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1.14KB ,
资源ID:95583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583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温病条辨.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病条辨.docx

1、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著。系统论述四时温病,倡导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整理总结了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全书共6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19条,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 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上焦篇法58条,方64首;中焦篇法102条,方88首;下焦篇法78条,方64首,图1首),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18论,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 卷六为“解儿难”, 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一、温病概念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这类疾病虽然致

2、病原因各异、发病季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区别于伤寒、温疫、温毒。二、温病的特点1、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寒化温的温热病邪、疠气)它从外而侵袭人体,又具有温热性质。2、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由表传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4、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必具发热伴口渴心烦溲短赤舌红脉数,易内陷动血动风闭窍出现斑疹吐衄痉厥神昏等。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四时温病为主(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规

3、类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湿温伏暑)两类,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鉴别伤寒、温疫、温毒。外感温热病邪、外感寒邪;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中有肿毒表现(红肿热痛、溃烂、斑疹、烂喉痧、痄腮等)的一类特殊病种。四、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伏寒化温、疠气、温毒,这些病邪均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温病的发生大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与古:六淫” ,现代: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相关。风热病邪-具有风热性质的外感病邪-风温。致病特点-先犯上焦肺卫-易化燥伤

4、阴多见肺胃阴虚-变化迅速易出现逆传心包。暑热病邪-具有暑热性质的病邪-暑温。致病特点-先入阳明气分-壮热大汗、头晕面赤、心烦囗渴、脉洪大。-易于损伤津气-易于兼夹湿邪。湿热病邪-具有湿热性质的病邪-湿温。长夏之季暑气犹盛、湿易蒸腾。致病特点-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脘痞、腹胀、恶心、便溏。-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身重-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燥热病邪-具有燥热性质的病邪。-温燥。致病特点-病位以肺为主-必有咳嗽少痰、鼻干咽燥,易灼伤肺阴而咳嗽气急胸满胁痛咽干舌燥。-易致津液干燥,症见唇干鼻燥口干而渴,咽喉干燥,干咳少痰无痰。五、温病感邪途径邪从皮毛而入-邪从口鼻而入。六、发病类型-病发于表,新感温病;

5、病发于里,伏邪温病。七、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1、 卫气营血的证侯与病理1.1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临床特点是: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囗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辨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囗微渴。-病理特点:温邪邪表、肺卫失宣。(卫气是人体阳气之一,主要敷布于人体肌表,能温养肌肤,有抵御外邪的侵袭和驱邪外出的作用;内与肺气相通,外司毛孔、汗腺的开合。)发热-卫气与邪相亢争必引发热。恶寒-卫气与病邪抗争,卫阳被邪所遏,肌肤失去温养而恶寒。无汗或

6、少汗-邪在肌表,卫气郁阻,皮毛开合失司。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温郁袭表,阳热上扰清空,且卫气郁阻,经气不利,则头部作痛。咳嗽-卫氕郁阻,肺气失宣。囗渴-温热之邪易伤津液。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热郁于表。1.2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由于病变的所在部位有在胄、脾、肠、胆、胸膈等不同,其证侯表现也各有区别。其中以热盛阳明较常见。其-临床特点: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囗渴,苔黄。-病理特点:邪盛而正气抗御力亦较强,正邪斗争剧烈,热盛致津液耗损。(气是人体赖以生成的物质之一,是脏腑百骸活动力量的基础,又是人身

7、整体的防御机能。内经形容它如雾露一样地灌溉全身,有熏肤充身泽毛的作用)壮热-正邪剧烈抗争。不恶寒而恶热-邪在里而不在表。汗多大渴引饮-里热蒸腾而津液受伤。苔黄脉洪大-气分热盛。1.3营分证-是指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临床特点-身热夜甚,囗干但不渴饮,丨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降,脉细数。-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降。-病理特点:营分热盛,热损营阴,心神被扰。(营者水谷之精气,其清者为营,流注脉中,化以为血,有营运营养物质,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贯输全身、平衡阴阳、增强人体抵抗力作用。-热邪在气分不得清泄,则津灼正亏,致进入营分;营阴素虚,邪由肺

8、卫而内陷入营;体内热邪郁伏,暗耗营阴而变发于营。身热夜甚、脉细数-热陷营分,灼伤阴液。囗干不渴饮、舌质红降-营热蒸腾。斑疹隐隐-营为血之清者,与脉相贯,营热及血,热窜血络。心烦不寐、谵语神昏-营气通于心,心主神明,热扰心神则神志异常。1.4血分证-是指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侯。临床特点-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舌质深降,吐衄便溺血,斑疹密布。-辨证要点:舌质深降,斑疹出血。-病理特点:热甚迫血,热瘀交结。(血者营气所化,人体主要阴液之一,它运行脉中,周流全生,有输气布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的功能。营分热邪未能及时透出气而久留不解,必进而深陷入血分;或卫气之邪未解,径入血分

9、。热邪入血对所病脏腑经络造成严重病理损害。热毒过盛、血络损伤,迫血妄行,溢于内外,血从口鼻二便而出或为斑疹。热邪耗血,血热相搏,形成脉络内外广泛瘀结,以致营运障碍,气血阻滞而热瘀交结。热邪入血,心主血藏神,扰乱心神-身热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2、三焦辨证1.1邪在上焦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邪在于肺。手太阴肺-邪袭肺卫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咳嗽,脉浮数,苔薄白。-辨证要点:发热恶寒,口微渴,咳嗽,脉浮数。 -热邪壅肺肺气闭郁-身热汗出,囗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辨证要点:身热、口渴、咳嗽、苔黄。手厥阴心包-邪陷心包,机窍阻闭-舌质红降,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辨

10、证要点: 昏谵肢厥。1.2邪在中焦足阳明胃-胃经热盛熏蒸于外-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囗渴,气粗,苔黄燥,脉洪大。辨证要点: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手阳明大肠-肠道热结腑气不通-日晡热甚,便秘,溺涩,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辨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有力。足太阴脾-湿热困脾气机郁阻-身热不扬,有汗不解,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腻脉孺。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苔腻脉濡。1.3邪在下焦足少阴肾-热邪久留肾阴耗损-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囗燥咽干,神倦脉虚。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囗燥咽干,神倦脉虚。足厥阴肝-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手指蠕动,神倦肢

11、厥,心中儋儋大动,舌干降而痿,脉虚弱。辨证要点:辨证要点舌干降而痿脉虚弱。八、温病常用诊法望闻问切,最常用的诊法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痦,辨神色症状脉象。1、辨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色泽、润燥、厚薄。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1.1. 白苔1.1.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热病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风温病初。(苔薄白而润泽,风寒表证。1.1.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肺津已伤。多见于素体津亏而外感风热,或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或燥热病邪初犯肺卫。1.1.3苔白厚而粘腻,多伴口吐浊厚涎沫,为湿与热相搏,浊邪上犯之征象,湿温病过程中湿阻气分的病证。1.1.4苔白厚而干燥,是睥湿未

12、化而胄津已伤之征象,胄燥气伤,胄津不足无以上承,肺气受伤,气不化液。1.1.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之象,气分有湿邪遏阻而致热邪内伏。或热毒入营而湿邪未化者。1.1.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募原之象。凶1.1.7白砂苔苔白干硬如砂皮,邪热速化燥入胄,苔末及转黄而津液被灼伤。1.1.8白苔如碱状温病兼胄中宿滞挟秽浊郁伏。1.1.9白霉苔:两舌生白衣,弥墁到唇颚,或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细碎饭粒,。主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凶总之,白苔薄主表,厚主里。润泽津液未伤;干燥者津液卫伤;厚浊粘腻多挟湿痰。1.2、黄苔多由白苔转变而来,标志邪热已入气分。临床上分厚薄、润燥、兼白或不兼

13、白。1.2.1薄黄苔不燥,邪热初入气分;薄黄苔干燥,气分热甚,津液已伤。1.2.2黄白相兼苔: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解尽。1.2.3老黄苔,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阳明腑实之证。1.2.4黄腻苔或黄浊苔:主湿热内蕴。1.3灰苔1.3.1灰燥苔多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巳伤。1.3.2灰腻苔糸温病兼挟痰湿内阻征象。胸痞脘闷,渴喜热饮或囗吐涎沫。1.3.3灰滑苔属阳虚有寒。伴见肢冷,脉细或吐泻1.4黑苔1.4.1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阳明腑实应下失下,热毒炽盛,阴液耗损之征。1.4.2黑苔干燥或焦枯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之征。舌体枯痿绛而不宣。1.4.3遍舌黑润温病兼挟痰湿征象。1.4

14、.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湿随热化琛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下血,气随血脱时见此黑苔。2、辨舌质舌为心之苗,心为血之主,故通过对舌质的色泽、形态观察,辨热入营血之侯,温病舌质变化主要有红舌、降舌、紫舌等不同。2.1红舌:多邪渐入营分的标志。这里所说红色,比正常人舌色稍深,应注意区别。温病邪在卫分、气分,由于热邪亢盛,舌质亦可变红,但多局限在舌的边尖部位,且多罩有苔垢,与热在营分全舌纯红而无苔者有所不同。2.1.1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多见于红降舌早期。2.1.2舌红中有裂绞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系心营热毒极盛。2.1.3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却干燥无津,多为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

15、。2.1.4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是指比正常舌更淡的一种舌色,多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的征象。2.2降舌:由红色发展而来,红舌与降舌所侯病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病变轻重。2.2.1纯绛鲜泽:热入心包。2.2.2绛而干燥: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2.2.3绛而兼黄白苔:是热邪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2.2.4绛舌上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之气,易蒙蔽心包而现神志症状。2.2.5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胄阴衰亡表现。2.2.6舌降不宣,干枯而痿:为肾阴枯涸之征,病情多危重。2.3紫舌:较舌降其色更深且暗,由降舌发展而来,反映病候更深重,为营血热毒极甚之征。2.3

16、.1焦紫起刺(杨梅舌):状如杨梅,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动风之先兆。2.3.2紫晦而干(猪肝舌)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危重证候。2.3.3紫而瘀暗,扪之潮湿: 为内有瘀血之征, 有胸胁或腹部刺痛症状, 常见于患温病而兼挟宿伤瘀血之病人.2.3.4舌色淡紫而青滑: 为阴寒之征, 有恶寒肢冷脉微虚寒之征, 与温病紫舌属热者截然不同.3辨形态3.1舌体强硬: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有动风趋势。3.2舌体短缩:内风扰动,痰浊内阻征象。3.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之危象。3.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肝肾阴精将竭之征。3.5舌斜舌颤: 肝风内动之征.3.6舌体胀大: 兼黄腻苔垢满布, 系湿热蕴毒上泛于舌的征象. 舌体胀大, 其色紫晦者为酒毒冲心的表现.4、验齿以判断热邪轻重,津液之存亡。4.1牙齿干燥:津液耗损津不止布,牙齿失于濡润。4.2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形体不枯,舌有光泽。为胄热津、伤肾阴未竭。4.3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肾阴枯涸。危。4.4齿缝流血4.4.1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缢,色鲜红而量多,胄火冲激。实4.4.2兼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肾火上炎。虚5、辨斑疹白痦。斑疹:斑为阳明邪热迫于血分-清胃泄热,凉血化斑,疹属太阴风热内窜血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如斑带疹,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禁忌初发勿过寒凉妄升提滋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