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8.87KB ,
资源ID:95874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874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佛遗教经述义成刚法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佛遗教经述义成刚法师.docx

1、佛遗教经述义成刚法师佛遗教经述义 讲述人:上成下刚法师讲述地点:长春般若寺弘法楼 启讲日期:2007.7.262007.8.16 佛历二五五一年六月十三至七月初四 佛遗教经述义出版序法界真身,本无起灭,悲愿为物,示有去来。言佛遗教经者,佛佛垂灭,皆说此经,此乃释迦本师所说之遗教经也。遗教者,谓遗留教法,教诫后学也。此遗教经是二五五一年前的二月十五日中夜,佛涅槃时到,所垂留之噄紧叮咛之法语也。是知此经,乃如来最好之深慈,文虽不多,言皆切要。大德所谓:“事不毁心,道方合节”。即在这一切善恶、苦乐、成败、生死,乃至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上,面对现实,能循规蹈矩,以理从事,不肆意纵情,不错谬非法,不

2、毁坏自己的良心,不毁坏自己的清净心,与道方合乎拍节。此经多就事显理,就因说果,凡佛门弟子,是不可以不学也。以是之故,今特述此经大义,愿与法界众生,共获此佛遗教经之利益也,是以为序。佛历二五五一年九月初一日学法沙门释成刚敬识 一、释经题 法界真身,本无起灭,悲愿为物,示有去来。言佛遗教经者,佛佛垂灭,皆说此经,此本师释迦文佛之遗教经也。遗教,谓遗留法语,教诲群机耳。四众弟子,今经中唯教诫比丘者,示远离相也。比丘有大小乘,今唯示小乘法者,以入道之方便同也。然不可以见其所示唯小,而便谓此经属小乘藏教,盖扶律谈常,自与藏教别也。 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垂者临也,犹云临终也。涅槃者,涅而不生,盘而不灭

3、,又云灭度,亦云圆寂。据唯识有四种涅槃:一、自性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涅槃。今云垂涅槃者,乃无余涅槃,实则不离自性清净也。 略说教诫者,以大般涅槃经已为广说,此是二月十五日中夜涅槃时到,仍以吃紧要语,训诲现前及后世之徒众,故云略说也。 二、释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东晋后秦姚兴也。 三藏法师,谓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法,以师表万世者也。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 译谓翻译,翻梵文而为汉文也。 师为秦王迎入中国,翻译经论,弘通佛乘,其鉅功茂德,永垂千秋,不可磨灭也。 三、释经文 据马鸣菩萨论文大科分为七分:一、序分 诸经多明三分: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

4、分又有证信序、发起序之分。此经有发起序,缺证信序,谓六成就:一、信成就,即“如是”。二、闻成就,即“我闻”。三、时成就,即“一时”。四、主成就,即“佛陀”。五、处成就,即“某处”。六。众成就,即“大众”。而流通分全缺,例与心经同一揆也。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此乃发起序,谓佛说此经发起之因缘,以是佛临灭度,对弟子与末世众生最后之深诲也,佛佛如此,释迦亦然,故说遗教经。 释迦,此云能仁,谓能行大仁慈,乃姓也。牟尼,此云寂默,乃名也。以惑无不寂灭,故不住生死;以智无不圆满,故不住涅槃

5、。而能行大仁慈,是悲智双运,利物无穷。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 阿若憍陈如者,梵语阿若,此云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此云火器,此其姓也,乃佛之舅氏也。 须跋陀罗者,此云善贤,外道也。住鸠尸那城,年一百二十,闻佛涅槃,方往佛所,佛为广说四谛,证阿罗汉。 娑罗,此云坚固。言双树者,上枝相合,树根相连,一枯一荣,表破空有二见。 中夜,表中道也。寂然,表自性离念也。无声,表自性离言也。 此经序与诸经序不同,以诸经唯序当经,此经总序一代教化,故不可以常例局之。最初于鹿野苑说法度憍陈如,序之始也。最后度须跋陀罗,序之终也。于双树间将入涅槃,序之发起也。 是时中夜,寂然无声者,示涅槃前相也

6、。 为诸弟子略说法要者,前已广说,今但略说,举其要而已。 是知此经乃如来最后深慈,文虽不多,言皆切要,凡真出家者,真修道者,须留意焉。 二、修习世间功德分此科所示者,乃破三障,出四趣之法,未论出三界,故唯云世间功德也。 三障者: 一、烦恼障者,谓昏烦之法扰乱心神,即贪嗔痴慢疑等,能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二、业障者,谓由贪嗔痴慢疑等,而起身口意三业,造作诸恶业,能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三、报障者,谓由恶业牵引而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能障蔽正道,是名报障。 四趣者,即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也。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

7、。无异此也。 此以下文初诫邪业,所遮止者,不出四种邪业,故名。 四种邪业者:一、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等。二、斩伐草木、垦土掘地等。三、参与世事、通致使命等。四、显异惑众、说灾说异等。 此明要尊戒。呼汝等比丘者,如世人父母将终,呼唤子孙而叮嘱之。今世尊亦然,乃最后深慈也。 前二句正勉尊戒。波罗提木叉,即比丘戒法,此云别解脱,谓持一戒,得一解脱也。 次二句明戒力用。如暗遇明,以戒能灭生死黑暗,得智慧光明故。贫人得宝,以戒能摧毁打破生死的贫穷困乏,得无上佛宝故,其力用诚为不可思议。 后三句示戒即佛。谓如来住世,常以五篇三聚训诲弟子,此戒法既存,即是佛不灭度,以戒是如来法身故也。若能尊重、珍敬于戒,则与

8、佛住世一样,而无有异也。 五篇者,谓比丘五部律也。一、四分律。二、毘尼母。三、十诵律。四、僧祇律。五、善见律。 三聚者,谓菩萨大乘三聚净戒也。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饶益有情戒。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此以下文明持戒。此文遮止第一种邪业。持净戒者一句总标,不得下列释持戒之相。 不得贩卖贸易者,不得即不行,不应该之义。贩卖贸易,方便求世利,商贾之道,世俗之事也。 安置田宅者,作安稳之计,世俗之心,障碍出离也。 畜养人民者,增外眷属,徒长痴爱,增诸烦恼也。畜养奴婢者,养成骄奢,难生卑下心也。畜养畜生者,养生求利,劫

9、盗之因也。 一切种植者,利农圃之业,多有伤害也。及诸财宝者,以财能害廉,增长贪心,妨碍道业也。 夫比丘者,清净无为,修出离法,岂得效俗所为,而增长诸过乎?故当如火坑,以避之可也。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此遮止第二种邪业也。 不得斩伐草木者,以草木、沼泽乃至厕所,皆无德鬼神栖栖之处。斩伐草木,一坏鬼神村落,二有伤慈悲心也。 垦土掘地者,以土上地下,多有弱小生灵寄止其中,垦土掘地,损害生灵,亦邪命也。 和合汤药者,谓行医看病。占相吉凶者,谓看相算卦。仰观星宿者,谓学世天文。推步盈虚者,谓推测步量日月圆缺。历数算计者,谓学世间法,算帐会计

10、。 以上皆邪命自活之业,比丘以修道为业,故不应如是也。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嫚。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此明第三种邪业也。 夫比丘者,志求解脱,谓出生死系缚也,应当节身时食,而清净自活也,岂可苟求世间利养,而害物伤生,驰心杂技哉? 节身时食者,节身谓调解身心,不使劳逸过度,而得适中也。时食谓过中不食也。 清净自活者,或乞食,或信施送供,是谓正命,余皆邪命也。 不得参预世事者,谓王事、官事乃至亲友之事也。 通致使命者,谓为官或豪贵走使,驰书往来等。 咒术仙药者,咒术,谓以邪咒、邪术恼乱众生也。仙药,谓制作仙丹药饵,妄冀强筋健骨,延年益寿,

11、乃至返老还童,长生不老也。 结好贵人者,谓攀高结贵,婢膝奴颜之类。 亲厚媟嫚者,谓过分亲近、厚待,反成轻慢、侮辱,而不恭敬。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者,夫比丘者,世表之人,不事王候,高尚其操,岂得致身俗务,心染邪艺?乃自取污贱也。故应当一心正念,端心正意,早求解脱也。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明第四种邪业也。 包藏瑕疵者,瑕乃玉中之顽石,疵即身中之病结。此明覆藏己病,不欲人知也。 显异惑众者,谓弄虚作假,显示奇特怪异,惑乱于众,导人邪见也。亦自误误人,以迷导迷,令人不生正解也。毗尼云:“得圣者夷”,是皆失正念,故外务邪途,俱非比丘所为也。 于四供养者,谓衣

12、服、饮食、医药、卧具四事。知量知足者,知量谓不多取也,知足谓不贪好也。 趣得供事者,谓于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知量知足而取,即接受供养,借以支身行道可也。不应畜积者,谓畜积妨废修道,且欠来世债也。 经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既不行道,又不为福,后感大鱼之报。今比丘不为道,而积聚资财者,他生后世悉成负债,填还不了,岂非大苦乎?故所不应也。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者,谓佛总结前者所遮止的四种邪业,乃是简略扼要地宣说所应持戒之相。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者,不邪为正,不逆为顺,谓佛所说戒法皆从一真如佛性开出,悉是开拓发明本心

13、,性成无上道的方便办法和道路,正顺一清净实相之理也。对生死说系缚,对涅槃说解脱,众生所以能出离生死系缚,得涅槃解脱,戒乃其本也。 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者,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乃三无漏学,修好戒定慧,则不漏落三界生死,此佛所以赞戒之极也。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此总结劝勉。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者,乃指前者戒能破恶生善,破生死之恶,生涅槃之善故,其功德利益诚为不可思议,是说不能尽,是故理所应当严持净戒,千万别毁犯缺欠也。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

14、善功德皆不得生者,善法有二:一、世间善法,谓人、天道。二、出世间善法,谓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是皆以戒而得建立。若无有戒,不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皆失,且流浪三途,下至无间也。 以众生的恶性、粗重、危害发心,最能令人动乱,令人烦躁,令人不安,乃至令人受极大苦。然一切善法中,能制诸众生恶性、粗重、危害发心者,唯戒之一法,所谓唯戒为能耳,是故安稳之处虽多,而戒为第一也。 问曰:“前所遮止者,皆属轻戒,而不言重戒者,何也”?答曰:“轻犹遮止,何况重乎?虽然所遮止者轻,焉知所遮止者,非杀盗淫妄乎”?实防微杜渐,佛之意也。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

15、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埳。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此以下文,诫制五根及六识妄心。 已能住戒一句,总摄前文。当制五根以下之文,为诫后也。 先明诫制五根。文分三节:初法说。二譬喻说。三结劝说。 当制五根者,当谓理所应当,制谓制御,即制伏抵御。根即生长义,谓眼耳鼻舌身这外五根,攀缘色声香味触这外五尘,能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识,建立无边的罪业、生死和痛苦。 勿令放逸者,谓慎勿放肆、纵逸。入于五欲者,五欲即

16、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 此佛教众生知多欲为苦,为令众生降伏妄情思惑,思惑虽多,五欲为本。 大乘义章云:“染爱尘境,名之为欲”。欲境虽多,不外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欲即食欲、味欲、触欲、淫欲、睡欲也。众生于此多生贪染,如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欲海无涯,多为沉溺,而入三途,受苦无量,万劫难复,所谓五欲乃地狱五条根,言不虚也。 天台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常能牵人入诸魔境”。俗云:“财是惹祸的根苗;色是生死的根本;名是缚人的绳索;食是腹中的粪秽;睡是无明的暗室”。五欲起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溺人,如被大洪水;五欲害人,如遇怨贼;

17、五欲诳惑,如遭大幻术。 五欲过患,不可言说,失命丧身,障道长恶,出没六道,流浪三途,唯坐五欲一端。五欲殃累,今世后世穷劫难尽,五欲之恶,诚居宇宙间之首者,而有生之类,无不为其祸也,是故当思出离,乃为正道。遂师云:“前是因事立戒,防非止恶。今明慎护根门,常顺管带”。 譬如牧牛之人下有三喻: 一、牧牛喻。牛喻五根,人喻比丘,执杖喻守戒,苗稼喻五欲之境。谓牛不牧,即不执杖视之,则犯人苗稼。五根不制,则入于五欲也。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者,谓假若放肆、纵逸五根,不只是入于五欲,且欲心一动,将浪窜十方,欲海无涯,势无所不为,乃至铤而走险,无所顾忌,如泼出之水,不可收也。 二、恶马喻。亦如恶马者,恶马喻五根

18、。不以辔制者,喻不以戒摄制也。坠于坑埳者,喻沉堕于三恶道也。前者,牛犯苗稼属因,此堕恶道属果,以因感果,理固宜然也。 三、劫贼喻。此以轻况重。如被劫害者,喻有人被贼劫害。苦止一世者,喻受苦只是一生。五根贼祸者,喻五根之贼祸患无穷,伤法身,害慧命,灾殃漫延,累劫之世,为害甚深严重,是不可以不谨慎也。 是故智者下结劝。是故智者,是故乃指前者,五根为害殃及累世之故。智者,谓有智慧的人。制而不随者,谓当严加制御,而不随也。持之如贼者,不失为持,谓持之如贼,而不失也,即法身慧命方不为五根之所劫害。 假令纵之,皆已不久,见其磨灭者,谓假若纵五根,入于五欲,亦如电光石火,刹那破灭,不可久长,无有义味,不可耽

19、染也。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又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毋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此明当好制心。 文分四节:初法说。二譬喻说。三较量得失。四结劝。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者,以眼耳鼻舌身五根,乃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无情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第六意识乃有情心法,乃属有为,能造作故。 经云:“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故苦随彼,如轮随兽足”。是知,众生的见闻觉知,施为运动,应用无

20、穷,皆是此意识之心的力量和作用,故为其主。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者,此明心之危害,无有穷尽也。 心者集起义,谓集诸贪、嗔、痴等生死业种,遇缘发起现行故,即发起现在目前善、恶、不善不恶的一念虚妄心行也。谓此心忽然而嗔,如毒蛇之吐水;忽然而痴,如恶兽之狰狞;忽然而贪,如怨贼之劫害;忽然而起,如大火之焚烧,越过纵逸,一切俱焚也。未足喻也者,谓此心之恶,虽毒蛇、恶兽、怨贼、大火,不足喻也。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者,俗云:“擒贼先擒王”。若得其主,则群贼自散矣。此亦如是,既心为五根之主,则当好制心,心若得制,则五根自不入于五欲,而得降伏也。 譬如有人等以下三喻,喻众生无知之心、掉举散乱

21、之心。譬如有人者,指在迷的众生。手执蜜器者,喻心贪着五尘欲境。动转轻躁者,喻贪着五欲之心,及掉举散乱之心,轻浮躁动,如无钩之象,得树之猿。 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者,喻无知之人但念五欲,不虑三途大苦乃在其后。 难可禁制者,喻贪着五欲之心,及掉举散乱之心,习以成性,积重难返,难以禁止制御。 当急挫之,毋令放逸者,谓要防范于未然,灭祸于初萌,微念才动,当急切猛力斩断,不可寻思少纵也。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者,此较量纵与制二者之得失。谓放纵此心的人,心驰欲境,浑浊心地,起惑造业,而流入三途,世善人天、出世善四圣皆失,故云,丧人善事。若摄念在心,而不外缘,心则在定,智光内发,如是定慧双运

22、,则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故曰无事不办也。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者,此结劝之语。是故乃指前者,心之可畏,甚于毒蛇,难可禁制等,此心既如是可畏、难制,若非勤加精进,安能折伏哉?不懈为勤,不杂为精,不退为进,修道唯不懈、不杂、不退,直心念道,正念真如,则此心方可折伏也。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此佛以三种譬喻,以诫多求也。 初服药喻。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者,以饥渴是病,饮食

23、是药,为除饥渴之病,而服饮食之药,是药到病除,以支身行道,非为着味生心,贪好饮食。若如是者,奈何妄生分别好恶,而作取舍耶? 二蜂花喻。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者,蜂喻比丘;花喻供养;味喻知足;色香喻自他善心。如蜂采花,是但取其粉,回以酿蜜,而不损色香,色指花之色,香指花之气,谓蜂采花不损花之色与花之香气也,以喻比丘受供,取其以除饥渴之恼,更不多求,既不损自己修道好心,又不坏居士供养善意,若能如是,方可受食也。 三牛力喻。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者,谓比丘虽为众生福田,然尚是凡夫,为修道故,而受供养,必量己修德,知足知

24、量,而不多求。如牛虽能负重,然所负过分,则竭其力。比丘受施过多,则败其道,是不可不慎也。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此以下文诫睡眠也。 以众生劳费神思,疲劳筋骨,身心困乏,致使理智不清,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无所省察,所谓心为睡所眠,是为睡眠。以此睡眠覆盖心识,禅定智慧乃至一切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不能出离,为害尤甚。 我佛大慈,教令比丘,于二六时中,昼则白天三时,谓上午、中午、下午,要勤加用心修学、温习善法,即佛法也。修行之心不能间断,要连续进行,身口意三业都要有所事事,不失良好时节因缘也。夜三时,谓

25、初夜、后夜,亦不要有所废止,中夜亦要诵经,以自消除妄心,灭却惑业也。 睡眠有三:一、从饮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 一、从饮食起。昼即白天,多从饮食而起睡眠,故佛教令昼则要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借以对治因饮食而起睡眠。 二、从时节起。夜晚来临,习以为常,人多贪睡,此乃以时节而起睡眠,故佛诫以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此所以对治因时节而起睡眠也。 三、从心起。又贪嗔痴等烦惑,潜伏在八识田中,由习气发起现行,而起睡眠,故佛教以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及烦恼毒蛇睡在汝心,当正念观察对治,早摒除之。 以睡眠能令心识昏昧,色身疲怠,睡眠作业,尤为严重,乃至能睡出地狱,是故不可贪眠。当

26、勤精进,而自策励,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而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冤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念无常之火下,乃教观察、对治从心起眠,亦兼前者从食起眠、从时节起眠。 当观无常有二:一者粗,谓人从生至死这几十年,一期身命为粗。二者细,谓六识妄心,念念生灭为细。 无常以火称者,谓众生的正报身心,乃有情世间;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依报世界,乃器世间,无时不为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无常所吞,如同大火洞烧薪柴,渐成灰烬。于此倒悬险难,危急不待时刻,应当愤起,一心修道,早求脱罪出苦,切莫以睡眠坏人大事,故曰,早求自度,

27、勿睡眠也。 诸烦恼贼下,此观贪嗔痴等三毒烦恼,长眠在心,念念常伺杀人慧命,害人法身,使人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较之冤家尤甚。以冤家害人,苦止一世,三毒烦恼害人,殃及累劫,祸患无穷,乃在其后。今祸患未除,岂可安眠?而不自我警惕、醒寤耶? 又烦恼毒蛇睡在汝心,此烦恼毒蛇总指潜藏在八识田中见思等八万四千生死业种,即生死习气、恶习嗜好,以其无相可示,不可以相见,故佛以毒蛇藏在汝心,以黑蚖在汝室睡喻之,使难见之烦恼,而表显于喻也,令人易见。则睡在心上的烦恼毒蛇,与睡在室中的黑蚖,逮得其形,除之有方也。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者,谓以持戒诫止

28、睡眠。睡眠乃妄情思惑,以戒去惑,惑去则定生,由定则慧生,由慧而灭三毒,如以钩出蛇。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者,睡蛇即贪嗔痴三毒,今三毒既却,三界已出,无为舍中,聊可将息。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者,谓贪嗔痴等烦恼惑业未治,而肆意安眠,则徒丧时光,岂非无惭之人哉?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惭耻之服下,此佛令生惭愧也。 惭者所以知罪,内自羞耻;愧者所以自新,发露前愆。谓以能惭愧故,不造诸恶业,远离一切罪行,发起诸善法,成就种种净业,以为出离生死烦恼,得成无上菩提之资也。 于诸

29、庄严,最为第一者,佛皆以戒定慧三学,端庄严饰法身果德,然唯有惭耻之人,方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勤修戒定慧。 若无惭耻之心,一切恶法尚不能远离,何况修一切善法耶?是知,所以能远离一切恶法,而修一切善法,全赖惭耻之力也,故曰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也。何以故?以惭能制人非法,如铁钩能调伏制御狂象,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前愆,不可须臾有废。 若无惭耻,则无所顾忌,将无恶不作,不唯一切善法皆失,且与禽兽无有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此明令护三业,谓心不嗔恨,口不恶言,身不危害也。 支解色身,尤甚酷刑,痛烈难忍,乃为大苦。应

30、当了达,此非天降,非从地长,亦非人与,乃循因结果,循业发现。乃因往昔危害无穷,逼迫众生,受大苦恼,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是自作业还自受。都无冤诉,而不违逆,体冤进道,欢喜而受,以酬宿债,一身轻快,上契佛化,下顺众生,当下解脱,当处道场。世出世间,所谓胜事,征服自我,无越于此也。 又了达身心虚妄,本无身心,身心不有,谁为支解?转难为易,通达无碍。又了达一切法无我我所,我与我所,二既皆无,不当虚空而为支解。又了达心外无法,能支所支了不可得,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支解何立?如是谛审观察,正念思惟,以智照了,忍可于心,而不违逆,爱乐随顺,是名度过险道,步向坦途,趣向光明。是谓当下觉悟,当下解脱,

31、当下安乐,当下自在之道也。是故心不嗔恨,口不恶言,身不危害,如是则折伏三业,对治过非,则与道相应也。 若纵恚心,则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属火,必火烧功德林,是功德烧烬,法财焚灰,而受生死的贫穷困乏也,故不可纵也。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忍之为德下,佛赞叹忍辱之胜力。 忍即忍耐、容忍、忍受、忍可之义,谓于一切逆顺、善恶、好坏之境,而能忍而不发,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忍有三种: 一、耐怨害忍。谓他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反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谛审观察诸法体性空寂,本无所有,深信不疑,安然忍可而不起动,是名谛察法忍。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者,以粗为忍辱,细为禅定,忍之至极,可以入道,乃至成就如来智能德相,功能力用诚为不可思议。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者,谓虽能持戒苦行,然戒高者多轻世,苦己者多怨人,有戒无忍,尚在人天,离无上觉道尚且遥远,故不及也。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者,以能行忍者,以忍力故,能逆彼无始生死欲流,不为恶境之风所动,以不动故,故云有力。冤害能容,犯而不报,能战胜自我,故称大人也。 以嗔恚害人,如把火自烧,执刀自割,未足喻也。今以众生恶骂,得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