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05KB ,
资源ID:95848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848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郑板桥的《道情十首》 穆恭.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郑板桥的《道情十首》 穆恭.docx

1、浅谈郑板桥的道情十首 穆恭浅谈郑板桥的道情十首 穆恭 笔者以前有郑板桥集,为其自选集。不幸毁于十年浩劫。后来购买了大厚本郑板桥诗文书画全集和郑板桥诗词选。郑板桥遗闻趣事不少。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正直的落魄书生,以诗文书画驰名,当了拾贰县官,因灾荒开仓放粮得罪权贵被罢免。但是,他伍拾生子,乃仍其妾所生,其书画均是以银钱出卖。或许比那些贪官污吏强不少,但决非平民百姓可比。其诗词流露出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大概贫苦出身有关。十首道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我们一些古典诗词爱好者近日曾反复研讨。因而参照有关资料加以整理,编写出本文供同好参考。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扬州府

2、兴化县。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不仅是书法家、画家,而且还是文学家。他的书画堪称是艺术珍品,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佳作。郑板桥集分为家书、诗钞、词钞、小唱、题画五辑,道情十首就是编在小唱一辑中的,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板桥有次在扬州北郊遇饶五姑娘,姑娘拜而谢曰:“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道情唱遍扬州也唱遍北京。北京歌女招哥以唱板桥道情闻名, 郑板桥知道后便赠诗赠银,在寄招哥一诗中说“宦囊萧瑟音书薄,略寄招哥买粉钱”。 郑板桥在做了12年官后,却落了个“莫须有”的罪名被罢归,后游杭州,和杭州太守吴作哲,湖州太守李堂泛舟湖上,“醉后,即唱予道情以相娱乐”, 郑板桥在听到

3、杭州吴太守,湖州李太守会唱自己的道情后,感到非常高兴。 道情十首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一直影响至今。鲁迅先生曾几次提到郑板桥的道情,并加以称赞, 他在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中写道:我宁看红楼梦,却不愿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记,它一页能够使我不舒服小半天。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他在花边文学一思而行中说:人间世事,恨和尚往往就恨袈裟。幽默和小品的开初,人们何尝有贰话。然而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幽默那有这许多,于是幽默就是滑稽,滑稽就是说笑话,说笑话就是讽刺,讽刺就是漫骂。油腔滑调,幽默也;“天朗气清”,小品也;看郑板桥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袁中郎尺牍半本,做小品一卷。有

4、些人既有以此起家之势,势必有想反此以名世之人。于是轰然一声,天下又无不骂幽默和小品。其实,则趁队起哄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数在不少的。鲁迅在这里讥刺了文坛上的“起哄”现象,指出当时有些浅薄文人借郑板桥道情而侈谈什么幽默。江泽民同志曾引用过郑板桥道情中的一首:“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江泽民同志说:“功名利禄的思想太重了,没有什么好处,使自己不得自由。人总要有一种高尚的灵魂。”由此可见, 道情十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国第一所近代大学退休协会诗词组的几位老年教育工作者,近日

5、也研讨了这道情十首。认为的确写得很好,但在韵律中反映出地方方言的影响。 一、关于道情十首的创作时间,历来颇有争议。一说作于雍正三年(1725年),一说作于雍正七年(1729年)。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清郑板桥书道情卷中道情十首的跋语是:“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今十二年而登第,其胸中尤是萧骚也。人为贫贱时,好为感慨。一朝得志,则讳言之,其胸中把鼻安在!西峰老贤弟从予游,书此赠之。异日为国之柱石,勿忘寒士家风也。乾隆二年人日,板桥居士书并识。”而刻本道情十首的跋语是:“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刻者司徒文膏也。”另刘柳村册子中记载:“道

6、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改削十四年,而后梓而问世。”由此而来,在郑板桥自己的几种说法中,提到最早的时间是雍正三年,提到最多的是雍正七年,这几种说法都是出自郑板桥自己,那么绝对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雍正五年(1727年),黄慎于此年在广陵雅歌楼以草书手抄道情十首。道情十首 应始作于雍正三年,本年郑板桥自京师落拓而归,不得志, 满腹牢骚,遂作道情十首,经过屡抹屡更,雍正七年是完成道情十首初稿的时间。正因如此,导致道情十首有多种版本。广东省博物馆所藏郑燮道情手稿与刻本有不同之处。刻本的开场白是:“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

7、,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清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尾白是:“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郑燮道情手稿的开场白是:“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列位晓得这四句诗是从那里来的?是秦王符坚墓碑上的。那碑阴还是敕勒布歌。无非慨往古之兴亡,叹人生之奄忽,凄凄切切,悲楚动人。那秦王符坚也是一条好汉,只因不听先臣王猛之言,南来伐晋,那晓得八公山草木皆兵,一败而还,身死国

8、灭,岂不可怜!岂不可笑!昨日板桥道人授我道情十首,倒也踢倒乾坤,掀翻世界,唤醒多少痴聋,打破几场春梦。今日闲暇无事,不免将来歌唱一番,有何不可。”尾白是:“玉笛金箫良夜,红楼翠馆佳人,花枝鸟语谩争春,转眼西风一阵。滚滚大江东去,滔滔红日西沉。世间多少梦和醒,惹得黄粱饭冷。你听前面山头上隐隐吹笛之声,想是板桥道人来也。趁次月明风细,不免从他唱和追随,不得久留谈话。列位请了。” 这些都说明了道情十首经历了屡次增改,非一时之作。 二、道情十首在郑板桥集中是被单独列出来编在小唱一辑中的,而小唱一辑中除道情十首之外别无其他作品,可见道情十首是受到作者非常重视的。郑板桥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创作道情十首的呢?查

9、阅郑板桥的研究资料,有两处记载:1“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2“板桥自京师落拓而归,作四时行乐歌,又作道情十首。”由此两处可见,郑板桥作道情十首的原因是落拓京师,不得志。 雍正三年,郑板桥在游历了长安、洛阳等地后来到了大清国的京师北京。北京是大清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有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郑板桥在这里逗留了一段时间,交游广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被人赏识,打开仕途。可是他性格狂放不羁,最终不能得志。郑板桥集后面的郑板桥年表中记载:“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论,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在北京时,郑板桥与高僧、羽

10、林子弟游玩,每每放言高论,激浊扬清,臧否人物,因此而招致了“狂名”,京城的正统社会肯定容不下他,干谒的路途也就阻塞了。他在自谴一诗中说:“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他说自己约束狂放的性格来对待世事,还被人嫌恶为放荡;他假装笨拙地评论文章,被人厌弃为怪奇。所以,郑板桥寻求事业的热情大减,对仕途表示灰心厌倦,写下了燕京杂诗:“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诗的大意是郑板桥不追求做官,不爱惜金钱,他要学宋代书法家米芾那样,摆脱金钱和官位的烦恼,带着图书,游荡于江湖之上。由于郑板桥在京不得志,于雍正三年下半年回到扬州,开始创作鄙弃功名,淡薄名利的道情十首以遣

11、兴。 三、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可分为三部分。前七首为第一部分,也是道情十首的精华所在,即: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材,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熏熏山径归来。”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风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到悬崖结

12、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风打雨吹。 ” “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措几句盲词瞎话,交还铁板歌喉。 ” 他写了生活底层的渔翁、樵夫、和尚、道士、贫士、乞丐、隐者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他们自由自在的天地,表现了他们无羁无绊的性格。这七种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虽然过着清贫的生

13、活,但他们自得其乐,我行我素,活得很洒脱。特别是这些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蔑视功名,淡薄名利,与其挣扎于名利场中,还不如过这七种人的生活。 这些虽然是郑板桥不得志时的牢骚,看起来有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其实不然。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时逢自然灾害,面对如此局面, 郑板桥采取了多项措施领导县民度过了灾难。其间,山东巡抚、知府知道皇上想天下安定,都想讨好皇上,认为报了灾会引起皇上不安,殃及自己的升迁,就瞒灾不报。而郑板桥不顾触犯上司,如实上报灾情,所以得罪了很多大官。潍县灾后,大官们大会众官,席间上司要官仅七品的郑板桥吟诗,郑板桥看到这些发难财的贪官,心中如沸,愤然吟道:“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

14、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不愿和贪官们同流合污,蔑视那些饵名钓禄,作威作福的权贵,体现了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在他任官期间很爱民,他提出了“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他的创作题材多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体现民间痛痒和安慰劳人的题材。道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尽管道情中表现了许多消极的观念,但是十余年惨淡经营,力求通俗平淡,目的是让生活中的渔翁、樵夫、和尚、道士、贫士、乞丐、隐者能够读懂,能够传唱,以慰天下之劳人。 由于“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运水、峭壁、墟墓之间。”正因为他有了这些经历,所以才会写得如此得心应手。这七首道情通过沙鸥点点

15、、荻港萧萧、茫茫野草、荒冢碧苔、古庙白屋、柴扉菊径、衰草栖鸦等自然景物构成了凄婉萧瑟的氛围,多了几分远离尘嚣的安宁寂静,少了几分人世的烦恼和名利的羁绊,这与晋陶渊明的饮酒有相似之处。如陶氏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陶渊明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厌恶名利,脱离樊笼,隐

16、逸避世,这些所写的自然景色正表现了隐逸之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虚空灵,超凡脱世的水墨画,无论意境还是旨趣都和道情十首相似。 道情第八首和第九首是第二部分,咏叹历史,感慨沧桑。即: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距,尽销磨燕子、春灯。 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陡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郑板桥以道家虚无的态度回顾了历史,上自唐虞,下至明朝。感叹了历朝历代的兴亡交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咏叹历史英贤名流操劳忙碌,鞠躬尽瘁,最后还是徒劳。他崇拜

17、庄子与老子的清静无为,逍遥自得。一部五千年的历史,到头来只是万事皆空,还计较什么谁得谁失,争什么谁高谁下。这些所表达的思想和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都知道神仙生活的美好,却依然贪恋世间的功名利禄,即使明明知道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幻,却总是忘不了内心对世俗的牵挂。这首好了歌可算是一种劝世歌,具有很浓的警世意味,这首歌表面上是说世人眷恋世俗的一切,其实是劝人及早忘却世俗的牵挂,以免徒增无谓的困扰和痛苦。但是,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看破红尘、淡泊人生,彻底断绝功名、利禄和家庭的杂念呢?曹雪芹的悲观心态影射到贾宝玉身上,到最后贾宝玉领悟到“繁华过后一场空”的心境,而遁入空门了。 甄士隐悟道后,

18、曾作好了歌解注: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宕有致

19、,就使它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今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 道情第十首是最后一部分,点明了整个道情的主旨中心,即: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凭他风雪关山。 其中点明了道情的目的是为了“唤庸愚,警懦顽”,这正好与开场白中的“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 “觉人觉世”相呼应。 在道教诗歌天地中, “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或杂言,重在以通俗语言点破玄机,启人了悟。如张三丰之道情歌所云:“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其用语明白如话,却有一种感召

20、的力量。宣扬了道教关於“清净”、“寡欲”、“不争”等教义思想。而郑板桥的道情也是同样,以劝人劝世为宗旨,以超脱散淡的情怀,讽古咏今,超脱于世俗名利之上,达到无牵无绊,自由自在的境界,表现为对功利主义,仕途经济的淡漠与蔑视,所以板桥道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经过一代一代的传唱,仍然万古常青,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很青睐。 开场白: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是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

21、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裴本、广东本与刻本不同: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列位晓得这四句诗是那里的?是秦王苻坚墓碑上的。那碑阴还有敕勒布歌。无非慨往古之兴亡,叹人生之奄忽,凄凄切切,悲楚动人。那秦王苻坚也是一条好汉,只因不听先臣王猛之言,南来伐晋,那晓得八公山草木皆兵,一败而还,身死国灭,岂不可怜!岂不可叹(广东本作“笑”)!昨日板桥道人授我道情十首,倒也踢倒乾坤,掀翻世界,唤醒多少痴聋,打破几场春梦。今日闲暇无事,不免将来歌唱一番,有何不可。” 夏本与刻本开场白相同,惟“销除”作“消除”。 道情词: 1.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

22、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轻波”,夏本作“清波”;“一曲”,夏本、广东本作“一阕”。 2.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3.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燕麦”,广东本作“蕨粉”。 4.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闻说道”,裴本

23、作“闻道是”;“悬岩”,裴本、广东本作“悬崖”。 5.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6.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风打雨吹。 7.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措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一片残阳下酒楼”,裴本、广东本、天津本均作“一片斜阳下酒楼”,夏本作“一片残霞暗酒楼”。 8.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

24、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9.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孔明枉作那英雄汉”,裴本作“孔明不算英雄汉”,广东本作“孔明枉做这英雄汉”,夏本、天津本均作“孔明枉做那英雄汉”。 10.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惯打”,裴本、广东本作“惯射”。 尾白: 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裴本、广东

25、本作“玉笛金箫良夜,红楼翠馆佳人,花枝鸟语漫争春,转眼西风一阵。滚滚大江东去,滔滔红日西沉。世间多少梦和醒,惹得黄粱饭冷。你看(广东本作“听”)前面山头上隐隐吹笛之声,想是板桥道人来也。乘(广东本作“趁”)此月明风细,不免从他唱和追随,不得久留谈话。列位请了。” 跋语: 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刻者司徒文膏也。 裴本跋语作“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今十二年而登第,其胸中尤是萧骚也。人为(一作“于”)贫贱时,好为感慨。一朝得志,则讳言之,其胸中把鼻安在!西峰老贤弟从予游,书此赠之。异日为国之柱石,勿忘寒士家风也。乾隆二年人日,板桥居士(一版本有“郑燮”二字)书并识。” 夏本跋语为“载臣先生见予所作道情,索自书一通奉赠,小胥所抄,不取也。迟之一岁,乃克如命。时乾隆八年夏六月八日雨中,乃盖极热微凉后也。扬州小弟郑燮。” 天津本跋语为“名桥续大哥,二十年前相好于京师,见予道情十首,嘱书小楷二纸,其一纸尤楷者,盖奉老伯雁峰先生也。老伯爱余书画诗词特甚,故敬书之,今几年事,名桥宦游,封公舍其禄,邮书复索重写。老不能漫楷,真行相杂,勿罪也。乾隆十九年,板桥郑燮书于潍县官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