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012 唐诗五首 复习要点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王绩诗注。诗人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后人集有东皋子集。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t)廉洁及第。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初,始终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二、注释野望:眺望原野。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x y):徘徊。犊
2、:小牛。这里指牛群。晖:指阳光,这里指夕阳。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三、翻译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树木都已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四、中心思想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五、知识点1、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
3、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2、朴素清新,流畅自然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3、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前静景: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间唯见些许余晖,多么宁静、开阔、美丽。4、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作者的笔锋由静转动,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四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
4、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动一静的描写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文学常识本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全唐诗中收录了他42首诗。著有崔颢诗集。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二、注释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去:离开,离去。空余:只剩下,仅留下。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
5、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三、翻译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再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四、中心思想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游子的乡愁。五、知识点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太高妙了。诗人将黄鹤楼的传说与人生的
6、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2、虚实结合诗的前四句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3、自然洒脱诗的前四句一气贯通,跌宕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结尾,完全摆脱了格律和平仄的约束,自然流泻,意到笔随,情跃纸上。4、独具匠心的剪裁本诗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
7、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登上了同类诗作的巅峰。5、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的尾联是思乡名句,描绘的是江面上已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描绘了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共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图,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回家了,而自己呢,仕途失意,面对浩浩江水,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漂泊之感。诗作用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
8、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文学常识本诗作于作者王维出使塞上,赴塞途中。出使的目的是宣慰战胜吐蕃(b)的崔希逸军部,但实际上作者是受到了排挤,借此遣出朝廷。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名作有鸟鸣涧从军行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二、注释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防。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旅人,又泛指远行之人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萧关:古关名,在现在宁夏固原东南。候骑: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三、翻译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四、中心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五、知识点1、融情于景,虚实结合这首诗首尾两
10、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前两联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颔联写景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后两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颈联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尾联叙事,衔接首联。2、雄浑遒劲,逼真传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苍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亘眼前。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
11、”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文学常识本诗是作者李白出蜀去游览楚国时所作,题目中“送别”是告别故乡,设想山水为自己送别。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评价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名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二、注释平野:平旷的原野。尽:消失。江:长江。大荒:
12、广阔无际的原野。结:形成。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怜:爱。万里:比喻行程之远。三、翻译(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四、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的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五、知识点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波澜起伏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
13、迢,乘船渡过荆门。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相连,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重要作用。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2、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联诗句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十分丰富,包含长江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联上句写晚上,仰观天
14、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视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奇特,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15、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诗人,继杜甫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于长庆三年(或四年)春天骑马游湖,遂有此作。二、注释初:才,刚刚开始。平:表面高低相等,没有区别。此处指水面与湖堤一样高低。云脚底: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底”。早莺:早来的黄莺鸟。暖树:向阳的树。啄:啄取,衔。乱花:指色彩缤纷的花朵。欲:想要。迷:使迷乱。才:刚刚。没:遮住。湖东:指西湖的东边。不足
16、:不够。三、翻译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侧的山(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开始与湖堤一样平了,低垂的云似乎与湖水相连。从几个地方早出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春泥?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地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而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树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四、中心思想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阴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五、知识点1、结构巧妙,浑然一体本诗描写西湖胜景,选择了有特色的按照顺序进行描写,由孤山
17、寺起,依次描写,引人入胜。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湖边,后者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谓天衣无缝。2、善抓特征,绘声绘色本诗紧扣季节,选择典型景物,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感叹地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3、佳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本句写早春的感受,突出春的生机。“迷”表面写花,实则写人被花迷醉。“马蹄”意指游春赏景,把春景和春情和谐地统一起来。“渐欲”“才能”用得十分准确,不仅写出眼前的初春美景,而且具有发展的态势,象征姹紫嫣红开遍的盛春即将到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