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3.17KB ,
资源ID:94380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4380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四文言虚词用法.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四文言虚词用法.docx

1、专题四文言虚词用法【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题四】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推断【复习目标】1、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8个);2、掌握文言虚词推断的方法,准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课时安排】四节课【复习过程】一、文言虚词高考动向:综观历年来湖南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往往会把考生在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与考场上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句子中,有4个来自原文,其余4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2012年,湖南高考在文言虚词这个考点上应该变化不大,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题型稳定。一是继续设置一个客观性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文意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二是继续在文言翻译题

2、中考查。2、重点不变。一是考查范围不变,继续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对象。二是继续以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考查,每一组选项中有一个来自选段,一个来自教材。三是继续关注词性,湖南的试题在容易混淆的介词与连词方面的关注度比较高,我们一定要将那些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的虚词(如“与”“因”等)仔细区分一下。二、文言虚词复习要求准确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虚词推断指津 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极高,用法十分灵活,意义也随之多变。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虚词用法

3、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所以要确定虚词的具体意义与用法,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并要牢固识记一些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来形成知识体系,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以供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语法推断 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与其他词组合的关系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例: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4、庄子秋水)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解析:句中,主语陈涉承前省,他停下耕种走到田垄上。“垄上”是“之”的宾语,显然“之”为动词(实词),意为“去”“往”。句中,“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句中,“秦之成阳”为偏正结构,“成阳”是中心词,“秦”是限制词,“之”显然为结构助词“的”。句中,“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2、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从一个

5、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解析:句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都是表修饰嚣连词。句中,“以”和“用”为互文见义,都是“重用”之意,是动词(实词)。句中,由对称结构可推知,“见”意即“被;句中,“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3、句位推断 有一些虚词,处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我如果注意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一定

6、能找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如“也”,在句末时一般是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时,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中表停顿)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末表判断语气)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句末表疑问语气) 再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用在句中且用在代词名词之前是介词(相当于“于”)。例: 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句末表疑问语气)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句末表测度语气)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

7、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介词,相当于“于”) 由上面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如果要区分句末语气词的不同功能,我们只要看看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就知道这个句末语气词是表什么语气了。 4、语境推断 上面所讲的三种推断方法当然都离不开语境,这里所讲的“语境”主要是指虚词所在句子的上下文。有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仅仅根据所在句子的意义就可以判定,但也有些虚词,我们必须联系这个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才能确定。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8、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璧的重要以及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连词,表条件。2012年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全程训练第一组1而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何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大王来何操?(

9、鸿门宴)()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延伫乎吾将反(离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项王乃复引兵而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

10、之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5其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6且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11、)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7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8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9为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慎勿为妇死(孔雀

12、东南飞)()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第二组10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11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遣将

13、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毋从俱死也(鸿门宴)()12以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余以乾隆三十

14、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13因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国语晋语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14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15、)()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15与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16则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7者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1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8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宋何罪之有?(公输)()第一组自我校对1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

17、如”;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2通“呵”,“喝问”;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副词,表程度深,“多么”。3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吧”;语气助词,表示句中停顿;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4副词,表承接,“才”;副词,表转折,“竟、却”;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副词,表肯定,相当于“就是”“原来是”;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5语气副词,

18、表婉商语气,“还是”;语气助词,无意义;语气副词,表揣度;副词,“岂,难道”;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代词,表第三人称,“他”;副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6副词,姑且;副词,暂且;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连词,表让步,“尚且”。7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们这些人”;动词,“似、好像”;代词,“这样”;做定语,表领属,“你的”;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19、”“的样子”。8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量词,多用来计算建筑物;助词,和前面的“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靠他来、用来”。9介词,可译为“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介词,被;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第二组自我校对10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疑问代词,

20、“哪里”“怎么”;兼词,于彼,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代词,相当于“之”;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代词,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11助词,表判断和肯定;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原因;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陈述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1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介词,因;介词,表示动作、

21、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介词,表示“在时候”。13连词,于是,就;趁机;介词,依,随着;介词,凭借;介词,经由、通过;连词,因而;介词,依照、根据;副词,便、就。14介词,“从”;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15介词,和、同;连词,和、同;介词,替、为;等待;

2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动词,亲附,亲近;动词,给予。16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示出乎意外,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17代词,用于否定词后,表示“的话”;代词,用于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助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候”;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18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代词,“事理、道理”;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相当于“的”;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