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87KB ,
资源ID:96614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614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异同 陈恩林.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异同 陈恩林.docx

1、论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异同 陈恩林论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异同 陈恩林 论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异同 陈恩林老子与易大传从语言学上看有较大的差异,但究其思想本质,则是同一的。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论述。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易传关于宇宙生成的论述。但是,关于这段话,学术界多以为是易传讲八卦的产生与应用的,与宇宙发生论没有关系。学术界的这一看法虽然有些道理,但却未免流于表面化。因为,易系辞传明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下之道。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2、、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既然是摸拟天地变化的,所以它讲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过程,自然也是反映天地自然界发生及变化过程的。三国虞翻注“太极生两仪”即云:“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1孔颖达周易正义也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吾师金景芳先生申论“太极为太一”之说,云:“太极也叫大一,是原始的一,整体的,混沌未分的一,而不是与二、三,等等相对的一。说文,一字下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书叙传说:元元本本,数始于一。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吕氏春秋大乐说:万物所生,造于太一

3、,化于阴阳。”2太极即为太一,是混沌未分之元气,两仪是元气造分的天地。那么“太极生两仪”一段话,自然是讲宇宙生成了。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不同,主要有两点。其一,老子认为宇宙生成于道,道是天下万物之始。“道”是什么?老子曾用三章加以描述。老子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这段话说,“道”超越于天地之上,寂无声,寥无形,独立运动不止,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对于这段文字中的“夷”字,古棣先生有详细的考证,曰: 傅

4、奕本、王弼本作“夷”,乃后人所改,原作“几”。劳建说:“范注(按:指范应元著老子道德真经古本集注)几字,孙登、王弼同古本,傅奕唝:几者,幽而无象也。按范注特引傅氏义训,知所见傅本必作几。然今道藏傅本与诸王本皆作夷,释文亦作夷,注顾唝,平也,钟会唝,灭也,平也。盖夷几二字草书与六朝别体形皆相近,其伪由来已久。是必习刻傅本、王本者,习见他本皆作夷,乃反疑几字为误而妄改,独范氏所见犹存其真也,陈景元亦唝:夷古本作窎。几者,幽而无象也。易曰:几者动之微。虽有此义,今存而不论。故陈本仍作夷。明知古本、古义,乃反存而不论以伪传伪,惑之甚矣。旧说从夷字,曲解,义本牵强,当作几无疑”。4(p33) 这段话说,

5、道是人的感官感不到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着,手也摸不到,故名曰“几、希、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河上公注:“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夫五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永之以神,不诘问而得之也。混,合也。故合於三,名之而为一。”河上公注释“不可致诘为无色、无声、无形”是对的。“道”无色、无形、无声,是由“几、希、微”三者混合而成的。此句与“有物混成”精神实质正相一致。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学术界关于老子所讲“道”与“一”的关系,认识是有分歧的。王弼注老子“道生一”章云:“万物万形,其归一也。”此“一”显指“道”而言。蒋锡昌注更明言:“道所生者一,

6、一即道也。”学术界多从此说。但古棣先生则持异议,说:“解开这一章(即十四章)乃至老子哲学体系的一个关键,就是把道和一加以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历来注家,大都没有把一与道区别开来。从五十年代直到今天,讨论老子哲学的性质时,也有一些人把一当作道。因此,生出若干纠缠来。”4(P34)古棣认为:“老子的道是无形、无声的,道寂无声、寥无形(参见二十五章校诂),而一(原始物质)则是有形之类。”4(P36)两家之说,各执一词,迄今无定论。 我们认为,老子书中所讲的“一”,究其性质,实有两类:一是无名的一;另一是有名的一。四十二章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之“一”即是有名的“一”。故注疏家们释其为大一、元气都是对的

7、。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道;有名就是一。有名的一,就是“道生一”的“一”。而本章所言的“一”,由“几、希、微”混成,据下文说,它的特点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这个“不可名”又“归于无物”的“一”,正是无名的“一”,是与道同体的“一”。释德清释此“一”曰:“道体混融而不可分,故为一。”至确。其实,老子二十五章论“道”,说“道”是“有物混成”的,又是超越天地,“独立而不改”的,这也就具有了“一”的涵义,只不过未明言而已。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高明先生注

8、:“天得一以清,即天得道以清也。下文皆如是,犹谓地得道以宁,神得道以灵,侯王得道以为天下正。”高注又说:“王念孙云河上本贞作正,注云:为天下平正。念孙案:<尔雅>曰:正,长也。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主。”5(p10)高注是正确的。此章老子近乎明言“道”也是“一”。 在老子一书中,所讲“道生一”的“一”及与“道”同体的“一”,界线比较清楚。惜乎学者们皆未深究,故见仁见智,各执一词,遂造成了对“道”与“一”关系认识的歧见。可见,读老子书,分清其“一”的双重涵义,是十分重要的。 老子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9、中有信。”其中的“精”字,高明注:“冯逸据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谓老子此文精字当读作情。有精即有情。其说甚是。”5(p330)古棣先生释“道之为物”曰:“道之为物应解作道的创造物。”4(p44)其说得之。帛书老子此句作“道之物”。高明先生注:“此文不作道之为物,而作道之物。其中为字似为后人增入。从老子书中所言万物得一以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诸文分析,此文训之字为生似较训为是,更合本义。”5(p331)与古棣先生的观点相一致。古棣先生解“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为“讲道创始万物的过程和状态。”4(48)也是有道理的。从上述可

10、见,老子所讲的“道”,既由“物”,由“无色、无象、无形”的物混成,能创造天地、万物,是宇宙的本根;又能与天地万物同体、混融于天地万物之中,使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神得之以灵,谷得之以盈、万物得之以生,侯王得之以为天下正,等等。这就使它具备了双重属性:一方面具有原始物质母体的性质,是它孕育了原始物质“一”;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物质的绝对精神的性质,是它赋予万物以灵性。从这一点说,它又是“与一切物相区别、相对待,并产生物”的超然独立体。4(49)“道”的这种双重性,是许多学者对它难以进行界说的重要原因。易系辞传的宇宙生成论则与老子有别,它没有为天地万物安排一个恍惚不定,难以捉摸的母体,而径直把“太

11、极”,即老子所谓“道生一”的“一”(原始物质),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割去了扑朔迷离的道。一个讲宇宙本源从道出发,一个讲宇宙本源从原始物质出发,这就是两者宇宙生成论的第一个不同。其二,老子与易系辞传关于宇宙生成的表述不同。老子论道创造宇宙过程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6无即道,有即一是直接的,明白无误地讲宇宙之生成。易系辞传则不同。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并不是直接论述宇宙生成,而是利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易学所特有的卜筮、象数语言间接地讲宇宙的生成。虽然也有直接讲天地生成万物的语言,如乾易传:“大哉乾元,

12、万物资始”。坤易传“大哉坤元,万物资生”等,但都不系统。一个直接讲宇宙生成,一个间接讲宇宙生成,这是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的第二个不同。尽管老子与易系辞传论述宇宙生成有此二点差异,但深入考察两说,我们则不难发见两者关于宇宙生成的思想本质其实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有以下三点:其一,老子与易系辞传都用抽象的“数”来表述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一、二、三”等自然数表示天地、万物,表达宇宙生成的复杂过程。易系辞传用“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等十个自然数表示天地阴阳之数。又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即“一、二、四、八”等自然数表示元

13、气、天地、四时、万物的生成过程。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用抽象的自然数来说明天地万物生成的过程,恐怕是中国古代哲学独具的特点。其二,老子与易系辞传都用阴阳对立学说来表达天地万物的对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段话如上所述,讲的是道创造原始物质,原始物质生成天地、万物。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句,讲的则是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讲阴阳对立思想的文字,在老子一书中只有这样一句,虽然只有一句,但却被老子十分重视,其五十五章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认为天地万物这种负阴抱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间事物运动永恒不变的规律。5(96)易大传一书则是专门阐释易经阴阳对

14、立思想的。系辞传明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以天地阴阳之数立卦,以阴阳之变表达天地万物之变,以六爻的阴阳变化表达天地人三才的变化。朱熹周易本义序云:“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把周易一书所表达的宇宙根本对立是阴阳对立的思想说得十分透彻。其三,老子所讲的“二生三”与易系辞传所讲的“两仪生四象”,就宇宙生成论来说,实质上是一致的。老子讲宇宙生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系辞传讲宇宙生成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于两文中的“一生二”与“太极生两仪”,自古及今,学术界多

15、有一致认识,如上文我们所引的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即其证。为便于说明问题,在此我们再次详引孔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讲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云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对。”奚侗老子集解释“一生二”:“易系辞传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篇注:“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7孔、奚、杨三家注文是对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思想相通的最好训释。但是,他们仅仅认识到了老子的“一生二”

16、与易系辞传的“太极生两仪”,两者相通。而没有认识到老子讲的“二生三”与易系辞传讲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宇宙生成论来说,思想实质也是相通的。因为,老子所云“二生三”,学者多释为阴、阳二气生和气。前引杨上善、奚侗二贤之说,即为证明。那么,易系辞传所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正是讲阴、阳二气生和气的。“两仪”,据系辞传说,其法象就是天地,其性质则分为阴阳。“四象”,虞翻释为“四时”。朱熹则释为“老阳、少阴、老阴、少阳。”8朱熹所释是正确的,两仪用易的符号语言表示就是(阳)、-(阴)。两仪生四象,是阴阳二气交合,生出 (老阳)、 (少阴)、 (老阴)、 (少阳)等四象。而讲阴阳交合生物

17、,正是周易的特点。如系辞传云:“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由于四象是反映阴阳变通的,即系辞传所谓“变通莫大于四时。”所以,虞翻释“四象”为“四时”也是对的。至于“四象生八卦”,是天地四时运动又产生出八卦。八卦除乾、坤两卦外,余六卦被称为六子卦,都是阴阳的合和之气,如震、巽 、坎 、离 、艮 、兑 等。其实一部周易六十四卦,除作为众卦父母、易之门户的乾、坤两卦以外,其余六十二卦都是阴阳合和之气的不同组合形式,用以反映天、地、人间的各种不同事物。周易的本质正在于利用天地阴阳二气的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来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这与老子所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18、为和”,精神实质不是很一致吗?两者的不同仅在于,老子以一句“二生三”,概括天地阴阳之气生和气;而周易则将天地阴阳二气所生的和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已。过去,学术界在评论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思想成就时,往往褒老而抑易大传。由于老子用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术语,径直描述道生天地万物,而易大传用带卜筮性质的语言间接描述太极生成天地万物,所以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自然是老子宇宙生成思想高于易系辞传。但是,从方法论上看,老子对于阴阳对立及阴阳和气的论述是过于抽象简单的,易大传则从多角度、多层面对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及阴阳和气的性质、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思想深度又超越了老子。对于这一点,我们也不可不辩。【注

19、释】1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商务印书馆,1937.2金景芳.古史论集.齐鲁书社1981,225.3傅奕.道德经古本篇.4古棣.老子校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6老子.四十章.7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58.8朱熹.周易本义.中国书店,1994. (原载松辽学刊2001年第5期)唐太宗年号. 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贞:天地之理主于正; 观:以示人也。 “贞观”两字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两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规律就是“正”。所以宋朝朱熹解释这句话时说:贞,正也;观,示也。

20、“贞观”以正示人也。其实质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们只要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大自然谐调发展就能成功。 将易大传各传作了对比研究,论证了易大传各传非出自一人之手,并指出其中某些哲学范畴及系辞传、说卦传大谈卜筮,为论语所无,从而认定易大传为说易者积累之作,为一部综合性论集,非孔子所作;但其中包涵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与周易关系如何,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确如古代史籍所说,孔子长期研习过周易,并亲自撰作了易传,那么易传便是有关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同时探讨周易这部举世重视的古书的性质,必须与孔子和儒家

21、联系起来。 <周易>全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从<易经>到<易传>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从巫术宗教向哲学人文方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儒学和易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学派的先哲大师以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周易>经过<易传>的发展,把注意力开始集中于世事人伦上,累积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继承了<周易>中的伦理道德因子并进行了阐发,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易传>则在对<易经>阐释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丰富了先秦儒家学说的内容.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

2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易经本义的内容依稀可见,已经通过系辞和道德篇等书籍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十翼并不完全是后来人所为,系辞系属于经文之辞,即系辞相当于易经附注的解释说明,是对易经产生的原因等各个方面进行解释说明。但系辞不同于易经,系辞所包含的有关于自然内容方面的思想已经大于易经经文。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彖辞即卦辞,卦名由卦象

23、而生,卦象取象自然,看似平静但不是平静,言卦象是在爻象不变情况下的静态。爻者就是仿效乾坤阴阳,是指爻位爻象或爻辞,爻辞言爻位是动态变化,用爻象表示卦象其中的变化。自然并不是完全稳定性的存在,物质形态或各种事物而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着的,卦象却不动,以示形容,卦讲静止爻讲变化。也就是在两卦象之间存在一个变化过程,是由于一个卦象的爻变而形成另一个卦象。即卦象不变卦位变,卦位变化的实质是爻位变化而引起发生的。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卦象没有变,而是它们之间的爻在变,爻象变化的实质是指爻位上的爻象变化。易本身的内容是不变化的,易所表示的内容是变化着的,这才能够应了那句话:以不变应万变。由于两卦象之间存在两

24、个方向的变化,人们可以选择是否按照卦象指示的天道去做,所以顺天得者吉逆天失者凶也。从系辞找寻易知的源来系辞本是十翼之一,传说是孔子所作,自然不可信。至于作者是谁,其实无关紧要,只要当成一件独立的作品来读就可以了。 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这两点,用来评价系辞自身,也是完全合适的。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似乎是要从天地的构造、形成讲起。其实,中国古代的思想从来不去认真深究宇宙的构造、形成的,凡讲天道的地方都是虚的,只是为了印证人事的道理而已。他们所讲的天道,是无法验证的,是“伪科学”,只是拿来做个背景而已,从思想上说,倒不如说,只是把

25、人事的道理推广出去而已。所以,现在的人去读,值得重视的,只是其中涉及人世道理的地方。 系辞讲什么道理呢?讲的是成就的道理。系辞的思想是强健的,强调成就的。所以,上传中说:“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又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都是强调建树的。 中国文化的形成,实以周朝定其功。孔子推崇周朝是对的。周人善于治理,长于组织,务实而进取。周人的思想本就是强健而实际的。举一个例子,商人崇拜鬼,周人崇拜祖先,但周人的崇拜祖先,即蕴含崇尚功业的思想的。礼记.祭法中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祸则祀之

26、”,“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这就是说,所谓先王,如果没有功烈美迹,那也是“不在祀典”的。 正是有这种强健的思想,中国的文化才得以持久。崇尚“大业盛德”,这就是易传的“原始要终”的地方。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呢?上传一开始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从就是有人跟随,易知就是人们知道要做什么。凡事的成功在于领导,上传一开始说的,正是领导的道理。而下传一开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资源与人民这是天地之赐,所以是“天地之大德”,圣人得位就能领导人民,他靠“仁”来保证自己的地位,靠“

27、财”来团结众人,靠“义”来治理。这就是政治学的“原始要终”。 周易多言险阻,下传中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至健至顺,这是易之“体”,是易之“原始要终”,知险知阻,这是易之“用”,易之“广大悉备”。正因为考虑到险阻,因此,下传中说:“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位”是变化的,所以,行为也必须变。其实,易经的卦辞所讲的,正是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其辞吉,未必吉,有其德才会吉,其辞凶,未必凶,“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把周易拿去占卜,实在是贬低了这本书,因为其中所讲的其实是大道理。命运有吉凶,但是“履信思乎顺,又以

28、尚贤也”,那就“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种态度正是中国文化强健的地方。外物不是最终决定因素。“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为什么难读呢?因为它是讲“变”的,变是最难的,墨守成规容易,变化无常也是容易的,但要权变而不离于正道,那就很难。所以,孔子也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引用内容: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 ,有功則可大。1、韦编三绝2、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3、孔子与易传论儒家形上学体系的建立4、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郭沂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

29、,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

30、为学术界持久华沦的问题。许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易、不谈易呢? 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葘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葘人主父偃。汉书把史记省略掉的中间四世补齐,他们分别是:东鲁桥庇子庸、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 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