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1.07KB ,
资源ID:89426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426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英语语言学笔记第八章.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英语语言学笔记第八章.docx

1、英语语言学笔记第八章第八章 语言的使用 在语义那一章里,我们谈到意义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并对其中的几种作了讨论。但是还有一种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涉及到。假定有人对你说Youre a fool(你是个傻子),你一般都会反问: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这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句子中各词的意思,也不是因为句子的结构太复杂,让你难以理解。 你清楚地知道you指谁,fool是什么涵义,也知道句子的结构。你不知道的是说话人说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图。或者,你知道说话人的意图,却想用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来反驳对方的说法。你这里用的并不是句子的概念意义。

2、这种意义有时称为说话者意义、语句意义或者语境意义。这种意义与我们在语义学中研究的意义不同,对它的解释更多地依赖于说话人是谁,听话人是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说这句话。总之就是取决于语境。研究这种意义的学科叫语用学。因为这种意义部分来自语言的使用环境,语用学也可以被定义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现在如果我们把意义分成两大类:一类与所用的词密切相关,较稳定,是固有意义(语义学研究的意义);另一类与语境密切相关,不太确定,是附加意义(语用学研究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pragmatics=meaning - semantics(语用学意义 = 意义 - 语义学意义)。8.1 言语行为理论 这个理论是牛津

3、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奥斯汀从1952年开始讲授他的理论。1955年,他去美国哈佛大学做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讲座时,修订了自己的讲稿,把题目从言与行(Words and Deeds)改成了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该讲稿在他去世后,于1962年出版。8.1.1 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在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奥斯汀认为下面

4、的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者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所以这些句子称为施为句。其中的动词叫施为性动词。 例8-1 a. 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我把这只船命名为伊丽莎白皇后号) b. I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我把手表遗赠给我弟弟) c. I bet you six pences it will rain tomorrow.(我用六便士跟你打赌明天会下雨) d. I promise to finish it in time(我答应按时完成) e. I apologize.(

5、我道歉) f. 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我宣布会议开始) g. I warn you that the bull will charge(我警告你这头公牛会撞人) 相反,化学老师在演示实验时说的例8-2,却不是施为句。它只是描述了说话人说话的同时在做什么。说话人不能通过说这句话把液体倒入试管,他必须同时做倒液体的动作。否则,我们可以说他作了虚假陈述。这样的句子叫表述句。 例8-2 I pour some liquid into the tube(我把一些液体倒入试管) 虽然施为句没有真假,但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是合适的。我们把奥斯汀提出的合适条件简化如下: A()必

6、须有一个相应的规约程序。并且 ()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是合适的。 B. 该程序必须正确全面地得到执行。 C. 通常,()有关人员必须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能付诸实际行动。 所以,在新船下水仪式上,只有被指定的那个人才有权给船命名,并且这个人必须说出符合命名程序的话;遗赠手表的人必须有一块手表;如果第二天是晴天,那么,打赌会有雨的人必须给另一个参与者六便士。 但是,奥斯汀很快认识到,这些条件只适用于部分情况。有些情况,并不需要规约程序来完成。例如发誓,可以说I promise,也可以说I give my word for it,没有严格的程序。另一方面,所谓的表述句也可能必须满足其中的

7、某些条件。例如,说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法国现在的国王是个秃子)是不合适的,就像一个没有手表的人说I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我把我的手表遗赠给我弟弟)一样。他们都假定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存在。而且表述句中,说话人也必须要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例如,我们不能说The cat is on the mat, but I dont believe it.(猫在垫子上,但是我不相信) 后来,奥斯汀尝试从语法和词汇上找到区分施为句和表述句的标准。他注意到,典型的施为句一般是第一人称单数作主语;用一般现在时;用直

8、陈语气;用主动语态;动词是施为性动词。不过也有反例。用被动语态的如Pedestrians are warned to keep off the grass(行人禁止践踏草坪)还是很常见的。在非正式场合,其他语气和时态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不说I order you turn right(我命令你向右转),而只是简单地说Turn right(向右转)。陪审团可以不说I find you guilty(我裁决你有罪),而说You did it(你犯了罪)。最明显的例子可能是Thank you。因为没有主语,表面上看起来像个祈使句,但实际上这是个施为句。通过说这句话,说话人表达了对听话人的谢意,没有必

9、要再做别的事,虽然对方有时会开玩笑说:你不能只是口头上谢我。另一方面,state一般被用来表述事情,是最典型的表述动词,却也可以被用来做事。说I state that Im alone responsible(我声明我承担全部责任)的时候,说话人就发表了声明,承担了责任。换句话说,看来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很难维持,所有的句子都能用来做事。8.1.2 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理论 在怎样用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后面的部分,奥斯汀尝试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讨论在什么意义上说话就是做事。 根据他的观点,说话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被看成

10、做事。第一种是普通意义。那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要移动发音器官,发出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并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当有人说Morning!时,我们可以问:他做了什么?,而不问他说了什么?。答案可以是他发出了一个声音,单词或者句子-Morning。这种意义上的行为叫作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然而,奥斯汀认为在发话行为中还有一种行为,在实施发话行为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实施另一种行为,例如:提出或回答问题,提供信息、保证或警告,宣告裁定或意图,公布判决或任命,提出申诉或批评,作出辩认或描述,等等。(1962:9899)例如,当有人说Morning!时,另一个人问他

11、做了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回答:他表示了问候。 换句话说,我们说话时,不只是说出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说明我们的说话目的,我们希望怎样被理解,也就是奥斯汀说的具有一定的语力(force)。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说Morning!有问候的语力,或者说,它应该被理解成问候。这是说话可以是做事的第二种意义,这种行为叫行事行为。奥斯汀承认语力(force)可以被看成意义(meaning)的一部分,这时的意义是广义的。就我们刚才讨论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说他的意思是问候。在本章开头的那个反问句What do you mean?(你什么意思)中,mean也是广义的。但是奥斯汀主张还是把语力(force

12、)与意义(meaning)区分开,后者只用作狭义;只指较稳定的固有的意义。语力(force),或者叫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相当于说话者意义、语境意义或附加意义,可以译成汉语的言外之意。不过illocutionary act不能翻译成言外行为,因为前缀-il的意思是在里面,而不是否定。 说话可以看成做事的第三种意义,涉及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效果。通过告诉听话人某事,说话人可以改变听话人对某件事的观点,或者误导他,让他惊奇,诱导他做某事,等等。不管这些效果是否符合说话人的本意,它们都可以看作说话人行为的一部分。这种行为,叫做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13、)。 例如,说Morning!的时候,说话人表示他想和听话人保持友好的关系。这种友好的表示无疑会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对话双方的关系很正常,效果可能不太明显。但如果两人的关系有些紧张,一方说出一个简单的Morning!,就可能使他们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听话人可能会接受他这种友好的表示,和他重归于好。如果是这样,回答他做什么?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和朋友重修旧好了。也可能,听话人对说话人有偏见,把他的友好表示看成是虚伪,一句问候语反而使两人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虽然这并非说话人所愿,但这的确是他的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取效行为和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14、act)不同,前者与说话人的意图有关,而后者与此无关。 如果这样定义,那么语言学家历来研究的就是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他们关心怎么发音,怎么组词,怎么造句,它们又有什么固有的意义。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涉及许多现在仍然没有搞清楚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所以奥斯汀真正关注的是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在这个意义上,言语行为理论实际上就是行事行为理论。 这个概括性更强的理论适用于所有的句子。前面所讲的施为句只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的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已由施为性动词清楚地表明。( )8.2 会话含义理论 语

15、用学中第二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会话含义理论,由牛津大学的另一位哲学家格莱斯(H. P. Grice)提出。有证据表明,格莱斯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建这一理论的,但是直到1967年,他在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讲座作演讲时,这一理论才公布于世。1975年,部分演讲稿发表,题为逻辑与会话,我们介绍的内容主要以这篇文章为基础。 8.2.1 合作原则 格莱斯注意到,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并不总是直白地告诉对方某事,而是暗示对方。例如,C在银行工作,是A和B共同的朋友,当A问B关于C的近况时,B可能会回答说哦,我想应该不错。他喜欢他的同事,也还没有坐过牢。这里,B肯定暗示了什么,虽然他没有直说

16、。格莱斯认为我们能区分出B说了什么,暗示了什么。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从电影里找到的汉语的例子。男孩对女孩说你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女孩立即回了一句我戴眼镜的时候一定很丑了。男孩有理由否认他这样说了,但是他不能否认自己多少暗示了这一点。在逻辑语义那部分我们讲到了蕴涵(implication),为了避免混淆,格莱斯新造了一个术语-含义(implicature)。他试图弄明白,人们是怎样传达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含义的。 他的答案是,在会话中有某种规则存在。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串无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会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作举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其中有一

17、个或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1975:45)换句话说,我们好像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同上)。这个原则叫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写为 CP。 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CP,格莱斯引入了下面四条准则: 数量(quantity) 1. 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2. 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 质量(quality) 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1.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relation) 要有关联。 方式(manner) 要清晰。 1

18、. 避免晦涩。 2. 避免歧义。 3. 要简练。 4 要有序。(同上,45-46) 有关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的表述用的都是祈使句,这使很多读者误认为它们是规范性的:告诉说话人应该怎样做。而事实上,CP意图描写会话中实际发生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说话的时候,一般会有CP和四条准则这样的东西在指导着我们,虽然这可能是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我们会努力用清楚的方式提供充足的、真实的、相关的信息。听话人也会努力这样去理解他们听到的话。在前面关于有人在银行工作的例子里,A假定B提供的信息都是相关的,B关于C喜欢他的同事,还没坐过牢这些话一定有所指,这样,A就会努力找出B的隐含意义,或者说是含义。有时说话人会意识

19、到自己的话可能会有某种含义,如果他不想让听话人这样想,他就会说明他没有这个意思。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9年4月14日朱镕基总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发言。朱总理的发言首先提及麻省理工学院,他说,当他在清华大学(被称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并且拿到学位。然而,他接着说但是,校长先生请不要误会,我绝对不是要个荣誉学位。 在某种意义上,CP可以看作不成文法,就像如果发生沉船事件要先救妇女和儿童;在学术会议上不得进行人身攻击;礼尚往来;两军对阵,不斩来使。 8.2.2 准则的违背 使用原则(principle)和准则(maxim)这两个术语,并不是说每个人一直遵

20、守CP及其四条准则。人们确实会有所违背,会撒谎。所以格莱斯的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的后半部分就是讨论违背准则的问题。 格莱斯首先把说谎与别的违背准则的类型区分开了。他的观点是,会话含义只有依赖合作原则才能推导出来。虽然,只有听话人认为说话人遵循了CP,说谎才能成功,但如果说话人故意对听话人隐瞒事实,那么准确理解他的话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换言之,谎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含义。格莱斯讨论的都是其他一些显而易见的违背准则的事例。说话人清楚地显示出他违背了某些准则,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他仍然可以被认为遵守了CP。 关于违背数量准则第一条次则的例子,格莱斯用的是,假定A给他

21、过去的一个学生X写推荐信,去应聘哲学讲师职位。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先生,X先生精通英语,经常出席导师主持的讨论会。某某签名。格莱斯评论说A不可能是要退出,如果他不想合作,为什么要写信呢?那人是他的学生,他不可能不了解情况;而且他也清楚他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一定是想传递他不愿写下来的信息。如果是这样,那唯一的可能就是他认为X先生哲学学得并不好。所以,这就是他想暗示的。(同上:52) 有时候,数量准则第一条次则可能会与质量准则发生冲突。假定A向B打听C住在哪儿,B回答说法国南部的某个地方。显然,B没有提供充足的信息量,但可能是他自己也不很清楚。为了遵守质量准则,他只好违背数量准则第一条次则

22、。 同义反复句是违背数量准则第一条次则的极端例子,如:Boys are boys(男孩就是男孩); War is war(战争就是战争)。从表面上看,也就是从字面义上看,这两个句子完全没有提供信息。但是从深层看,也就是从含义看,它们都提供了信息。它们传递的是这样的含义男孩的天性就是淘气、顽皮,为战争的悲剧哀悼是没用的,只要发生战争就会有灾难。这就是战争的本质。 下例是违背数量准则第二条次则的例子: 例8-3 A:X在哪儿? B:他去了图书馆。他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实际上,B第一句话已经回答了A的问题。之所以补充了第二句,说话人可能要暗示他不太确定X是不是真的去了图书馆。 格莱斯用作违反质量准

23、则第一条次则的例子。都是例8-4,8-5这样的传统辞格: 例 84 He is made of iron(他是铁打的) 例 85 Every nice girl loves a sailor(每个好姑娘都喜欢水手) 从字面义上看,上面两句都是错误的。除了机器人,没有人是铁打的。所以例8-4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我们都把它解释成隐喻,意思是说那个人有铁一样的坚强性格。例8-5的含义是很多女孩喜欢水手。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证据,我们一般会加以限制,说可能是这样或者我不太确信,不过。 至于关系准则,格莱斯认为能表达含义,而又真的,不是表面上违背关系准则的例子可能非常罕见,不过下面这个例子大概可以算一个。在

24、一个文雅的茶会上,A说X夫人是个老丑八怪,引起一片尴尬的寂静,这时B说今年夏天天气不错,是不是?B公然使自己的话与前面A的话毫无瓜葛。他因而隐含,A的话不宜在茶会上说;更具体地说,他可能隐含,A失态了。 下面的例子中,B是要故意用隐晦的方式,免得孩子们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例8-6 A: 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让我们给孩子们弄点吃的。) B: Okey, but I veto I-CE CREAMS.(好,不过我否决I-CE CREAMS(冰激凌)。) 在说明对避免歧义准则的违背时,格莱斯引用了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句Never seek

25、to tell thy love,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在这个例子里,love可以指一种感情,也可以指被爱的人。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的意思可能是无法诉说的爱,也可能是不可告人的爱(一旦告诉人,爱就会消失)。 如果评论家说的是8-7b而不是8-7a,那么他的冗长隐含X小姐的演唱非常糟糕,都不能算唱了。 例8-7 a. Miss X sang Home sweet home(X小姐唱了家,甜蜜的家) b. Miss X produced a series of sounds that corresponded closely wit

26、h the score ofHome sweet home. (X小姐发出了一些声音,接近家,甜蜜的家的旋律) 格莱斯没有给出缺乏条理的例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说来,缺乏条理的话不能传达任何信息,只能说明说话人的脑子有问题。They had a baby and got married(他们有了孩子,结了婚)并不是They got married and had a baby(她们结了婚,有了孩子)的错误表达。这两句都是有条理的,只是意思不一样。但是,汉语的例子屡败屡战可以看作是违背条理准则的一个例子。8.2.3 含义的特征 在逻辑与会话的结尾部分,格莱斯简单地提到了会话含义的一些特征。下面

27、,我们将结合别的语言学家的研究来总结一下格莱斯的观点。 ()可推导性 说话人试图传达他的会话含义,而听话人也能理解这些会话含义,这一事实说明,会话含义是可推导的。它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被推导出来。在文章中,格莱斯罗列了下面这些必需的信息: (1)所用的词的规约意义和可能涉及的指称对象;(2)CP及其各条准则;(3)语言或非语言语境;(4)其他相关的知识背景;(5)下列事实或假定的事实;会话双方都能得到前面几条提到的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或假定那是事实。(同上:50) 推导会话含义的一般模式如下: 说话人说了P;没有理由认为他没有遵守各项会话准则,至少他遵守了合作原则;除非他认为q,否则他就不能遵守

28、合作原则;他知道(而且知道我知道他知道)我能看出来有必要假定他认为q;他没有做任何事来阻止我认为q;他意欲让我认为q,至少他愿意允许我认为q;因此,他隐含q。(同上) 也就是说,当某人说什么的时候,可能从表面(字面义)上看没有任何意义,这时候你不会草率地认为他在胡说八道,不再去细想,而会从更深一层去挖掘隐含意义。如果根据你掌握的所有信息,有一种解释正好支持你前面的假设,那么,你会认为这种解释正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例如,在前面那个推荐信的例子里,读信的人不会认为它毫无用处,读了一遍就弃之不理。他会假定写信人确实遵守了CP之类惯例,试图说出一些相关的、真实的东西。既然最重要的是X先生是否适合这项工

29、作,而对于这一点,信中没有明确说明,那么,读信人不得不假定写信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取消性也被称为可废除性。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会话含义的存在依赖于一些因素:所用词的规约意义,CP,语言和情景语境,等等。所以,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变了,含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例 8-8a的含义一般是(b)。但如果在(a)句里加上if not more,变成(C)句,那么前面的含义(b)就被取消了,(c)的意思是(d) 例8-8 a. John has three cows(约翰有三头奶牛) b. John has only three cows(约翰只有三头奶

30、牛) c. John has three cows,if not more(约翰有三头奶牛,如果不是更多) d. John has at least three cows(约翰至少有三头奶牛) 在推荐信那个例子里,如果写信人加上一句但我并不是说他的哲学不好,那么原来的含义就不存在了。朱镕基总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也说明,通过增加句子可以取消原来的含义。 会话含义也可以只通过情景语境来消除。如果有三头牛是从政府获得补助金的条件,那么当检查员问约翰的邻居(e)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回答(f),同时不隐含(b)。 e. Has John really got the requisite number o

31、f cows?(约翰真有足够数量的奶牛吗?) f. Oh sure, hes got three cows all right.(哦,当然,他确实有三头奶牛。) 还是推荐信那个例子,如果那个学生是要申请英语讲师的职位,那么这封推荐信就有正面作用了。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分离性是说,会话含义是依附于话语的语义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因此,我们能用同义成分来替换话语的某一部分,而不改变原来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即使改变话语的具体词语,会话含义也不会因此从整个话语中分离出来。例如,例8-9a-e用讽刺口吻说出来,表达的含义都是例8-10。 例8-9 a. Johns a genius(约翰是个天才) b. Johns a mental podigy(约翰是个智力奇才) c. Johns an exceptionally clever human being(约翰是个特别聪明的人) d. Johns an enormous intellect(约翰是个大有才智的人) e. Johns a big brain(约翰是个智囊) 例 8-10 Johns an idiot(约翰是个白痴) 格莱斯用来说明违背关系准则的例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