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51.75KB ,
资源ID:90468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468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0章元素化学引论.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0章元素化学引论.docx

1、第10章元素化学引论第10章 元素化学引论本章运用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单质和化合物可能表现出的性质。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特点,金属和非金属单质的主要化学性质。2无机含氧酸的结构特点和酸性强弱的规律。3掌握无机含氧酸盐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水解性的规律。本章主要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估计无机单质和化合物可能表现出的性质,并用实验事实加以验证。10.1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迄今已发现的113种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金属元素有91种。在周期表中,从A族的B向右下方延伸到At,这条斜线将周期表中的

2、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线的右上方为非金属,左下方为金属。斜线附近的元素,如B、Si、Ge、As、Sb、Se、Te和Po等既有金属的性质又有非金属的性质,称为准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族序数 A A A A A A 价电子层结构 ns2np1 ns2np2 ns2np3 ns2np4 ns2np5 ns2np6 ( H ) HeB C N O F Ne Al Si P S Cl Ar Ga Ge As Se Br Kr In Sn Sb Te I Xe Tl Pb Bi Po At Rn 通常将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元素在地壳( 地球表面 3040 km

3、 厚的薄层 )中的含量,可以用质量分数(即质量Clarke值)表示,也可以用原子分数(即原子Clarke值)表示。质量Clarke值最大的10种元素已占地壳总质量的99.22%。其余元素的含量总共不到地壳总质量的1%。我国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钨、锌、锑、锂、硼和稀土的储量均居世界第一,其它如锡、铀、钛、汞、铅、铁、金、银、镁、钼、硫、磷等矿产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矿物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对于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海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海底有丰富的矿藏,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多数是金属元素。海水中除了含有大量的钠、钾、镁、钙外,还含有许多稀有金属如

4、铷、锶、锂、钡、铀等。海水中铀的总量达40亿吨以上,相当于陆地上铀储量的4 000倍。海水中约有8亿吨钼,1亿6千万吨银,8千万吨镍,5百万吨金。开发海洋,向海洋要宝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10.2 单质的结构和性质10.2.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在所有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元素有22种。虽然数量不多,但绝大多数无机化合物的组成中都含有非金属元素。 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1个或2个s电子,它们倾向于失去这少量的电子。过渡元素还可能失去部分或全部次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比较复杂。H只有1个s电子;He 只有2个s电子;其它非金属元素位于p区的A到A族元素,价电子层

5、构型为ns2np1-5,即有3-7个价电子,非金属元素大多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或吸引电子的倾向,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稀有气体(除He外)原子的电子层具有ns2np6的结构,在同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AllredRochow值)最大。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金属单质的晶体结构的类型较多, 按其单质结构和物理性质分为三类: 小分子物质 如稀有气体、卤素、O2、N2和H2等,在通常情况下,它们都是气体,其固体为分子晶体,熔点、沸点都很低。 多原子分子物质 如S8、Se8、P4及As4等。常温下都是分子晶体,熔点、沸点较低,但比小分子物质高。 大分子物质 如

6、金刚石、单晶硅和硼等,基本属于原子晶体。硬度高,熔点高。在大分子物质中还有一类层状结构的过渡型晶体,如黑磷、灰砷和石墨等。2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非金属元素易形成单原子或多原子负离子。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如F、Cl、O、Br、H、P和S等)易与金属元素形成卤化物、氧化物、硫化物、氢化物或含氧酸盐。非金属元素相互之间也可以形成化合物。 大多数非金属单质不与水反应。卤素中只有F2与水剧烈反应,Cl2与水的作用很微弱。碳和硼在赤热的条件下才与水蒸气反应。 2 B + 6 H2O(g) = 2 H3BO3 + 3 H2 C + H2O(g) = CO + H2 非金属一般不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碘、硫、磷、碳

7、和硼等可被浓硝酸或浓硫酸氧化。 2 B + 3 H2SO4(浓) = 2 H3BO3 + 3 SO2 C + 2 H2SO4(浓) = CO2+ 2 SO2+ 2 H2O 3 P + 5 HNO3 + 2 H2O = 3 H3PO4 + 5 NO S + 2 HNO3(浓) = H2SO4 + 2 NO 3 I2 + 10 HNO3 = 6 HIO3 + 10 NO+ 2 H2O 有一些非金属单质可与强碱反应放出氢气,例如: Si + 2 NaOH + H2O = Na2SiO3 + 2 H2 2 B + 2 NaOH + 2 H2O = 2 NaBO2 +3 H2 有的与强碱发生歧化反应,不

8、放出氢气,例如:3 Cl2 + 6 NaOH = 5 NaCl + NaClO3 + 3 H2O 3 S + 6 NaOH = 2 Na2S + Na2SO3 + 3 H2O 4 P + 3 NaOH + 3 H2O = 3 NaH2PO2 + PH3 10.2.2 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1 金属单质的结构 金属单质一般形成金属晶体,金属晶体的类型和结构见第3章。 2金属单质的通性(1) 金属的分类 金属可分为黑色金属(ferrous metal)和有色金属(non-ferrous metal)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以及它们的合金;有色金属是指除去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有色金属按它

9、们的密度、在地壳中的储量和分布以及被人们发现和使用的早晚分为4类: 轻金属:密度在5.0 gcm-3以下,包括钠、钾、镁、钙、锶、钡、铝等。 重金属:密度大于5.0 gcm-3,包括铜、锌、铅、镉、汞、锡、锑、铬、钴、镍、铋等。 贵金属:包括金、银、锇、铱、铂、钌、铑、钯。它们密度大,熔点高。 稀有金属:指在地壳中的丰度低,分布稀散,被人们发现和应用较晚的金属,包括锂、铷、铯、铍、镓、铟、铊、锗、钛、铪、钒、铌、钼、钨、铼、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铀元素。现已发现,很多稀有金属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并不低,如钛、钒、锆、铈的丰度比铜、镉、银、汞等普通金属还多。少数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铂) 在自然

10、界中以单质形成存在;性质活泼的轻金属常以氯化物(如NaCl),氧化物(如Al2O3),碳酸盐(如MgCO3),硫酸盐(如BaSO4),磷酸盐(如Ca3(PO4)2)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存在。重金属则主要形成氧化物(如Fe2O3、MnO2)和硫化物(如ZnS、PbS),也有形成碳酸盐或硅酸盐的。(2) 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一般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能。金属有延展性,易抽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延性最好的是铂,展性最好的是金。各种金属的密度、硬度以及熔点差别很大。锂、钠、钾的密度小于1,锇的密度最大,在293 K时为22.57 gcm-3 。钠和钾可以用小刀切割,铬的硬度可达到9(金刚石的

11、硬度为10)。汞在常温下是液体,铯和镓在手心上就能熔化,钨的熔点最高,为3 683 K。(3) 金属的化学性质多数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2个电子,一些金属(如Sn、Pb、Sb、Bi)原子的最外层虽然有45个电子,但它们的电子层数较多,原子半径较大,它们的价电子较易失去或向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偏移。d区过渡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还能失去部分或全部次外层的电子,f区元素还可失去(n-2)层的f 电子。气相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可用电离能来量度。在水溶液中金属失电子的能力需要用标准电极电势来衡量。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与非金属的反应 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前面的一些金属(如钠、钾)很容易失去外层电

12、子,它们在常温下就能与活泼的非金属(如氯或氧)反应。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后面的一些金属(如铜、汞),只有在加热时才能与氧化合,而金、银、铂即使在高温下也很难与氧等非金属反应。 金属与水的反应 一些金属金属(如钠、钾)在常温下就能与水剧烈反应。镁只能与沸水反应。铁必须在赤热的状态下与水蒸气反应。有些金属(如镁)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覆盖在金属表面,使反应难于进行。 金属与酸的反应 一般为负值的金属(如Zn、Sn)都可以和非氧化性酸反应放出氢气。有一些金属(如Cr),虽然为负值,但由于与酸接触时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使其难溶于酸。有的金属与酸反应,由于生成难溶的沉淀(如铅与硫酸

13、反应,生成难溶的硫酸铅)覆盖在金属表面,使反应很难进行。 0 的金属只与氧化性的酸作用,或是在氧化剂存在下与非氧化性的酸反应,如铜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与稀硫酸缓慢反应。有的金属如铝、铬、铁等在冷的氧化性的酸如浓硫酸或浓硝酸中钝化。有些金属如金、铂不与浓硫酸及硝酸反应,只溶在王水中,而铌、钽、锇、铱、铑等在王水中也不溶。 金属与碱反应 除了少数显两性的金属外,其他金属一般不与碱反应。锌、铝与碱的反应如下:Zn + 2 NaOH + 2 H2O = Na2Zn(OH)4 + H2 2 Al + 2 NaOH + 6 H2O = 2 NaAl(OH)4 +3 H2 此外铍、镓、铟、锡等金属也能与强碱

14、反应。 金属与配位剂的反应 金属还可以与一些配位剂形成配合物,使金属溶解在某些试剂中。如,在常温下,铜不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但铜与氰化物水溶液反应可得到氢气: 2 Cu + 2 H2O + 4 CN- = 2 Cu(CN)2- + 2 OH- + H210.3 无机酸的结构和强度 无机酸可分为两类:氢化物;含氧酸。10.3.1 氢化物的结构非金属元素氢化物都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型氢化物,在常温和常压下为气体或易挥发的液体。第2周期的NH3、H2O及 HF,由于存在着分子间的氢键,沸点较高。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分子构型B2H6四面体三角锥角形直线形氢化物B2H6CH4SiH4NH3PH3AsH3H

15、2OH2SH2SeH2TeHFHClHBrHI 10.3.2 氢化物的性质1热稳定性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与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A)有关。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该元素与氢形成的共价键的键能愈强,氢化物愈稳定。一些元素的电负性(Pauling值)及其氢化物的分解温度氢化物分解温度/NH3800H2O 1 000HF不分解氢化物分解温度/PH3440H2S400HCl3 000(分解1.3%)氢化物分解温度/AsH3300H2Se300HBr1 595(分解1.08%)氢化物分解温度/SbH3加热或引入火花H2Te0HI800(分解24.9%)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大,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增

16、强;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小,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降低。 2还原性 除HF以外,其它氢化物都有还原性,其变化规律如下:还 CH4 NH3 H2O HF原 SiH4 PH3 H2S HCl性 GeH4 AsH3 H2Se HBr增 HI强 还原性增强 同周期元素从右到左或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递增,氢化物的还原性增强。在非金属氢化物中,非金属元素的氧化数较低,很容易被氧化剂(如氧、卤素、氧化态较高的金属离子及一些含氧酸盐)氧化,如: H2S +3 O2 = 2 SO2 + 2 H2O HBr + Cl2 = 2 HCl + Br22

17、HI + 2 Fe3+ = I2 + 2 Fe2+ + 2 H+5 H2S + 2 MnO4- + 6 H+ = 2 Mn2+ + 5 S + 8 H2O3水溶液的酸碱性从酸碱的质子理论看,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相对于水而言,易给出质子,是酸。少数非金属元素氢化物易结合质子,是碱。若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为Ka,其pKa值见表10-5:表10-5 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的pKa值(298K)氢化物 pKa氢化物 pKa氢化物 pKa氢化物 pKaCH4 58SiH4 35GeH4 25SnH4 20NH3 39PH3 27AsH3 19SbH3 15H2O 16H2S 7H2Se 4H2Te

18、3HF 3HCl -7HBr -9HI -10 酸强度增加 酸 强 度 增 加 同周期元素,随着中心原子原子序数的增加,中心原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减少,中心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降低,对质子的吸引能力减弱,氢化物给质子能力增大,酸性增强。 同主族元素,随着中心原子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中心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降低,对质子的吸引能力减弱,氢化物给质子能力增大,酸性增强。如果氢化物的pKa值小于H2O的pKa值(16),它们表现为酸;反之,表现为碱。一般,只有NH3、PH3和H2O能接受质子形成正离子,其接受质子的能力按下面的顺序降低:NH3PH3H2O。10.3.3 无机含氧酸的结构和酸性元素的氢

19、氧化物可以用通式R-OH表示。水溶液中可能有两种解离方式:R-OH R+ + OH- 显碱性R-OH H+ +RO- 显酸性如果两种解离的可能性差不多,则该物质显两性。 按照离子键的观点,可以把R-OH 看成是由Rn+,O2-和H+组成。卡特雷奇(G. H. Cartledge)提出用Rn+离子的“离子势”来判断R-OH的酸碱性。离子势用符号表示,它用于量度正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常用离子的电荷与离子半径的比值来衡量: = (10-3) 在R-OH中,当Rn+离子的电荷高且离子半径小时,值大,即其极化作用强,氧原子的电子云将偏向Rn+,使O-H键的极性增强, R-OH以酸式解离为主。 当Rn+离

20、子的电荷低且离子半径大时,值小,R-O键比O-H键弱,R-O键易断裂,R-OH显碱性。 Rn+离子半径的单位为pm,用离子势判断R-OH酸碱性的半定量经验规则是: 0.32 R-OH显酸性 0.22 0.32 R-OH显两性第3周期元素形成的R-OH的离子势值及其酸碱性见表10-7。表10-7 第3周期元素形成的R-OH的离子势值及其酸碱性ROH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Rn+半径/ pm酸碱性 Na+ 950.10 强碱 Mg2+ 650.17中强碱 Al3+ 50 0.24 两性 Si4+ 41 0.31弱酸 P5+ 34 0.38中强酸

21、 S6+ 29 0.45 强酸 Cl7+ 26 0.52极强酸 第三周期元素Rn+离子的电荷从左到右逐渐增高,离子半径逐渐减小,值也逐渐增大,R-OH的酸性逐渐增强。1无机含氧酸的结构 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如B,C,N等,它们的原子中没有d轨道,中心原子使用sp2杂化轨道分别与3个氧原子形成键,负离子RO3n-(如CO32-和NO3-)的构型为平面三角形。另一种负离子RO2-(如NO2-)的构型为角形。 第三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如Si、P、S、Cl等,形成的RO4n-型负离子,如SiO44-,PO43-,SO42-和ClO4-)的构型都是四面体。在P、S、Cl等原子形成的酸根离子中,中心原子采

22、用sp3杂化轨道成键。 第4周期元素的含氧酸(如H2TiO4、H3VO4、H2CrO4)的结构与第3周期元素相似,呈四面体结构。 第5周期元素的含氧酸,其中心离子的半径较大,可容纳较多的配位原子,配位数最高可达到6,可能形成四面体或八面体结构,如H4SnO4和HIO4呈四面体,而HSb(OH)6、H6TeO6和H5IO6的结构为八面体。2含氧酸的强度含氧酸R-OH中,含氧酸的强度与R的电负性有关,如果R的电负性较大,则R原子对OH基中氧原子的电子的吸引能力较强,使得氧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使OH基易释放出质子,含氧酸的酸性增强。美国化学家鲍林(L. Pauling)根据很多实验事实,总结出两条半

23、定量规则: 多元含氧酸的逐级电离平衡常数之比约为10-5,即K1:K2:K3 1:10-5:10-10或p Ki的差值大约为5。例如,H3PO4的K1 = 7.510-3, K2 = 6.210-8,K3 = 2.210-13。 含氧酸HnROm可以写作ROm-n(OH)n,非羟基氧原子数为N = m-n。含氧酸分子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多,会使OH基中氧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含氧酸的酸性增强。含氧酸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K1与该含氧酸分子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下面的关系: K1105N-7 或 p K1 7-5N例如: HClO2的N = 1 K1105N-7 = 10-2 或 p K1 2根据含氧

24、酸K1值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4类:极强酸 K1 值很大 p K1 - 1.3强酸 K1 1 p K1 0弱酸 K1 = 10-7 1 p K1 = 0 7很弱的酸 K1 = 10-14 10-7 p K1 = 7 14表10-8中的H3PO3和H3PO2例外,它们的结构分别为: O O HPOH HPOH OH HH3PO3 H3PO2它们各有H原子直接与P原子相连,所以酸分子中的N = 1,p K1 约为2。同一周期元素,中心原子最高氧化数的含氧酸,如第三周期的H4SiO4,H3PO4,H2SO4和HClO4,随着中心原子原子序数的增大,中心原子的氧化数逐渐增高,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氧原子周围

25、的电子密度降低,对质子的束缚减弱,酸性依次增强。H4SiO4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H2SO4是强酸,HClO4的酸性极强。同一主族元素,中心原子氧化数相同的含氧酸,如HClO,HBrO和HIO,随着中心原子原子序数的增大,中心原子的电负性数逐渐降低,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对氧原子周围的电子的吸引能力减弱,使其电子密度升高,对质子的束缚力逐渐增强,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减弱。10.4 含氧酸盐的性质10.4.1 溶解性含氧酸盐中的绝大部分钠盐、钾盐和铵盐以及酸式盐都易溶于水。硝酸盐和氯酸盐都易溶于水。难溶于水的含氧酸盐主要有:1 硫酸盐:SrSO4、BaSO4和PbSO4难溶于水;CaSO4、Ag2

26、SO4和Hg2SO4微溶于水。 碳酸盐、磷酸盐大都难溶于水。 含氧酸盐溶于水的一般规律是:正负离子半径相差大的比相差小的易溶,如LiF和CsI都难溶于水而LiClO4、CsF和BeSO4易溶。正负离子半径相差大时,水合作用在溶解过程中占优势,使盐易溶于水。 离子化合物的溶解可看成两个过程: 晶格中的离子克服了离子间的静电引力,离解为气态离子; 离子与水分子结合为水合离子. M+(g) + X-(g) U hH sH M+ X-(s) M+(ag) + X-(ag) U为晶格能,hHm 为水合焓 ,sHm 为溶解焓。sHm = U + hHm 如果在水合过程中水合焓能够超过晶格能,则溶解焓sHm

27、为负值,含氧酸盐易溶于水。仅从溶解焓来考虑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是不全面的,例如,KCl和KBr的sHm17.6 kJmol-1和20.0 kJmol-1都是正值,但它们易溶于水,而CaCO3的sHm是-3.9 kJmol-1,却难溶于水。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溶解焓效应一般很小,而溶解熵效应对物质的溶解性常常有较大的影响。无机含氧酸盐MX在水溶液中建立起下面的溶解平衡: M+ X-(s) M+(aq) + X-(aq)该热力学过程的热力学函数的变化为:sGm = sHmTsSm 若sGm 0,则溶解过程不能自发进行,盐类难溶于水。sGm是正值还是负值,是由sHm和TsSm 项的相对大小来决定的 。

28、溶解过程的熵效应在很多情况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Sm是由离子的升华熵变LSm和离子的水合熵变hSm两部分组成的。在溶解过程中,总的熵效应是:sSm = LSm + hSm当晶格被破坏,离子升华为气态离子时,离子的混乱度增加,LSm 0,且离子的电荷越低、半径越大,熵增越多。气态离子与溶剂水结合为水合离子时,混乱度降低,hS 0,如碱金属离子及带1个负电荷的负离子(如NO3-、ClO3-及ClO4-)sSm 0。sSm 0有利于溶解,碱金属的硝酸盐、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易溶于水。例如,KCl易溶于水:sGm = sHmTsSm = 17.6 - 298() = - 4.8 kJmol-1电荷高、半径小的正离子如Mg2+、Fe3+及Al3+和带较多负电荷的酸根离子如CO32-及PO43-的sSm大都是负值,它们的hSm居优势。由(10-6)式看出,sSm 0,无机盐难溶于水。10.4.2 热稳定性 1无机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无机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与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种类有关。 磷酸盐和硅酸盐比较稳定,加热时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