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7.02KB ,
资源ID:94990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990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回忆《逸经》与《逸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回忆《逸经》与《逸文》.docx

1、回忆逸经与逸文回忆逸经与逸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正如古人说的“人心之同,如其面焉”,但总起来看,不过两个阶段,一是向前看,展望未来,这是青年人、中年人的追求。一是回头看,怀念过去,这是七八十岁老年人的心态。宋人文莹湘山野录引孙冕的诗“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是说七十岁被强迫退休,不要失望悲观,找一个幽雅的地方去安度晚年,这是豁达开明的想法。老人面对现实,花花世界,风光场合,已无力参加,正与鬼为邻,一步一步走向阴山,据封建迷信时代所绘的阴阳界、指路碑,再进一步,便是另一世界,登上望乡台,俯视家园,无限悲哀,到孟婆庄喝一碗迷魂汤,则又进入朦胧洪荒境域,

2、前事尽忘,一无所知矣。 现在的老人非常幸福,吃着皇粮,悠闲自在,自己也知道保健娱乐,虽然开心,究竟不免暮年寂寞,于是总是回味过去,只有过去,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平生经历,虽然有许多艰难困苦,但都已经熬过来,虽然遭遇浩劫,却依然健在,回顾过去,深感自慰。 我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生平师友很多,过去很想写一个新儒林外史,考虑之后,未敢动笔,问题是关于写法上的事,如正襟危坐,谈经论道,则诸人已有传记,不必重述,如从侧面描写,写得活泼一点,又恐怕疏忽大意,写走了笔,触犯忌讳,致干未便,说不定还会惹出麻烦,还是谨慎从事为是。现在我要写的,是我过去的伙伴简又文。 简又文广东新会人,字驭繁,号大华烈士,美国留学

3、,三十年代初期,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是近代研究太平天国史最有成就者,著有太平天国全史、太平天国典制通考各三厚册,由美国哈佛燕京社、亚洲协会,及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赞助和私人捐款,于一九六二年在香港出版,为近代史研究中的大著作。 一九三一年我在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研究太平天国史,有时写些小文在报刊上发表。北平晨报副刊辟一专栏约我写稿,专栏曰“洪杨卮谈”,专谈太平天国史事,至一九三二年夏,约写了一百多篇,引起文坛注意,北京图书馆编的国学论文索引把它收入第五编内。就在这时,简又文在燕大正从宗教的角度研究太平天国与耶酥教的关系,写文章陆续在京报和语丝上发表,他写的太平天国文学之鳞爪,太平天国福字碑记

4、,都具有学术上的价值。就在此时,胡适之先生我和他见面。胡先生说,你们都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应该互相补益。又说简在海淀燕京大学(即今北大),只有班车,交通不便,进城后暂住东单新开路,让我前去找他。经通信约定,我们在他的住所见面。原来他是从外国人记录方面研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外国传教士所作的日记、汇报等,颇有些珍贵史料,因为太平天国把外国人称为洋兄弟,对其于太平区域出入,比较宽大,所以外国人对于太平天国内部情况的记录比较早,比较多,他搜集了许多原书和图片。我是根据官方奏报、谕旨及私人日记、信函、逃难记等,又得到北大教授故宫文献馆馆长沈兼士的许可,到故宫查找清军机处的档案和清军获太平军的文件等

5、。总起来说,他偏于洋文方面,我偏于中文方面。我们晤谈数次,彼此觉得对方所知所藏,都是自己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颇有相见恨晚之慨。简又文提出,我们虽然常写文章,研究“太平”,总是为人作嫁,范围狭小,许多不便,不如办个杂志,公开搜求太平史料,我们亦可自由发挥,问我意下如何。我漫应之曰,这当然好。后来他又几次提到我们自己办杂志的事,我仍漫应之,我始终认为这是空谈幻想,是高兴时“过屠门而大嚼”的妄念。因为办杂志,需要资金、地址、组织作家队伍,人力物力,都是实际问题,岂穷秀才们所能办。说了以后,我并没有往心里去,后来简又文也不通信,也未进城,这个人消失了。我以为他离开燕大到别的学校去了。 大概过了两年

6、多,他忽然来找我,这次他不住在东单,住在北京饭店,显然阔起来了。我问他这几年不见面,到那儿去了,他说,他本在燕京大学教书好好的,经人介绍,冯玉祥聘他去。其时冯玉祥自称基督将军,知简是牧师,请他到西北军中去传道。给他的名义,是西北军政治部主任。现在他是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家住在上海,有事到南京去开会。后来据他说,冯玉祥的军规很严,禁止抽烟、不许留发,生活非常艰苦。他受不了,因此辞去军职。时孙科任立法院长,因广东同乡的关系,他做了立法委员。这次见面,他又提到办刊物的事,似乎有点具体,希望和我合作,实现我们的意愿。但是我的看法,依然未变,认为办杂志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一九三四年冬天,简又文从上海来信,

7、称创办杂志的事已筹备就绪,希望我赶紧去上海商量杂志内容及开张等事宜,并说由他任杂志社社长,我任主编,恳切希望合作。并嘱在北京接洽名家,组织作者队伍,反复重申这是我们实现夙愿的机会。又说正在为我物色住房云云。我接信后,一方面高兴:这确实是我们过去所希冀的,不意空谈竟成事实。但同时又使我大大为难,因为我自一九三一年起,即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至此已三、四年,对于学校课程,基本顺利,对于学术界,亦逐渐熟悉,在北京已安居乐业。现在忽然要离职去沪,另起炉灶,困难太多太大,南方生活环境,是否适应,亦颇顾虑,思考再三,为了学术上的追求,对朋友言而有信,读书人讲究重然诺,于是毅然离京赴沪,老实说这是

8、年轻人不怕牺牲的勇气,就我个人说,是改变生活的一件大事。 到了上海,简又文表示欢迎欣慰。我住在金神甫路租的小屋,雇一娘姨烧饭,后来迁至拉都路。简又文住在大西路,是当时的高级住宅区。我们详细研究了杂志的目的、性质、名称、内容等,决定杂志的宗旨、作风,是求实,重人重文。内容注重文史。我们认为文,不仅是文学而是文化,范围广阔,包括典籍、学术、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史则包括考古、逸闻、野乘、掌故、历史考证、幽默故事等,总的宗旨,在高尚雅洁而趣味浓厚,文字深入浅出,务期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不尚清谈,不发空论。杂志定名为逸经,取辞海说,“汉时,经书之出自屋壁,未置博士肄习者,称逸经”。定为文史半月刊,

9、经过与各方联系征稿,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五日出创刊特大号,定价一角,销行国内外,约两万余份,美国国会图书馆长期订购。计算起来,不为牟利,也不亏本。 我们邀约的作者,在当时多属第一流,北京的有周作人、俞平伯、老舍、谢刚主、瞿兑之、谭其骧、王重民、徐凌霄、徐一士等。南方有柳亚子、林语堂、郁达夫、胡怀琛、冯自由、刘成禺、温源宁、许钦文、赵景深、陈子展、谢冰莹等。逸经的内容,主要是搜集太平天国史料,这是简又文和我办杂志的共同目的,确实也征求到了许多极珍贵的文献,如王重民在英法所影印抄录的太平天日、资政新编、钦定军次实录,都是国内未发现的太平天国本身典籍。李鄂楼所藏的忠王李秀成墨迹,江西胡友棠收藏的干王洪

10、仁 亲笔供词、幼天王、恤王、昭王的原供及萧一山的李秀成致赖文光谆谕并跋、张峻松石达开黔西遗诗之发现,均系原始资料,为向来所未见者。 我和简又文曾到嘉兴去查看太平天国听王陈炳文驻守嘉兴时的王府,即清朝的知府衙门。我们拓回了荣王廖发受守嘉兴的炮台碑,共两件(我拓的一份,裱成立幅。后因开近代文物展览,将此二轴碑片捐献给革命博物馆,给了我四十元保管费)。后来简又文写成浙江文献展览馆的嘉兴文献,刊于逸经。以上这些,可说是逸经的特色。 其次便是关于人物传记和随笔,有燕大赵紫宸写的当代教育家吴雷川先生,有北大英文系主任,后任立法委员温源宁撰写、由倪受民译的胡适之传、周作人传、徐志摩传,二爻译的林语堂自传等。

11、有徐一士写的荣禄与袁世凯,王芸生(署名草人)写的袁世凯与甲午之役。徐一士还写有谈段棋瑞、谈徐树铮、谈散原老人。徐彬彬写的凌霄汉阁随笔、谈谈状元,谭其骧写的从董鄂妃谈到张宸。值得注意的,有冯玉祥写的近代第一廉吏王铁珊先生及署名壁树(喻大树将军之意)的国民军首都革命纪实,这是冯氏生平最重要的事件,故他不愿署真名。还有瞿兑之的读史零拾。以上这些传记性的文章,都是有内容有价值的著作。 逸经有两篇长稿,一是老国民党员冯自由写的革命逸史,一是老作家刘成禺写的洪宪纪事诗本事注,深受读者欢迎,后来都印成专集。 关于散文、杂记的文章,真是名作如林,有周作人的日本杂事诗,俞平伯的癸酉南归日记、丙子新正二律诗,林语

12、堂的与又文先生论逸经、中国人与英国人,郁达夫的饮食男女在福州,老舍的像片,许钦文的淫妻、咫尺天涯,冯沅君的裹足,谢冰莹的夜间行军、世界变了等等。 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鲁迅先生病逝,逸经同人送去挽联,另有许钦文写的同鲁迅先生最后的晤谈,姚萃农的痛悼鲁迅先生,杨霁云的琐记鲁迅等。其他还有些零星记录,纪念此一代大师。 关于简又文,在旧社会的习惯,与学术界朋友接触,只谈学问,不及其私,这是礼貌问题。及至我和简又文共编逸经,朝夕相对,对于他才有一些认识。他的住宅名为斑园,我问他有何取义,他说,他的名字中有一文字,他的夫人名玉仙,所以用斑字名园,表示共同生活。我问他称大华烈士之意自来壮烈牺牲者,誉为烈士,岂

13、有生人而自称烈士者。他说曹操的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见生人亦可称烈士。至于大华烈士,系俄语同志之义。我认为他是一位潜心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学者,著作等身,成绩辉煌。他不是政客,但在政界文坛,非常活跃,与立法院长孙科、军委会冯玉祥的关系很深。他不是资本家,但是南洋烟草公司的同族本家,所以以他的这些条件和背景,办个杂志是很容易的。 我在上海住了一年多,一切都比较顺利,惟对于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总觉得不太适应,总是恋恋于根据地北京,至一九三六年底,编辑逸经二十一期后,我即辞去逸经主编职务,由陆丹林接替,我仍不断给逸经写稿。其时老友萧一山接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长,要增聘四位教授,

14、这四位教授是范文澜、杨宗瀚(伯屏),还有一位姓余的和我,因此我便离开上海到了开封汴梁城。 在上海也有一些生活方面的琐事,值得回忆,我住在拉都路,门口便是22路公共汽车,直达徐家汇天主堂,经朋友设法,得到马相伯老人的同意,我可以到藏书楼去看书,去了多次,所见全是宋元善本,曾写下读书记笔录一小册,后来屡次播迁,此册遗失,真可惜也。 上海城隍庙的小笼汤包,称为美食,物美价廉,我常去小饮。其特色旧货摊的货物,非常丰富,我常去游览,曾购得古钱币及石砚古玩等,无事在曲栏展望,增人雅兴。 有一次斑园的座上客和我,要求简又文请吃龙虎斗,据说这是广东名菜,大补。简又文有点为难,因为龙虎斗所用的猫与蛇,并不是普通

15、品种,价值比较贵,结果简又文还是命他的厨师作了一盆龙虎斗,但是很遗憾,我们看着都不敢吃,觉得很惭愧,深感不安。简又文无奈,只好奋勇大吃特吃,满头大汗,简又文很有修养,没说一句后悔、抱怨的话。 北京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被北平市长袁良驱逐出境,到了上海,在恩派亚剧场演出,更红极一时,我每天从那里经过,曾去看她演的马寡妇开店、珍珠衫等,都是她的拿手好戏,见国民党大员孔祥熙及其友人戴着大墨镜坐在包厢里。当时的上海,实南京的别室,简又文、冯自由均居沪,只开会时才去南京。 一年之后,芦沟桥事变起,抗战军兴,逸经出至三十五期,简又文移居香港九龙,与林语堂办的宇宙风合并,取名大风,在香港出版。我在北平曾接到大

16、风第一期,以后即无消息矣。 由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转眼之间,四十年过去了,有人给我一份材料,是台湾刊物传记文学,上面有简又文的文章,还提到逸经和我,没提到萧一山。时萧正任台湾博物馆馆长。文化革命期间,文物局长王冶秋找我,说有人介绍简又文收藏的太平天国文献文物及名人字画,想出售于国内,索价五十万元,问我如何。我说简又文想把他的收藏送还国内,这是爱国思想的表现,应该接收。后来未见到王冶秋,此事便作罢论。再后听文化界人士称,简又文这批文物,已售与美国某大学博物馆,闻之不胜惘然。大约在一九八年以后不久,我在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与荣孟源闲谈,荣说简又文想回大陆工作,所索报酬,当局未允,以致搁置,我和荣深为

17、慨叹,认为学人回归,乃大好事,何必斤斤计较,非按常规不可。又不久闻简又文在九龙逝世。逸经的故事至此全部结束。 回头来再说逸文,一九四五年春夏之交,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前夕,国人欢欣鼓舞,重睹 平,不禁想起杜工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激动心情,古今相同。当时学术界的人士,文坛上的朋友,久屈思伸,静极思动,大家共同的想法,就是办一刊物,舒展情怀。群策群力,众擎易举,推我主持编务,命名逸文,盖欲继逸经之后。相距十年,就我个人来说,亦一里程碑,不可不记也。 逸文系文史月刊,作者大半系过去逸经旧人。有周作

18、人、徐凌霄、徐一士、傅芸子、傅惜华、谢刚主、崇焕卿、刘厚滋等,内容翔实,不逊逸经。第一期创刊号的文章,有知堂的关于送灶,文章颇长,内容精审,引证古今民间传说,在知堂的文章中,尚属少见。署“民国三十四年一月十八日”,盖筹办时所约稿。徐凌霄的谈于晦若与宪政,于晦若即于式枚,此文评述清末政局中人事关系的遗闻。傅芸子的东瀛鉴古录,傅惜华的西调与小曲,刘厚滋的秦代刻石风尚来源之推测,厚滋系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嫡孙,继承家学,专究考古,享名于时。崇焕卿写有清代八大家王府沿革琐记。崇氏满族,汉名刘振卿,熟悉清宫掌故,大公报辟专栏刊其长稿,约稿时欲为我写慈禧秘史,此题,足称专著,因世人所不详又难于考证也。我写的

19、洪杨遗事,仍系平日论史笔录。一庵的读论语忆姚颖,则是一篇极有意致的文字。姚颖系三十年代后期著名女作家,作品京话风靡一时,读者多不知其究竟,我特请一庵根据文坛往事加以评述。一庵文云:“民国二十一年林语堂创办论语于上海,提倡幽默文学,一举成名,由此幽默大师的徽号,传遍中外。按林氏重在技艺,四五年间,造就不少知名当世之人物,女作家姚颖,便是其中的一位。凡读过她描写南京新官场现形记京话的,一定感到她是个风流不羁滑稽突梯的人,不然,她怎能写出尖酸刻毒,嬉笑怒骂的文章来。诚然,当时颇有一部分官僚政客,甚至于政府当局,被她笔下捉弄,调侃得哭笑不得,难怪乎京话刊布,竟万人争诵。待论语二周年纪念,将其芳影刊出,

20、附有娟秀签名照片,玉立亭亭,颇觉幽娴文雅,爱好其文笔者,睹此殊可一饱眼福也。按女士系江苏奔牛人,毕业于中央大学后,与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兼社会局长王漱芳结婚,其所作京话取材,大都由于婚后交际所得随感之反映,取材自属便利也。闻友人言,林氏办论语以来,写各地通讯文章,运笔犀利、刻画入微,而讽刺酸刻者,除姚颖外,无与伦比,是故林语堂叹为惟一的杰出人才。”一庵的这篇文章,对姚颖有恭维也有微词。 当时上海画家汪子美,画一漫画新八仙过海图,画中人物是:蓝采和俞平伯,张果老周作人,李铁拐舒舍予,韩湘子郁达夫,汉钟离丰子恺,曹国舅大华烈士,何仙姑姚颖,吕洞宾林语堂。这幅画简又文以二十元购得,刊于逸经,我写新旧八仙

21、考附之。文中写道:“林语堂氏提倡幽默,创办论语,世人以在论语上经常发表文字之台柱人物拟为八仙,林氏亦承认不讳。如林办宇宙风第一期,林跋姚颖文云,本日发稿,如群仙齐集将渡海,独何仙姑未到,不禁怅然,适邮至,稿翩然至。语堂重视姚文,文未到时,盼望极殷,文到后欣喜之至,情态如见。”按姚颖事知者不多,一庵详述之,足存文坛软闻,其人若在,当亦八十老妪矣。 第二期是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出版,文章有徐一士的和漏与乡味,挹彭的郑苏戡海藏楼诗,谢刚主的明代短篇小说,傅惜华的太真故事之子弟书,朱炳荪的纪冰心先生。朱氏是与冰心同时在“燕园”的人,他说“冰心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一些文学界的朋友,开会欢迎,座间谈笑风生,有位

22、朋友指着墙上的会场标语欢迎冰心说对过铺子窗户上的广告,正好是这个对联。大家向对面望去,原来是理发馆玻璃窗上写的奉送电脸。奉送电脸与欢迎冰心,从文字表面看,确是不移的对联。”朱氏又说:“冰心的为人,正如她的文章,冲淡而悠久,清心而深远,与人保持距离而不失友情。”简要概括,所论极是。这一期我写了两篇稿,一是署名五知的乱世文物,一是署名荛公的何克之先生侧影。何克之名其巩,是我的朋友,安徽桐城人。桐城派的古文,是古典文体一个流派。克之直接受古文家马通伯(其昶)的薰陶,文宗桐城,字学苏黄,是冯玉祥西北军的重要人物,辅佐冯氏建军。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自广东北上,毅然入都者,即由西北军系维护之力,十年与冯旅行欧

23、洲,民国十七年出任首次北平特别市市长,二十二年宋哲元守北平时代,任代理委员长,二十五年后任中国大学校长,即隐居不出。我曾往访他多次,居室中自书“春归堂”匾额,取陆放翁诗句“天地无私春又归”。书斋中悬着桐城派大家姚惜抱书的立轴,另有谭延 写的对联“嘉谟定国传青史,珥笔西行接翠微”。指其赴苏之行。他说,曾代表冯玉祥到苏俄联系,曾见到早期苏共领导人托洛斯基等。他又说最早的苏共领导人,还穿着补钉衣服,其艰苦可见。又说治国之道,首在政策,实际上是一技术问题云云。其胸襟阔大,乃一实干的政治家。所办的中国大学掩护培养了许多人士,友人荣孟源即是中国大学的学生。 逸文除文章外,还辟文史鳞爪栏,披露文化界动态的小

24、消息。如: 国文学家马裕藻,近患半身不遂症,于四月底逝世,享年五十九岁,按马氏字幼渔,浙江鄞县人,一八八七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国学门研究所导师。创造社员龚持平于四月十九日在南京逝世,按龚氏生于光绪三十三年,早年加入创造社,与郭沫若等作文学。著有黎明、结晶等书。 前上海古今半月刊社长朱朴之,携眷来京小住,与周作人、翟兑之等聚首畅谈。 周作人近著散文集如梦记在印刷中,不日出版。 张绍昌在北平办中国学报、日本研究、读书青年三大杂志。 冯和仪(苏青)在上海主编天地月刊,所著结婚十年,在北京翻印者,有九、十两种版本,闻在南北各地翻印者,共有三十多种版本。 张爱玲女士之流言

25、,翻印再版已出书,闻传奇亦在翻印中。 柳雨生在上海主编的风雨谈,已出版。 华北作家协会赵荫棠所著的影已出版。 逸文第三期的文章,有十堂的关于东郭,傅芸子的老友一士,傅惜华的屠赤水的戏曲作品,谢刚主的怅惘,苏青的散文,张爱玲的小说等。最值得纪念也应该一提的,是十堂的关于东郭,这篇文章写得很长,很充实。可注意的有三:一是署名,二是题目,三是写的时间。周氏的文章向署本名及知堂,其他如苦雨斋、苦茶庵等室名,则不大用。此稿署名十堂,系晚年所用,十堂者,佛家敬礼合十也。过去他写的五十自寿诗,有“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着袈裟”,知堂经常光头,从不戴帽,故云。他给我写的扇面,亦署十堂。此文主旨,是评述明朝马

26、中锡写的中山狼传,记东郭先生遇狼的故事,记一只恶狼,东郭先生救了它,它反而要吃东郭,以怨报德。世人便以中山狼的名字,比喻社会中忘恩负义的人。相传知堂的门人某,后来反对他老师,知堂深恶痛绝,常以狼来喻其事。一九四四年六月,他写了一篇遇狼的故事,载入苦口甘口集中,一年之后又写此文关于东郭。文字虽然蕴蓄,但可看出他对其人其事,耿耿于怀。此文写的时间,署“民国三十四年乙酉端午节后十日于北平”即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四日。是年九月抗战胜利,北大开学,知堂曾去讲课三次,十月六日便以汉奸罪被捕,二十六日解往南京,关入老虎桥监狱。次年十月十六日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褫夺公民权十年。解放后保释出狱,到上海,住在横滨桥

27、尤家亭子间,一九五年回到北京八道湾旧宅。废名、江绍源等曾去看视。由出版总署署长叶圣陶等安排,命在北京作翻译工作。开始为上海亦报写文,署名“十山”。时间不短,数量亦多。又在南洋商报连续刊载知堂回想录,由曹聚仁联系将出专集,一九六五年九月给曹聚仁信,对于回想录在海外发行事宜,托曹全权代表处理一切。一九六四年前后,他给友人来往信函,常用两个图章,一为“周作人八十所书”,一为“寿则多辱”。于一九六六年底逝世。其回想录则于一九八年在香港三育图书公司出版。 逸文出版后,第一期售价二十元,第二期售价五十元,销路还不错,惟物价飞涨,纸张奇缺,第三期集稿后,未能付印,于是暂停。总观两次编辑杂志,抗战开始,逸经结束;抗战胜利,逸文问世。前后相距十年,时局变易,人事沧桑。及今视之,又半个世纪矣。往事如烟,每一回想其间经历,真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有人说人生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在有生之年为了想奉献一点什么,想遗留一点什么,今后可能还要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