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导学案六国论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39)1、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
2、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3、文学知识回顾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 ,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二、基础巩固1写出加粗字的读音率赂秦
3、耶(l) 思厥先祖父(ju) 暴霜露(p)抱薪救火(xn)燕赵之君(yn) 洎牧(j)以谗诛革灭殆尽(di) 或未易量(ling)2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找出活用字并解释(1)李牧连却之(使动)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动词)(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做名词)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礼待礼遇)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他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4、(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了) (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5一词多义。(1)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没有 ) (2)或: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至德不得(得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到)(4)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互相 ) 相见恨晚( ) 死者相藉(相互) 伯乐相马(鉴定,识别)(5)势:其势弱于秦(势力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5、劫(形势)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3)后秦击赵者再(介宾短语后置句)(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五、精讲提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课中导学 一、研读第一段1、重点词语解释非兵不利 武器 弊得赂秦 弊端 盖失强援因为 赂秦而力亏 因此 减弱 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相互 灭亡 全都 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 古:
6、不锋利 今:有害;没有好处。3、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二、研读第二段1、重点词语解释小则获邑 与战胜而得者 固不在战矣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举以予人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此言得之 适宜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2、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
7、: 他实际上 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思厥先祖父 古: 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3、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 4、句式 举以予人 (省略句 )5、翻译句子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 6、高考中曾经考过的名句,请背诵文章后,默写。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04北京卷】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8、,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06浙江卷】(同07上海卷)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苏洵六国论)【08上海卷】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08山东卷】 学习反思 课外拓展请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文后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
9、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
10、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并力西向 西向:向西,指抗秦。B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咽下咽喉。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用来。D尝读六国世家 世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11、组是( D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五倍之地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之深思远虑 D其势弱于秦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可以用来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D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不知天下之势也 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 B C D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苏洵认为六
12、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C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起笔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D苏辙的六国论着眼于战略形势的分析,与苏洵的六国论有所不同;苏辙侧重于批评齐、楚、燕、赵四国,与苏洵的六国论也有所不同。1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例句: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5、下列句中“乃”与“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意思不同的是(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问
13、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_ 判断句 _。商鞅用于秦而收魏_被动句_。而范睢以为忧_省略句_。7、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用现代汉语写出来,不超过20字)答:_。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答_。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却在后方休生养息。(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8、用原文填空(4分)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B
14、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参考答案:1、C 2、D 3、C 4、D 5、C 6、略 9、略 10、略11、B 12、C 13、B 14、C 15、D 16、A 17、略 18、略 19、B20、A 21、B 22、A 23、C 24、D 25、A 26、C1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郊:城外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 委:舍弃C韩魏不能独当秦 当:抵挡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1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虑患之疏,
15、而见利之浅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A和句中的“以”用法相同,和句中的“而”用法不同。B和句中的“以”用法不同,和句中的“而”用法也不同。 C和句中的“以”用法相同,和句中的“而”用法也相同。 D和句中的“以”用法不同,和句中的“而”用法相同。14、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苏轼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山东各
16、国的交通要道。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1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A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魏塞秦之冲 冲:交通要道B委区区之韩魏 委:委身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 折:屈服D而贪疆埸尺寸之利 埸:边界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3分)A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B秦之用兵于燕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D则韩魏之附秦故
17、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哪一项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3分)A而蔽山东之诸侯 B委区区之韩魏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22下列对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不能独当秦”。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D苏辙认为,六国的灭亡是对祸患考虑得太疏忽,目光短浅,不知道天下形势。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3分)窃(私下)怪天下之诸侯 盖未尝不咎(过失)其当时之士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弃)秦 天下诸侯已自困(困窘)矣未可专以罪秦(
18、有罪的秦国)也 兵连祸结,曾(竟然)无虚岁向使(假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视(看待)秦也无异也、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3分)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而四国休息于内、26、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彼秦者将何为哉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取胜而被秦国所灭。、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19、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暴秦之欲无厌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辞决而行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独不怜公子姊邪 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思厥先祖父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BCD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
20、容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竖子不足与()谋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句读之不知 唯弈秋之为听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皆不可限以时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其势弱于秦 唯利是图 吞舟是漏 A/ B/ C/ D/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
21、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以而 而之之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
22、,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四、“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五、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六、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
23、多义现象。 七、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八、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九、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
24、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
25、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答案) 一、1.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 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 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 招致;邀请;速度快 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3.“厌”通“餍”“蚤”通“早”“见”通“现”“决”通“诀”“乡”通“向”“弊”通“敝”“支”通“肢”“被”通“披”“邪”通“耶”“与”通“欤” 4.C 二、1.齐接
26、受各国贿赂之(张良)之(项羽)暴,暴 2.C3.CD 三、阅读思考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2.C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四、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五、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六、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