主要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了的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工资分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剥削的工资形式。

考察工资时要区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以及工资的国民差异。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第三章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

3、其他参考书相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剩余价值率的提出有何意义?

2、简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3、为何说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了的相对剩余价值?

4、简述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主要形式。

———————————————————————————————————————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分析,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弄清楚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所反映出的特征

2、资本积累的实质、原因以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生产和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

2、社会再生产的划分。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2、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3、雇佣劳动者始终是资本的附属物。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概念和特征。

2、资本积累

四、资本积累的实质

五、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大小。

本节课小结: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原因是内在的压力和外在的动力。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第四章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

3、其他参考书相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

3、影响资本积累的要素有哪些?

4、如何认识“节欲论”?

————————————————————————————————————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原理,了解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造成的严重影响,明白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掌握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和趋势

2、相对人口过剩的原因和作用

3、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

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1、资本的构成、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概念及其关系。

2、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资本积聚

2、资本集中

3、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存的区别与联系:

三、相对人口过剩

1、相对过剩人口。

2、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

1、阶级的相对贫困。

2、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

三、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节课小结: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随着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给无产阶级带来的厄运。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伴随着个别资本的增大。

个别资本的增大途径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第四章,

2、《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

3、其他参考书的相关章节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它的趋势是什么?

为什么?

2、什么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它们的关系如何?

3、资本主义为什么一定会产生失业大军?

4、怎样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

5、怎样正确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剖析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阐明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揭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的根本原因;阐明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2、资本循环连续不断的条件

3、资本周转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三个阶段

2、三种职能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

本节课小结: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指从出发点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分别采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也是三种职能资本循环的统一。

资本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是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

答疑解惑:

参考书:

1、教材

2、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2、资本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的是什么?

3、怎样理解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也是三种职能资本循环的统一?

————————————————————————————————————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关系,了解资本的周转过程,明白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的根本原因;清楚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资本周转

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教学内容: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

2、资本的周转时间。

3、资本的流通时间。

4、资本周转次数。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固定资本

2、流动资本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