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8.43KB ,
资源ID:899421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942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李商隐诗歌的忧患意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李商隐诗歌的忧患意识.docx

1、论李商隐诗歌的忧患意识盐 城 师 范 学 院毕业论文2012-2013年度论李商隐诗歌的忧患意识 学生姓名 金娣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09(1) 学 号 09111138 指导教师 赵荣蔚 2013年5月19日 论李商隐诗歌的忧患意识摘 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着忧患,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晚唐时期,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落,面对衰微的国运,李商隐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首先是国君的荒德、误国,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君主仍沉溺于享乐与求仙,不能任用贤能,为国事谋划,对藩镇势力更是一味采取妥协态度,如此不顾大局,使得李商隐着急与心痛,借讽刺隐喻鉴戒;同时朝内宦官

2、专权,政治黑暗,无伸张正义之处,更是使得他愤怒抨击;而面对自身境遇,因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挣扎,沉沦不遇而感伤,但他仍怀有报国之志,不忘忧心国运。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讽刺;抨击;感伤;执着;忧患意识Theory of Li Shang-yins poetry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bstractLi Shang-yin is a famous poet in late Tang dynasty. His poetry is filled with suffering, and shows his rich feelings. The country fal

3、tered step by step in late Tang dynasty period ,faced with the national decline ,Li Shang-yin thingking in many ways: first of all is a waste and harmful ,when the country is in hot water ,the monarch still addicted to enjoying and fairy ,cant hiring staff ,for a state planning ,attitude toward FanZ

4、hen forces is blindly compromise ,so regardless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made Li Shang-yin worry and pain , borrow irony , metaphor of enlightenment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the eunuch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darkness ,no justice ,but also made him angry ;and faced with himself ,because in NiuLi pa

5、rtisan struggle of the margins of society ,the destruction didnt meet the sad , but he still had patriotic ambition ,didnt forget that national anxiety . Key words Li Shang yin, poetry ,irony ,attack ,sentimental , persistent ,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目 录引言 5一、对国君荒德误国的讽刺 5二、对腐朽黑暗势力的抨击 8三、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

6、10参考文献 13引 言唐朝晚期国家由繁华走向衰落,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的时刻。在唐王朝一步步走向没落之时,不乏忧心国运的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一位。李商隐诗歌现存共594首,根据吟咏的题材可以分为咏史诗、咏物诗、政治诗、爱情诗、悼亡诗等,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他的爱情诗,醉心研究他无题诗中凄美朦胧的意境,其实他许多诗歌作品中还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患意识。一、对国君荒德误国的讽刺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明确提出“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即一个国家发展繁荣昌盛与否,国君的贤明领导起着关键作用。李商隐一生经历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个皇帝,君主的荒德无道使他痛惜万分,他

7、常常借诗歌讽刺国君荒德误国,抒发心中对国运的深深忧虑。李商隐常常通过咏史而寓鉴戒,讽刺君主沉湎于享乐、求仙。如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诗开头“一笑相倾”的“倾”字为倾倒、倾心之意,又双关国亡之“倾”,预示着国家没落倾覆的结局,饱含忧伤。“何劳”二字更透着深深的无奈,吴越春秋有载:“夫差听谗,子胥垂涕曰:以曲作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城郭丘墟,殿生荆棘。” 1如子胥般贤臣最终也不能劝醒国君,着实令人痛惜。诗中晋阳是北齐军事中心,武平七年(576)十二月,周武帝率兵攻打晋阳,而在情势如此紧张的时刻,北齐国君仍沉湎于声色之中,与冯小怜纵情声色,荒淫

8、无度,最终招致灭国之灾。如此惨痛教训如在眼前,作者正是借此来讽刺武宗沉湎于女色的行为,以此引起国君的重视,警戒其切勿再重蹈历史之覆辙,可见作者用心之良苦。臣子尽管忠心劝谏,奈何君王置若罔闻,眼睁睁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倾覆,心中只有无限悲凉。再如马嵬二首中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姜炳璋评论:“此咎明皇虽至丧败而终不悟也。”2 当时唐明皇逃亡至马嵬驿,迫于无奈只得缢死贵妃于佛堂梨树之前。此刻却命方士寻贵妃灵魂,他竟不知四海之外,怎会有另一个九州,而且他生未卜,此生已休矣。“空闻虎旅”、“无复鸡人

9、”可见贵妃死后明皇沉湎之深,直至终宵不寐。当日信誓旦旦,如今却仍旧不思悔改,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如此君王,不亲国政,非但保不了四海,连一个贵妃都尚且保护不了,讽刺之意,更是入骨三分。岳阳楼中的“如何一夜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借咏怀古迹寄予对国君的劝讽。武关,秦劫楚怀王处,此诗借襄王不入关攻秦报父仇讽时君沉湎于声色而乏远图。齐宫词更是抓住典型细节寄予讽刺,通过小小的九子铃将齐梁的历史串联了起来,借齐后主为取悦妃嫔的装饰物,反映出前朝君主因荒淫误国,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的阿房宫赋),重蹈覆辙,面对昏聩的君主,作者只得借前车之鉴警醒,再警醒。朝局动荡,国君却不予重视。

10、宪宗因服金丹暴薨,穆宗、武宗却不引以为戒,重蹈覆辙,沉溺于求仙,此种行为让作者深深忧虑、痛心,为此,作者写了一系列讽求仙的诗。瑶池就是比较有特色的一首,诗中巧借西王母内心独白讽刺求仙之虚妄。穆王求仙固然遇到了神仙,但是像西王母一样位高权重的神仙却仍不能使其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最终还是免不了一死。即遇神仙亦无益,非但无益,而且求仙的人“何事不重来”,一再重复,似乎也是茫然无所知,如此神仙,亦可以休矣!如此遇仙,亦复何益!如此读来,更觉讽意弥长。海上“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更是将讽刺推进一层,即使遇到了仙人如麻姑者为之搔背,又岂能留命于沧海复变桑田之日乎?让人在无穷回味之中体味到求仙之

11、愚妄不可取。讽刺君主不能任用贤能也是李商隐诗歌中的主题。一首赠田叟巧妙表达出作者的心声:荷蓧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抚躬道直诚感激,在野无贤心自惊。诗以“衰翁似有情”领起,作者与一个荷蓧老翁相携而行,素昧平生的相逢反而能够怡然自得,而得路之交亲竟然不如田叟,翻脸不认人,让人顿感人情冷暖。抚躬自问自己诚为直道之人,心中有所不平,欲效用于世,当局者竟谓野无遗贤,以如此蒙昧的态度来对待可能对社稷大有裨益的人才,故闻之而心惊也。四皓庙更是将这种讽刺推进一层,诗中“四皓”乃是张良献计迎接德高望重的老者,来作为太子的羽翼,以保太子储君之位

12、,有着定储之功,而最终建立了羽翼功勋的四皓却被抛弃,作者便借他们的口吻表达感慨,慨叹自身有功却被君主抛弃,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庙前荒寂凄冷,不长青松反而长紫芝(隐居之物),可见君主不以其为栋梁反而使其同于隐沦,以此托讽时君斥弃有功之臣。国君不能任用贤能,反而斥弃有功之臣,着实让人心寒。淮阳路是对国君猜忌忠臣的追咎。“猜贰谁先致?三朝事始平”,明显体现出主旨,“猜贰”显指德宗,德宗以猜忌著称,怀有个人野心之武臣如李怀光因受其猜忌而过早激成叛乱,即使是忠心耿耿欲为朝廷效力的臣子如李晟,也因被猜忌而失去军权。猜忌的结果是削弱了朝廷的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藩镇的疑惧,国家不安定因素增多,动摇国之根本

13、。旧将军更是将托古讽时发挥到极致: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旧将军。大中二年(848)七月,朝廷续画功臣三十七人图像于凌烟阁,均为唐初至贞元年间文臣武将,而会昌有功将相却不在其中。不单如此,当权者还一再贬斥会昌有功将相。同年九月,李德裕再贬崖州司户参军,石雄只得求一镇以终老,当权者却因为石雄是李德裕所荐,便除其为左龙武统军,致使其怏怏而薨。会昌有功将相之不幸遭遇,有甚于往昔李广,诗借史抒慨,表达对宣宗君臣贬斥前朝有功将相之深切不满。讽刺君主对藩镇势力妥协,也是李商隐诗歌的重要内容。藩镇割据成为唐朝社会的一大隐忧。社会动荡,藩镇猖獗,君主本该极力镇压,显示中央的威严

14、,奈何君主却不以积极态度采取措施应对,反而一再妥协退让。赋得鸡形象地将藩镇相互争斗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稻粮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诗中以鸡喻藩镇,稻粮丰足已足以养育后代却不满足,仍然为了各自私利而相互敌视争斗不休,“好自娱”形象写出其贪婪,以独霸全场为乐的丑态。反映出当时各藩镇之间相互猜疑,矛盾重重自私自利的境况。面对藩镇割据的情形,朝廷的态度着实令人气愤,作者借寿安公主出降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讽慨之意:“沩水闻贞媛,常山索锐师。昔忧迷帝力,今分送王姬。事等和强虏,恩殊睦本枝。四郊多垒在,此礼恐无时。”文宗下嫁寿安公主,明为嘉奖王元逵对朝廷的恭顺表现,实际上是害怕王元逵的势力,唯恐其效仿

15、父亲王庭凑,以常山之锐师对抗积弱的朝廷。颔联以“昔忧”与“今分”对举,形象刻画出朝廷喜出望外,竭力逢迎趋奉,马不停蹄“送王姬”的情形,其力图求得苟且之安卑怯的心理也就昭然若揭了。王庭凑本是叛贼,他的儿子王元逵对朝廷供奉更是少之又少,如今朝廷竟然以公主下嫁与他,真是国之耻辱。腹联进而揭出此举之实质,朝廷这样做,私下不单单是为了羁縻王元逵,更多是为了诸镇能够因为朝廷的特殊恩惠而能够稍微保全大体。但是这样得施恩,正是向藩镇示弱,作者在尾联鲜明地表达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此礼恐无时”。如今情势下,诸镇嚣张跋扈,正是“多垒在”,恐怕不是出降公主的适宜时机。朝廷如此对待藩镇的态度,真是令人忧心,作者故作委

16、婉之辞,藏锋芒而不露,而讽慨之意不觉溢于言外。张恶子庙中“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长”也是很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李商隐表面上是在斥责张恶子独自将铁如意授予姚长,实际上是在斥责唐王朝,听任藩镇将军权私相授受。面对朝廷软弱姑息的态度,作者直接斥责藩镇作为,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具体体现在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一诗中。作者直斥刘稹为“狂童”如同“鱼游沸鼎”、“鸟覆危巢”,灭亡之日指日可待,祝祷李郎中能够“早勒勋庸”,捷报朝廷。诗中明显反映出作者坚挺国君讨伐叛乱藩镇的态度与决心,与当时朝廷内部主张姑息纵容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希望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的愿望。国君荒德误国表现不

17、尽于此,李商隐诗歌中还有对君主穷兵拓土的劝讽。汉南旧事一诗便作了很好的说明,自会昌五年讨党项以来,已经有四年之久,由此有了“穷兵”之慨。当时宣宗或许有罢征之意,或许甚至有罢征之诏,而边关将士邀功自利实际上并未认真执行,故有“西师万众几时回”、“将军犹自舞轮台”之语。将军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恣意而为,是因为朝无良相,根本原因还在于君主拓土之意不休,“哀痛天书”也就徒具文而已矣。此诗表明上是在归美宣宗有好生之德,实际上是反映其徒有“哀痛天书之举”而征讨之意未已。作者以如此委婉的笔调表达出对君主的劝讽,清纪昀评价其“婉而章” 3,深得诗人之用心。面对国君的昏聩,国运的衰微,李商隐运用讽刺手法劝谏国君

18、,“讽之正所以深惜也”,虽然比较委婉含蓄,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国君的深切希望,对国家前途的无限担忧之情。 二、对腐朽黑暗势力的抨击晚唐时期社会黑暗动荡,社会矛盾更是愈演愈烈,宦官专权达到了极点。他们掌握着军权,决定大臣的去留,恣意干扰朝政,甚至是拥立弑杀君主,成为朝政的一大顽疾与弊端,最具代表的事件便是唐大和九年(835)的“甘露之变”。在如此政治混乱,统治集团内部倾轧的情势下,人人自危,宦官只会表现得更加嚣张跋扈。故番禺侯以贓罪致不辜事觉母者他日过其门一诗涉及甘露之变,题目意为故番禺侯因贪财黩货致其子无辜被杀,然竟无人察其无辜,他日作者过其门有感而发作此诗。诗中“不见千金子,空余数仞墙”,明为

19、作者“他日过其门”时所见到的情景,诗中作者既非番禺侯敛财不以其道,又伤番禺侯之子死非其罪,疾宦官践踏法纪,肆行杀戮。然全诗诗眼却在末联:“杀人需显戮,谁举汉三章”,杀人本需明正典刑,依法执行,但此刻宦官却是如此专恣,置国家严明法纪于不顾。在法纪荡尽之时,还有谁敢标举朝廷法律来昭示有人无辜呢?由此可以想见宦官恣意践踏法纪的嚣张肆虐情形。在黑暗的政治之下,许多人选择了隐忍不发,随波逐流,对于这样的人,作者有着悲天悯人式的冷峻。在楚泽中,作者借弥漫楚宫的“细腰”风抒发感慨,这种“细腰”风气固然倡自“好细腰”的楚灵王,但是诗人想要表达的重点却不在“好细腰”者,而在“为细腰”而“减宫厨”者。作者不仅感慨

20、后者迎合邀宠,更是同情其身陷悲剧而不自知,自我戕害而不自知。时局反复之时,现实中固不乏竞为细腰而迎合得势者之徒,诗人对他们有不屑,又有着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其处境与命运,而是同情其作为悲剧人物却如此无知与麻木,因而有着悲天悯人式的冷峻。与“为细腰”而“减宫厨”者不同,作者李商隐心中透露着不畏强权的刚直不阿,敢于发出心中愤怒的呐喊,在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一诗中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便是很好的体现。“没阶趋”形容拜迎长官时奔走于台阶前卑躬屈膝的情形,此刻作者宁可羡慕遭刖足之祸的卞和,也不愿意再卑躬屈膝于阶前。作者愤然离开职位,不单因为“封印点刑徒”的生活庸碌无聊,更重要的是

21、因为不愿忍受“没阶趋”的屈辱。然而因此再往后推敲,作者呈诗乞假,实际上含有对当地滥施淫威的长官的深切不满与抗议,实质上便是对残酷暴虐政治的不满,甚至是自身忠而见罪的满腔怨愤,高适封丘作中的“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与本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黄徹谓:“英俊陆沉,强颜低意,趋跖诺虎,扼腕不平之气,有甚于伤足者” 4,可谓深知作者内心之苦闷。作者通过表达对地方长官的不满,不愿屈居下僚,趋走逢迎,表达对黑暗暴虐政治的不满,可谓小中见大,用心良苦。义山性格,本有刚直不阿,强项不屈的一面,通过上面一首诗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及自况等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仕途偃蹇不顺,命途多舛,平日所受冤屈无从发泄,

22、一日忽闻城头鼓声(听鼓),于是便联想到祢衡击鼓之事,激发起内心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之情。“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两句,表面上是在慨叹当今世上没有祢衡,实际上是在感慨自己空有祢衡那样蔑视权贵之情,却不能如祢衡般击鼓辱曹,一泄心中的无限愤懑,内心既愤怒又透着无奈,渗透着浓浓的忧国之思。李商隐一系列的哭悼刘蕡的诗更是心声的直接表达。刘蕡是一个有才略与胆识的文人,他在唐敬宗宝应二年(826)中进士,文宗大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时,在对策中敢于大胆地指出宦官专权的危害并予以痛斥,劝诫皇帝能够诛灭奸宦,改革朝政,深切地忧心国家的命运,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着想。当时考官内心很是赞赏他的文章,但却因为惧怕宦官

23、,未予录取。宦官也因此深恨刘蕡,想方设法诬陷他,使其最终贬柳州司户抑郁而死。对于刘蕡被贬谪而冤死,李商隐内心无限悲痛。在哭刘司户蕡一诗中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诗一开头并不是直接写作者对于刘蕡被贬冤死一事的看法,而是从路人的议论引出。“言”正是刘蕡在应贤良方正时所写的对策,因为他的言论涉及国家中兴而被贬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鸣不平了。作者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效果显然比自己直接发表看法更好,显得更加有力,不但表明人们对刘蕡遭遇的深切同情,也从侧面反映了对宦官诬陷刘蕡的无比痛恨,更是对昏聩软弱的朝廷的谴责。三四句中

24、,贾谊和公孙弘都是被贬复又被升迁的官员,作者借“空闻”、“不待”表明刘蕡被放还时,虽然有将其召回朝廷升职加以重用的传闻,但最终却未能实现。如今刘蕡已经抱恨含冤而死,不再有再次被重用的机会,更是加重了对刘蕡之死的痛惜之情。“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上帝深宫闭九阍” (哭刘蕡),“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哭刘司户二首),“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 (哭刘司户二首)诗中直指上帝、高天、乾坤,其所寓指,明显非常,直接将矛头指向整个上层统治集团。刘蕡被贬谪罢黜,直至身死异乡,宦官集团难辞其咎,为直接的罪魁祸首,但如果不是君主软弱、昏聩,也断不可能酿成这样的悲剧。在刘蕡客死他乡凄凉境遇下,除了李商隐

25、的四首哭吊诗外,在当时政坛及诗坛上是悄然无声,寂无反响的,更可反衬出李商隐哭蕡诗的可贵。在人人自危,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势下,李商隐还能够如此清醒,如此勇敢地发出心中的愤怒呐喊,可见作者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中有着深厚的政治义愤,对国家前途充满忧患意识。三、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崔珏在哭李商隐中慨叹其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4”,这是对李商隐一生遭遇的形象概括。李商隐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达到了顶点,在朝廷中反对宦官的官员大多受到挤压打击与排斥,而依附宦官的官员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牛李党之争从唐宪宗元和

26、三年(808)开始,持续了近四十年,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5的感慨。牛李党之争加剧,使本就腐朽衰落的唐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也彻底颠覆了李商隐的命运。李商隐十九岁时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二十六岁受聘于李党成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幕,招为女婿,自此被令狐绹视为放利偷合,背恩忘义,被迫卷入了党派纷争之中。实际上李商隐从未以牛党自居,他只不过是一个寄身幕府的文士,后虽作了一系列剖白、陈情甚至告哀的诗,如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肠却无法被谅解,以致仕途坎坷,沉沦不遇,最终沦为两党倾轧的牺牲品。虽然仕途偃蹇不进,沉沦

27、不遇,遭遇到很多无奈心酸,但李商隐却以其豁达胸襟向我们展现出其无颓唐之致的一面。在君主不能任用贤能,政治黑暗的情况下,遭受苦难最深重的还是老百姓,作者忧心着国运,忧心着百姓的命运。在华山题王母庙中,作者借王母之口反映出其哀民思想:“莲花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莲花峰下,雕梁空锁,路远难至,神仙之事,疏为渺茫。诗中讲道,王母若到东海见到麻姑,请劝其栽种黄竹而不要栽桑树。黄竹歌是穆王哀民冻寒之作,栽黄竹犹可动哀民之念,意在警醒统治者长生长生不可冀,而人民饥寒交迫,殊堪怜也。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作者各段叙衰乱,均归结到人民的苦难,可见作者之用意,亦见作者之卓识

28、,表明作者对百姓命运的关注与同情。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偃蹇不进,但李商隐仍然寄寓着近君望。在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一诗中,“终南与清都,烟雨遥想通。安知夜夜意,不起西南风”四句便有体现。诗中说生长青松的终南山遥遥与天帝居住的清郡在烟雨中相连接,由此猜想松树可能是因为夜夜向往天上的宫阙,因而借西风将心中的想法传达到清郡天帝的所在。诗中古松孤直端挺,夭矫繁茂,竦削婀娜,辉容多变,兼有英雄与美人、刚阳与阴柔之美,显然是作者以松树自喻,从中寄寓着热心进仕、希冀近君之意。“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寓身会有地,不为凡物蒙”,更深一层次表达出作者的主旨,神物终当托身有地,不为凡物所蒙蔽,进而反映出作者

29、希望能将自身才能展现,为国所用,近君望更深层次随之表达出来。作者在仕途坎坷之时,不仅寄寓着近君望,还满怀着报国从军的豪情,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一诗成功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全诗中作者自述生平遭遇的困顿与失意,又叙述与幕主卢弘止的交谊,意在感谢幕主的知遇之恩,更是想通过诉说失意来一抒心中的襟怀抱负。诗一开始就慨叹“我来不见隆准人”,流露出对现实统治者的失望。紧接着叙写在这段时期的困窘失意境遇,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有才华有理想有追求的文人的种种不公平的遭遇,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对黑暗政治的痛惜与怨愤之深。作者境遇极为坎坷,对政治黑暗是如此不满痛恨,但他却仍然怀有豪迈胸襟抱负,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爱

30、君忧国”之志、“斩蛟破璧”之慨不因此而减退,这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此时闻有燕昭台”四句,报国从军之情溢于言表;“我生粗疏不足数”四句,使得作者豪纵不羁之慨叹如在眼前。 “爱君忧国去未能”的呐喊和“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的高歌,表现了诗人虽处困顿之境却勇敢地直面现实、乐观热情地面对未来的豪迈胸襟。其中紧密相连的正是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然而如此忧心国运,愿为国效力的诗人却徒有慨叹“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 (城上),自身空怀“作赋论兵”之才而不为世用,忧国之情显得更加深重。能够不顾自身安危,处于穷愁之际,仍怀济世之情,是令人敬佩的。在陆发荆南始至商洛中,作者借“向来忧际会,犹有

31、五湖期”表达出自己的心声。“五湖期”即“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中的功成身退,隐居的期望,想要身退,必得取得功成,想要功成又必得君臣际会。但是自己向来就忧愁君臣际会之难,长期落拓不遇,郁郁不得志,所以所谓的“五湖期”也只会是是遥遥无期,然而此刻作者仍抱功成身退的夙愿,可见其虽处穷愁之境,仍怀济世之情,从“犹”字可见作者内心的坚持与执着。二句貌似解嘲式口吻,实则正是作者用来表明自己执着用世之情,向我们展示了虽沉沦不遇而无颓唐之致的心境。“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是(崔珏哭李商隐)对李商隐一生经历的最恰当评价,李商隐怀有万丈才与报国之志,关注时政,深切地忧心国运,却不得重用,最终被埋没在尘世之中。但李商隐并不因此少了那一份忧心国事的执着,这也正可见他的可贵之处。通过对他诗歌中的忧患意识的分析,更可清楚了解到这位诗人的伟大之处。参考文献1余恕诚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5932姜炳璋.选释选玉溪生诗补说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3胡玉缙.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644 常民强.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李商隐研究评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4:3233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