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39.57KB ,
资源ID:96541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6541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19 无权代理人之责任.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19 无权代理人之责任.docx

1、119 无权代理人之责任 【数据库】民事程序、实体法学参考资料【文献号】2607【分类】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6)【标题】无权代理人之责任【作者】王泽鉴【出处】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6)【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01【页号】119【正文】 一、问题之提出 (一)三则判例 第110条(注:文中法律条文如无特别注明, 皆为“台湾现行民法”之规定。编者注)规定:“无代理权人,以他人之代理人名义所为之法律行为,对于善意相对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关于本条之解释适用,共著有三则判例,即: (1)被上诉人甲、乙两股份有限公司,均非以保证为业务, 被上诉人丙、丁分别以法定代理人之资格,用各该

2、公司名义保证主债务人向上诉人借款,显非执行职务,亦非业务之执行,不论该被上诉人丙、丁等应否负损害赔偿之责,殊难据第28条、“公司法”第30条,令各该公司负损害赔偿责任,上诉人对此部分之上诉显无理由。惟查被上诉人丙、丁等对其所经理之公司,如系明知其并非以保证为业务,而竟以各该公司名义为保证人,依第110条及第184条规定,对于相对人即应负损害赔偿之责,不得因“公司法”第22条、第23条、第24条,未有公司负责人应赔偿其担保债务之规定予以宽免。(1955年台上字第156号) (2)被上诉人公司非以保证为业务, 其负责人违反“公司法”第23条之规定,以公司名义为保证,依“司法院”释字第1页 59号解

3、释,其保证行为应属无效,则上诉人除因该负责人无权代理所为之法律行为而受损害时,得依第110条之规定请求赔偿外, 并无仍依原契约,主张应由被上诉人负其保证责任之余地。(1959年台上字第1919号) (3)无权代理人责任之法律上根据如何,见解不一,而依通说,无权代理人之责任,系直接基于“民法”之规定而发生之特别责任,并不以无权代理人有故意或过失为其要件,系属于所谓原因责任、结果责任或无过失责任之一种,而非基于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故无权代理人纵使证明其无故意或过失,亦无从免责,是项请求权之消灭时效,如无特别规定,则以第125条第1项所定15年期间内应得行使,要无第197 条第1项短期时效之适用,

4、上诉人既未能证明被上诉人知悉其无代理权,则虽被上诉人因过失而不知上诉人无代理权,上诉人仍应负其责任。(1967年台上字第305号) (二)四个基本问题 上开三则判例,虽甚简要,但涉及无权代理人责任四个基本问题: (1)无权代理人责任之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 (2)第110条规定之适用与类推适用。 (3)损害赔偿请求权之消灭时效。 (4)请求权之竞合。 二、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 (一)构成要件 1.基本要件 依第110条规定,无权代理人损害赔偿责任之成立, 其基本要件有二:其一,代理权之欠缺,即无代理权,而以他人之代理2页 人名义而为法律行为。其二,相对人须属善意,即不知代理人欠缺代理权。关于上开要

5、件,有四点应补充说明:(注:关于无权代理之一般问题,参阅刘春堂:“狭义无权代理之研究”,法学丛刊,第100 期,第74页。) (1)第110条规定除意定代理外,对于法定代理(第1086条、 第1098条、第103条第1项)亦有适用余地。(注:参阅Mller,Gesetzliche Vertretung ohne Vertretungsmacht,AcP 168,113。) (2)代理权欠缺之原因如何,在所不问, 无论为根本欠缺代理权或逾越代理权限,均属之。 (3)无代理权人所为之法律行为包括债权行为及物权行为。 (4)无权代理人责任之发生, 以本人拒绝承认(或视为拒绝承认)无权代理人所为之法律

6、行为为前提(参阅第170条)。 故相对人于本人未承认前撤回者,无权代理人不负赔偿责任。(注:参阅洪逊欣:民法总则,1976年修订初版,第505页。) 2.责任之性质:无过失责任与法定担保责任 无权代理人损害赔偿责任之成立,不以故意或过失为要件,不问无权代理人是否知其无代理权限,亦不问其不知无代理权限有无过失,均有第110条规定之适用。1971年台上字第305号判例谓:“无权代理人责任之法律上根据如何,见解不一。而依通说,无权代理人之责任系直接基于民法之规定而发生之特别责任,并不以无权代理人有故意或过失为其要件,系属于所谓原因责任、结果责任或无过失责任之一种,而非基于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故无权代

7、理人纵使证明其无故意或过失,亦无从免责。”学说上亦同此见解。(注:洪逊欣:前揭书,第504 页。 ) “最高法院”为强调无权代理人损害赔偿责任之法律性质,特别称其为原因责任、结果责任或无过失责任。此为判例第一次(也是唯一之一次)同时使用此损害赔偿法上之三个基本概念,3页 并认为具同一之意义。第110条所规定者,系无过失责任,固属无误,慎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权代理人为何要负无过失责任,此即涉及到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Zurechnungsprinzip)。 与无过失责任相对称者,系过失责任主义,例如第184条第1项前段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权利者,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过失本身足以作为损害赔偿

8、之归责原则,盖我为独立自主之个人,因未尽必要注意,致侵害他人权利时,则我应负其责任,填补被害人所受之损害,事理自明,无待详论。反之,无过失本身则不足以作为责任之依据。在“现行法”上,加害人对损害之发生,虽无过失,但仍应负损害赔偿,就其归责原则言,可归为三类: (1)因持有特定危险事物而享受利益者, 对于由此危险所生损害而负之赔偿责任(所谓之危险责任“Gefhrdungshaftung”, 参阅“民用航空法”第67条、“核子损害赔偿法”第11条、“民事诉讼法”第531条)。 (2 )于法律例外允许利用他人物品时所生之损害赔偿责任(参阅第786条等)。 (3)基于法定担保义务, 尤其是因自己行为创

9、造某信赖要件而生之损害赔偿责任。 上开三种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性质不同,难以提出一项共同积极原则加以说明,故特就其消极特征立论, 统称之为无过失责任(Haftung ohne Verschulden)。(注:Larenz, Die Prinzipien derSchadenszurechnung (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中译稿收于拙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 就第110条规定言,无权代理人所以要负无过失责任, 应求诸于担保责任之思想,即以他人名义而为法律行为时,在相对人引起正当之信赖,认为代理人有代理权限,可使该法律行为对本人发生4页 效力,因此为保护善意相对人,特使无权代理人负

10、赔偿责任,学说上称之为法定担保责任(gesetzliche Garantiehaftung)。(注:M nchKommThiele,BGB,2.Aufl.1985,179 Rdnr.1.) (二)法律效果 关于无权代理人之责任内容,依德国、日本民法,相对人得依其选择,请求无权代理人履行债务或为损害赔偿(德国民法第179条、 日本民法第117条第1项)。第110 条仅规定无权代理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此之所谓损害赔偿,究系指信赖利益(消极利益)或履行利益(积极利益),“最高法院”虽未明确表示见解,但似指履行利益而言。史尚宽先生认为:“无论消极利益或积极利益,相对人均得主张,但信任利益之请求,不得大

11、于履行利益。”(注:史尚宽:民法总论, 第504页。)关于此项见解,应说明者有二:其一,信赖利益(信任利益)及履行利益(积极利益),系二种独立之损害赔偿,各有其不同之计算方法,被害人或得请求信赖利益(例如第91条、第247条), 或得请求履行利益(例如第226条),尚无可依其选择任意主张之规定, 何以独于第110条之情形,相对人均得主张,尚值研究。其二, 就西方立法例言,相对人究得请求信赖利益或履行利益,常视无权代理人之“主观责任要件”而定。瑞士债务法分别代理人有无过失而赋予不同之法律效果:无过失时,仅就因契约失效所生之损害负赔偿责任(消极利益),如有过失,法院认为公平时,得命为其他损害之赔偿

12、(包括积极利益)(瑞士债务法第39条)。德国民法第179 条规定则分别代理人明知或不知其代理权之欠缺,而异其赔偿责任(详后)。由是观之,似不能认为相对人就消极利益或积极利益,均得主张。真正的问题在于应否依无权代理人之主观要件,而定其责任之内容。5页 (三)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之区别 1.区别 就第110条之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初步观察之, 似可得到如下之结论:“任何”无代理权人,无论其是否“明知”或“不知”其无代理权限,“均”应负履行利益(或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责任。易言之,即不区别无权代理人是否有行为能力,是否明知无代理权限,均赋予同一之法律责任。此项初步结论是否合理, 殊值研究, 而此涉及到法

13、学上Differenzierung之问题。 Differenzierung系德国判例学说上常见之用语, 相当于英美法上之distinguishing,在中文可译认为区别,即区辨事物之异同,而作不同或相同之处理,此不仅为“立法政策”上之问题,而且也是法律解释适用之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法律思维活动(Juristisches Denken)就是如何区辨异同,实现正义。 (注:参阅Engisch, Einfhrung in das juristische Denken, 7. Aufl. 1977; Auf der Suche nach der Gerechtigkeit, 1971.)

14、 德国民法第179条关于无权代理人之责任设有如下之规定:“.以代理人名义订立契约者,若不能证明其代理权,并经本人拒绝承认时,该代理人依相对人之选择,负履行或损害赔偿义务。. 代理人不知无代理权者,对于相对人因信其有代理权所受之损害,负赔偿之义务,但其数额,不得超过相对人因契约有效所得利益之程度。相对人明知或可得而知无代理权者,代理人不负责任。代理人系限制行为能力人时亦同;但已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者,不在此限。”(注:关于德国民法第 179条解释适用之基本问题,参阅Flume, Allgemeiner Teil des Brgerlichen Rechts, Zweites Band, Das R

15、echtsgeschft, 3. Aufl.1979, S. 80lf.)可知德国民法对无权代理人责任作有6页 相当程序之Differenzierung,为便于观察,图示如下: 附图: 比较法可作为解释适用之法理,“最高法院”著有判决,学说亦赞同之。(注:台上字第1005号判决全文及其评释,参阅拙著:“比较法与法律之解释适用”,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册。 )因此所应检讨者,系如何参酌上开德国民法第179 条规定处理“台湾现行民法”二项争论之问题: (1)代理人不知无代理权限时,应负何种责任? (2)无权代理人系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应负何种责任? 2.应否区别无权代理人明知或不知无代理权限而异其赔

16、偿责任? 就第110条规定之文义观之, 似不区别代理人是否明知无代理权限而异其赔偿责任。关于此点,梅仲协先生认为:“无权代理之原因,有时为无权代理人所明知者,有时为其所不自知者,该条仅规定损害赔偿责任之负担,而于无权代理之原因,不加区别,于无权代理人之责任,亦不分轻重,似嫌率略。”(注:梅仲协:民法要义,第106页。) 梅仲协先生上开见解究系就“立法政策”抑或就法律解释学而立论,未臻明确。值得注意的是,洪逊欣先生强调此为解释适用上之问题,而作如下之说明:“损害赔偿之范围如何?关于此7页 点,向有如次两种学说: (1)无权代理人, 须赔偿相对人因该行为有效而可取得之利益(履行利益)。 (2)无权

17、代理人, 只须赔偿相对人因信其有代理权而损失之利益(信赖利益)。对无权代理人此种责任之根据及关系人间之公平加以观察时,宜解为:无权代理人,如于行为时不知其无代理权者,仅应赔偿信赖利益(其额不得大于履行利益),否则应负赔偿履行利益之责任。”(注:洪逊欣:前揭书,第506页。) 据上所述,代理人不自知其代理权之欠缺,例如授权者,系精神病人,本系无行为能力人,而妄以授权书给与代理人,而代理人不知其为无行为能力者,使代理人负履行利益之赔偿责任,诚属苛严,应使其仅负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较为合理。惟采此见解,就法学方法论而言,似已超过解释之范畴,而进入法律创造(Rcchtsforbildung)之层次,须

18、赖学说形成共识,经由判例协力而实现之。(注:关于法律创造之一般理论,参阅Larena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5. Aufl. 1983, S. 35lf.) 3.应否区别无权代理人为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而异其责任? 应再检讨者,系应否区别无权代理人为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人而异其责任。无权代理人系有行为能力人时,应依第110 条规定负其责任,应属当然。无权代理人系无行为能力人时,应否负第110 条规定之赔偿责任,虽法无明文,但解释上应采否定说,殆无疑义,盖无行为能力人不能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自概念以言,自无成立无权代理之余地。(

19、注:参阅MnchKomm-Thiele 179 Rdnr.28,44。 )关于限制行为能力8页 人是否应依第110条负无权代理人之责任, 台湾地区学者有强调应采德国立法例,认为限制行为能力人非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而为代理行为者,不负无权代理人之责任。(注:史尚宽:民法总论,第503页。 )此项见解,可资赞同,须说明者有二: (1 )贯彻保护未成年人之基本原则:限制行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许所为之单独行为无效(第78条)。限制行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允许或承认),其所订立之契约不生效力(参阅第79条以下),例如18岁之甲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向乙租赁房屋,其所订立之契约不生效力,甲不负法律

20、上之责任,纵使相对人乙系属善意,亦不例外。在无权代理之情形,例如限制行为能力人甲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以丙之名义向乙租赁时,倘须依第110条规定自负损害赔偿责任,法律上之价值判断显失平衡。因此本文认为应依保护未成年人之基本原则,目的性地限缩第110条规定之适用范围, 认为:“但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同意者,不在此限。”(注:“未成年人与无权代理、无因管理及不当得利”,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 (2)限制行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同意而为代理行为, 虽无第110条之适用,但仍应依关于侵权行为之规定负其责任。 相对人因代理人无权代理而受侵害者,多属财产上利益,而非权利,故原则上不适用第

21、184条第1项前段之规定,惟限制行为人有识别能力明知无代理权限,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相对人时,应依第184条第1项后段规定,负损害赔偿责任(第187条),自不待言。 (注:参阅拙著:前揭文。)9页 三、适用及类推适用 (一)适用或类推适用 无代理权人,以他人之代理人名义而为法律行为,致善意相对人受损害者,应适用第110条规定,使其负赔偿责任。不具备第110条之构成要件,但基于同一法律理由(ratiolegis),应予类推适用者,其主要情形有三种: 1.无权使者 无使者权限之人(Bote ohne Botenmacht),而传达他人意思表示,致善意相对人受损害者,应类推适用第110条

22、规定,负赔偿责任。 设有甲告诉乙曰:“丙嘱我告汝,租屋之要约业已收到,愿依所提出之条件,出租该屋。”实际上丙并未授权甲传达此项意思表示时,即属其例。(注:Jauering, Brgerliches Gesetzbuch, 3. Aufl. 1984,177 Anm, 4. c; Medicus,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1982, S.344 (Rdnr. 997) 2.无权代表 第27条第2项规定:“董事就法人一切事务对外代表法人。 董事有数人者,除章程另有规定外,各董事均得代表法人,对于董事代表权所加之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设有甲财团法人,依其章程规定

23、,乙董事无代表权,并为登记(第61条第7款), 但乙仍以甲法人之名义与丙为法律行为(例如租赁房屋)时,丙虽为善意,该甲财团法人仍得以其登记事项对抗之(第31条)。于此情形,乙之行为构成“无权代表”,应类推适用第110条规定无权代理之规定, 使其对丙负损害赔偿责任。(注:ErmanBrox, Handkommentar BGB, 7. Aufl. 1981,179 Rdnr. 5.) 3.“本人不存在”之无权代理10页 无权代理系代理人无代理权而以“他人”(本人)名义而为法律行为,故自概念以言,应以本人确系存在为前提。因此倘根本无其人或被代理之法人迄未成立时,则仅能类推适用第110条规定, 使代

24、理人负赔偿责任。(注:ErmanBrox 179 Rdnr. 5.) (二)公司负责人为保证时之“无权代理”责任 1.违反“公司法”规定为保证之效力 上开三则判例关于无权代理人之责任,均涉及公司负责人以公司名义为保证之问题。查“公司法”第16条第1 项规定:“公司除依其他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得为保证外,不得为任何保证人。 ”(修正前为第23条)。大法官会议释字第59号解释谓:“依公司法第23 条之规定,公司除依其他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以保证为业务者外,不得为任何保证人。公司负责人如违反该条规定以公司名义为人保证,既不能认为公司之行为,对于公司自不发生效力。”1959年台上字第1919号判例谓:“被

25、上诉人公司非以保证为业务,其负责人违反公司法第23条之规定,以公司名义为保证,依司法院释字第59号解释,其保证行为对于公司不生效力,则上诉人除因该负责人无权代理所为之法律行为而受损害时,得依第110条之规定请求赔偿外,并无仍依原契约主张, 应由被上诉人负其保证责任之余地。” 上开大法官会议之解释及判例均认为公司负责人违反“公司法”规定以公司名义为保证,对公司不生效力,此项见解,实值赞同。按依第26条规定:“法人于法令限制内,有享受权利,负担义务之能力”,“公司法”第16条系对公司(法人)权利能力所设之限制。(注:参阅施启扬:民法总则,第129页;拙著:民法总则,第122页。)法人逾越法令限界者

26、,并无权利能力。于此情形,公司负责人以公司名义所为之保证,应属无效,公司不11页 因此而负担义务,亦不发生因公司承认使该保证行为发生效力之问题。 2.适用抑或类推适用 公司负责人违反“公司法”规定而为保证,其保证对公司无效,已如上述,兹应进一步检讨者,系公司负责人应否依第110 条规定负赔偿责任。 上开三则判例一致认为,公司负责人系属无权代理人,故应适用第110条。此项见解,是否正确,尚待斟酌。 按无权代理者,系指代理人无代理权限,以本人名义而为法律行为。无权代理之法律行为系属效力未定,须经本人之承认始生效力。公司负责人违反“公司法”规定而为保证者,其保证行为根本无效,自概念以言,似不构成无权

27、代理,应无适用第110条规定之余地。 惟公司负责人此种行为,论其利益状态,与无权代理殆无不同,基于同一法律理由,则应类推适用第110条规定,使公司负责人负赔偿责任。 但此系就类推适用第110条规定之情形而言,相对人得依“公司法”第16条第2项规定主张公司负责人应自负保证责任,自不待言。 四、消灭时效 (一)判例 关于第110 条损害赔偿请求权之消灭时效, 该法未设特别规定。1967年台上字第305 号判例认为无权代理人之责任系直接基于“民法”之规定而发生之特别责任,而非基于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是项请求权之消灭时效,在民法既无特别规定,则以第125条第1项所定15年间内应得行使,要无第197条

28、第112页 项短期时效之适用。”(注:1972年台上字第1695号判例谓:“依不当得利之法则请求返还不当得利,以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有损害为其要件,故其得请求返还之范围,应以对方所受之利益为度,非以请求人所受损害若干为准,无权占有他人土地,可能获得相当于租金之利益为社会通常之观念,是被上诉人抗辩其占有争系土地所得之利益,仅相当于法定最高限额租金数额,尚属可采”。“使用他人之物之不当得利”,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册。 )“最高法院”否认第197条第1项短期时效之适用,见解正确,固值赞同,但其肯定就适用第125条所定之长期时效,似有重新检讨之必要。 (二)本文之见解 第125条规定:“

29、请求权,因15年间不行使而消灭。 但法律所定期间较短者,依其规定。”准此以言,“最高法院”认为无权代理之损害赔偿请求权,在“民法”既无特别规定,应适用第125条规定, 实不能谓无相当之理由,但为贯彻短期消灭时效制度之规范功能,仍有研究余地,兹以第126条关于租金之请求权为例说明之。 依第126条规定,租金之给付请求权因5年间不行使而消灭。须注意的是,1960年台上字第1730号判例谓:“租金之请求权因5 年间不行使而消灭,既为第126条所明定, 至于终止租赁契约后之赔偿与其他无租赁契约之赔偿,名称虽与租金异,然实质上仍为使用土地之代价,债权人应同样按时收取,不因其契约终止或未成立而谓其时效之计

30、算应有不同。”此项判例之基本思想在于实现短期时效期间之规范目的,原则上应值赞同。设有某甲出租其屋给乙居住,1 个月后发现租赁契约不成立。于此情形,甲得依不当得利之规定向乙请求返还相当于租金之利益,关于此项不当得利请求权之消灭时效,虽无特别规定,但依上开判13页 例之意旨,仍应依第126条规定计算之,(注:此为德国之通说, 参见BGHZ32, 13 15; 48, 125 127; ErmanHefermehl, 196 Anm. 26.)不宜适用第125条规定。 应再说明的是,在上举之例,甲出租其屋于乙之后,乙即以意思表示错误为理由撤销租赁契约。于此情形,甲得依第91条规定向乙请求信其意思表示

31、为有效而受之损害(信赖利益)。关于此项信赖利益损害赔偿请求权之消灭时效,在“民法”亦无规定,但应依租赁契约有效成立时履行请求权之时效期间,即依第126条规定计算之,不宜适用第125条规定。(注:关于“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 就无权代理人损害赔偿请求权之消灭时效期间而言,亦不宜一概适用第125条规定, 而应依无代理权人所为法律行为(尤其是契约)有效成立时履行请求权之时效期间定之。例如甲无代理权限而以乙之名义向丙租屋,该代理行为有效成立时,丙向甲之租金请求权(履行请求权)之时效期间既为5年,则关于无权代理人损害赔偿请求权之消灭时效,似不能以无特别规定为理由,而径适用第125条所定15 年之长期时效期间,须依第126条规定计算其时效期间, 始能贯彻特设短期时效之规范目的。(注:此为德国之通说,参阅BGHZ 73, 269f.;参阅Medicus,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S, 324 (Rdnr. 990). 又史尚宽先生谓:“无权代理人损害赔偿责任,所履行责任之代用,应与履行责任因同一之消灭时效而消灭。例如在有权代理,本人应负担的债务之消灭时效为2年者(第127条),无权代理人赔偿责任,亦应从2年之消灭时效。”(民法总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