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0102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docx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阅读理解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伯诺德夫人知道,①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里的秘密就会_______(显露__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宣告结束。

她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她轻轻把蜡烛吹灭。

   轻松的心情没有_______(持续连续)多久。

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儿子杰克伸手端起烛台:

“天真冷,我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一下夺回烛台: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②孩子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③烛光摇着,发出_______(微弱__细微)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④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

“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找出括号中恰当的词语。

(2)词句赏析,判断对错。

①句①中两个“秘密”的意思是相同的。

②句②中“厄运”是指法国要打败仗。

③句③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④句④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伯诺德夫人紧张、憎恨的心情和德军的凶恶。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的具体行动。

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灭蜡烛。

大儿子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母子三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解析:

(1)暴露;持续;微弱

(2)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3)借口抱柴;端起烛台;推说睡觉;拿走烛台

(4)镇定、勇敢、机智。

【解析】【分析】

(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显露微微的露出,而暴露是露出很多。

持续:

保持了一段时间。

连续:

一次性完成的。

微弱:

又小又弱;指优势不大(形容人的外表,体态为主)。

细微:

十分精确的,精密计量的,敏锐分析的;细小隐微;卑贱。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句①中两个“秘密”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第一个“秘密”是情报在蜡烛里;第二个“秘密”是情报的内容。

②句②中“厄运”是指孩子明白德军一旦发现藏在蜡烛里的秘密情报,一家三口就会结束生命,情报站也会遭到破坏。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选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暴露;持续;微弱;

(2)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正确;

(3)借口抱柴、端起烛台、推说睡觉、拿走烛台;

(4)镇定、勇敢、机智。

【点评】

(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2.阅读

我是怎样从琥珀中发现恐龙的(节选)

邢立达

   (琥珀不仅是树脂的化石,而且它里面包裹着史前的生命,这些活灵活现的生命,是我们古生物学家一生的追求,我们称之为)(“)(时光的胶囊)(”)(。

)它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这是它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在琥珀里找到了可爱的小恐龙。

有一天,一位琥珀商对我说:

“这个琥珀好漂亮,有两只小蚂蚁正在往树上跑。

”我仔细一看,这个所谓的“树”是羽毛,而且这个羽毛非常原始,只可能出现在白垩纪的古鸟身上,或者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恐龙身上。

   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把这个标本带回中国,经扫描发现,这果然是一段有着八九个椎体的恐龙尾巴。

   鸟类的羽毛多样性极强,一共有五个发展阶段。

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神秘的中间环节是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终极追求,这个羽毛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过艺术家的复原,我们看到这是一只在地面上奔跑的、只有18厘米高、吃着小昆虫的肉食性小恐龙,非常可爱。

(1)“原封不动”的意思是________。

写出两个“原封不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把琥珀比作“时光的胶囊”的原因是________。

(3)阅读短文,判断对错。

①琥珀是一种化石。

②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属于处在鸟类羽毛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③艺术家根据琥珀里的恐龙尾巴,复原出一只小恐龙。

(4)猜想一下,这只小恐龙的尾巴是怎么跑到琥珀里的?

解析: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近义词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原封不动”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近义词有纹丝不动、原封未动等。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画线的句子是比喻句,把“化石”比作时光的胶囊,是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③正确,②错误,短文是说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而不是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4)考查学生根据短文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联系文章内容,可以联想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故答案为: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要熟读文章,然后选择正确答案。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间荷塘

   ①家乡的村口,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

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

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_______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③盛夏之际,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

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鼓掌欢迎我呢。

A.最引人注目的是雨打荷叶时,荷叶那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④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

那一_______迎风摇曳的荷花,经过雨水的洗礼,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_______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_______动人!

更为诱人的是在那_______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

B.当阵阵微风吹来,荷叶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⑤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_______的银光。

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

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令人如醉如痴……

(1)请将下列叠词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楚楚   盈盈   闪闪   朵朵   团团   枝枝

(2)小时候,“我们”在荷塘边玩耍,除了折纸船,“我们”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三个字概括)等,体现了“我们”童年生活的________(填成语)。

(3)句子A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在风雨中的姿态。

B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珍珠玛瑙。

(4)请依次给短文第③④⑤段各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5)第⑤段“恰在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仅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吗?

如果不是,你认为还有什么?

解析:

(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3)拟人;玉盘;雨水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

示例:

不是。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叠词的运用。

应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句子A把“荷叶”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是拟人。

B处把荷叶比作玉盘,把雨水比作珍珠玛瑙,是比喻。

(4)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5)①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②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