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预防.docx
《牙周病的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牙周病的预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牙周病的预防
第七章牙周病的预防
提要
牙周病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一些局部和全身的危险因素可促进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牙周病的预防分为三级预防。
菌斑控制是预防牙周病最主要的措施。
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和提高宿主的抵抗力是牙周病预防的有效措施。
牙周病是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的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牙周病发病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十分复杂。
由于牙周病的发生是宿主和细菌的生态失调的结果,因此,控制菌斑和保护牙周生态环境已成为牙周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牙周病的始动因素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龈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牙菌斑生物膜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素。
牙菌斑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漱口和水冲洗去除。
这种牙菌斑生物膜是整体生存的微生物生态群体,细菌凭借生物膜这独特的结构,紧密粘附在一起生长,因而很难清除,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重要因素。
由于膳食、年龄、唾液流动、口腔卫生、牙排列、全身疾病和宿主等因素的影响,牙周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其细菌组成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般将龈上、龈下两个不同生态区域的菌斑分别称作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龈上菌斑包括平滑面菌斑、zaozi001面点隙裂沟菌斑、邻面菌斑和颈缘菌斑。
点隙裂沟菌斑和平滑面菌斑与龋病关系较密切;颈缘菌斑和邻面菌斑与龈炎关系密切。
龈上菌斑的细菌成分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和丝状菌。
龈下菌斑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关系最为密切,可分为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两部分。
附着性龈下菌斑直接附着于牙根面和龈下牙石表面,它与龈上菌斑相延续,其细菌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丝状菌及少数革兰阴性短杆菌。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是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表面的、松散而无一定排列结构的细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螺旋体和有鞭毛的细菌。
龈下菌斑与根龋、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第二节牙周病的危险因素
一、局部危险因素
除菌斑微生物外,还有一些局部因素如牙石、创伤zaozi001、食物嵌塞、不良习惯、不良修复体、错zaozi001畸形等,对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牙石
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淀物。
牙石可按沉积部位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
牙石与牙周病的关系非常密切。
牙石的存在不仅为菌斑的附着提供了良好的部位,还降低了日常口腔卫生措施的效率和效果,促使更多的菌斑形成,菌斑和坚硬粗糙的牙石刺激牙龈;牙石本身还容易吸附细菌的毒素,增加对牙龈的刺激,引起牙龈炎。
龈下牙石可不断加深牙周袋,牙周袋又为菌斑的沉积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并为牙石的沉积提供矿物质,进而促进菌斑矿化。
因此,牙石是牙周病的重要促进因素。
(二)食物嵌塞
在咀嚼过程中,食物碎块或纤维被咬合压力楔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称为食物嵌塞。
根据食物嵌塞的方式,可分为垂直型食物嵌塞和水平型食物嵌塞。
食物嵌塞是导致局部牙周组织破坏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嵌塞的机械作用和细菌的定植,除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外,还可引起牙龈退缩、邻面龋、牙槽骨吸收和口臭等。
(三)创伤zaozi001
牙周组织的健康有赖于正常的咬合力的功能刺激,当咬合力超过牙周组织的承受能力时,可发生牙周组织的损伤即咬合创伤或牙周创伤。
导致这种创伤的咬合状态称为创伤zaozi001(traumaticocclusion),如牙的过早接触、修复体过高、夜磨牙以及正畸治疗加力不当等均可造成牙周创伤。
(四)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磨牙症和紧咬牙均能导致牙的过度磨损,加重牙周组织的负荷,造成食物嵌塞。
如果存在由菌斑引起的牙周炎的情况下,可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
其他口腔不良习惯,如咬硬物、口呼吸、吐舌习惯、单侧咀嚼、不良刷牙习惯等均可对唇、颊、牙体、牙周膜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牙周组织的损伤。
(五)不良修复体
邻面充填体的悬突,修复体边缘不密合,活动义齿卡环位置不当,正畸治疗中矫治器佩戴不当等,不但直接压迫和刺激牙龈组织,而且修复体不易清洁,从而造成食物碎屑和菌斑大量堆积,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
(六)牙位异常和错zaozi001畸形
牙的错位、扭转、过长或萌出不足等均有利于菌斑堆积,或形成创伤、食物嵌塞,促使牙周炎发生或加重。
错zaozi001畸形也与牙周病有一定关系,它们有的增加菌斑清除的难度,有的则直接对牙周组织产生损伤,导致牙周病发生。
二、全身危险因素
全身因素作为牙周病的危险因素可降低或改变牙周组织对外来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增进宿主对细菌及其产物致病的易感性,促进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吸烟
吸烟是牙周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都证明吸烟与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认为吸烟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影响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炎症过程,尤其是削弱口腔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
吸烟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①香烟的烟雾和香烟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对牙龈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局部刺激因素,能使牙龈呈慢性炎症状态;②吸烟者牙面出现焦油沉积物,使牙石易于沉积、菌斑形成速度增高;吸烟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龈炎和牙周炎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③吸烟者牙槽骨丧失较不吸烟者为多;④吸烟导致的免疫学改变能降低牙周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⑤吸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并使其不易附着于根面,影响牙周创口愈合。
吸烟和牙周病的关系已经被广泛的研究,所有的研究都提示吸烟方式和数量对牙龈组织状况、牙周组织的丧失和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影响。
一些横断面的研究显示吸烟人群牙周病的患病率、患牙周病的广泛性和严重程度都显著高于非吸烟人群。
有研究表明20~33岁年龄组吸烟的年轻成年人,其发生严重的牙周附着丧失和深牙周袋的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非吸烟者(OR=14)。
在老年人群也可发现类似关系。
吸烟和牙周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
每天吸烟较多的人群,其牙周病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吸烟较少人群,吸烟的年限也明显和牙齿丧失和牙周疾病相关,与其他社会和行为危险因素无关。
Matinez-Canut等评价了889名牙周病患者的附着丧失情况,发现每天吸烟1支、2~10支、11~20支的人群,其附着丧失患病率分别为0.5%、5%和10%。
Grossi等人在控制了其他混淆因素后,评价了吸烟对临床牙周附着丧失和牙槽骨丧失的危险性,结果发现与不吸烟的人群相比,轻、重吸烟者发生临床附着丧失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0和4.8,发生骨丧失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3和7.3。
吸烟和牙周病之间的时间关系也被研究。
一项1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吸烟与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的逐渐加深相关,停止吸烟可促进牙周健康。
Albandar等人和Bergstrom等人的研究发现曾经吸烟者的牙周状况介于目前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之间。
Tomar和Asmay通过对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资料的分析,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后,发现吸烟者患牙周病的可能性是不吸烟者的4倍,曾经吸烟者是不吸烟者的1.7倍。
在目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大于等于31支和小于等于9支的吸烟者,其患牙周病的可能性是非吸烟者的5.9倍和2.8倍。
而且41.9%的美国成年牙周病患者是目前吸烟者,10.9%的是曾经吸烟者。
(二)糖尿病
牙周病的破坏性炎症过程与糖尿病相互关联。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无论Ⅰ型(胰岛素依赖性)或Ⅱ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特别是长期糖尿病患者,被看作是牙周病明显的高危因素。
一项纵向调查显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发生牙周病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若加上吸烟因素,前者产生牙周炎和丧失牙支持骨的机会高出后者20倍。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破坏性牙周病危险性增加。
美国NIDR在碧马印第安人的调查显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牙周骨组织丧失导致全口无牙颌的可能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5倍。
现有证据表明,慢性牙周病史能影响对糖尿病的控制。
流行病学与生物研究已得出结论,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高度葡糖基化作用的增强,这些大分子可在组织中沉积,引起小血管壁与基底膜增厚,管腔变窄;多形核淋巴细胞功能失常;使胶原合成、骨基质产生、炎症介质产生等异常,从而加重牙周炎的发展。
糖尿病不仅是牙周病的危险因素且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属于牙周病先天的、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然而它并不是直接引起牙周病,而是增加宿主对牙周病的易感性,使疾病较早发生或加重牙周病的病理过程,与遗传有关的宿主易感性可能是侵袭性牙周炎和(或)重度牙周炎发病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并决定疾病的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
(四)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
牙周病是慢性感染性疾病,牙周病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
由于反应的复杂性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活物质的非特异性破坏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组织的损伤和破坏。
在某些类型的牙周病中免疫反应占有主要的地位。
三、行为危险因素
口腔卫生行为直接影响着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卫生状况与牙周组织健康状况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牙菌斑、牙石的量与牙周病有极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Lǒe等人1965年进行了实验性龈炎的研究,12名健康受试者停止刷牙和其他口腔卫生措施,少数人10天后即出现牙龈炎,多数人在15~21天出现牙龈炎,经详细指导并恢复刷牙、使用牙签几天后牙龈组织较试验前更健康。
该经典的研究表明停止刷牙行为可导致牙龈炎(见图2-9)。
四、人口社会背景危险因素
人口社会背景危险因素是指人群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牙周病患病情况的影响。
年龄与牙周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最强。
从流行病学的趋势看,牙周病患病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单纯的龈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而牙周炎多见于中、老年人。
性别因素表现在男性牙周病患病程度重于女性。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湖北省资料显示:
35~44岁、65~74岁年龄组牙周袋检出率、附着丧失的严重程度男性均高于女性。
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群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与牙周病的患病状况间呈相关关系。
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18~34岁人群,受教育年限大于12年者,牙周炎患病率为9.02%,而受教育年限小于12年者,牙周炎的患病率则达21.65%。
Bridges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牙周健康状况呈负相关关系;Drake等人1991年报道受教育水平与牙周附着丧失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Al-zohrani等分析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人群牙周炎的患病率是10.84%,低收入人群牙周炎的患病率是19.24%。
Johnson等人(1993,1997)把牙周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二大类:
“先天性”(innate)危险因素和“后天性和环境”(acquiredandenvironmental)危险因素。
先天性危险因素包括种族、性别、遗传因素、先天性免疫缺陷、吞噬细胞功能不良、综合征(如唐氏综合征)等。
后天性与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口腔卫生不良、年龄、药物治疗(如苯妥英和非类固醇抗炎药)、吸烟、获得性免疫缺损、获得性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紧张、营养缺乏等。
“先天性”与“后天性和环境”的危险因素都决定着牙周病的发生、进展以及对防治的反应。
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的影响中,明确了未经治疗的中、重度牙周病对全身健康的危害,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牙周炎增加了发生冠心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等妊娠不良结果以及糖尿病的危险。
第三节牙周病的分级预防
牙周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其主要目的是消除致病的始动因子及促进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
预防牙周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增强人群牙周病预防的意识,提高自我口腔保健和维护牙周健康的能力;②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去除致病微生物,使牙周支持组织免遭破坏;③提高宿主的防御能力,保持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④维持牙周治疗的疗效。
实践表明,在定期的专业人员提供口腔保健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日常自我菌斑控制是预防牙周病发生和控制其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根据牙周病病的自然发展史史,可以把牙周病的预防水平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又称初级预防,是指在牙周组织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之前,或致病因素已侵袭到牙周组织,但尚未引起牙周组织病损之前立即将其去除。
一级预防旨在减少人群中牙周病新病例的发生,主要是对大众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指导,最终达到清除菌斑和其他刺激因子的目的;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提高宿主的抗病能力。
并定期进行口腔保健,维护口腔健康。
一级预防包括所有针对牙周病的病因采取的干预措施。
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旨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轻已发生的牙周病的严重程度,控制其发展。
对局限于牙龈的病变,及时采取洁治,去除菌斑和牙石,控制其进一步发展。
采用X线检查法定期追踪观察牙槽骨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改善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
二级预防的效果是在一级预防基础上取得的,其远期效果与患者是否能长期坚持各种预防措施有关。
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是在牙周病发展到严重和晚期阶段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以及修复失牙,重建功能;并通过随访、口腔健康的维护,维持其疗效,预防复发。
同时,还应治疗相关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增强牙周组织的抵抗力。
总之,牙周疾病的预防需要健康教育和具体预防措施相结合,而且其效果更有赖于患者对家庭防护措施的坚持和正确实施。
第四节控制菌斑
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刺激物,而且除去之后几小时内还会不断地在牙面重新形成,因此,必须坚持每天有效除菌斑,才能预防牙周病的发生和复发。
对于已患有牙周病者,除了在治疗过程中彻底清除牙面的菌斑、牙石外,还必须掌握自我菌斑控制的方法,才能保证牙周病治疗的顺利进行以及维持疗效、防止复发。
要达到菌斑控制的目的,必须掌握对菌斑的临床评估方法,以了解牙面的不洁状态,检查评价菌斑控制程度,才能彻底地去除菌斑以及准确评价菌斑控制的效果。
一、显示菌斑
菌斑是无色、柔软的物质,粘附于牙面,肉眼不易辨认,可借助菌斑显示剂,使菌斑染色而显现。
菌斑显示剂大多由染料制成,剂型有溶液和片剂两类。
液体菌斑显示剂的使用方法是将蘸有显示剂的小棉球涂布牙面,滞留一分钟后漱口,无菌斑处显示剂被冲掉,有菌斑处显示剂不易被冲掉而着色。
使用片剂可嘱患者将药片放入口中左右侧共咀嚼1分钟,再用舌舔至牙的颊舌面,然后漱口,菌斑可被染色。
常用的菌斑染色剂有:
①2%碱性品红(basicfuchsin)成分:
碱性品红1.5g,酒精25ml。
漱口的浓度为1%水溶液。
②2%~5%藻红(erythrosis)片剂:
15mg/片。
③酒石黄(tartrazine)以85∶15的比例与广蓝(patentblue)混合,然后制成4%的水溶液,局部涂擦。
④1.0%~2.5%孔雀绿(malachitegreen)。
⑤荧光素钠(fluoresceinsodium)在特殊的蓝色光源下,菌斑显出黄色,在日光下不显示颜色。
应注意个别人对显示剂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故使用前要仔细询问过敏史。
二、菌斑控制的临床评估
菌斑的有效控制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相互协作的结果,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患者自身的积极行动,而调动患者自我口腔保健积极性的动力是让他们亲眼看到口腔致病因素的存在并去除之。
O’Leary的菌斑控制记录卡,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能帮助患者记录菌斑控制效果的评价方式(图7-1)。
医生可用菌斑显示剂检查、记录菌斑控制的程度,并将菌斑控制结果反馈给患者,以鼓励、督促患者加强菌斑控制的实践。
记录方法为:
记录全口每一个牙的4个牙面(唇侧、舌侧、近中、远中),凡显示有菌斑存在的牙面,可在记录卡中相应部位的格内用“—”表示;凡未萌出或缺失的牙,用“×”表示(图7-2)。
计算方法:
菌斑百分率=(有菌斑牙面总数/受检牙面总数)×100%
受检牙面总数=受检牙总数×4
如菌斑百分率在20%以下,可认为菌斑基本被控制;如菌斑百分率为10%或小于10%,则已达到良好目标。
还有一些指数也可用来衡量口腔健康教育和菌斑控制的效果,如Turesky改良菌斑指数、口腔卫生指数等。
龈下菌斑通常较薄,位于牙周袋或龈沟中,肉眼不可见,可用刮匙或探针从牙周袋或龈沟中取出菌斑样本,也可用消毒的吸水纸尖收集龈下菌斑作微生物培养;或用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探针,对龈下菌斑中致病微生物作定量或定性分析,以预测和评估龈下菌斑的致病能力及菌斑控制水平。
三、机械性措施
刷牙或使用牙线、牙签,洁治等机械方法是去除牙菌斑、清洁牙、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措施。
一般漱口大多是利用水在口内流动的冲击力去除滞留的食物残屑,能暂时减少口腔微生物的数量,使口腔保持清新,但漱口的力量不足以去除牙菌斑。
(一)刷牙
刷牙是每个人常规的自我口腔保健措施,是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最常用的有效方法。
许多研究证实每天坚持正确方法刷牙可减少牙龈炎的发生。
国内有实验表明,儿童在停止刷牙后7天即发生了牙龈炎,说明刷牙是预防牙龈炎的有效口腔卫生措施。
刷牙虽然是维护口腔卫生的有效方法,但单纯的刷牙通常只能清除口内50%左右的菌斑,而难以消除邻面菌斑。
因此,除了刷牙外,还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牙间清洁工具如牙线、牙间隙刷、牙签等帮助去除牙间隙的菌斑及软垢。
(二)牙线
牙线(dentalfloss)可用棉、麻、丝、尼龙或涤纶制成,不宜过粗或太细。
有含蜡或不含蜡,也有含香料或含氟牙线。
含蜡牙线一般用来去除牙间隙的食物残渣和软垢,但不易去净菌斑。
不含蜡牙线上有细小纤维与牙面接触,有利于去除菌斑。
也有研究表明,含蜡和不含蜡牙线在去除菌斑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牙周病患者使用牙线之前,应首先进行龈上洁治和根面平整,如磨光邻面的充填体悬突,使之与牙齿的解剖外形一致,以免钩住牙线使牙线磨损而易拉断。
牙线的使用方法见图7-3。
①取一段长约20~25cm的牙线,将线的两端合拢打结形成一个线圈;或取一段约30~40cm长的牙线,将其两端各绕在左右手的中指上。
②清洁右上后牙时,用右手拇指及左手食指掌面绷紧牙线,然后将牙线通过接触点,拇指在牙的颊侧协助将面颊牵开。
③清洁左上后牙时转为左手拇指及右手食指执线,方法同上。
④清洁所有下牙时可由两手食指执线,将牙线轻轻通过接触点。
⑤进行②③④操作步骤时,两指间牙线长度约为1~1.5cm。
⑥牙线通过接触点,手指轻轻加力,使牙线到达接触点以下的牙面并进入龈沟底以清洁龈沟区。
应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损伤牙周组织。
如果接触点较紧不易通过,可牵动牙线在接触点以上作水平向拉锯式动作,逐渐通过接触点。
⑦将牙线贴紧牙颈部牙面并包绕牙面使牙线与牙面接触面积较大,然后上下牵动,刮除邻面菌斑及软垢。
每个牙面要上下剔刮4~6次,直至牙面清洁为止。
⑧再以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另一牙面的清洁。
⑨将牙线从zaozi001面方向取出,再次依上法进入相邻牙间隙逐个将全口牙邻面菌斑彻底刮除。
注意勿遗漏最后一颗牙的远中面,且每处理完一个区段的牙后,以清水漱口,漱去被刮下的菌斑。
如果手指执线不便,可用持线柄(flossholder)固定牙线后,通过接触点,清洁邻面(图7-4)。
图7-4带持线柄的牙线
(三)牙签
在牙龈乳头退缩或牙周治疗后牙间隙增大时,可用牙签(toothpick)清洁邻面和根分叉区。
常用牙签有木质牙签和塑料牙签。
木质牙签要有足够的硬度和韧性,避免折断;表面要光滑,没有毛刺,以免刺伤牙龈;横断面以扁圆形或三角形为佳。
塑料牙签则根据牙间隙和龈乳头的解剖形态,设计成匕首形,尖端和刀口圆钝且薄,易于进入牙间隙。
使用方法:
将牙签以45°角进入牙间隙,牙签尖端指向zaozi001面,侧面紧贴邻面牙颈部,向zaozi001方剔起或作颊舌向穿刺动作,清除邻面菌斑和嵌塞的食物,并磨光牙面,然后漱口。
注意事项:
①勿将牙签压入健康的牙龈乳头区,以免形成人为的牙间隙;②使用牙签时动作要轻,以防损伤龈乳头或刺伤龈沟底,破坏上皮附着。
(四)牙间隙刷
牙间隙刷(interdentalbrush)适用于牙龈退缩处邻间区、暴露的根分叉区以及排列不整齐的牙邻面。
特别对去除颈部和根面上附着的菌斑比牙线和牙签更有效,使用起来比牙线方便。
牙间隙刷分刷毛和持柄两部分。
刷毛插在持柄上,可更换。
持柄和刷毛的形状大小不等,刷毛有瓶刷式和锥形的单撮毛式(图7-5)。
(五)龈上洁治术
龈上洁治术是使用龈上洁治器械去除龈上牙石和菌斑并磨光牙面,防止菌斑和牙石再沉积,防治牙周病的措施。
属于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的非手术治疗范畴。
根据所用的器械不同,龈上洁治术分为手用器械洁治法和超声波洁牙机洁治法。
1.手用器械洁治法全口洁治时,应有计划地分区进行,一般可先用镰形洁治器从上颌或下颌某一侧最后一颗牙的远中面开始,按顺序逐牙进行洁治,直到对侧最后一颗牙。
然后再调整椅位和头靠,进行下颌或上颌牙的洁治。
术者体位最好在做完一组牙的某一侧后再进行调整。
洁治时以改良握笔法持洁治器,以被洁治牙附近的牙面作为支点,将洁治器的刃口放在牙石的下方,刀刃与牙面呈80°角左右,使用腕部发力,向zaozi001面方向用力将牙石整块从牙面刮下。
2.超声波洁治法是利用超声波洁牙机高效去除牙石的一种方法,尤其对去除龈上大块牙石有省时省力的优点。
使用超声波洁牙机时,将工作头以15°角轻轻与牙石接触,利用工作头顶端的超声振动波击碎牙石。
对厚而硬的牙石,使用大功率可达到快速碎石的目的;对于牙面残留的细小牙石或烟斑,使用中小功率以短垂直来回或短水平来回移动的手法清除之。
对于牙龈炎患者,每6~12个月作一次洁治,可有效地维护牙周健康。
(六)预防性清洁术
由于个人清除牙菌斑的能力和效果有限,牙的有些部位是很难清洁干净的。
预防性清洁术(dentalprophylaxis)就是口腔专业人员用口腔器械帮助受检者彻底地清除牙菌斑。
通常是用特制的牙邻面清洁器或牙线先清除牙邻面菌斑,然后用橡皮杯蘸上打磨膏清洁牙的平滑面。
预防性清洁可与口腔健康教育、定期口腔检查及其它预防措施同时进行。
四、化学方法
在机械性控制菌斑的基础上,配合化学制剂可有效地控制菌斑,达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目的。
化学制剂必须依靠一些载体,如含漱剂、牙膏、口香糖、牙周袋冲洗液、缓释装置等才能被传递到牙周局部,起到控制菌斑的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控制菌斑的化学制剂。
(一)氯己定
氯己定又称洗必泰(hibitane),化学名称为双氯苯双胍己烷,系二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常以葡萄糖酸洗必泰(Chlorhexidinegluconate)的形式使用。
洗必泰抗菌斑的作用机制是:
①减少唾液中能吸附到牙面上的细菌数量:
洗必泰吸附到细菌表面,与细菌细胞壁的阴离子作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从而使洗必泰容易进入细胞内,使胞浆沉淀而杀灭细菌,从而使吸附到牙面上的细菌数量减少;②洗必泰与唾液酸性糖蛋白的酸性基团结合,从而封闭唾液糖蛋白的酸性基团,使唾液糖蛋白对牙面的吸附能力减弱,抑制获得性膜和菌斑的形成;③洗必泰与牙面釉质结合,覆盖了牙面,因而阻碍了唾液细菌对牙面的吸附;④洗必泰与Ca2+竞争,而取代Ca2+与唾液中凝集细菌的酸性凝集因子作用,并使之沉淀,从而改变了菌斑细菌的内聚力,抑制了细菌的聚积和对牙面的吸附。
洗必泰主要用于局部含漱、涂擦和冲洗,也可用含洗必泰的凝胶或牙膏刷牙以及用洗必泰涂料封闭窝沟。
洗必泰能较好地抑制龈上菌斑形成和控制龈炎,平均达到60%。
使用0.12%或0.2%洗必泰液含漱,每天2次,每次10ml,每次1分钟,可减少菌斑45%~61%,牙龈炎可减少27%~67%。
洗必泰的副作用表现在:
①使牙、修复体或舌背上发生染色,特别是树脂类修复体的周围和牙面龈1/3处,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