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66.78KB ,
资源ID:96940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940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docx

1、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22 马说 *第22篇 马 说唐韩愈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 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同“_”,意思:_(2)才美不外见“_”同“_”,意思:_2. 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_ 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2)是马也F古义:_ 今义:判断动词(3)安求其能千里也F古义:_ 今义:安定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 策:_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F:_(2)形容词作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F:_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_4. 重点实词(1)故虽有名马 名F:_(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_ 辱F:_(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_

2、 骈:_ 槽枥:_(4)不以千里称也 称:_(5)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_(6)食不饱,力不足 足F:_(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 等F:_(8)策之不以其道 道:_(9)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11)执策而临之 执F:_ 策F:_ 临:_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F 策之不以其道 行道之人弗受F(鱼我所欲也) 益慕圣贤之道F(送东阳马生序) 不足为外人道也F(桃花源记) 伐竹取道F(小石潭记) 妾妇之道也F(富贵不能淫)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F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F(出师表) 一食或尽粟一石F 食之不能尽其材F 担中肉尽F(狼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设酒杀鸡作食F(桃花源记)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爱莲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然则北通巫峡F(岳阳楼记) 通计一舟F(核舟记) 虽有千里之能F 安求其能千里F 先帝称之曰能F(出师表) 必能使行阵和睦F(出师表) 曾益其所不能F(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重点句子翻译1.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4、里也?四、探究设问1. 作者为何提及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一食或尽粟一石”说明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食不饱”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则导致千里马被埋没。表明“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再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的深刻含义,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剖析“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这就不只是压抑而是摧残了。更进一步谴责“食马者”的无知。2.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5、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3.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说“食马者”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答案】按照驾驭它的正确方法来驾驭;按照喂养它的标准来喂养;通晓它鸣叫的意思,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4.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答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5. 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案】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表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6. 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答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

6、者”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7.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8.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伯乐发现、善待和重用,使得他们往往被埋没。1. 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统编教参问题探究改编)【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明确了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排比。增强语势,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3.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8、文字相同而标点不同,试加以比较,看看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何区别。【答案】第一种标点,先提出反问,然后用推测的语气做出判断,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凸现了文章的主旨。第二种标点,表示选择关系,非此即彼,没有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不符合原作的意思。4. 请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借“伯乐”和“千里马”表现文章主旨的。【答案】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的统治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由此点明文章主旨。5.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

9、对作品进行评析。【答案】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善待人才。6.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10、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1. 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2.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A第一段:不以千里称也B第二段:安求其能千里也C第三段:其真不知马也【答案】A.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B.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怒谴责;C.对“食马者”(即统治者)的辛辣嘲讽。3.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

11、寓了怎样的情感。(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金题演练内容相关一、阅读下面的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马说全文(二)子曰:“骥注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

12、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注:骥:千里马。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称 B. 见C. 安 D. 知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 语段(一)中,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会有怎样的命运?(2分)4. 同样是描写千里马,两个语段表达的内容有什么不同?(4分)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马说全文(二)伯乐谓秦穆公曰:“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

13、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节选自列子说符,有删改)注:担纆薪菜:打柴并用绳索捆上担回。牝:母马。牡:公马。骊:纯黑色的马。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2)使行求马 _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执策而临之,

14、曰:“天下无马!”3. 语段(一)中,作者多次运用反问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请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2分)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两个语段看似谈与马相关的问题,实则都颇有深意。语段(一)中通过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讽刺了当时_的社会现象,语段(二)借九方皋相马表达了_的主旨。主旨相关三、(2016河南1619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马说全文(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

15、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节选自汉书)注:秉:执掌。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殆:大概。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英俊:杰出人物。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名 B. 足C. 道 D. 通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

16、)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_;语段(二)用_的论证方法,强调_。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马说全文(二)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注:璞:蕴

17、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刖:音“yu”,古代一种酷刑,断足。奚:何,为什么。理:加工、雕琢玉石。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列。B. 虽有千里之能 能:能耐。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D. 执策而临之 临:驾临。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 语段(一)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意在说明什么?(2分)4. 两个语段都暗写“人才”,语段(一)中的千里马和语段(二)中的玉璞的结局有何不同?都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补充设问两个

18、语段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第22篇 马 说知识盘点一、1. (1)食饲喂(2)见现表现2. (1)有时(2)这样(3)怎么3. (1)用马鞭驱赶日行千里(2)吃尽让竭尽4. (1)名贵的(2)同“衹(只)”,只、仅受到屈辱(3)(和普通马)一同死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马槽(4)著称(5)吃一次(6)充足(7)犹,尚且相等(8)正确方法(9)才能、才干(10)通晓(11)拿着鞭子面对二、1.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鞭子2. 正确方法道路学说说道路道理3. 相等表省略 4. 吃尽让竭尽完5. 吃同“饲”,喂食物供养,给吃食物吃6. 通晓贯通通向通过相通顺利通向总7.

19、 能耐能够能干能够才干三、1.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 (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3.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金题演练一、1. D(2分)【解析】A项两个“称”的意思分别是“著称”“称赞”;B项两个“见”的意思分别是“同现,表现”“拜见”;C项两个“安”的意思分别是“怎么”“指安身”;D项两个“知”的意思是都是“懂得”。故选D。2.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两个“其”1分,大意1分,共2分)3. 它们是千里马的事

20、实不为人所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才能就无法发挥,就会遭受种种屈辱。(意思对即可。共2分)4. 语段(一)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2分)语段(二)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的赏识。(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参考译文】(二)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确实品德是本性中原本具有的,不是降生之初赋予的能力,而是等待降生之后培养的。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了解它,本性不会增加,不了解它,本性也不会损坏。依靠自己修习(本领),却听从于他人。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不被照顾;死在马槽之间,不被重视;吃不饱,力

21、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不被计算。文公所谈到的千里马,用喂养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那么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就能显现,不用喂养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马的能力就不能显现。一如日行千里的权力不被自己操控而是听从于他人。纵使马仍然是马,但本来就有的过失不也很多吗?二、1. (1)同“衹(只)”,只、仅(2)寻找(一小题1分,共2分)2. 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临”1分,大意1分。共2分)3. 示例一:“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反问,表达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气势。示例二:“其真无马邪?”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

22、昏庸,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任选一例,意思对即可。2分)4. 人才被埋没,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对待人、事、物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意思对即可。一空2分,共4分)【参考译文】(二)伯乐对秦穆公说:“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打柴并用绳索捆上担回的人,叫九方皋,他观察识别天下好马的本领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返回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

23、那个寻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尚且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他自己所需要看见的地方,看不见他不需要看见的地方;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地方,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啊。”等到那匹马到达,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三、1. B(2分) 【解析】A项两个“名”的意思分别是“名贵的”“起名”;B项两个“足”的意思都是“

24、充足”;C项两个“道”的意思分别是“正确方法”“学说”;D项两个“通”的意思分别是“通晓”“贯通”。故选B。2. 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一食”1分,“食马者”的“食”1分,大意1分。共3分)3.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4.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参考译文】(二)诗经说:“朝中充满优秀卓越的人才,这是文王赖以治理百姓,天下安宁的原因。”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讲忠信的人。”并不是虚妄之话。陛下

25、执掌天下广阔的领土,怎么会没有担当重任的人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途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开明,勉励又不笃厚。传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杰出人物。四、1. (2分)D【解析】“临”在句中的意思是“面对”。2.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道”“材”1分,大意2分。共3分)3. 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没有伯乐的赏识。(意思对即可。2分)4. 语段(一)中,千里马

26、没有遇上伯乐,最终和普通的马一样死于马槽;(1分)玉璞虽然两度被指斥为石,但最终还是被琢磨成宝玉。(1分)虽然千里马与玉璞结局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比喻“人才”,反映了统治者浅薄无知,很多有才能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补充设问】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要勇于举荐自己,主动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才能。(一点1分,共2分)【参考译文】(二)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获得了蕴藏有玉的石头,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玉璞献给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和氏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和氏抱着他的玉璞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和氏说:“我不是为被断足而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断定为石头,忠贞的人被断定为说谎的人而悲痛。”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加工这块玉璞,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