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5.31KB ,
资源ID:90525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525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docx

1、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四)大司农下属:1.大司农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大司农官属,为大司农的副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丞一人,比千石。”2.大司农部丞:一人,官秩六百石,大司农官属,掌管帑藏(帑为收藏财物的府库,帑藏即国库)。西汉汉平帝时,十三州每州都有一大司农部丞,负责劝课(劝导、鼓励)农桑;东汉光武复国后全部被撤除,只留下了京城中的大司农部丞负责国库。后汉书百官志三:“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3.太仓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管太仓。太仓是设在京城之中的大粮仓;郡国通过运河输送到京城的粮食,全部都储藏在太仓之中。太仓令手下有丞一人,官秩三百石,其

2、余属吏九十九人。后汉书百官志三:“太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丞一人。”证明太仓为京城之中粮仓的史料;汉官仪:“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自四月不雨至于是月,谷一斛直钱五十万,长安中人相食。(汉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贫人作糜,饿死者如故。”一八八年左右,赵韪担任太仓令。同年,赵韪弃官更随刘焉入蜀。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扶及太仓令赵韪皆弃官,随焉入蜀。”4.平淮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官府织造地纺织品的买卖,以及对官府的纺织品进行染色。平淮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

3、属吏一百九十人。后汉书百官志三:“平准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通织)物贾(贾为买卖的意思),主练染,作采色。丞一人。”5.导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要负责舂御米(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御米;供宫廷和朝廷使用的粮食),以及制作干粮(干糒,可能为军队使用)。导官令手下有丞一人,其余属吏一百一十二人。后汉书百官志三:“导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及作干糒。导,择也。丞一人。”6.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三职皆无定员,典农中郎将官秩两千石,典农校尉官秩比两千石,典农都尉官秩六百石。凡是有军屯或者民屯的郡县,都设置典农官(中郎将、校尉、都尉);典农官职能类同于太守、

4、县令。后汉书百官志三:“注魏志曰: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农校尉,秩比二千石。所主如中郎。部分别而少,为校尉丞。”如今的三国志抄本中并没有上面引文中的话,可能为在传抄的过程中有所佚失。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属下皆有司马一职。证明典农官从属于大司农的史料。三国志魏书十二司马芝传:“(司马芝)后为大司农。先是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入。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今商旅所求,虽有加倍之显利,然於一统之计,已有不赀之损,不如垦田益一亩之收也。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不有所废,则当素有馀力。臣愚以为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

5、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明帝从之。又裴注三国志魏书九曹爽传注魏略桓范传:“桓范为大司农,谓爽弟羲曰: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证明典农官不从属于郡国的史料。裴注三国志魏书十五:“(贾)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属郡,言语不顺,逵怒收之,数以罪,挝折脚,坐免。魏略曰:逵前在弘农(贾逵当时领弘农郡太守),与典农校尉争公事,不得理,乃发愤生瘿。”置典农官的起因和始末。汉末,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各诸侯的粮草都十分短缺。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连向来富庶的冀州和淮南都是如此,其余各地可见一斑,曹操的势力当然也

6、不例外。所以建安元年(一九六年),羽林监枣祗建议曹操在各州郡设置屯田;曹操采纳了枣祗的意见,他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让这两人在许县周边一带设置屯田。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屯田的效果十分显著。三国志魏书十六:“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击败袁绍,和屯田制的成功大有关系。屯田官于魏元帝咸熙元年(二六四年)十月被司马昭废除,各典农中郎将、校尉

7、皆被改为当地的太守,各典农都尉被改为当地的县令、长。三国志魏书四:“丙午,命抚军大将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另,从上面的引文也可以看出,置屯田官的郡国应该不置太守,而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之分,也只在于郡县的大小。关于屯田。按辞海:“利用戍卒(驻军)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三国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商屯,仅有军屯和民屯。民屯很好理解,就是组织百姓种田;而三国时的军屯要牵扯到“世兵制”的概念。“世兵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世代为兵的制度。汉末的时候,由于人口锐减,兵员严重不足,而

8、且军中的逃兵也屡禁不止。(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而亡者犹不息。(曹)操欲更重其刑,并及父母、兄弟。”)所以曹操为了保持兵力的稳定和加强对士兵的控制,便把士兵和他的家属固定为“军户”(又称“士家”),用另外的名册登录在案,以和其余的“民户”加以区分。凡是军户中的男丁,必须终身为兵。而军屯就是由军户负责得屯田。关于详细地“世兵制”在后文武官和兵制部分再叙述。一八九年左右,陶谦表陈登为典农校尉,让陈登在徐州屯田。裴注三国志魏书七:“先贤行状(作者不知何人)曰:登忠亮高爽,沈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

9、。”这条史料可能证明了建安之前就有屯田官,屯田官并不是曹操、枣祗的发明。一九六年,曹操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以枣祗为典农都尉(见上文),让这两人在许县周边一带屯田。二一一年左右,曹操以谢奇为蕲春县的典农都尉,让谢奇在皖田乡一带屯田。三国志吴书九:“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引文的前面为鲁肃代周瑜(二一零年),引文的后面是吕蒙劝孙权修筑濡须坞(二一二年),所以我推断时间在二一一年左右。另,当时的蕲春县应该属于东吴。赤壁之战后,蕲春县被东吴夺走,孙权以蕲春县为郡治,设置了蕲春郡(属扬州)。所以谢奇屯田的场所-皖田乡不在蕲春县之中,应该在蕲春县东北的魏国扬州庐江郡皖县之中。二一八年

10、左右,严匡为典农中郎将,在豫州颍川郡一带屯田。三国志魏书一:“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另外,西汉时,盐官、铁官从属于大司农;东汉则从属于各自的郡县。廪牺令、洛阳市长、荥阳敖仓官(以上三个官职河南尹部分详解)也是同样,西汉从属于太司农,东汉则都从属于河南尹。曹操设置的司盐都尉、司竹都尉、司金中郎将等职(这些官职后文详解),皆不从属于大司农。按上文曹操以谒者仆射兼管盐官,司盐都尉很可能从属于谒者仆射。司金中郎将直接听命于曹操,司竹都尉不知具体从属何人。少府: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

11、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少府官秩中两千石,管理宫中的服饰、器物、珍宝、膳食等,有点类似皇室的总管家。太后所居住的寝宫永乐宫(又称长乐宫,永乐宫坐落在北宫之中),也有少府一职,负责永乐宫中的事务,其职能类似于九卿之中的少府,官秩应和大长秋一样,为两千石。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八年)五月,(灵帝)以永乐少府南阳樊陵为太尉;六月,罢。”东汉的少府较之西汉,其所掌控的职权被大幅削减。虽然看起来东汉少府的下属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文属(名义上从属于)少府,只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上林苑令是职属(实际上从属于)少府,像侍中、尚书、御史、宦官、兰台这些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权臣)的。西汉时,少府还

12、负责征收来自山川湖泊的赋税(打猎、捕鱼、伐木之类也必须上交赋税),这部分赋税被称为“禁钱”,用来支付宫廷的开支;东汉时,“禁钱”和其他赋税一起,由大司农统一征收。西汉时从属于少府的考工令(见前文),东汉时转属于太仆;西汉时从属于少府的都水使者(负责灌溉和漕运,后文详解),东汉时转属于各自的郡国。西汉时,少府属下有六丞,东汉只有一丞。此外,西汉少府下属的很多工作,东汉时都转交给了宦官;如前面所说,宦官只是名义上从属于少府。少府是秦官,两汉都有少府,职能却有不同,上文已经交代过。魏晋时,原先文属于少府的侍中、尚书、御史脱离了和少府名义上的从属关系。东晋哀帝末年,少府被并入丹阳尹(东晋京都建康在丹阳

13、郡之中);晋孝武帝时复置。南朝有少府一职,北朝则更名少府为太府。隋朝有少府卿,唐宋皆无。元朝时曾短暂地设置过少府监,之后不久便废除;此后明清皆无少府。宋书百官上:“少府,一人。丞一人。掌中服御之物。秦官也,汉因之。掌禁钱以给私养,故曰少府。晋哀帝末,省并丹阳尹。孝武世复置。”一八九年左右,许相为少府。同年,中常侍张让等人诛杀何进后,矫诏以许相为河南尹,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企图控制洛阳的局势。但是,不久后,樊陵和许相就被袁绍所杀。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让、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陆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一九零年左右,阴修(后汉书袁绍传中为阴循,资治

14、通鉴中为阴修,以阴修为准。后汉书卷七十四校勘:少府阴循至将作大匠吴循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献帝纪“循”皆作“修”,魏志亦作“吴修”,当以“修”为正。)为少府。同年,董卓以阴修为使者,让阴修出使关东。不久后,阴修被袁术所杀。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緕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袁术亦杀阴修。”一九一年左右,杨彪为少府。同年,杨彪被迁为太常。一九五年左右,田芬为少府。同年,田芬被李傕等人所杀。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皆死。”一九七年以后,孔融为少府。二零八年,孔融于少府任上被曹操所杀,孔融

15、死得时候还兼太中大夫。后汉书卷七十:“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绵隶名而已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孔融)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练恕的后汉公卿表:“建安二年丁丑,以将作大匠孔融为少府。”二一八年以前,耿纪为少府。同年,耿纪起兵反叛,事败后被杀。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少府下属:1.少府丞:一人,官秩比一千石,少府官属,为少府的副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丞一人,比千石。”2.太医令:一人,官秩六百石

16、,掌管宫中的御医(专门给皇室看病的医生)。太医令手下有药丞、方丞各一人,属吏(非医生)十九人,御医二百九十三人。药丞掌管宫中的药物,方丞掌管医生开出的药方,这两人有点类似现在医院门诊部负责抓药的医生。后汉书百官志三:“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本注曰:药丞主药。方丞主药方。”一八六年(中平中年)左右,脂习为太医令。三国志魏书十一:“脂习字元升,京兆人也。中平中仕郡,公府辟,举高第,除太医令。”二一七年左右,吉本任太医令。二一八年,吉本和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等人起兵反叛,企图杀掉曹操的丞相府长史王必,从而控制许县。吉本等人事败后被杀。三国志魏书一:“二十三年春正

17、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3.守宫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管宫中的笔墨纸砚以及尚书台的用具(包括封泥,古代装文书的袋子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印章,以防泄密、失窃。)守宫令手下有丞一人,官秩二百石(官府中的丞如未说明石数,则大多为二百石,汉官仪:“外官丞二百石,公府吏府也。”),其余属吏六十九人。曹魏时,守宫令属光禄勋。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丞一人。”4.太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管宫中的饮食。太官令手下有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人,属吏六十九人,

18、卫士(用来看守饮食、瓜果之类)三十八人。左丞主要辅助太官令掌管饮食,甘丞主要掌管餐具,汤官丞主要掌管酒类,果丞主要掌管瓜果。后汉书百官志三:“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御饮食。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人。本注曰:左丞主饮食。甘丞主膳具。汤官丞主酒。果丞主果。”关于太官令,应劭的汉官仪记载和后汉书中的不同,汉官仪:“太官令,两梁冠,秩千石。丞四人,郡孝廉,年五十清修聪明者,光禄上名乃召拜,皆秩四百石,三岁为令,以供养劳苦,迁左丞。有汤官丞,掌诸甘肥;有果丞,掌果瓜菜茹薪炭。”这里的太官令官秩一千石,手下四丞(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的官秩为四百石。而汤官丞负责为食物调味(甘肥即美味的意

19、思,后汉书百官志三中荀绰云为误);果丞掌瓜果、蔬菜和烧菜的木炭。5.上林苑令、鸿德苑令:各一人,官秩六百石,分别掌上林苑和鸿德苑。上林苑和鸿德苑的“苑”字为园林的意思,而前文太仆手下的长乐厩丞掌管苜蓿菀,这个“菀”字是牧马场的意思,这两字很容易混淆。上林苑令手下有丞、尉各一人,属吏五十八人。鸿德苑令的具体下属不知,可能也类似于上林苑令。另,东汉还有广成苑,不过史书中没有提到广成苑中有令。后汉书百官志三:“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苑中禽兽。颇有民居,皆主之。捕得其兽送太官。丞、尉各一人。注汉官曰:员吏五十八人。案桓帝又置鸿德苑令。”上林苑是秦始皇修建的宫苑(畜养禽兽并种植花木,供帝王及皇

20、室贵族游玩和打猎的园林),位于长安城附近、渭水(渭河,如今的西安市北面就以渭河为界)以南,著名的阿房宫就位于上林苑之中。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於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汉武帝时,又扩建了上林苑,其规模超级庞大。羽猎赋(西汉扬雄著):“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东汉初年,由于西汉末年的战乱,上林苑一度荒废。西都赋(东汉班固著):“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乎故老”东汉时,上林苑经过补修后,又重新回复了本来的面貌和功用。后汉书卷二显宗孝

21、明帝纪:“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校猎上林苑,历函谷关,遂巡狩于广成苑。十二月,还,幸太学。”魏晋的史书中都未提到上林苑,很可能在李傕、郭汜之乱中被毁。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一九五年)帝至傕营,傕又徙御府金帛置其营,遂放火烧宫殿、官府、民居悉尽。”鸿德苑应该是在汉桓帝时所修建的,其大概地址可能位于洛阳宫城以南。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六月,洛水溢,壤鸿德苑。南阳大水。注续汉志曰:“(永寿元年,一五五年)水溢至津城门(津门是洛阳宫城的南门),漂流人物。时梁冀专政,疾害忠良,威权震主,后遂诛灭也。”延熹元年(一五八年)春季三月,汉桓帝始置鸿德苑令。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延熹元年

22、春三月己酉,初置鸿德苑令。”6.侍中:无定员,官秩比两千石,是随侍在皇帝左右的顾问官。皇帝法驾(中等规模的帝王出行,介于大驾和小驾之间,大驾见前文太仆部分)出行的时候,皇帝会挑选一名有见识的侍中参乘(在车驾中坐在皇帝的右手边),其余的侍中则骑马跟随在皇帝车驾的后面。侍中手下有祭酒一名(西汉时名为仆射),不过并不常置。后汉书百官志三:“侍中,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参乘,余皆骑在乘舆车后。本有仆射一人,中兴转为祭酒,或置或否。”关于法驾,蔡邕的独断中说到:“法驾公卿不在卤簿中,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参乗,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乗。北郊明

23、堂则省诸副车。”法驾用于郊祀,公卿不在法驾的卤簿(仪仗队)之中,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作为前导,一位侍中参乗,其余侍中在后面随行,奉车中郎将为皇帝驾车。另外,通典中对于侍中和法驾的描述有所补充,通典职官三:“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负国玺,操斩白蛇剑,参乘;余皆骑,在乘舆后。献帝即位,初置六人,赞法驾则正直一人负玺陪乘。”从通典的引文可知(汉官仪中关于侍中的记叙和通典类似),参乘的那名侍中还要携带国玺(皇帝的玉玺,汉朝一共有六枚)和斩白蛇剑。关于斩白蛇剑,我觉得不太靠谱,皇帝怎可能容许一个手持宝剑的人和他同乘一车?有那么一两个皇帝允许非常信任的侍中带剑参乘倒是有可能,每个皇帝都是如此,则不太现实;

24、而且我几乎没在汉书和后汉书中看到有“斩白蛇剑”这个名字。另外,由上面通典的引文可知,献帝时一共有六名侍中。侍中在朝会中的位次大致和尚书相仿,低于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此外,侍中本和宦官一样,可以在宫禁(皇帝的居所,一般的大臣是禁止入内的)中待命。但东汉章帝之时,有个名叫郭举的侍中和皇帝的妃子偷情之时,被汉章帝撞见。郭举拔出佩刀企图反抗,结果被章帝身边的侍卫诛杀。汉章帝因此事吓得不轻,于是他下令让侍中在宫禁外待命;只有当有要事禀报的时候,侍中才可以进入宫禁。之后的东汉皇帝也延续了这个制度。后汉书百官志三引蔡质的汉官典仪:“侍中、常伯(常伯为京畿一带的地方官,如司隶校尉、河南尹、洛阳令之类),选旧儒高

25、德,博学渊懿。仰占俯视,切问近对,喻旨公卿,上殿称制,参乘佩玺秉剑。员本八人,陪见旧在尚书令、仆射下,尚书上;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尚书下。又侍中旧与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上,举伏诛,侍中由是复出外。”侍中和其他文散官的区别。“散官”这一名称是唐朝才有的,指有官名而无具体职务的官员。虽然汉朝没有“散官”一称,但是符合“散官”条件的文官却还是有的,如侍中、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等。这些官职有一些共有的特点,如都是皇帝的顾问官,经常作为其他官职的加官,都随侍

26、于皇帝的左右。侍中和光禄大夫在这些官职中地位最高(都为比两千石),而侍中的实际地位又高于光禄大夫,因为侍中比光禄大夫更亲近于皇帝(参乘和待诏禁中)。魏晋的时候,光禄大夫更是干脆成了养老官。不过,在东汉宦官当权的时期,侍中由于受到同为近侍的中常侍、小黄门排挤,其影响力被大幅削弱。而非宦官当权的时期,侍中作为权臣安插在皇帝身边的近臣,其影响力又被大幅加强。所以官制的变通真可谓因时、因人而异。后汉书卷四十三:“(朱)穆既深疾宦官,及在台阁,旦夕共事,志欲除之。后穆因进见,乃复陈(汉桓帝)曰: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

27、,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两宫。自此以来,权倾人主,穷困天下。宜皆罢遣,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帝怒,不应。穆伏不肯起。”在陈列任职者的名单之前,先申明一点,魏国(汉朝诸侯国)的众多侍中不列在下文,对于不确定侍中是属魏国还是汉朝的,下文也不收入。曹操和曹魏多以侍中兼尚书(或令或仆射),一般来说,魏国(汉朝的诸侯国)的尚书兼魏国的侍中,汉朝的尚书兼汉朝的侍中。所以,下文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就按这个标准划分。一八八年左右,董扶为侍中。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侍中广汉董扶扶学图谶,何进荐之,征拜侍中。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一八九年左右,伍琼为侍中。同年,伍琼被董卓所杀。后汉书卷七十二

28、董卓列传:“(董卓)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三国志魏书六:“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伍琼这个侍中存疑,三国志集解认为伍琼仅是城门校尉,侍中为误记。其实伍琼是以城门校尉的身份兼侍中,类似下文的董璜。裴注三国志魏书六引英雄记:“琼字德瑜,汝南人。谢承后汉书曰:伍孚字德瑜,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后大将军何进辟为东曹属,稍迁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另外,上面引文中的吏部尚书周毖,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中记为侍中,这个应该是误记。

29、一八九年左右,刘岱为侍中。同年,董卓以刘岱为兖州刺史。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髃士。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一八九年左右,董卓以蔡邕为侍中。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中平六年(蔡邕)三日之闲,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一八九年,何进以陈纪为侍中。鸿胪陈君碑(邯郸淳所撰写的陈纪的碑文):“大将军何进表选名儒,君为举首,公车特征,起家拜五官中郎将,将到,迁侍中,旬有八日,出相平原,会孝灵晏驾,贼臣秉政云云。”一九一年左右,刘和为侍中,刘和是刘虞的儿子。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列传:“时虞子和为侍中,因此(献帝

30、)遣和潜从武关出,告虞将兵来迎。”一九一年,董卓以自己的侄子董璜为侍中兼中军校尉。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卓讽朝廷使光禄勋宣璠,持节拜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以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典兵事。”一九二年左右,王盖为侍中,王盖为王允的儿子。同年,王盖和父亲王允等族人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后汉书卷六十六王允列传:“允时年五十六。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唯兄子晨、陵得脱归乡里。”一九四年左右,刘艾为侍中。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兴平元年),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一九四年左右,马宇为侍中。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

31、:“兴平元年时腾私有求于傕,不获而怒,遂与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前凉州刺史种劭、中郎将杜禀合兵攻傕,连日不决。”一九五年左右,伏完为侍中,伏完是献帝第一任皇后伏寿的父亲。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夏,四月,甲子,(献帝)立贵人琅邪伏氏为皇后;以后父侍中完为执金吾。”一九五年左右,朱展为侍中。同年,朱展被李傕、郭汜等人所杀。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兴平二年)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鉨。”一九五年左右,杨琦(后汉书杨震列传中名为杨奇,应该是同一个人)为侍中,杨琦是杨震的玄孙。杨琦于一九六年之前去世。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引献帝起居注:“傕兵数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舆车前,侍中刘艾大呼云:是天子也!使侍中杨琦高举车帷。帝言诸兵:汝漤,何敢迫近至尊邪!汜等兵乃漤。既度桥,士众咸称万岁。”一九五年左右,种辑为侍中。二零零年,种辑和董承等人密谋诛杀曹操,反被曹操所杀。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引袁弘后汉纪:“(段)煨与杨定有隙,煨迎乘舆,不敢下马,揖马上。侍中种辑素与定亲,乃言曰:段煨欲反。”一九五年左右,王立为侍中兼太史令。裴注三国志魏书一引张璠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