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2.23KB ,
资源ID:92720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2720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基本治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基本治则.docx

1、中医基本治则中医基本治则(一)早治防变早治防变,是指在既病之后,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截断疾病的传变,扭转病势 ,以防止其深入传变或恶化。早治防变,既是基本治则,又是治未病观念的具体体现。1早期诊治大多数疾病都有由轻浅到重笃,从较单纯到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疾病的初期阶段,一般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气抗邪、抗损伤和康复能力均较强,疾病易于治疗、康复;若疾病发展到后期,则对机体损害程度较重,不仅不易治疗,恢复健康缓慢,甚至会丧失治疗时机而留下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疾病的早日痊愈就至关重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

2、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即强调对于外感病,要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以驱邪外出而治愈疾病。不仅外感病如此,对于内伤杂病,包括许多棘手重病、难病,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中风病,若能防治于眩晕、手指麻木等先兆症状出现之际,则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做到早期诊治,一方面要求医者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征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认真观察 ,善于发现病变苗头;另一方面,还需普及医学知识,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和完善的保健体制,促使患者及早就医。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

3、增,以贻无穷之害。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2截断病传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患病后,疾病常会发生传变,而且多数情况下会使病证趋于深重复杂。因此,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以截断病传,扶助正气,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扭转病势,迅速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1)祛邪截断:清吴师机说:“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祛邪截断,即指采用果断措施和有特殊功效的方药,直捣病所,迅速祛除病原,

4、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若不能迅速祛除病因 ,也要断然救危截变,防止病邪深入,尽可能遏制疾病恶化。如针对温病,应根据其传变规律及特点,做到“客邪贵乎早逐”(明吴又可温疫论),疫症不待大便秘结,早期即用大黄攻下,所谓“温邪以祛邪为急,逐邪不拘急粪”。清余师愚疫疹一得提出疫疹无论轻重,有无恶寒,皆以清瘟败毒饮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重用石膏清泄阳明淫热。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强调清泄截断之作用也说:“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断无再发汗之理。”现代温病学家则将卫气营血辨证和截断病原、辨病用药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温病治疗中早用苦寒攻下,重用清热解毒,及时凉血化瘀,迅速去

5、除病因,救危截传,扭转病势。这种“先证而治”,是在征象尚未表露时,预先使用下一阶段的药物,遏止病情的发展,而收祛邪退热,保阴生津之效,对于传变迅速的温病,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在伤寒六经病证的治疗中,张仲景亦常用截传之法,如伤寒论第 8条言:“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经者,针足阳明,令经不传则愈。”此即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 。”又如伤寒论第 103 条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在太阳欲传少阳,仅有征兆时,就采用小柴胡汤治疗,力争将疾病的传变消除在萌芽状态。(2)扶正截断: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

6、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即根据五行生克的病传规律,肝有病,其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乘脾,所以在肝病未乘脾时,先安其脾土,可以预防肝病传脾 ,达到阻止病情发展变化的目的。又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邪灼伤胃津后必劫烁肾液,主张在甘寒益胃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并提出治疗疾病,“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否则正虚一分,邪陷一分。由此可见,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扶助正气,也是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综上所述,截断病传的法则,是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7、,从病因病机角度对治疗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融合防治理论的主动性治疗模式。这种发于机先的超前治疗,弥补了宏观表象认识落后于实质病理变化所造成的缺陷,也是对辨证论治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在应用截断病传的治则时,应注意明辨病种、病势、病理及患者体质差异等,掌握病情变化规律,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及补泻之力度,切忌以病代证,反致诛伐无辜,呆滞留邪,遗生后患。诚如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劫剂论所言:“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气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邪气内陷,一时似乎有效,乃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二)正治反治正治与反治,是就病证的本质与表象关系不同而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治病求本和知常达变等治疗观的具体贯彻。1

8、正治正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着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适用于病情单纯,表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故亦称之为“逆治”。正治法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均属于正治之列。常用的正治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以温热药治疗寒证。如采用辛温解表的方药治疗表寒证,使用辛热温里散寒的方药治疗里寒证等。(2)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

9、进行治疗,即以寒凉药治疗热证。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的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或泄热的方药等。(3)虚则补之:虚损的病证表现为虚象,用补益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补益药治疗虚证。如阳气虚衰用温阳益气的方药,阴血不足用滋阴养血的方药等。(4)实则泻之:邪实的病证表现为实象,用攻邪泻实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祛邪法治疗实证。如采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治疗食滞,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消除瘀血,采用祛痰除湿的方药化解痰湿等。2反治反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种治则,适用于病情复杂、表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从者反治。”故亦称之为“从治”。正由于表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顺从病

10、证的表象则逆其本质,故反治亦是治病求本精神的贯彻运用,其中又包含着知常达变的观念。常用的反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热因热用: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其表象为热的病证。张仲景伤寒论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病证以阴寒内盛为本,由于阴盛格阳,而见“面色赤”、“身反不恶寒”等假热之象,治疗用温热的通脉四逆汤顺从表热之象而逆其阴寒之本。又如气虚发热之证,因脾胃阳气虚损,水谷精气当升不升,反下流于下焦,化为阴火,阴火上扰而发热,治用甘温之补中益气汤,升发脾阳,升举下陷精气,即甘温除热法,亦属热因热用之例。(2)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

11、药物治疗表象为寒的病证。此法适用于里热极盛,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外有若干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阳热内盛,热邪深伏于里,常表现出壮热、恶热、烦渴饮冷、溲赤脉数等里热征象;同时,由于里热盛极,阻遏阳气不能外达,而见手足逆冷、脉沉等假寒之象。治疗须用寒凉之药清其内热以治本,则假寒之象自可愈。(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亦称之为“以补开塞”。适用于脏腑气血阴阳不足,功能低下所致的闭塞不通之证。如精气不足,冲任亏损的闭经,治当填补下元,滋养肝肾,养血益气以调其经。大便虚秘,因于血虚者宜养血润燥 ;因于气虚传导无力者当益气健脾;阳虚便秘治以温阳;津亏便秘治宜养津补

12、阴,增水行舟。又如小便不利,或因于肺气不足,通调无权;或因于中气下陷,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或由于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膀胱气化无权;治疗当分别予以补益肺气,复其通调水道之权;或补益中气,使脾气升运,浊阴自降;或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凡此数种,均属塞因塞用之例 。(4)通因通用:指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性病证,亦称之为“以通治通”。适用于实邪内阻所致的通泻之证。如燥热内结,泄利粪水的“热结旁流”证,急用承气汤类方攻下燥实。伤寒论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宿食内停,阻滞肠胃,致腹痛、肠鸣、泄泻,泻下物臭如腐卵,治以消食导滞攻下,荡涤积滞;瘀血所

13、致崩漏,夹有血块,腹痛拒按,或产后瘀血内阻,恶露不尽,治宜活血化瘀;湿热蕴结膀胱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淋证,治以清热利湿通淋。另如湿热蕴结大肠之下痢,虽日下十数行,治疗仍不宜止涩,当清热通肠,调气行血。张洁古所创芍药汤治疗早期痢疾,药用大黄,亦取“通因通用”之义。反治法的运用,尚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即上述顺从疾病表象而治的方法,真反则指治疗用药性质与病证性质一致。清何梦瑶医碥说:“假反者,如热邪内陷,阳气不达于外,故身冷,肢厥,战栗,恶寒,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不识者见其外证似寒用寒,讶其相反;识者谓其内证真热用寒,实为正治,乃假反而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闭塞咽喉,非辛热之

14、品不能升散,不得已暂用星、半、乌、附、巴豆等热药,是则真反也。”王冰亦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则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 ,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此即丹溪心法所言:“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可见真反之用,均针对火热而言,乃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治疗方法,是指火热郁伏不出,用发泄之法以治疗。且只可暂用,或与清泄火热之寒凉药配伍应用。(三)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是针对复杂多变的病证中诸因素区分主次、本末、轻重、缓急,并分析其关系之演变,以确定治疗措施的一种治则。标本概念源自内经,其本义分别指草木的末梢与

15、根干,可引申为主次的关系。所以,标与本是一相对的概念,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具体涵义。就疾病过程中的正与邪而言,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因与症状而言,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就发病之先后而言,则先病、原发病为本,后病、继发病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则内部脏腑为本,外部体表是标。在复杂的病证中,运用标本理论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关系,区别轻重缓急,从容施治,有纲举目张的指导性作用。故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标本治则的具体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病症急重时标本治则的运用(1)标急则先治其标:素问标本病传论言:“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16、小大不利,治其标。”认为中满胀闷、二便不利是腑气不通,如此,则水谷难入,药食难纳,邪无去路,为比较急重之标病,应先治之。如肝硬化患者,常常有脘腹胀满之症,甚则发生腹水,在腹水严重时,可上犯心肺,出现喘促、心悸、烦闷不安等症;下及于肾,使其蒸腾气化功能失司,而致二便不通。此时,应先用攻下逐水之法,以利二便,解除腹水胀满之标 ,待腹水稍有缓解后,再用养肝健脾以治本。其他如大出血、高热、心痛、神昏、厥脱等,都可视为标病,乃危急之候,无疑均应先预救治。又如旧疾复添新病,新病较急,就当先治其新病,除去枝蔓,为其治本创造有利条件。如金匮要略说:“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2)本

17、急宜先治其本:伤寒论93 条说:“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就表里同病而言,表病为标,里病为本,伤寒身痛不治其表而先治其里,是因误下伤及脾肾阳气 ,本急于标,本当急治;待阳复里和,与邪抗争于外,再顺势解表,标从缓治。另外,病势急骤,但影响全局的病机很清楚,即应单刀直入以治本。如肠道浊热攻肺,喘急胸满,用承气汤峻下通腑,浊热既泻,则喘满可平。(3)标本俱急应标本同治:伤寒论168 条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太阳表邪未解,复因数下虚其脾胃,

18、痞利兼作,此时治表则遗里,治里则遗表,故当标本兼治。又如热病过程中 ,大便燥热不解,热结阴亏,实热内结为邪盛标急,阴液已伤为正虚本急,因此治疗应当用增液承气汤以泻热攻下与滋阴养液标本同治。另外,小儿高热惊厥,标本俱急,治疗既要清热降温,又要息风止痉,亦属此例。2病症缓和时标本治则的运用临床许多疾病的慢性迁延阶段,或一旦起病就表现为慢性经过,或在急性病的恢复期,或处于后遗症阶段,病势多较缓和,其标本治则的运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分别对待。如肺痨咳嗽,痨虫感染致机体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咳嗽、低热、痰中带血等症为标,在治疗上,除施用抗痨药外,多采用滋补肺肾之阴,或气阴双补以治其本,则其标病可随之消失

19、,此亦被称为缓则治其本。脾虚失运,导致食滞,可先予理气消导,然后调补脾气,此为先治其标。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如属气虚血瘀,本虚标实者,治当补气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标,标本兼顾。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与演变性,标本所标示的矛盾主次关系常可转化。明盛启东医经秘旨说:“治病当知标本矣。然犹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虚而生湿热,是虚为本,湿热为标也。至湿热下流,膀胱之气化不利,是湿热为标,气化不利为标中之标。至气化不利,逆而上行,嗌塞喘逆,又标中之标也。推此逆求之,则本中之本亦可得矣。”所以,治标与治本,当掌握病机立体网络的标本层次及纵横关系,理清因果关系、病机与症状的相互关系等,分清主次缓急,灵

20、活运用标本治则,以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四)扶正祛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因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就是治疗疾病,帮助患者康复的重要治则。扶正,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和康复能力的治疗法则。扶正适用于“精气夺则虚”的各种虚性病理变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填精,以及补益脏腑之法等,均是隶属于这一治则的具体治法。其具体措施与手段,除内服汤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精神疗法、形体锻炼等有关祛病强身的方法和措施。祛邪,指祛除病邪,消解内生有害之物,抑制亢奋的病理反应,减少病理损伤的治疗法则。祛邪适用于“邪气盛则

21、实”的各种实性病理变化。发汗、涌吐、攻下、清热、消导、祛风、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都是隶属于这一治则的具体方法。扶正与祛邪分别针对疾病过程中邪正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加强机体的正气,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正胜则邪去;祛邪可免除邪气对机体的伤害和对正气的削弱,邪去正自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扶正祛邪治则的具体运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单独使用单用扶正,只适合于正气虚损、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或衰老状态。为使治疗有针对性,扶正的应用,首先要分辨虚的属性,如属气虚、阳虚者,应采用补气、温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患者,则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治疗。其次,要分清虚损的部

22、位,是一脏一腑之虚,还是数脏数腑之虚,分别采用单补或兼补之法治之。若不明病位而滥补,则如清韦协梦医论三十篇所说:“病在于此,而药补于彼,甚至金虚而误补其火,火炼金而金益破;水虚而误补其土,土塞水而水益涸。”其三,要权衡虚损程度、新久,以确定采取峻补、缓补、重补、轻补或平补之法。如极虚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剂汤液峻补,不能挽回;而一般性的虚证,只须平和之品以缓补;此外,尚有虚不受补者,更宜以轻淡之品先和胃醒脾,须待胃气旺盛,方可峻补。单用祛邪,只适宜于邪气盛、正气不虚的实性病证。祛邪的运用,首先要辨清病邪的性质,六淫、疫气、水湿痰饮、气滞瘀血、食积、虫积,均属于祛邪的对象,只有分清上述病邪的性质,

23、掌握其特性,才能使祛邪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药到病除之效。其次,要分辨病邪所在部位,结合正气抗邪之势,因势利导,就近祛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 ,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出根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上、中、下、表之不同,应分别采用涌吐、消导理气、泻下、发汗之法以治疗。其三,要权衡病邪的程度,以确定方药的轻重缓急。如景岳全书攻略说:“但诸病之实有微甚,用攻之法分轻重。大实者攻之未及,可以再加;微实者攻之太过,每因致害,所当慎也。”最后,祛邪应中病即止,有时邪去七、八,即宜兼顾正气,免得过剂伤正,徒生不测。2综合运用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

24、,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由于邪实与正虚并存,若单纯扶正,则易恋邪;单纯祛邪,又常伤正,故当攻补兼施。诚如顾靖远顾氏医镜所言:“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其有邪实正虚之证,不去邪正不得复,不养正邪不能解。妙在去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斯得法矣。”如气虚感冒,症见发热恶寒,精神疲乏,少气懒言,可用益气解表法攻补兼施。对于正虚为主,或正虚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补中兼攻,缓攻其邪。如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血虚寒疝腹痛和妇人产后血虚内寒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即体现补虚为主兼顾祛邪的原则。对于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或邪实而正虽未虚,预计用祛邪泻实法可能损伤正气的病证

25、,当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如金匮要略之大黄蟅虫丸 ,以活血化瘀为主,以补虚缓中为辅,使之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瘀。又如金匮要略的皂荚丸,治疗痰浊壅肺的邪实之证,在宣壅导滞、利窍涤痰的同时,以酥炙、蜜丸,枣膏调服 ,兼顾脾胃,使痰除而不伤正。3先后运用根据邪正盛衰的轻重缓急先后施用补泻之法,这是综合运用的一种变法。(1)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故先行扶正,待正气稍稍复旺后,再行祛邪,以免祛邪导致正气虚脱之虞。如虫积病证 ,一般情况应以驱虫为治,但若患者正气已虚而不耐攻伐,则可先健脾扶正,以增强对攻下驱虫方药的承受能力,然后再议驱虫消积。又如患者既有

26、下利清谷不止的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等表证,表里同病,虚实错杂,但以里虚为主,治当急就其里,以扶助正气。如先解表或兼以解表,则有阳气更耗之虞,于病不利。诚如景岳全书所指出:“若正气既虚,则邪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未去而正先脱,呼吸变生,则措手不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2)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用于邪实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机体尚能耐受攻伐者。此时可先行祛邪,邪气速去则正气易复。如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因热结肠胃,化燥伤阴,见腹满胀痛,便闭不通,口燥咽干,舌红无津,舌苔焦黑且糙等。此时若内结之邪热不去,阴液将更加损伤;若纯用养阴之剂,犹杯水车薪,

27、又于事无补。只有先攻后补,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热结一去,继之养阴,则更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在应用先攻后补的治则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可以贯穿于病人的一个疗程之中,也可以采取早攻暮补,或今攻明补等交替使用的方式。总之,攻补的先后,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以正虚为主,抑或以邪实为主 ,均以保存正气,更有效地祛除病邪为最终目的。(五)调整阴阳调整阴阳,是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的阴阳有序稳态。在中医学中阴阳的含义有属性与本体的区别。就属性角度而言,阴阳的失调可谓是对病变机理的高度概括,可涵盖各种病理情况,如表里出入、寒热转化、邪正盛衰、营卫不

28、和、气血失调等。因此,调整阴阳就成了中医治疗的最高原则,可以涵纳扶正祛邪、调整脏腑、调理气血、调和营卫、协调升降等。诚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就本体阴阳而言,阴阳失调主要是指机体阴阳之间的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变化,而其基本病机为偏盛或偏衰。因此,调整阴阳是指针对阴阳盛衰变化的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和损益兼用等治则。这里所介绍的调整阴阳即是指后者而言。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又称为损其偏盛,是指针对阴或阳某一方偏盛的实证,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以抑其有余的治疗原则。由于阳偏盛表现为实热证,治以寒凉清热,称为“热者寒之”或“阳病治阳”;阴偏盛表现为实寒

29、证,治以温热散寒,称为“寒者热之”或“阴病治阴”。阳盛可抑制阴,导致阴伤而不足;阴盛可制约阳,致使阳伤而虚损。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在损其有余时,必须注意细辨有无阳盛伤阴、阴盛伤阳的情况存在,而给予必要的兼顾。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是指针对阴或阳某一方偏衰的虚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以助其不足的治疗原则。补虚的具体方法,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同关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阴阳互制补虚法:由于阴阳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在一方偏衰时,常可导致另一方出现相对的亢盛。如阴虚则不能制阳,阳即相对亢盛,而出现一系列虚热的征象;阳虚则不能制阴,阴即相对偏

30、盛,而出现一系列虚寒的征象。对于虚热证,治当滋阴以制阳,又称为滋阴清热、阳病治阴,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对于虚寒证,治当补阳以制阴,又称为温阳散寒、阴病治阳,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2)阴阳互济补虚法:由于阴阳之间也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故在治疗阴阳某一方偏衰的病证时,组方用药可利用此关系以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所谓阴中求阳,是指治疗阳偏衰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如右归丸的组方;阳中求阴,是指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如左归丸的组方。此即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31、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3)阴阳并补:对于阴阳互损所致的阴阳两虚证,采用补阴与补阳兼顾的方法治疗。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阐明了阴阳互根的原理,提示阴不足到一定程度将会损及阳,阳不足到一定程度也会累及阴,最终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对此,当采用阴阳并补的方法以治之。运用阴阳并补之法,首先要分清阴阳虚损之主次,或补阳配合滋阴,或滋阴配合补阳;其次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健中气,中气健则化源足,使气血旺盛,阴阳调和则虚损易于恢复。故明缪希雍指出:“治阴阳诸虚,皆当以保护为急。”至于亡阴、亡阳,可视为阴阳偏衰之极,治疗亡阳者,重在益气回阳固脱;救治亡阴者 ,急当益气救阴固脱,均属于补其不足的范畴。3损益兼用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