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docx
《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述题
论述题
1.浅析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四种主要定义。
国外学者不大主张对“有效教学”提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性的定义,阐明有效教学的一般特征是学者们界定有效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没有定义并不等于没有认识,从国处学者对有效教学的多样化认识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们在界定有效教学时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共同倾向。
1.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系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师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
也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与学习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的欣赏,积极地掌握知识、交流和团队工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
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
2.着眼于教学技能的定义
布朗(GeorgeBrown)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界定更多的是从教学的复杂性和教师教学技能的角度进行的。
他们认为,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应从两方面进行:
其一,有效的教学是复杂的、智力的要求和社会性挑战的工作;其二,有效教学是由一系列可获得的,可改进的和可发展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的。
并且进一步指出:
有效教学是一种智力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学科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把握。
他们还认为,有效的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挑战,因为它不仅发生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而且是在对传统教学目的和教学价值观的挑战中发生的。
最主要的一点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能与学生进行清楚的交流与沟通,能够刺激学生积极地学习与思考,进而向他们提出有价值的或挑战性的问题。
乔治等人认为,有效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的理解和恰当教学策略的选择。
3.着眼于学习成就的定义
国外有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从根本上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活动,安排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经验,以便使学生获得预期的知识、技能、理解和态度。
它包括了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有效的教学管理两个层面。
他们认为,对不同领域的强调会得出关于有效教学的不同定义或解释。
如果把重点放在教学的输入性因素上,那么,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必然更多地指向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如班级大小、教育背景、教育经验、教师的个性品质等。
如果强调过程性因素,那么判断有效教学的重点往往看教师的课堂组织、课堂管理和课堂活动。
如果强调教学的产业性因素,那么,判断有效教学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4.着眼于教学的全过程的定义
波拉斯科姆等人不仅对已往有效教学的定义角度和结论进行了反思和批评,还提出了他们着眼于教学全过程对有效教学进行考虑的观念。
他们认为:
无论从教师的品质出发,还是以教师对教学策略运用的角度界定好教学都是单一的、不全面的。
他们还认为对好教学进行思考应从评价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应该从三个层面(领域)解释和确定有效教学,这三个领域是:
教学的输入、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产出。
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大致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共识:
(1)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尤其是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
换言之,教师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标准的理解与把握越好,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强。
(2)有效教学总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和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的。
如果一位教师既热爱教学,又有高超的教学技艺并能运用优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她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保证。
(3)有效教学总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探询以及他们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4)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看在一段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5)有效教学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它是一个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和学生发展变化影响的动态概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看法是变化与发展的。
人们有理由认为:
有效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必然是没有终结的。
2.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即有效教学反思的途径。
有效的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是在教学实施前,对教学活动进行前瞻性的反思,是保障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最主要的途径是说课。
说课是教学实践的预演,是课前对教学设计的一种反思。
通过说课,教师将缄默地理念与知识外化,强化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理解,使自己更有信心从事教学实践活动。
同时说课过程也是教师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
教师通过聆听、对比和反思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思个人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趋合理。
因此,说课过程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过程,通过说课,教学设计或得以强化或得以修正,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前提性保障。
二、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有效的课堂中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反思,是一种过程性、调控性的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具有偶发性、直觉性、个体性、同步性和调控性。
课堂教学情境中充满着变数,随时有可能发生影响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有突发事件,教师就要即时对突发事件作出即时的思考与反应。
有效的课堂中的教学反思强调反思的时效性,虽然课堂中的教学反思具有偶发性、直觉性,但是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有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控,通过有效的反思及反思后的行动调控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朝既定的目标发展。
三、有效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主动对教学实践的再现、再思考、再认识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寻找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最主要的方式,具体包括教学日记和主课两种形式。
(1)教学日记
教学日记是教师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对教学事件的感悟的反思方式。
教学事件泛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教学事件可以是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教学构成因素有关的事件,也可以是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教师的教学日记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记录教学实践。
教学日记可以仅仅记录教学某个点,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的特别表现。
(2)评课
评课是教师在观察他人的教学实践后,基于个人对他人教学实践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的认识而对他人教学实践展开的评价。
有效的评课一般来说由两个部分组成:
对他人教学实践的肯定和个人对他人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表述。
评课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加工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课堂教学监控与管理等一切有关教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课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同的教师因教育教学理念、专业水平不同其所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活动存在差别,通过评课有助于启发教师从多视角看待教学问题,开阔视野;从而丰富教师的教学智慧。
3.如何在课堂教学实施合作探究学习?
(一)合理分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前提。
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织调查。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及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此全面深入了解学情,为合理分组奠定基础。
(2)搭配分组。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搭配、分组,可以采取同组异质或同组同质的方法。
(3)动态管理。
不管是组长还是组员,都是不固定的,采取动态管理的方法,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当组长。
通过调整,扩大学生的接触面,有利于取长补短。
(二)具体指导
(1)倾听。
训练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敢于对有异议的问题进行争论。
(2)分工。
要求学生进行合理角色分工,保证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3)协调。
指导学生如何协调小组内的学习关系,保证合作学习有序而高效。
(4)帮助。
指导学生如何“互帮”和“辅导”,避免把答案直接告诉对方。
(5)评价。
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
(三)参与调控
合作探究不仅指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参与探究也是一种重要形式。
(1)教师平等参与探究活动,随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和评价。
(2)通过参与探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设计的不足,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
(3)教师参与探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四)总结迁移
(1)探究学习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释疑总结,找出规律,归纳方法。
(2)学习的目的不止在于习得知识,更在于获得探究能力。
而技能巩固与深化的过程也是迁移创新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4.浅析教学目标制定的四种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所谓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依据教育经验、哲学观念、社会政治要求、意识形态来推演出教学活动的目标。
这是一种出现最早、较为古老的教学目标取向。
该教学目标取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抽象性、概括性、规范性。
这些教学目标高度概括了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对人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要求,适用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领域,能够从宏观上引导教学活动的前进方向,给人们提供判断教学活动质量与效能的最一般性的判断标准。
该教学目标取向的缺陷是明显的,如其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差,教学目标内容笼统、模糊、随意,难以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直接的指导。
(二)生成性目标取向
所谓生成性目标取向是指教学目标不是在课前可以预先确定好的,而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展开而自然生成的。
最好、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始终在形成中。
生成性教学目标取向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
试图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以最大化地与学生的当下学习状态和速度保持一致。
该目标取向显得有点过于理想化。
教学目标毕竟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过细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容易束缚教师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三)行为性目标取向
所谓行为性目标取向是指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强调用精确、具体、可行、可操作的形式来表达教学目标,反映教学活动实施的预期结果和学生身心方面的行为变化。
从行为性目标取向的产生背景来看,科学主义、行为主义思潮是其产生的土壤。
尤其是受20世纪出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该目标取向重视对教学活动的结果——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准确测量和描述,强调用规范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
行为性目标取向的最大特点是精确性、规范性和具体性,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为教学实践者提供了较为清晰、明确的奋斗方向,为教学目标向实践的转化提供了一条捷径。
该目标取向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
其一,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其二,过度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而不强调发展学生的内在世界。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所谓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不能局限于给学生设定一个固定的努力方向,而是要考虑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作出的表现。
该目标取向由美国课程理论家艾斯纳提出。
艾斯纳提出表现性目标取向的意图在于打破教学目标对师生教学行为的控制与束缚,希望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在这一意义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开放的,是能够唤醒、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潜能的。
5.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
预设和生成是需要同时努力关注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课堂,记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一,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
(1)预设是课堂的生命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咱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的、学生、内容、策略、媒体和过程进行清晰、理性思考和科学安排。
预设教学不再盲目,它是课堂的生命基础。
(2)生成是课堂的生命活力。
听名家的课,我们在拍案叫绝时往往会这样评价:
“把课上‘活’了!
”所谓“活”,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情景中因平等的对话和互动产生种种的“预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和谐中交流而进行的自主的构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积极倡导的“动态生成”。
所以,在平等、和谐、开放、互动的课堂中,只有动态生成,才能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
(3)预设是为了有效生成。
首先,只有生成而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生成”就会成为一种“放羊式”的无序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演变成任何一个不需要专业知识的人都可以随意进行的游戏,毫无责任可言,毫无质量可言,毫无价值可言。
其次,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
第二,科学地预设是为了更多精彩的生成。
(1)更全面地关注学生发展。
充分地预设,首先要求我们更全面地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关注不仅是认知方面的,也是能力与方法方面的,更是态度、情感、价值感方面的。
(2)更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
不管是新课堂还是老课堂,“实效”都是一把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而“实效”往往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所以,更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能更好地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中种种想不到的情况,进而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使课堂精彩的生成成为可能。
(3)更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
而且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个体,会由于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显现出多样性。
所以在预设教学过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作为学习的主任的每一个学习个体的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又会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生成新的经验,从而需要把单一线型的教学过程改成多线并存的过程,这样灵活的设计才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主体活动,出现多样创新的想法,使课堂变成生成性的课堂。
(4)更大胆地预留学习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预设的充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应该过做到预设而不死板,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手,具有适度的弹性、包容性和自由度,为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和时间,把学习、思考、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智慧,充满挑战与创新。
(5)更敏锐地捕捉生成资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也会因为教育现场的不同而出现新的情况,所以教师不可能预设教学中的一切,但是教师应该充分设想到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意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很多信息,有的是奇思妙想,有的是节外生枝,有的是不成熟的或者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进行瞬间的判断,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从而促进新的生成。
因此,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具有矛盾的一面,但更有和谐统一的一面,生成需要精心的预设才能召唤灵动的生成;预设是基础,需要借助生成的力量,这种理想的关系,国建了理想的和谐的课堂。
6.论述有效教学反思的意义,并谈谈自己在实施的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P122;P128
(一)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助于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养成教师积极的专业态度;有助于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生结合上述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