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6 ,大小:730.39KB ,
资源ID:91564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1564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答题技巧.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答题技巧.docx

1、语文答题技巧语文答题技巧考场注意事项一、进入考场,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具体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浏览试卷。此时不可用笔答题,否则违反考纪。你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看试卷,但切记不可看作文题,以免影响答题情绪。三、开考铃声响后允许答题。答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心态: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没有审清题目条件,慌忙答题,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题,做了也白做”。2、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徒然浪费时间,解决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别人也攻不下,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

2、后或许会有灵感”。四、时间安排策略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卷60分钟左右,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1524题30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50分钟。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文本小阅读材料的选择以社会科学类为主,有时也会选择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技说明文文章。

3、重点考项有以下几点:一般来说,每个文段命三、四个小题,这几个小题是理解信息含量特别高的关键词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归纳一个重要语段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进行推断和想象看清题干要求:正确或不正确,符合或不符合,属于或不属于,最恰当,最准确方法简析: 1.通读全文 标出自然段落,明确段落内容,勾画关键字词,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 “但是”“只要”“只有”“因此”等。 2.精读原文 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找出不同,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信息。 3.看清题干,仔细答题 4.耐心复查【一】:依据文体特

4、征读懂文章(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

5、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二】:选择题的解答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臵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臵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

6、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臵错乱。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

7、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1、 审清题意和要求2、 看清文中有没有3、 弄清概念莫发愁4、 修饰词语勿遗漏5、“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7、 夸大作用是吹牛8、 外延改变也不行9、 意思相反最不该10、 推测结论有缘由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翻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理解与现代汉语

8、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理解”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在理解文意与翻译句子中加以运用。“与现代汉语不同”是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相比较而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2)“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固定句式。 (3)“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词性,有的词还会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活用。活用的形式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一种情况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相互活用,另一种情况是句子中出现的使动、意动、为动以及名词作状语

9、等现象。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理解”是指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翻译”是指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文中”是指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2)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规律总结】 近几年皆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这些句子一般为:(1)在文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句子,考生要反复斟酌,甚至要通读全文才能理解该句;(2)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的句子,

10、考生应对关键词的词性和词义理解把握,才能准确地翻译,关键词是采分点;(3)句式较为特殊的句子(常见的文言句式),从表达方式上看,多为叙事性的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近几年,翻译考查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注重考查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推究把握能力。【解题指导】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理解文句大意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第二步:审确定考查重点 要通过审题,结合题目赋分领会命题意图,确定考查重点。 第三步:切划分翻译单位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逐一加以翻译。 第四步:连连缀词义成句 按照

11、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注意个别句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 第五步:誊书写规范清楚在确认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试卷上,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文言翻译必须重视的两个要点 1.从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翻译文言文语句。 2.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直至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准确把握,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

12、和有活用的词语,灵活地翻译指定的句子。文言翻译常用的八种方法 1.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

13、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5.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6.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

14、,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7.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 8.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15、”。文言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要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紧密联系。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文言断句:1.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对

16、题中所给的断句文段按照先后顺序,从头到尾进行剖析,分清层次,分出若干个句子,整体把握段意。 2.找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名词、代词一般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3.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如上文中“召项庄谓曰”中的“曰”。 (2)句首发语词: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

17、在句首,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

18、”字前面要断开)。4.辨句式,明语法 (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开。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则”“即”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无乃乎”“可得欤”等(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找句子主干成分。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取决于句子的语气。 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

19、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1)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2)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如:久之/荆轲未有行意。(刺客列传)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3)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停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4)句中出现表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5)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

20、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7)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 (8)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不必断句。诗歌鉴赏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前提。对于考生而言,能否读懂诗歌,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深刻领悟作品的技巧。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诗歌的阅读技巧。一、借助有效信息解读诗歌大意 捕捉有效信息要靠“三看”:一看标题。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切入点。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

21、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送何遁山人归蜀”“望江南”,交代诗歌描写的内容,“晓至湖上”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表明诗歌内容是作者早晨在西湖上的所见所感。二看作者。“知人论世”是欣赏诗歌、把握内容和旨趣的主要途径。读诗时,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以及所处朝代的国势。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看注释。注释,或是简介作者,或是简介写作背景,或是简介所用典故,或是点明某关键词的含义。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二、从诗歌本身解读诗歌大意 1.抓住意象,体悟意境诗歌中的某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意象而

2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的深层含意。具体到一首作品时,我们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悟诗歌的意境。大致按以下步骤进行:2.辨明情感,明确主题 不同的诗歌无非是作者借助不同意象,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各自不同的情感。因此,我们要抓住具体的意象,结合关键词和表现手法来辨明情感,明确主题。 3.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鉴赏人物形象的“三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

23、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美满,夫妻恩爱,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国破家亡,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2.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3.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景物形象鉴赏“四角度

24、” 1.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赏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2.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3.缘景明情 诗歌中的景即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境

25、就要借助意象。(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4.双层挖掘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咏物诗的特点 1.既然咏物,就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鉴赏诗词中事物形象

26、的方法 1.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内涵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郑谷的菊,积淀了“菊”在古诗文中主要表达“凌寒傲放”“高洁”的文化内涵,就不难理解本诗中菊的形象特点及所寄寓的作者情感。(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鉴赏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方

27、法 1.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类型 诗歌形象鉴赏题有两类题型:一是形象类,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二是意境类,能根据意象揣摩出意境特点和人物心情。通过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类型。2.调动积淀,熟知答题的方法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 解答炼字题应注意的问题 1.解题原则: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2.分析的顺序:篇句字。 3.答题的顺序:字句篇。 4.语言组织:这个字意思是(或运用了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形象(或景色),烘托了意境,表达了情感。2.鉴赏诗眼型 第一步:指出该字(该词)在表达

28、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字(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该字(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赏析诗句的“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把握句式特点 类型特点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

29、,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类型特点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技巧1.品味整首诗鉴赏语言风格要立足全诗,不要只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2.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同。比如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比如李清照,她的作品风格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夫唱妻和,甚为相得。其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之情。后期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生活孤苦,其作品充满了愁绪。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

30、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表达技巧类情与景结合的四种方式 1.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是乐景,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2.以乐景写乐情 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3.以哀景写哀情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烘托当时词人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的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4.以哀景写乐情 如李颀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三、四两句低沉压抑,是哀景,但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