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2、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ld
3、quo;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mdash
4、;——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但是,这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二):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 感悟诗人
5、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明白哪些送别诗? 2、这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必须的技巧的,每行有几
6、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一般状况下,我们能够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 学习前两句 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 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
7、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之后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十分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再读前两行。 学习后两句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
8、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
9、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指名读。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三、拓展延伸。 王昌龄还擅长写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塞课下搜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孤 冰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三):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10、。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透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
11、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透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
12、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透过诗题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能够帮忙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
13、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透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构成必须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14、。(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齐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
15、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明白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那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十分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样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
16、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两句,一齐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透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应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17、mdash;——。”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透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mdas
18、h;—。”(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
19、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但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明白,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持续着自己的信念。
20、 (设计意图:透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能够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送别诗) 寒-孤 冰心-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四):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
21、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离开美丽的校园。随着毕业的临近,不知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开始弥漫离别的气息;那么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22、。 5群众诵读 ?、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rdqu
23、o;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mdash
24、;—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五):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25、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
26、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诵读,默写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六):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m
27、dash;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
28、)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29、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七):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
30、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透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透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