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12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docx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

历史常识知识精讲精练

(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

始于西汉,迄于清朝。

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

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

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

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

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

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

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畅扬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

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尊号也可以累加。

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纪年方法

纵观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国号)纪年、公元纪年四种,下面分别介绍:

1、年号纪年法:

上面已谈过,从略。

2、干支纪年法:

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

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岁在甲子”是公元184年,我们可以知道244年、304年也是甲子年。

对于我们备考而言,主要是由公元纪年到干支纪年的推算问题。

通用的计算方法是:

先用年代数字除以60,然后把余数减3,再除以10,余数就是天干位次;把差除以12,余数就是地支位次。

下面以1894年为例说明:

①准备好下面的表格:

10个天干

位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个地支

②计算:

1894/60商31余数34,34-3=31

③求天干:

31/10商3余数为1,上表中1对应的天干为“甲”

④求地支:

31/12商2余数为7,上表中7对应的地支为“午”

⑤得出结果:

把干支合并,就是甲午年。

特殊方法——参照物法:

这只适用于有已知相近的干支纪年供参考的情况。

如推算1895年的干支纪年,可以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参照物,“甲”的后面是“乙”,“午”的后面是“未”,就可得出1895年是乙未年。

课本中可当参照物的还有:

1898年(戊戌年),1900年(庚子年),1911年(辛亥年)等。

3、民国纪年:

利用国号纪年的一种方法,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

就应考而言,主要是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问题。

其运算公式为:

公元纪年=1912+(民国n年-1),也可简化为:

公元纪年=1911+n.如由《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民国三十年的八路军臂章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其公元年代为:

1911+30=1941,即臂章是1941年配发的,反之,亦然。

4、公元纪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我国使用的纪年方法。

也是通常所说的公历年代。

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前是公元前一年,后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

公元纪年需要弄清世纪计算问题、时间差问题。

世纪的计算只要用年代数字除以100,然后在整数位上+1所得整数就是世纪数。

如公元8年的世纪数为:

8除以100等于0.08,整数位是0,再加1得1,即公元8年是公元一世纪,同理公元前8年就是公元前一世纪。

时间差的问题分两种情况:

一是两个年代同为公元前或公元后,只要用大数字减小数字即可。

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相隔多少年?

计算方法是:

138-60=78,公元后的亦如此;另一种是公元前后混合的,这也不难:

用两个数字相加,再减1.如:

西域都护设立与赤壁之战(208年)相隔多少年?

计算:

60+208-1=267。

(三)钱币(文物)的真伪问题:

作为文科学生,应该初步把握一些文物的鉴别知识。

常见于中学课本的是钱币。

涉及钱币的基础知识有:

商代以贝作为货币,秦朝“秦半两钱”,西汉五铢钱,至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以它作为范式。

至于鉴别我们只能把握一些基本常识:

①看样式形状,是否为圆形方孔,即外圆内方;②看币面文字:

初为纪值纪重,如半两,五铢等,从北朝的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值纪重局面,到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纪值纪重币推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宝文币制,主要为“通宝”,“元宝”,“重宝”,但需要特别注意,明代因避讳朱元璋,所有钱币统称“通宝”而不用“元宝”。

③看书法:

秦统一六国,规定全国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当时所铸的“半两”钱即为标准的小篆,自秦至南北朝长达800年时间内,钱文基本上都是小篆。

隶书作品的代表为唐代所铸的“开元通宝”,从唐至五代末,大多数钱文都为隶书,这一段称为隶书时代。

宋以后,由于活字印刷的兴起,钱文书体基本上被宋体所代替。

⑤看繁简体。

古币应该是繁体字,而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的简化字。

(四)历史上的避讳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

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

“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

因此,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而且要老百姓都避他的讳。

由于这个缘故,举州皆呼灯为火。

可巧,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府照例要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

布告上只好写: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老百姓见后,无不愤慨,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讳古代的一些圣贤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

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

“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另外,还有两种特例,一是避“恶者”之讳。

“安史乱后”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禄”字的地名改了,于是“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广东“宝安”改“东莞”,房山县改为平山县…

二是与“避祸”有关,据说陕西省韩城县有的“同”姓、“冯”姓皆为“司马”姓的后裔。

相传,在汉武帝时,本是司马迁的同族,后司马迁受刑下狱,为避免受牵连,就将“司马”复姓拆改为单姓,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成了“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便改写成了“冯”。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

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

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二、去字。

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

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

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三、改字。

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

种类繁多,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1.改姓。

五代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在契丹人面前称“儿臣”,但在国人面前仍然摆谱,要避讳“敬”、“唐”(不避“瑭”)二字,所以敬姓被拆为“苟”、“文”二姓,唐姓改为“陶姓”。

正因如此,当今某些地方的“苟”姓族人,要恢复“敬”姓。

2.改名。

宋太宗是赵家老二,原名“赵匡义”,为避老大之讳,改名赵光义;老二当了皇帝,又避“光义”之讳,可怜老三匡美,因避老大之讳刚改名“光美”,又避老二之讳,荣幸地再次更名为“廷美”。

可时过境迁,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

3.改官名。

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4.4.改物名。

五代十国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五)姓氏来源:

我国姓氏繁多,其实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

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

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

如熊、牛、云等。

2)以国名为姓。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次第为姓。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5)以官职为姓。

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以职业为姓。

如巫、卜、陶、匠、屠等。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呼延、慕容、尉迟等。

7)以谥号为姓。

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8)因避讳而改姓。

如邱是讳孔丘之丘等。

(六)一些特定称谓:

年龄方面: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3岁,豆蔻年华——13岁(女),半老徐娘——30岁(女),弱冠——20岁(男),而立之年——30岁(男),不惑之年——40岁(男),知天命——50岁,60岁——花甲、平头甲子,70岁——古稀之年,80岁——耄耋(音maodie),90岁——背之年,100岁——期颐。

人物方面:

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先母”“先父”,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父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家父”“令尊”是两人,“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如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人们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

此外,一些词含义内外有别:

夷、狄、蛮等,对内是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对外是对西方国家的称呼,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夷”即为西方国家;又如:

盗、寇、匪等,对内多是对我国农民义军的蔑称,对外多指侵略者,如明朝的倭寇。

地名方面:

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

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关东——①秦汉时期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是以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意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

②明以后“关东”,乃山海关。

以辽、吉、黑为关东,关外。

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

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

李清照诗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

“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类

(一):

历史文化常识题例析

【例1】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等的文化常识题。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该题的情景是新的,但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

【例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例3】古人云:

“日之所照曰阳。

”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问题。

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

“日之所照曰阳”,因为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河流因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能照射到的是其北面。

故“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如衡阳、江阴等。

【例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例5】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解析】这两道题实际上是同一类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干支纪年问题。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简称。

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嗜好),考查的是皇帝的“生肖”;1900年的“干支”年是庚子年,这两题课本中基本上不涉及,属于文化常识题。

“谥号”题、“阴阳”题、“生肖”题、“干支”题既非重大问题,也非重点知识,但命题思路很好。

1.导向性。

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以此来引导一线教学关注新课标、新课改、新高考,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推动大历史观念的形成。

高考试题不可能严格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命题,具备前瞻性和导向性,体现了大综合的高考趋势。

在今后历史教学与复习中,应多多关注文化常识题。

2.必然性。

2007年全国文综卷的“谥号”题,分析能力强的考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材料提供的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一句的提示,提炼出核心信息“生前行为”,推断出正确答案。

2008年全国文综卷I、卷II的“阴阳”题、宁夏文综卷的“生肖”题、海南卷的“干支”题,考生可通过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这是能力立意的体现,作为选拔考试性质的高考必然要涉及这方面的试题。

3.新颖性。

高考历史试题以能力立意,大多数试题通过“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如上述5道例题,材料、情景与问题都是新的,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可通过获取和解读题干的相关信息,以及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作答,这是能力立意的体现,也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

4.趣味性。

2007年全国文综卷的“谥号”题在题干中指出了回答问题的提示——“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考生接触该题,一开始会一愣,但细看就会豁然开朗,觉得很有趣,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2008年的“阴阳”题、“生肖”题、“干支”题也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

最后以聂幼犁教授的话结束此文:

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类

(二):

文史常识试题设计及解析

【春节·春联】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春联,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国,兴于明清,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

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c.宋太祖时期D.唐太宗时期

2.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按农历算在每年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四月五日或六日。

3.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

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

4.“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

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5.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

A.汉武帝B.僧一行C.沈括D.郭守敬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6.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

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kJL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7.据《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注:

“夕月”即拜月之意)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8.《东京梦华录》记载: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节的情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El,叉称为双九节、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9.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A.祈祷姻缘美满B.祭祀先祖先人C.祝愿健康长寿D.期盼合家团圆’

【国庆节】

国庆节,即国庆纪念日,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它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0.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11.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

A.《诗》B.《书》C.《论语》D.《春秋》

12.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B.时事政治c.诗赋D.算术、法律

【阴阳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13.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14.下列思想主张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是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②基督教教义③道教的《太平经》④朱熹的理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社会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