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308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docx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

机遇与挑战

摘要: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教育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然引起教育教学技术的伟大变革。

新一代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高的素质,才能适应新的时代。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机遇挑战变革

一、信息社会的蓬勃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

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

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

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

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

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

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然而,在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尤其是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处理和传播,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发展。

网上学校、网上书店、网上银行、网上博物馆、网上办公室等正在成为现实,人类社会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计算机网络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异地通信等功能。

地球将如同一个智慧的大脑,具有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有线电视的功能,使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通过这个智慧的网络分享信息,实现信息交流和沟通。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能源、交通、医疗保健、全民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大大缓解,真正实现远程教育,将使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生活更丰富多彩,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使整个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社会的教育面临重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教育技术学是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但这绝不能仅仅看作是一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因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须引起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

“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

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

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

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

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

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

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顾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信息传输的网络化。

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可视电话等,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学习者可与外地学习者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实现了自主学习。

同时它能提供十分方便的联想式非线性即时在线式的超媒体信息检索和查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线性阅读的方式。

2.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应用其它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3.信息贮存的光盘化。

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呈现了信息量大、存贮速度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的优越性。

(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

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

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量剧增,计算机等新的信息手段的飞跃,扩充了个人想要利用信息时信息选择的余地。

同时,个人不仅接受、利用信息,而且也参与包括了信息的惧、生产和发布在内的活动。

这就便利双向信息传输有了可能,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可在他愿意获取信息时随时获取、再生并发出信息。

新的信息手段大幅度地扩充了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了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

新的信息手段作为真正的个体信息媒体有可能符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特性。

远程通讯也可以用于获取大量信息。

学生和教师向许多公开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机构进行订购,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其它基础材料,比在任何学校中以具体形式得到的多得多。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开放的,信息的价值良莠不齐,学习者在对信息长期的接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了“信息能力”。

下面具体的谈一谈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1)教学内容多元化

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文字资料,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

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教学资料共享化

现代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资料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料经数字化后存贮。

这样使得教学资料能够方便的大量存贮,而且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共享。

数字化资料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小集团内部,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教学形式开发化

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的封闭、集中形式,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受到教育。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扩展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息网络,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将学校乃至全国、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整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打破地区、院校、专业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开发化。

(4)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其顺序,学习的次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也呈现个性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教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

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述这些特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最终将促进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变革,对教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专家指出,根据对21世纪本质特征的分析,未来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学会认知

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而不是强调系统知识本身,否则将无法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做教学结构改革的实践者

首先,要在改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

教学结构的改变必将引起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改变(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则不一定涉及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问题),是较深层次的改革。

多年来,我国各级种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成效并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仍是主流)。

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的教改都是只强调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更为根本的教学结构的改革。

这里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存在对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误区。

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教育理论界认真的反思。

其次,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的深化改革。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具有交互性,并能提供多媒体、立即反馈以及超文本、超链接等多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教学功能,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构建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必须从促进教学深化改革的高度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觉性。

一切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成是直观教具或只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工具的看法,都是片面的、肤浅的,是不利于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

(3)具有“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

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获取、分析、加工、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所以,在培养新的教师时,一定要围绕培养“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应用和评价”能力来安排这类课程,切忌把这类课程当作纯粹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课。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信息道德的教育与培养。

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基础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

三、在信息社会中发展教育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在“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已经到来。

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精通教育技术,又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

(一)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具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应当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从实践中看,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低素质的教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大障碍。

有些教师表面上认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如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够、使用起来麻烦等等。

而事实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质上是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

要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意识到对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能充耳不闻,作壁上观,害怕和逃避都无济于事,主动迎接挑战才是自己的出路。

(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具备研究技能

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海洋。

面对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做的是从中查寻、处理资料,并将资料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最终从这些信息中创立新知识。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以下一系列新的研究技能。

1.选择技能

全球性网络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的可获取性,虽然数字化信息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它们不论产生、存储于何处,都可以被人们共享。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要在网上浏览完一个研究领域内的全部信息都是不可能的,花在阅读信息上的时间太多就没有精力来处理、理解、运用这些信息,也无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新知识。

在过去,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的获取是有限的,因此就不存在上述问题。

而现在教师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和条件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急需解决的任务。

所以对信息的选择肯定是教师需要培训的新技能。

2.评价技能

如果培养选择技能是为了实现控制信息的数量,那么信息的质量同样也要被控制。

信息以相同的数字化形式放在全球性网络中成千上万个节点中,所有的信息都是统一的、平等的,无法一眼从表面上看出它们的可靠性、关联性、质量、可接受程度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对数字化信息的评价技能,它包括以下内容:

了解电子期刊的声誉:

包含电子杂志中作者的背景,例如查看他们的主页和其他相关出版物的列表。

该杂志的编辑和拥有该杂志的机构情况。

脚注和链接:

电子出版物也需要遵循这项原则,即文章中的引用要标以注解。

在全球性网络上,这项工作一部分是通过脚注来完成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统一资源定位器与被引用的文献的链接来完成的,这些链接必须被加以验证才行。

出版的日期:

服务器和网页中包含一个最近修改的日期,教师可以据此判断信息是否有效,服务器是否正常工作。

内容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从文章的内容上判断它在特殊学科领域的科学论述是否有价值以及它是否建立在该学科领域的公认的理论基础上。

3.3C技能

遍布世界的网络分布以及逐渐消失的地域差使得全球性的合作研究不仅可能,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教师再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地球另一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正在进行的研究,也没有理由再做单独的教学研究工作。

当教学研究作为一个团体的行为时,伴随着全球化通讯(Communication)、协作(Co-operation)和合作(Collaboration)工具的出现,教学研究的方法已经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协作是以劳动力的划分为特征,将每个参与者的知识吸收、整合。

合作是对一个项目或产品的共同工作,由团体工作为一个整体产生共享性的知识。

作为3C技能中应用最广的通讯是用来传递请求、要求等交流信息的,它对合作和协作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三)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

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准备。

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大趋势的形势下,教师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处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信息技术知识的高科技性、发展的迅捷性及庞大的教育对象群体,决定了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通俗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

其中通俗性,要求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用性,要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性,即努力形成自我完善的智能结构,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以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为例,主要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

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实践技能方面主要包含微机硬件系统及简单操作技术、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与使用、数据库及应用软件。

这两个方面意在使普通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般了解,对基本操作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对多媒体教育技术能熟练运用,对于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能给予答复。

同时,能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此,我县继教处设立了专门的培训基地,对学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以帮助广大学校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并掌握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基本方法。

这种培训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基本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2)基本技能: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

(3)思想观念:

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并具有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4)综合应用: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信息时代的教育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身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

其次,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和技能,并且能够自觉地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此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借助现代化手段获取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当代科技前沿的最新进展,并将这些内容及时融入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要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并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首先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建造学生可参与的教学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的"学生主体性"的宽松教学环境。

此外,教师必须通过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要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的条件与环境。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快,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他人生中所学知识的一小部分。

因此,教师传授的知识是远不能够满足需要的,每个人必须学会自己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研究适应本学科的教学方法,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同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给教育带来了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加强教学硬件环境的建设,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2]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3]陈旭远,张捷.实用课堂教学艺术.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