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7.63KB ,
资源ID:90705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70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docx

1、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 录入者:编辑04 |时间:2008-07-29 | 来源:本站 | 浏览: 12次摘 要周易时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

2、“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关键词周易时间现象学 作者简介王振复(1945-),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兼任教授,主要从事易文化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文化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7)11-0087-07 如果说多年以来中国易学研究有什么学术缺失的话,那么其缺失之一,便是对周易时间问题的忽视与漠视。回想十六年前,当拙著周易的美学智慧(湖南

3、出版社,1991)首次论证周易“时间型的哲理沉思”这一论题时,就深感其理论上的烦难。有关时间之本在的思想、思维之巨大深度及其人文意蕴,的确让人一时难以把捉,又总给人以人人无不“熟知”的错觉。奥古斯丁说:“什么是时间?假如没人问我,我懂;假如有人问我,我不懂。”其实“懂”与“不懂”,不在于有没有人“问”,而在于主体提问的心智原驱力,如何摆脱对时间所谓“熟知”的束缚与纠缠。我们其实是在向“熟知”发问。周易的文化思想,源于古人对时间的敬畏、惊奇与感悟,而今有些易学研究,偏偏“遗忘”如此重要的时间难题,这不免令人沮丧。我们是多么不幸地茫然生活在时间的“黑暗”之中。命运:巫性时间在通行本周易中,时间这个

4、概念,一律被准确地称之为“时”。没有哪一部中华先秦古籍,如此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时间)问题。 易传论乾卦,称“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其“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变通者,趣(引者注:趋)时者也”;说坤卦“承天而时行”,君子仿效,“待时而动”。易传又释大有卦:“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言随卦“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称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大过卦时应“大过”,则运必有反,故日:“大过之时大矣哉”;坎卦示喻重重险陷,“险之时用大矣哉”;遯卦表征人生之退避,此当“与时行也”,“遯之时义大矣哉”;睽卦喻乖背之理及因时而运化,所谓“睽之时

5、用大矣哉”;损卦言减损之道,故发“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之论。而革卦“革之时义大矣哉”,又“动静不失其时”,“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至于蹇卦、解卦、骺卦与艮卦等等的卦义解读,均不离“时间”主题。凡此则雄辩地证明,周易对于“时”问题何其关注、执著。 这里,易传所言“时成”、“四时”、“趣时”、“时行”、“待时”、“随时”、“时变”、“时用”、“时义”以及“与时偕行”、“与时消息”等等,究竟体现了怎样的时间意识? 拙著周易的美学智慧曾经指出:“时在这里最显在的意义是指天文学上的时令、四时;其次是指巫学意义上的人的时运、命运;而最深层的意蕴,是属于文化哲学层次上的时机、时势,是中华民族文

6、化思维中最独有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哲学。”这一论述大致可以成立。欠周之处在于,易传时代,中华尚无成熟意义的“天文学”与“时间哲学”,易传所处的战国中后期之天文学与时间哲学意识,主要融渗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历算的原始巫术文化的意识、理念之中。易传成篇,几与通行本老子、孟子、庄子同时。此时作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其文化重心,正处于从原始巫文化向史文化即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文化形态的转嬗之中。易传是表述这一文化转嬗的重要文本。学界有人以为,尚书尧典是论述“时间”观的最早文本。但尚书尧典所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之“时”,仅为时令之义,并无人文哲学意蕴,而且,尚书尧典的成书年代

7、难以确考,学界一般以为在周、秦之际。庄子一书的“时”意识与观念,除了指时令、时刻等义以外,其中最具哲学等意义的论述,是其盗跖篇所言“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以及“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等等。一种葱郁的生命时间意识跃然纸上。陈世襄在论说“诗的时间的诞生”这一问题时,认为屈子离骚之前,中华古代关于哲学、美学与诗学的时间概念与观念并未正式登上历史,人文舞台。考虑到前述比如庄子关于生命时间问题的有关阐说与觉悟这一点,此见未确是可以肯定的。 比较而言,通行本周易的“时”意识,主要是在原始巫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 首先,整部周易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

8、以及乾“用九”、坤“用六”两条文辞,大凡都是巫筮记录。本经作为“占筮之书”,通篇讲的是吉凶休咎、趋吉避凶,讲人的命运。这实际上是讲一个字,即命理意义的“时”。所谓否极泰来,时来运转之类,都应在这个“时”字上。正如魏王弼周易略例云:“夫时有泰否,故用有行藏。卦有大小,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其次,这种巫筮、命理的“时”意识,浸透于周易卦爻筮符系统之中。简约地说,周易象数即筮符系统是一种中华古代典型的“时”结构。 第一,从每卦六爻爻位之动态分析,从初、二、三、四、五到上位,是一时间运变历程,从上经第一乾卦、下经第一咸卦六爻从初爻到上爻的演化,尤可以得到确切而有力

9、的证明。乾卦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上九“亢龙,有悔”、咸卦从初六“咸其拇”到上六“咸其辅颊舌”之爻位的上升,来象喻人之命运吉凶互变的运化过程。第二,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均由下、上两个八卦所构成,无论“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的方位,都以空间位置的变动来象示时间的变化。比如“后天八卦”的方位,坎卦为北为水为冬,阴气极盛而衰,阳气始生之时;震卦为东为木为春,阳气渐长之时;离卦为南为火为夏,阳气极盛而衰,阴气始生之时;兑卦为西为金为秋,阴气渐长之时。这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四正卦,是自然四时运行的卦筮模式,而其四隅卦即东北艮、东南巽、西南坤与西北乾,都喻示相应时位的过渡。第三,六十四卦每 摘 要周易时

10、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

11、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关键词周易时间现象学 作者简介王振复(1945-),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 学院兼任教授,主要从事易文化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文化美学的教学与 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7)11-0087-07 如果说多年以来中国易学研究有什么学术缺失的话,那么其缺失之一,便是对周易时间问题的忽视与漠视。回想十六年前,当拙著周易的美学智慧(湖南出版社,1991)首次论证周易“时间型的哲理沉思”这一论题时,就深感其理论上的烦难。有关时间之本在的思想、思维之巨大深度及其人文意蕴,的确让

12、人一时难以把捉,又总给人以人人无不“熟知”的错觉。奥古斯丁说:“什么是时间?假如没人问我,我懂;假如有人问我,我不懂。”其实“懂”与“不懂”,不在于有没有人“问”,而在于主体提问的心智原驱力,如何摆脱对时间所谓“熟知”的束缚与纠缠。我们其实是在向“熟知”发问。周易的文化思想,源于古人对时间的敬畏、惊奇与感悟,而今有些易学研究,偏偏“遗忘”如此重要的时间难题,这不免令人沮丧。我们是多么不幸地茫然生活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命运:巫性时间 在通行本周易中,时间这个概念,一律被准确地称之为“时”。没有哪一部中华先秦古籍,如此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时间)问题。 易传论乾卦,称“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

13、御天”,其“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变通者,趣(引者注:趋)时者也”;说坤卦“承天而时行”,君子仿效,“待时而动”。易传又释大有卦:“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言随卦“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称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大过卦时应“大过”,则运必有反,故日:“大过之时大矣哉”;坎卦示喻重重险陷,“险之时用大矣哉”;遯卦表征人生之退避,此当“与时行也”,“遯之时义大矣哉”;睽卦喻乖背之理及因时而运化,所谓“睽之时用大矣哉”;损卦言减损之道,故发“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之论。而革卦“革之时义大矣哉”,又“动静不失其时”,“天地盈虚,与时

14、消息”,至于蹇卦、解卦、骺卦与艮卦等等的卦义解读,均不离“时间”主题。凡此则雄辩地证明,周易对于“时”问题何其关注、执著。 这里,易传所言“时成”、“四时”、“趣时”、“时行”、“待时”、“随时”、“时变”、“时用”、“时义”以及“与时偕行”、“与时消息”等等,究竟体现了怎样的时间意识? 拙著周易的美学智慧曾经指出:“时在这里最显在的意义是指天文学上的时令、四时;其次是指巫学意义上的人的时运、命运;而最深层的意蕴,是属于文化哲学层次上的时机、时势,是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中最独有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哲学。”这一论述大致可以成立。欠周之处在于,易传时代,中华尚无成熟意义的“天文学”与“时间哲学”,易传所处

15、的战国中后期之天文学与时间哲学意识,主要融渗于阴阳五行之说以及历算的原始巫术文化的意识、理念之中。易传成篇,几与通行本老子、孟子、庄子同时。此时作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其文化重心,正处于从原始巫文化向史文化即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文化形态的转嬗之中。易传是表述这一文化转嬗的重要文本。学界有人以为,尚书尧典是论述“时间”观的最早文本。但尚书尧典所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之“时”,仅为时令之义,并无人文哲学意蕴,而且,尚书尧典的成书年代难以确考,学界一般以为在周、秦之际。庄子一书的“时”意识与观念,除了指时令、时刻等义以外,其中最具哲学等意义的论述,是其盗跖篇所言“天与

16、地无穷,人死者有时”以及“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等等。一种葱郁的生命时间意识跃然纸上。陈世襄在论说“诗的时间的诞生”这一问题时,认为屈子离骚之前,中华古代关于哲学、美学与诗学的时间概念与观念并未正式登上历史,人文舞台。考虑到前述比如庄子关于生命时间问题的有关阐说与觉悟这一点,此见未确是可以肯定的。 比较而言,通行本周易的“时”意识,主要是在原始巫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 首先,整部周易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以及乾“用九”、坤“用六”两条文辞,大凡都是巫筮记录。本经作为“占筮之书”,通篇讲的是吉凶休咎、趋吉避凶,讲人的命运。这实际上是讲一个字

17、,即命理意义的“时”。所谓否极泰来,时来运转之类,都应在这个“时”字上。正如魏王弼周易略例云:“夫时有泰否,故用有行藏。卦有大小,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其次,这种巫筮、命理的“时”意识,浸透于周易卦爻筮符系统之中。简约地说,周易象数即筮符系统是一种中华古代典型的“时”结构。 第一,从每卦六爻爻位之动态分析,从初、二、三、四、五到上位,是一时间运变历程,从上经第一乾卦、下经第一咸卦六爻从初爻到上爻的演化,尤可以得到确切而有力的证明。乾卦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上九“亢龙,有悔”、咸卦从初六“咸其拇”到上六“咸其辅颊舌”之爻位的上升,来象喻人之命运吉凶互变的运化

18、过程。第二,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均由下、上两个八卦所构成,无论“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的方位,都以空间位置的变动来象示时间的变化。比如“后天八卦”的方位,坎卦为北为水为冬,阴气极盛而衰,阳气始生之时;震卦为东为木为春,阳气渐长之时;离卦为南为火为夏,阳气极盛而衰,阴气始生之时;兑卦为西为金为秋,阴气渐长之时。这后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四正卦,是自然四时运行的卦筮模式,而其四隅卦即东北艮、东南巽、西南坤与西北乾,都喻示相应时位的过渡。第三,六十四卦每 卦以二、五爻位为中位。如果某卦阴爻居于第二爻位或阳爻居于第五爻位、因阴遇偶位、阳遇奇位,便是“得中”(“得正”)之爻,往往为吉。如乾卦九五“飞龙在天

19、,利见大人”,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讼卦九五“讼,元吉”等爻,都是“得中”、吉利之爻,这在周易巫筮文化学上,称为“时中”,即“中”得其“时”。当然,有些卦的爻符,虽并非“得中”,而筮符也往往“吉利”,如睽卦九二之阳爻居阴、解卦六五之阴爻居阳,由于两者分别处于下卦、上卦之中位,而其巫筮结果为“吉”。第四,从十二消息卦来分析,以十二卦分主一年四时十二月,象征阴消阳息、阳息阴消、盛衰互变,周而复始的“时”之运化: 这十二消息卦从复卦一阳始息于下、临卦二阳息、泰卦三阳息、大壮卦四阳息、夫卦五阳息、乾卦六阳息到骺卦一阴始消于下、涯卦二阴消、否卦三阴消、观卦四阴消、

20、剥卦五阴消、坤卦六阴消,以及坤卦之后,一切又从复卦开始,是巫文化意义上的循环往复、四时更迭,体现出古人与原始天文、历算文化相联系的“时”意识。 总之,正如王弼周易略例所言:“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此乃深谙易理真谛之论。 无疑,易理之原始、本在的人文意义,在乎“命运”。命者,令也,上天、先天之指令,命乃先天所定。就人之个体生命而言,其所属种族、民族、时代、家族、基因、性别、血型、肤色、长相等等,都是前定的,早在其父母结合之“时”已被决定。这便是所谓“命里注定”。运指后天,指人之后天所遭遇、创造的种种机会、机缘。后天的人生经历、习得、修养、道路,是在先天“命”之基础上的人生运化与运作

21、。无论先天的“命”,还是后天的“运”,都是一个“时”问题。 从时间文化学角度分析,人类之“命”即先天时间、自然时间、物理时间;人类之“运”,指与“命”相对应的后天时间、人文时间、心理时间。先天、自然与物理时间本身运化无穷,是“绝对权威”。人类的无穷认识与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空间意义上的一切存在,但人类决不可能改变先天、自然与物理时间于一丝一毫。宇宙间没有哪一种力量,可以摧毁这种时间及其运行。阿闼婆吠陀有云:“时间征服了世界。它上升着,成了至尊之神。”时间是“上帝”。 这当然不等于说,人类在这“上帝”面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这种先天时间的“绝对”,恰恰为人类提供了实现无限之后天、人文与心理时间

22、的“场”(field),人类对其自身及其世界的改造,是先天、自然、物理即“上帝”时间的现实实现。人类可以将先天、自然与物理时间思性兼诗性地“带上前来”,使其“当下”即“是”。 这便是笔者关于人类之“命”、“运”关系的基本理解。这里,“命”,可称为神性时间;“运”,则指人性时间。周易巫筮文化的时间意识,处于神、人即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笔者将其称为巫性时间。 作为在神、人之际所发生、进行的一场文化“对话”方式,巫性时间观具有五大文化要素。 (一)人类所面临的自然难题总是无以彻底解决,人类永远无力克服、超越先天、自然、物理时间的“绝对”,这也便是前述所谓“命里注定”。 (二)人类在崇拜“命”即神

23、性时间的前提下,同时自我崇拜人自身的“灵力”而相信自己可以在“巫”文化领域解决自然与社会的一切难题。 (三)迷信于神人、物我、物物之际的神秘感应,此即“巫”意义上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亦即周易所谓的“气”与“咸”(感)。 (四)尽管周易巫筮文化的逻辑原点,是处于神、人之际的巫性时间,然而其文化目的却指望、落实于人性时间即人之世俗理想,是神秘地借助所谓神灵、神力以达到人的目的,因而其文化品格是“降神”而非“拜神”,这也便是巫术文化与宗教文化之品格的区别。 (五)周易巫筮文化作为马林诺夫斯基所谓“伪技艺”,作为一种笔者所言“倒错的实践”,却在非理性文化的阴影之下,显示出“实用理性”、“前理

24、性”、“前科学”、“潜主体”的一点人文觉悟与灵明。巫性时间的文化精神,半是天意半是人力;半是糊涂半是清醒;半是崇拜半是审美。 “知几”:“时间”地提问 问题不仅在于周易筮符、文辞系统即卦爻符号、卦爻辞如此精彩地表喻人类命运即巫性时间的人文真谛,而且重要的是,周易象数及其筮辞,还是中华古人关于时间、关于时间哲思的一种提问方式。所谓“时”意识,不仅指时间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人文思维意义上,是“时间”地怀疑、思考与体悟人及其世界一种“时间优先”地看待与处理世界的理念与方法。 作为西方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称现象学“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这里,暂且搁置

25、“作为方法的现象学”与“作为哲学的现象学”两种含义的同异及其联系这一烦难问题,仅就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而言,它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视域”与“思维态度”。 面对人自身及其世界,当古希腊的哲人主要从“物质”、从“原子”思考问题,认为“存在着的东西,它唯一的性质就是占据空间”之时,古代东方的“圣贤”却极富智慧地以周易六十四卦这一巫筮符号系统,占验人事吉凶,叩问时间问题的历史、人文之门。正如前文所一再引述的,易传所谓“随时之义大矣哉”,“险之时用大矣哉”等等所论述的“大”,甲骨文写作“穴”(一期“合集”一二七四、一九七七三)。此“大”之本义,说文云,“故大像人形”。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

26、说,“像人正立之形”。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称,“古汉字用成年男子的图形 表示(大)”。古人以为,“成年男子”是人的生命之“根”,故“大”像“成年男子”这一本义,后来就转义为哲学意义上的“本原”、“本始”易传“大哉乾元”之“大”,亦具此义。因而,易传屡次所述说的卦之“时义”、“时用”、“大矣哉”的“大”,有本原、本始的哲理意义这可以看作易传对时间哲理之本涵的一种追问。 那么,这种追问有些什么特点? 其一,现象学所谓“现象”,某种意义上指心灵属性即人的内在“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意向性”循“象”的“显现”。这立刻使笔者联想到易传关于“象”的那个著名命题:“见乃谓之象”。这里,见

27、,现也。此“象”是“见”(现)于“心”的。它直接便是心灵即“意向”本身。因此,尽管在言词表达上,易传言“象”而不言“意象”,而作为这两个词所指涉的心灵现实,其实是一样的,象即意象;意象即象。无意之象,无象之意,都是不可设想的。因此,也可以将“意象”(象)称之为“现象”。 其二,象、意象与“意向性”的“意向”作为“时 间”,作为“存在”是否可能?当亨利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称人的心灵意识即对实在的体验即“延展性”(Duration),是一种“真正的时间”之时,则意味着西方哲学开启了时间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柏格森从人的心灵意识的“延展性”,即从心灵意识运动的“延展”这一“现象”,用似乎有些“怪异”

28、、却是深邃的目光,找到了一种“看世界”的方法。这让世人兴奋与惊讶不已。可是这种类似于“意向性”说的“象”的内在运演与理论建构,早在中华古代,大致经过从殷、周到战国这漫长岁月,就被充分地关注与思考。“象”是体现于周易文本之独异的中华文化及其思维的“原素”。它在原始巫筮文化中,是一种属于巫性时间的心灵迷氛;在尔后的史文化即中华政治教化及其人生哲理文化中,又体现为人性时间的“实用理性”。两者共同的人文基元,因其所关注的并非构成世界之“物质”本身(空间),而是自然与人文、社会无数人事之间的动态联系即大化流行(变),所以,时间作为基元,无可逃避、无可选择。易者,时也。易即时。时乃易之魂。而问题的关键还在

29、于,古今中外的巫术文化种类数不胜数,惟有中华古代的周易巫筮,才能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作为人文时间、心理时间,发现、建构了一种“看世界”的恒新的人文视域。易象及其人文转嬗与柏格森的“意向性结构”相类、相通,“它显现并展示了时间性的存在”。 其三,这种时间性即“意向性”,即人之意识运动的时间矢性,被柏格森时间哲学观的后继者与发扬者海德格尔称之为:“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人类所经历、正在经历与必将经历的时间历程,从不间断,是一个“曾在”、“当前”(当下)与“将来”三维“统一”的矢性时间。“曾在”,过去了的“当前”与“将来”,它已经不“在

30、”;“将来”,必将实现为“当前”、且必以“曾在”为归宿;而“当前”,仅是由“将来”转化为“曾在”的一个瞬间。它瞬息万变借用佛学的话来说,叫做“刹那生灭”。 这“当前”,在历史学意义上可以设定与度量,指某一时段;在时间哲学意义上,它不可度量。用庄子之言,可称为“倏、忽”而已如“白驹过隙”。它实际指处于“曾在”与“将来”之间的一种契机。人是一种善于瞻前、顾后的“文化动物”。瞻前者,向往也、理想也;顾后者,回忆也、回归于传统也。以为只要将“曾在”、“将来”攥在手里,就是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人总是“慢待”“当前”,总是对“当前”忘乎所以。这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叫做“时间遗忘”。笔者将这种“时间遗忘”,

31、称之为无可救药的“人性的弱点”。然而就时间哲学而言,无论对“曾在”的回忆与留恋,还是对“将来”的向往与憧憬,两者都在“当下”“照面”,这便是所谓“时间到时”。“曾在”与“将来”,因来到“当下”即“到时”而“存在”。这种“存在”,作为具有“弱点”之“人性”显现的人性时间,恰恰是不完美、不圆满的,否则,便是神性时间了。这种瞻前、顾后的时间观,在周易中表现得很是鲜明,人们可以从易传所言诸如“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以及“小往大来”、“大往小来”等论述中理解一二。 其四,既然知“来”、察“往”的周易巫筮使“时间到时”,那么再次“登场”的,便是“此在”。我们不能说“此在”的意思是“存在”于“此”,而是“此在”“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有待去是”,即“当下”“在场”或再度“出场”,这是现象学、时间哲学思想的关捩点。周易巫筮的人文思维与思想,同样尤为注重于“当下”时间。全部巫筮操作即所谓“十八变”、“作法”的关键,是通过“大衍之数”的运演(算卦),唤醒吉兆、凶兆于“当下”。这里所谓“兆”,稍纵即逝,它便是时间历程之中的“当下”。这便是易传所谓“见”(现)、所谓“ ”,从而依所“见”之“ ”,来推断人事吉凶,察往知来。易传有云,“知畿,其神乎”。又说,“唯畿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