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35KB ,
资源ID:95109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5109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docx

1、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 作者:姜国柱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周国之师,齐国之祖,百家宗师,韬略鼻祖,千古武圣。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德业风流,泽及后世,万民敬仰,代代传颂。 姜太公的文治武功,英明伟业,史不绝书,为人楷模。本文只就其军事谋略思想,择其要者,述之如下。一、文武兼备,修德禁暴 姜太公深知用兵作战与治国爱民是紧密相关的,没有以万民为基础的战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因此,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并非就兵论兵,就武论武,而是尚“文韬”、讲“文伐”,重“武略”、讲“武攻”,强调文伐、武伐并用,先文后武,文武兼备,注重修德禁暴以悦服万民,非专任武力以征

2、服天下。这就是六韬中先论“文韬”,次论“武韬”的道理。姜太公认为,国君要得天下、王天下,就必须收归民心,使天下万民归服;要使天下万民归服,不能只靠武力征服、威吓,首先应当以仁义道德收服民心,使万民心悦诚服。因此,要从政治、道德入手,教化万民,使万民与在上位者心同意合,共同协力,这是靠武力征服、压服所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

3、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六韬文韬文师)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王者一人之天下;国家是国中人民之国家,非王者一家之国家。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万民之利害为利害,与万民同忧乐,以生利成万民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求生免死,得乐去苦,才能使天下人与之共生死、共忧患、共苦乐。如此便可以收揽民心,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否则,便萌生叛逆之心,发生叛逆之事和凶险之乱。 基于这种认识,姜太公强调国君要修德行仁,泽及百姓,不可暴民、害民,更不可为己利而剥民。只有如此,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

4、济,拥戴国君。姜太公进一步指出,收揽民心,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天下欢心,其要在于仁民、爱民。爱民之要、之务,在于省刑罚,薄赋敛,轻徭役,宽民力,不违农时,不夺民力,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当周文王问姜太公:“为国之大务”和“爱民奈何?”时,回答是:“爱民而已”,“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六韬文韬国务)治国要务,安民大计,爱民而己,爱民者,民亦爱之。爱民、和民、安民,则会上下同心同意,齐心协力,共同对敌,

5、天下无敌。这里虽然讲的是治国之道、之要、之务,实则包括文攻、文伐、文胜之道、之要、之策,这都是姜太公高超智慧的具体表现。爱民之道,就是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姜太公说:“敬其众,和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六韬文韬守土)这是说,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则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如此说来,战胜敌人,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事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威服敌人。这就是姜太公重文韬而不轻武略,把治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

6、姜太公的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治国、治军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都从姜太公的军国之论中,寻找、吸取思想智慧。二、全胜不斗,不战而胜 姜太公认为,用兵之道在于吊民伐罪,惩恶扬善,用兵之略在于以谋取胜,不战而胜,所以他极为重视军事谋略,讲究不战而胜的谋胜。他说:“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六韬武韬发启)这是说,用兵行道,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要在政治上争取民心,在军事上不斗全胜。因为民众是胜利之本,所以要想不战而胜,就要依靠民

7、众,与民众共甘苦、同好恶,上下同心,相互救援,共同对敌,这样就可以“无甲兵而胜”。为了达到不战而全胜的目的,姜太公主张采用“文伐”的手段。所谓“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朱墉:武经七书汇解)不用战争手段讨伐、征服、战胜敌人,则为“文伐”。姜太公十分重视“文伐”的作用。在六韬武韬文伐中,姜太公提出了十二种“文伐”的方法,具体阐明了“文伐”的内容、方法、策略、目的等,其主旨是采取各种方法,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收买、分化、瓦解、离间、麻痹、削弱敌人,转化敌我情势,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然后取而代之。以“文伐”为“武伐”准备条件,奠定基础,开辟道路。必须将“文伐”与“

8、武伐”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所以结论是“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具备,讨伐敌人,必然胜利。姜太公的“文伐”之略、之法,在灭商兴周的过程中,一贯注意运用、实施,早在“文王拘羑里”时,就得到运用,并获得成功。据史记齐太公世家、淮南子道应训、尚书大传等历史典籍记载: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羑里时,散宜生、闳夭、南宫括三人向姜太公请教、商议救文王之策,姜太公献计以美女、奇物、珍宝等献纣王,使之赦免文王,并纵纣王之欲,使其罪行暴露。纣王果然中计而赦免了文王。文王归国后,实行德政,收归民心,待纣之失,时机已到,兴师讨伐,“乃遂其谋”。文王之谋

9、,乃太公之谋。这是以“文伐”为“武伐”作充分准备,开辟道路。文王得救之策略,与姜太公的“文伐”、“十二节备,乃成武事”的策略,大体相同。究其实,则为姜太公的所思所谋。姜太公的“文伐”、“谋胜”,强调因势利导,因敌而胜,伺机而动,以智取胜,而非盲目而行,鲁莽而动。六韬武韬三疑篇中,姜太公在回答周武文王的“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之问时,说:“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强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

10、遗疑乃止。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误之以乐。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武王想建立功业,以王天下,却有三种疑问:恐怕力量不足以进攻强大的敌人,不能离间敌方国君的亲信,不能瓦解敌国的军民。针对武王的疑问,姜太公说明了攻强、离亲、散众之策,即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具体措施是:因之,慎谋,用财。就是说,要因势利导,慎用计谋,使用钱财。袭击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各种谋略、计策,怂恿敌人,收买敌人,离间敌人,使敌人营垒分化,骄横强暴,争夺利益,淫乐昏

11、乱,彼此怀疑,中我计谋,上我圈套。我运用计谋算敌、胜敌,而敌人却不知道,没察觉,不了解我的真实意图。我取得了胜利,敌人却不知我之所以胜之略,这就是智谋可以产生财富,养育万民,辅佐君主以王天下的道理。姜太公的谋胜之略,实为智者之谋。三、全知敌情,以求全胜 姜太公深知,两军相抗,彼此交战,要想战胜敌人,夺取胜利,就必须做到知彼知己,而知己比知敌易,故要全面审知敌情,方能做到以全知而求全胜。姜太公指出,与敌人交战,必须全面了解敌人的各种情况:“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尤其是要将天、地、人的全部情况加以审知、全知,在这个基础上,定下决策,周密谋划,抓住战机,迅速出击,方能取胜。请看下面周文王

12、与姜太公的问对。“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武王曰:何以知之?太人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六韬虎韬垒虚)将帅统兵打仗,必须察知天、地、人的各种情况,并加以综合考量,再决定战与不战,如何战而取胜。同时要登高下望,观察敌人营垒的虚实。更要透过“敌诈”的伪装假像,审知敌人的真实意图。在全知、审知、深知

13、、真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急速出击,以少击众,必然胜利。察敌、知敌,不仅要从天、地、人等方面综合知敌情,而且还要从察知敌军士气、战陈治乱、军纪严弛、行动迟速等因素来预知、判断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的胜负。当武王问太公:“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时,回答是:“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败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三军齐整,陈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

14、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此大败之征也。”(六韬龙韬兵征)通过观察各种征候,预测交战双方力量强弱和战争胜利的方法,其主要表现是战斗意志、精神,“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其次是全面察知敌人的各种情况,判断敌人的“强征”、“弱征”、“大胜之征”、“大败之征”,全面认识敌人的各种征兆,再决定战与不战,如何战而胜之。这种战前的察敌观战,预见胜负的思想,是战争中的科学预见,无疑是可取的。姜太公明确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察之”,才能“知之”,只有“知之”

15、,才能“战之”,如此“战之”,方能“胜之”。因为“用兵之道”,其“大要”在于“知兵”、“由势”。所以说:“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易,失之者亡。”“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能治乱,不可以语变。”(六韬龙韬奇兵)我知敌之情,不使敌知我之情,就能“守则固”,“战则胜”,这便是知之胜,全知全胜的道理。四、抓住战机,智勇者胜 战争是敌我双方的智慧、勇力之争。两军相向,要想消灭、战胜敌人,保存、壮大自己,就要与敌人进行智力和勇力的竞赛,并胜过敌人。愚蠢的武夫不行,胆怯的懦夫也不行,只有智勇双全者,才是战争的胜利者。姜太公深知“战争攻伐”

16、之道、之理。并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失。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扰,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六韬龙韬军势)这

17、是说,善于指挥用兵作战的人,不用展开军队就能取得胜利,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无形之中取得胜利。最高明的智者不用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经过与敌人白刃相杀殊死搏斗而取得胜利的不是良将,战败之后而补救过失的不是智者,智慧与众人相同的人不是国师,技艺与众人相同的不是国工。军事行动最重要的是攻必克,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是保守机密,攻击敌人最重要的是出其不意,谋敌制胜最重要的是计不失误。这样就可以未战而先胜,收到事半功倍之利。姜太公进一步指出,善于指挥用兵作战的人,还能够做到,按兵不动,等待战机,不受干扰,伺机而动,看到取胜的时机,就要抓住战机,毫不犹豫,无所畏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疾风闪电,惊马奔驰,所向披靡,

18、打击敌人,战胜敌人,这才是机智的指挥者。如果犹豫不决,害怕狐疑,就会误失战机,招致失败。所以聪明的指挥者就要抓住战机而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旦决计就毫不犹豫,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姜太公肯定用兵之道在于集中统一,兵胜之术在于密察敌情,抓住战机,击其不意,取胜之道关键在于把握战机,利用态势。因此,要把握战机,运用机势,夺取胜利。姜太公说:“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成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六韬文韬兵道)“兵道”就是用兵之道,即用兵打仗、克敌制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在这篇兵道的问对中,姜太公

19、针对周武王之问,具体阐明了“用兵之道”,“兵胜之术”的内容、要旨,强调统一指挥,存亡转化,示形用机,乘势出击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如此用兵,变化多端,神妙莫测,无往不胜,这才是智者之胜。姜太公不仅重视“用兵之道”,而且强调“用兵之要”。他在回答武王的“用兵之要”之问时,列举了“十四变”,即十四种打击敌人的有利战机,使我必胜,致敌必败。这就是:“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无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六韬犬韬武锋)这十四可击的情况,是在审察、密察、明察敌人行动变化的基础上,从

20、其变化中见其可击之情、之时、之机,以使“敌人必败”。因为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有利战机转瞬即逝,所以捕捉、把握战机,适时、乘机打击敌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姜太公深明此理,深通此术,并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运用,牧野大战的胜利,就是明证。姜太公明确地认识到,要战胜敌人,既要斗智、智胜,又要斗勇、武胜。该出击时就出击,所以要讲究“必胜之道”。因为他深知“勇斗则生,不勇则死”的道理。所以说:“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21、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六韬虎韬必出)这说的是夜间深入敌国境内,突破敌人四面包围时,要在审知敌人空虚等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战法,奋勇战斗,勇敢杀敌,使敌人不能阻挡我军的突围。因此,必须“勇斗”。只有如此,方可胜利、得生。否则,失败、必死。姜太公所提倡的“勇力”、“勇斗”之“勇”,是审知敌人,了解自己,巧妙指挥的智者之勇,不是鲁莽、草率之勇。这勇如神兵天降、地出,使敌不知所措、所战。这种勇,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非智者不能为,是智勇双全之勇,故能攻取战胜。五、以少击众,以弱胜强 战争中,敌我双方实力相抗,一般说来,多者胜,少者败;强者胜,弱者

22、败;势均力敌时,智勇者胜,愚蠢者败。但这不是金科玉律的常规,亦不是不可改变的公式。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历代战争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者,史不绝书,举不胜举。姜太公极为注意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略战术,并为后世兵家提供了思想智慧和胜敌之术。姜太公论兵用兵,在战略上深谋用兵之道的同时,在战术上也重视兵胜之术,所以他十分注意运用战法的问题,而对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术,尤有精论。姜太公指出,敌我双方交战之前,就要“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而“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六韬龙韬兵征)就是说,通过观察、研究敌人的精神活动和行动上的表现,来审知、分析敌人的强弱、胜负的征兆,针对敌人的征兆,采取相应的战

23、术,做好强弱的转化工作,便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姜太公认为,应当根据森林、山地、江河、险阻等不同地形、地物,采取不同的战术、战法,抗击敌人,达到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取得胜利的目的。在六韬中的林战、突战、敌强、敌武、鸟云山兵、鸟云泽兵、少众、分险等篇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了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下所应采取的不同战法,旨在说明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法。从下面周武王与姜太公的问对中,就可以看出姜太公有关思想的主旨。“武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太

24、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出以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六韬豹韬敌强)“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六韬豹韬少众)对待比我强大之敌,要想“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就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战法,利用各种条件,有效地打击敌人,不可强攻,不能死守,攻守适宜,有利则战。同时要争取大国、邻国的帮助、支援,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击众而胜众,以弱击强而胜强,从而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姜太公的这些战术、战法,蕴涵着深

25、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光辉的智者灼见,故为后世兵家所继承和发展。六、施行诡诈,以奇制胜 战争是敌我双方活的实力对抗、较量。由于战争所独具的特殊性,即对抗性、诡诈性、多端性、多变性、无常性,所以交战双方常常以诈用兵,制造假象,欺骗对方,诱敌上当,取得胜利。这便增加了军事认识的复杂性、曲折性、多面性。这就要求战争的指挥者,既需要以人们的正常的认识秩序、规律去认识、决策、指挥战争,又需要人们以超常乃至于反常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思考、驾驭战争,更需要透过敌人活动的现象,敌人制造的假像识破敌人的意图,并设计、制造假像欺骗、迷惑敌人,诱敌上当,中我圈套,为我所败,这便是兵的诡诈性所在。中国历代兵书战策、兵家兵略。

26、都强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兵不厌诈”,“出奇制胜”等,究其实,都渊源于、发端于姜太公的军事谋略、韬略、战术思想。姜太公认为,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兵卒之动,必有奇正、分合之变。要想克敌制胜,而不被敌所制所胜,就要施奇谋,用奇计,以奇胜。而奇谋、奇计、奇胜,来源于人的无穷智慧,有了高超的智慧,运用奇谋、奇计,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奇胜。姜太公说:“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

27、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失。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六韬龙韬军势)战争的态势随着敌人行动的变化而变化,两军对垒,彼此较量,运用奇正的战术、战法,来源于指挥者的智慧、谋略,智慧、谋略无穷,奇正的战术、战法也随之无穷了。为此,必须保守军事机密,做到我知敌,而敌不知我,并施用诡计、奇计,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示弱骗敌,变化无常,出奇制胜。姜太公在六韬龙韬奇兵篇中,专门论述了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问题,并在六韬的其它有关篇章中,从各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施诡计,用奇谋,出奇兵,欺迷敌,以胜敌的战略、战术。具体说来,有如下诸

28、端。第一、制造假像,声东击西。这就是“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六韬文韬兵道)制造种种假象,隐蔽真实意图,欺骗敌人,迷惑敌人,引诱敌人,欲其西,袭其东,这是用兵之道中诡诈胜敌之一法。第二、击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就是“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六韬文韬兵道)“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距,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阵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

29、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六韬虎韬临境)战胜敌人的办法是:密察敌人的各种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往来不止,不断挑战,时时骚扰,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使敌人不知所措,不知所守,不知所攻,不知所备,我军击之,敌人必败。第三、作

30、好准备,疾战突战。这就是:“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六韬豹韬突战)这是说,对待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突然侵略的敌人,要乘其全军未到之机,作好战争准备,各类兵

31、卒进入战斗状态。当敌军来临时,使我轻装部队与敌交战而佯装败退而走,引诱敌人,令我守城部队采取各种办法作好准备,使敌人误以为我主力守城,而迫近城下,这时我突然出动伏兵,袭击敌人,发动疾战,击其内外。同时,急令三军,疾击其前后、左右,使敌将惊骇,敌卒大乱,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敌人虽众,必然败逃,这就是“三军疾战,敌人必败”的战法。第四、妄张诈诱,荧惑敌将。兵为诡道,兵以诈立,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面对强大的敌人,狡猾的敌将,不能与其死打硬拼,而要虚张声势,诈骗敌人,扰乱敌人,令其上当,误失战机,我则适时出击,制敌取胜。姜太公说:“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前行未渡

32、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六韬豹韬少众)运用虚张声势,引诱诈骗敌人的手段,迷惑敌军的将帅,诱使敌人迂回绕道,令其必定经过深草地带;引诱敌人误行远路,延误时间,令其日暮之时与我会战。乘敌人前行部队未及过河,后续部队未及宿营,发动我伏兵,迅速打击敌人的左右,命令车骑扰乱敌人的前后,这样妄张诈诱,欺骗敌将,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第五,施行诈术,瓦解敌军。姜太公指出,为了有效地欺骗敌人,瓦解敌军,就要在军队的组织建制中,设立专人司行诡诈之术。如六韬龙韬王翼篇,在论述军队统帅部的组织和职能时,就明确规定设“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设专人主管军中的旗鼓,统一视听的信号;制造假符节,发布假号令,暗中忽来忽往,神出鬼没,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我则出神入化。设“权士三人,主行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