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703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docx

《课程与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docx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王本陆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序言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现象、问题、规律。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3.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

4.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A.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

6.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A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

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2.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

课程:

即1教学科目;2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结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

3.学科课程:

主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4.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A课程计划:

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计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

2基础性。

3开放性。

B课程标准:

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科课程标准,基本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前言

(2)什么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C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

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5.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

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6.为什么现在课程会在十七十八世纪正式形成?

原因如下“

A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

B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

C学制的确立对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D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

(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2)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着特征。

(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多样,课堂活动丰富,教科书编写合理。

8.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课程。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A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称作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

B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A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五、必修课与选修课。

A必修课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B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

9.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A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a学制。

B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b课程传统。

C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c课程理论。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是:

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

A学习者的需要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C学科的发展需要

5.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a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b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c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d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6.课程内容是指: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7.课程内容有三种基本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8.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A注重基础性B贴近社会生活C尊重学生经验D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9.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做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德把课程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10.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A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学生兴趣与发展、社会问题、混合四取向)

B处理好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关系。

C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D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11.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A基础性原则B时代性原则C实用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课程实施是课程编制的必要环节,是验证和发展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A忠实取向B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得过且过取向。

3.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策略:

A自上而下策略B自下而上策略C自中而上策略

模式:

1领导--障碍过程模式2研究--开发--传播模式3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4.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A这是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B这是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

C这是由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5.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

3教师培训。

4评价的配套改革。

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6.课程评价的含义:

对课程编制全程各环节,各种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

7.课程评价的功能:

A导向规范功能B诊断鉴定功能C激励改进功能

8.课程评价的类型:

1决策性、研究性、和工作性评价(按目的分)

2自评价与他评价。

3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4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5单向评价和综合评价。

9.课程评价过程的五个步骤:

A确定评价目的与对象

B分析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C搜集评价资料。

D处理、分析资料。

E做出判断报告结果。

10.课程评价的对象:

1课程计划评价2教学大纲评价3教科书评价

11.几种西方课程评价模式简介:

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2CIPP课程评价模式3CSE评价模式4目标游离模式5应答模式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是指:

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A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

B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

3.以校为本,这一根本特征的理解是: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4.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主要是:

A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B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C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

D它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A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B它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C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D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E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6.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是纵向组织关系。

二是横向组织关系。

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应注意: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7.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8.评价的基本程序是:

1界说目标。

2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情境。

3编制评价手段。

4借势和使用评价结果。

9.校本课程开发有: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

10.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A明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

B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C机械的学校教育哲学的教学系统

D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E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能。

11.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

A调查研究B集体审议C课程编制(问题解决、任务定向、自由定向的方式。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内容。

3.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4.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现在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学习主人。

D学生是责权主体。

5.教学实验室的主要特征是:

A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B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C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D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6.古代学校教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9.1902年、1903年清朝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引入德国的教学体制,开始全面举办现代学校。

1905年,又废除科举制度,学习科学文化,取代了读书做官的价值追求。

这两件大事,是我国现代教学兴起的基本标志。

10.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11.a由夸美纽斯倡导而到赫尔巴特基本定型的班级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的第一个基本教学模式。

b由杜威系统化的活动教学模式,使现代教学出现了教学模式的二元对立。

12.优化教学的含义:

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3.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A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B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

C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1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A遵循教学规律B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C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1.教学目标是:

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A指导作用不同B灵活性不同

3.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

A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B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C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的三个功能: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标准功能。

5.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

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按学习结果分类:

A言语信息B智力技能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E态度。

三奥苏伯尔的教学目标分类:

A抽象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发现学习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

A教养目标B教育目标C发展目标

五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

A记忆水平的教学B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C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6.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7.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三种表达方式:

A行为目标B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C表现目标

8.教学功能是指:

教学活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9.教学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和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速度。

B教学能促进个人智能和人格的提升。

第八章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

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2.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构成要素:

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4运用策略5评价体系

3.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

4.教学模式的来源:

一是本国自己构建的教学模式,即一个国家教育长期历史发展和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模式。

二是引进的教学模式,即通过翻译以及国外有关学者的讲学等方式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模式。

三是国外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即受本国实际对国外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

5.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因素:

1教学目标和任务2具体学科性质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5教师自身的优势6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6.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A第一个阶段:

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

B第二个阶段:

对了解和掌握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C第三个阶段:

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

7.国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乔伊斯和韦尔)美国

一信息处理模式、二人格发展模式、三社会交往模式、四行为强化模式。

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一学导类、二目标类、三创造类、四情境类、五技能类教学模式。

8.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A由单一到多样。

B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C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D由刻板到灵活。

E由被动性到主体性。

F由传统手段到现代技术手段。

9.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第九章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2教学方法的分类:

1语言性教学方法2直观性教学方法3实践性教学方法4研究性教学方法

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练习法

6实习法7实验法8演示法9参观法10研究法

4.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

国外:

A发现学习法B程序教学法C纲要信号图示法

国内:

A自学辅导教学法B八字教学法C六步教学法D六课型单元教学E尝试教学法

5.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1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2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

3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4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

5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6教学方法的函变性。

第十章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

(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

(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手段的划分:

A原始的教学手段:

形象直观,但是离不开人的亲身传授,效率较低。

B古代的教学手段:

学校教育的出现。

C现代的教学手段:

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3.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分类:

一视觉手段:

印刷材料,图片,实物和模型,幻灯及投影。

二听觉手段:

扩音机,收音机和录音机。

三视听手段:

电影,电视和录像。

四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CAI

4.教学手段的载体性质分类:

一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听、说、模拟、要求的手段。

二以物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手段:

读、写、演示、展示教学手段

5.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

A发展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经济性原则D教学最优化原则E健康和安全原则

6.制约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的因素:

1教学任务和目标2学习者因素3教师因素4经济因素5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7.教学手段的使用一般包括准备,预演,课堂展示,反馈四个环节。

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兴起与普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3.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

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

第四,分科教学。

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6.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8.现场教学应注意如下问题:

A要明确教学目的B要做好充分准备C要重视现场指导D要及时总结

9.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0.复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A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

B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关系。

C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

11.现在个别化教学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A程序教学B计算机辅助教学C凯勒式教学制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上好一堂课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组织的好。

5教学效果好

第十二章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

1.教学管理的意义:

1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学目标实现的保证。

2有利于学校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3有效的教学管理能调动师生积极性。

2.教学管理的内容:

教学准备过程的管理、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

3.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

A制定合理的课程规则。

B有效利用时间。

C注意教室的布置。

D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E预防和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4.教学评价:

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

大体经过了考试、测量、评价三个阶段。

6.教学评价的功能:

A诊断功能B导向功能C发展功能D调节功能

7教学评价的类型:

A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B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C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D是常模参考评价和标准参考评价。

8.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A量化评价B质性评价(质性评价的方法:

观察、评语、档案记录袋)

9.评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

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变式。

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

4评分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

10.成长记录袋分为三种类型:

产品档案袋、过程档案袋、进步档案袋。

11.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应考虑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的组织5师生关系6教学效果

12.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A管理思想的功利化。

B形式主义流行。

C权力至上。

D管理手段简单化。

13.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路: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端正教学思想。

2建立民主化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4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我国小学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

4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6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