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3.20KB ,
资源ID:90336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336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天文言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天文言教师版.docx

1、天天文言教师版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 苏轼喜雨亭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苏轼石钟山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徵谏太宗罢点兵 欧阳修泷冈阡表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苏轼范增论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墨池记 陆游书巢记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宝绘堂记 周去非桂 张耒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欧阳修纵囚论 苏轼放鹤亭记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唐河店妪传 苏轼留侯论 刘敞患盗论李清照金石路后序 1.魏徵谏太宗罢点兵资治通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

2、,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

3、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注释:中男:唐制,民年十六为中男,十八始成丁,二十一为丁,充力役。 逋负:拖欠。 蠲免:免除(租税、罚款、劳役等)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访: 让: 御: 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徵固执以为不可 /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B.居常简阅,咸以委之 / 唯君图之 C.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 何谓以来年为始乎 D. 乃奸民诈

4、妄以避征役 /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2)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答案:1.访:询问,咨询 让:责备 御:治理 治:治国之道2.B 人称代词,他们 /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认为 C表感叹语气 D动词,是)3.(1)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 (2)朝廷政令不讲信用,那么百姓不知该怎么办,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严重啊!【参考译文】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让魏徵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

5、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但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起征召。”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徵坚持己见不肯签署,如此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里责备道:“中男中身体强壮的,都是那些奸滑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召年幼之人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每次都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都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朕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

6、府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收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陛下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归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开始征调,这样百姓不能投有怪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征召为兵,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这些地方官员,日常事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征召兵丁时,却怀疑他们有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从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事,都切中要害;朝廷政

7、令不信实,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严重呐!”于是,不征召中男,并赐给魏徵一个金瓮。2.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

8、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

9、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枹:鼓槌。 磔磔:鹘鸣声。 无射:古钟名。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搏: 识: 目: 殆: 陋: 2.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以为得之矣 之:代词,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B.而大声发于水上 而:表转折,但是。C.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以:用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答案:1.搏:撞击 识:

10、知道,明晓 目:亲眼(名词作状语) 殆:大概 陋:见识浅陋2.B “而”表承接。3.(1)如果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2)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3)而渔夫船工即使知道却又不能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参考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

11、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之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

12、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地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像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于是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

13、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即使(“虽然”也通)知道却又不能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3.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

14、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

15、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注释:帷闼:帐幕和小门。 唐昭宗之事: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害。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端: 忍: 把持: 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

16、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其源深于女祸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 宦者之为祸D.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2)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答案:1.端:方面 忍:隐忍 把持:控制 资:口实,借口2.C 结构助词,的 / 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A均为连词,表并列 B均为介词,比 D均为介词,用,把)3.(1)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2)对于宦官造成祸害这种事情,虽然想悔悟,但是从

17、形势来看又不能够除掉他们。【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害处却不仅仅在一个方面。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疏远自己,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

18、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动作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就会使宦官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并全部杀掉,使天下人心大快,然后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那

19、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 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造成祸害这种事情,虽然想悔悟,但是从形势来看又不能够除掉他们。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4.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

20、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

21、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注释: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好像下雪时一样,先聚集的只是霰雪。语出诗经。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

22、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疏: 稍: 恨: 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当于是去耶?曰:否 / 于是余有叹焉C.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D.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 而擢以为上将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2)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答案:1.疏:使疏远 稍:渐渐 恨:遗憾 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2.A 均为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B介词,在 / 介词,对

23、 C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表并列 D连词,因为 / 介词,把)3.(1)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气度。(2)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王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

24、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气度。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

25、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少有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

26、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5.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

27、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

28、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注释: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辟书:招聘之书,指应地方官的聘请。王文康:王曙,宋仁宗时宰相。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穷: 举: 抑: 次: 2.解释文中加点虚词的意思。(1)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

29、世者: (2)少以荫补为吏: (3)而未有荐于上者: (4)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2)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3)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答案:1.穷:困厄 举:(被)推荐 抑:压制 次:编排2. 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因为 于:介词,向 而:连词,表承接3.(1)如此说来,那么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2)郁积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3)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

30、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那么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31、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