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详与和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01338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详与和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安详与和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安详与和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安详与和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安详与和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详与和谐.docx

《安详与和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详与和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详与和谐.docx

安详与和谐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安详与和谐,因为这些正是我们生命中所缺乏的东西。

人人都希望快乐,而且把快乐视为我们的权利。

然而快乐这个目标,是我们努力争取,却鲜少获得的。

我们不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断地将自己的痛苦倾倒在他人的身上。

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得他的周遭,充满焦虑不安的气氛,任何人进到那个环境中,也会感到激动和不快乐。

就这样,个人的紧张不安,汇集成整个社会的紧张不安。

处处不如意,这就是生命的根本问题:

不想要的一再发生,想要的却渺不可得。

而我们对这种种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却又一无所知。

正如我们对自己从那里来、往何处去,也茫然无知一样。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发现一种方法,可以洞见自身的实相,并体验到从痛苦中解脱的大自在。

佛陀强调,他所教导的,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也不是经由神迹显现的。

他所教导的只是真理、实相,是经由自身的努力而发现的。

在他之前有许多人发现过这真理,在他之后也会有许多人发现。

个人对真理的亲身体验才是最佳凭据,不应该单凭信仰就接受任何东西,而应细察它是否合理、实际、有益。

同样地,我们也不能仅藉推理检视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种教导。

如果我们想从真理中获益,就必须直接去体验。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知道它是真实不虚的。

“你们每个人,应当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归依不以任何他物为归依处:

以真理为岛屿,以真理为归依,不以任何他物为归依处。

”(佛陀)

生命中唯一真正的归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够给我们适当的引导和保护的,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则,由自己亲历亲证的真理。

无论这个人多么神圣,对他的坚定信仰不足使我们解脱。

缺少了对实相的直接体验,就不可能解脱、得救。

因此,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讲述真理的人。

我们崇敬教导真理的人,但是最能表达我们对他崇敬的方法,就是自己努力去体悟真理。

佛陀所教导的是每个人都能够遵循的正道。

他称此为“八圣道”,也就是由八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所构成的修持方法。

这条道路之所以神圣,是在于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一定会成为拥有高尚心灵的圣者,远离痛苦烦恼。

这是一条洞察实相本质的大道、一条了悟真理的大道。

为了要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必须能如实地观察。

我们必须学会认清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实相,并且穿透表层,觉察较细微的实相,再进一步了解最终的实相,最后终能体证到自痛苦中解脱的真理。

唯一能够直接体验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内观照,观察自己。

有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向外看。

我们总是对外在的人与事深感兴趣,却很少检验自己,检验我们的身心结构、我们的行为、自身的实相。

因此,我们对自己始终一无所知。

我们不了解无明(avijja)对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也不知道,我们一直都被自己内在未觉知的力量所奴役。

要领悟真理,必须将这内在的黑暗驱走。

我们必须洞察自身的本质,才能了解存在的本质。

因此,佛陀所指出的,是一条向内观照、自我觉察的道路。

佛陀曾说:

“就在这具有心识的六尺之躯,揭示了宇宙、宇宙的升起、寂灭、以及走向寂灭之道。

整个宇宙及其运作的自然法则,都必须在我们自身体验。

也唯有在我们自身内部,才能体验。

这条正道也是一条清静之道。

我们探究内在的真理,不是出于知性的好奇,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透过对自身的观察,我们第一次觉察到那些受制约的习性反映、那些遮蔽了我们的心眼、隐藏了实相、制造痛苦的种种偏见。

我们看清累积在内、令我们一直焦躁不安、痛苦烦恼的紧张压力;而且我们也体认到,它们是可以去除的。

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让它们分解消融,而我们的心就变得清静、祥和、快乐。

这条正道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认真修持的过程。

我们并不是心存企盼地走上这条道路,寄望累计一些只有来世才可享用的福德;或是渴望死后能进到人们所想象的天堂。

修持的益处应该是具体的、有助于己、而且可以在当下体验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导必须靠实修。

仅仅对佛陀或是他的教导充满信心,是不能够帮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的。

对这条正道只有知性上的了解,也同样无济于事。

只有当信心与知性上的了解,能激励我们开始步上实修之路时,它们才有意义。

唯有实修佛陀的教导,才会有具体的结果,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只有实际被运用的正法,才有效用。

如果这真是一条从痛苦走向安乐的道路,那么随着我们不断精进练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会变得愈来愈快乐、和谐、与自己无所求。

同时,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应该会变得愈来愈安详和谐。

我们不仅不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反而应该能够产生正面的作用,促进众人的快乐和福址。

要步上解脱之道,我们必须过正法的生活,过真理、清静的生活。

这才是实践佛陀教导的最佳方法。

当正法被正确地实践时,它就是生活的艺术。

 

问题与回答

问:

你谈到习性(制约)。

这种训练会不会也是一种对心的制约,虽然它是一种正面的制约?

答:

恰好相反,它是一种去除习性(制约)的过程。

不是勉强任何东西加诸于我们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净的杂质,留下善的、正面的品质。

透过负面情绪的清除,呈现正面的品质,而正面的品质就是纯净的心的本来面目。

问:

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以特定的姿势打坐,而且用某种方式引导注意力,就是一种制约啊!

答:

如果你把它当作游戏,或是一种机械化的仪式,那么没错——你是在制约你的心。

但这样是错用了内观。

正确的内观,它就能使你直接亲证真理,而由于这种亲身的验证,了悟就自然而然地开展,而能将所有过去的习性拔除。

问:

像这样不问世事,只是整天坐在那儿禅修,不是很自私吗?

答:

如果最终的目标是这样,那的确很自私。

但是禅修只是一个方法,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绝不自私自利的目标:

一个真正健康的心。

当你生病了,你住院以复原,你不是到医院待一辈子,你只是在那儿调养身体,然后才能健健康康地来面对日常生活。

同样地,你参加内观课程,以得到心灵上的健康,然后以健康的心灵,在日常生活当中,为自己及众生谋福利。

问:

即使面对他人的痛苦,仍然保持快乐和安详——这岂不是完全麻木不仁吗?

答:

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不是说你自己必须得伤心难过。

相反地,你应该保持冷静和平稳,如此一来,你才能采取行动以减轻他们的痛苦。

如果你也跟着伤心难过,徒然增加你周遭的不快乐,既帮不了别人,也帮不了自己。

问:

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在安详之中?

答:

因为缺乏智慧。

没有智慧的生活,是一个充满错觉的生活,它焦躁不安,充满痛苦。

我们的首要责任,是过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对自己以及他人都有益的生活。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我们察觉自身、察觉真理的能力。

问:

为什么非要参加十天课程来学这个方法?

答:

如果你能参加更长的课程,那就更好了!

但是要掌握这个方法的纲领,至少要十天的时间。

问:

为什么在十天当中,我们必须留在上课的场地内?

答:

因为你们是在这里动一项心灵的手术。

身体的手术必须在医院里进行、在一个不会受到感染的手术室里。

在这课程的场地内,你能够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地进行心灵的手术。

当课程结束,手术完成的时候,你就可以再一次面对外在的世界了。

问:

这个方法能治愈身体上的不舒服吗?

答:

可以,但那是副产品。

当心理压力消失时,许多受心理影响的身体疾病,自然不药而愈。

如果心情激动,会发生身体上的疾病。

当内心变得平和清静,身体上的疾病就自然而然地清除了。

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定在治病,而不是净化内心,那就两样都得不到。

问:

你认为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

生而为人,有殊胜的能力,能够深入内在、观察实相,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去运用这个能力,就是浪费生命。

好好运用它,过一个真正健康、快乐的生活!

问:

您谈到充满负面情绪。

如果是充满正面的东西呢:

比如说,爱!

答:

你所说的“正面的东西”,就是心的本来面目。

当心中没有了烦恼习气,就时时充满爱——纯净的爱——你会体会到安详和快乐。

如果将负面情绪除去,剩下的就是正面的东西、就是清静。

愿全世界都沉浸在这清静之中!

第二章起点

痛苦的原因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间。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实相,就可以体认出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所有的智者都告诉我们:

“认识自己”。

我们必须从认识自身的本质着手,否则就永远不可能解决自己的烦恼,或是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

但是我们究竟对自己了解多少呢?

我们每个人都深信自己很重要、很独特,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只是浮面的。

在较深入的层次上,我们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

佛陀透过对其自身本质的研究,来研究人的现象。

他摈弃所有的成见,探讨内在的实相,领悟到每个人都是五种运作过程的聚合体,其中四种是心理的,一种是身体的。

身(物质)

让我们从身体的层面开始。

这是最显而易见、最清楚明白的部分,很容易就能由感官觉察到。

但是我们对它真正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

表面上看起来,人可以随着他的意志控制身体的行动。

但是就另一个层面而言,所有体内的器官都不受我们的控制,它们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运作。

就更细微的层面而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内,不断发生的生化反应,我们完全没有体验、一无所知。

然而这个层次还不是物资现象的最终实相。

追究到最后,这个看似坚固实在的身体,是由许多次原子微粒和空间所构成的。

更有甚者,即使这些次原子微粒,也不是具坚实性。

一个次原子微粒存在的时间,比一兆分之一秒还要短暂。

这些粒子持续不断地生起、灭去,存在又逝去,就像一股振动之流。

这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所发现关于身体以及所有物资的最终实相。

现代科学家经由亲自研究,已经认同并且接受这个有关物资世界的最终实相。

佛陀发现整个物资世界是有许多粒子组成。

这些粒子以不断的变化,呈现出物资的特性:

软硬的性质(地)、粘着的性质(水)、冷热的性质(火)、和动的性质(风)。

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结构,似乎有某些恒常性,但事实上,都是有极其微小的“极微”组合而成,它们不断地生起又灭去。

这就是物质的最终实相:

波动或粒子的持续之流。

而这就是每个人自称为“我”的这个血肉之躯。

身体的运作过程之外,还有心理的运作过程,,也就是“心”。

虽然摸不到也看不到,但是“心”与我们的关联似乎比“身”还要密切:

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在没有了血肉之后,心仍有可能存在,但我们却难以想象,没有了心,该如何存在下去。

然而,我们对心的了解,何其有限;对心的控制力,又是何其薄弱。

它常常违背我们的意愿,做些我们不想要做的事。

我们对意识表层的掌控力是微乎其微;至于潜意识,则似乎完全超乎我们的掌握或了解,其中充满了各种我们可能不认同、或并未察觉的力量。

就像审视他的身体一样,佛陀检查他的心。

他发现以广泛、全面地来看,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的:

认知(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以及习性反应(行蕴)。

第一种运作过程是认知(识蕴),是心接收的部分,是一种未辨别的觉察或认知的作用。

纯粹只将身心上所发生的任何现象及接受到的任何讯息予以接收。

它只记载各种经验的原始资料,而不加以辨别名目,或做价值判断。

第二个心理运作过程是辨别(想蕴),是一种辨别的作用,这个部分是辨别识蕴所接收下来的任何东西。

它将输入的原始资料,予以分辩、命名、归类,并且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接下来的部分是感受(受蕴)。

事实上,每当接收到任何讯息,感受立刻生起。

它是一个讯号,表示某件事情正在发生。

只要不对讯息加以评价,感受就会保持中性。

但是,一旦对输入的资料赋予价值判断,感受就随之变得愉悦或不愉悦。

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就会期待这愉悦的体验能够延长或强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悦的,就一心想将它排除终止。

结果心就会生起喜欢或厌恶的习性反应。

其他的感官接收到讯息后,也生起同样的运作过程:

识(认知)→想(辨别)→受(感受)→行(习性反应)。

这四种心的运作,远比组成物资实相的粒子,变化的更快。

当感官接触到任何物质的瞬间,这四种心理运作过程就如电光火石般,迅速地发生。

随着接下来每一接触的瞬间,这四个过程都一再重复。

然而,这过程发生的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正在发生的实相。

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习性反应,一再重复地发生了好一段,形成明显、强烈的心态时,我们才能在意识的层次,觉察它。

佛陀曾说:

"觉悟者已舍弃所有理论,因为他已亲见物资、感受、辨别、习性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