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76.75KB ,
资源ID:89302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302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活性碳吸附综合实验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活性碳吸附综合实验报告.docx

1、活性碳吸附综合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与性能;(2)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3)掌握用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4)学会使用一级动力学、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对 PAC 的吸附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5)了解活性炭改性的方法以与其影响因素.2实验原理2.1活性炭间隙性吸附实验原理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己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子在各个方向都受到同等大小的力而在表面的分子则受到不平衡的力,这就使其他分子吸附于其表面上,此为物理吸附;另一个是由

2、于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此为化学吸附.活性炭的吸附是上述两种吸附综合的结果.当活性炭在溶液中的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单位时间内的活性炭的数量等于解吸的数量时,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在活性炭表面的浓度均不在变化,而达到平衡,此时的动平衡称为活性炭吸附平衡而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表示.式中:q 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g/g;V 污水体积,L;C0、C 分别为吸附前原水与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g/L;X 被吸附物质重量,g;M 活性炭投加量,g.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

3、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称为吸附等温线,通常费用兰德里希经验公式加以表达.式中:q 活性炭吸附量,g/g ;C 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g/L;K、n 溶液的浓度,pH值以与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K、n值求法如下:通过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测得q、C相应之值,将式取对数后变换为下式:将q、C相应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所得直线的斜率为1/n,截距则为K.此外,还有朗缪尔吸附等温式,它通常用来描述物质在均一表面上的单层吸附,表达式为:由于间歇式静态吸附法处理能力低、设备多,故在工程中多采用连续流活性炭吸附法,即活性炭动态吸附法.采用连续流方式的活性炭层吸附性能可用勃哈特和亚当斯所提出

4、的关系式来表达.式中:t 工作时间,h;V 流速,m/h ;D 活性炭层厚度,m;K 速度常数,L/mgh ;N0 吸附容量、即达到饱和时被吸附物质的吸附量,mg/L;C0 进水中被吸附物质浓度,mg/L;CB 允许出水溶质浓度,mg/L.当工作时间 t = 0,能使出水溶质小于 CB 的碳层理论深度称为活性炭的临界深度,其值由上式 t = 0推出.碳柱的吸附容量N0和速度常数K,可通过连续流活性炭吸附试验并利用公式 t D 线性关系回归或作图法求出.2.2活性炭吸附动力学实验原理动力学研究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经历的具体步骤,即所谓反应机理.它探索将热力学计算得到

5、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将实验测定的化学反应系统宏观量间的关系通过经验公式关联起来.固体吸附剂对溶液中溶质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一级、准二级、韦伯-莫里斯内扩散模型和班厄姆孔隙扩散模型来进行描述.1基于固体吸附量的拉格尔格伦准一级速率方程是最为常见的,应用于液相的吸附动力学方程,模型公式如下:或式中:qe 平衡吸附量,mg/g;qt 时间为t时的吸附量,mg/g;K 一次方程吸附速率常数,min-1.以log对t作图,如果能得到一条直线,说明其吸附机理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2准二级速率方程是基于假定吸附速率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与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其公式为:式

6、中Ks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以t/qt对t作图,如果能得到一条直线,说明其吸附机理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3韦伯-莫里斯模型常用来分析反应中的控制步骤,求出吸附剂的颗粒内扩散速率常数.其公式为:式中,C是涉与到厚度、边界层的常数.Kip是内扩散率常数.qt对t1/2作图是直线且经过原点,说明内扩散由单一速率控制.4班厄姆方程常被用来描述在吸附过程中的孔道扩散机理,方程尽管是以经验式提出,但可认为是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对应的动力学方程,这可从理论上导出.其公式为:当线性拟合得到较好直线,拟合系数R2大于0.99时表示此孔道扩散模型能较好的表示实际吸附情况.5此外,叶洛维奇方程也是可用来描

7、述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动力学方程,其表达式为:2.3活性炭改性实验原理普通活性炭比表面积小、孔径分布不均匀和吸附选择性能差,故普通活性炭需要进一步的改性,满足实验和工程需要.现在常采用工艺控制和后处理技术对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进行调整,对表面化学性质进行改性,进而提高其吸附性能.改性方法有表面结构的改性以与表面化学性质的改性两大类.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改性又可分为表面氧化法、表面还原法负载原子和化合物法以与酸碱改性法三种.本次实验用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属于表面氧化法.硝酸在适当的温度下对活性炭材料表面的官能团进行氧化,从而提高材料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增强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常用的氧化剂除了硝酸外,还

8、有HClO和H2O2等.3实验内容3.1实验设备与试剂表3-1实验中所用试剂与说明仪器试剂数量振荡器1 台500mL 三角烧杯6 个烘箱1 个COD、SS 等测定分析装置一套玻璃器皿若干滤纸、活性炭若干有机玻璃碳柱d=2030mm;H=1.0m配水与投配系统/硫酸亚铁铵现配催化剂硫酸-硫酸银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亚铁灵指示剂实验室配备3.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3-1和图3-2所示.图3-1 间歇式活性炭吸附装置图3-2 连续式活性炭吸附试验装置3.3实验步骤3.3.1活性炭间隙吸附实验(1)将某污水用滤布过滤,去除水中悬浮物或自配污水,测定该污水的COD、SS等值.(2)将活性炭放在蒸馏水中浸24h

9、,然后放在105 烘箱中烘至恒重,再将烘干后的活性炭压碎,使其成为能通过200目一下筛孔的粉状炭.因为粒状活性炭要达到吸附平衡耗时太长,往往需要数日或数周,为了使实验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应多用粉状炭.(3)在6个500 mI的三角瓶中分别投加0mg、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粉状活性炭.(4)在每个三角瓶中投加同体积的过滤后的污水,使每个烧瓶中的COD浓度与活性炭浓度的比值在0.055.0之间.(5)测定水温,将三角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即可停止振荡.(6)过滤各三角瓶中的污水,测定其剩余COD值,求出吸附量q.3.3.2活性炭吸附动力学实验(1)在

10、6个500mI的锥形瓶中投加500mg粉状活性炭,再分别加入400mL原水.(2)分别在 0min、10min、30min、50min、70min、90min 时过滤测定出水COD,并计算吸附量.3.3.3活性炭改性实验(1)称取四组质量为 20g 的粉末活性炭,分别放入 200mL 锥形瓶中.(2)分别往锥形瓶中添加 100mL 1.2mol/L、3.5 mol/L、7.2 mol/L、13.2 mol/L浓度的硝酸,浸泡粉末活性炭,在常温下放置 2h,期间不断晃动,后用砂芯漏斗进行抽洗,直至活性炭 pH 呈中性,在烘箱中烘干,备用.(3)在 5 个 500ml 的锥形瓶中分别投加经 1.2

11、mol/L、3.5 mol/L、7.2 mol/L、13.2 mol/L 浓度的硝酸改性的 500mg 粉状活性炭、未经改性的粉末活性炭,再分别加入 400mL 原水过滤后.(4)在30min 时测定出水的 COD,并计算吸附量.4数据记录与整理4.1活性炭间隙吸附实验4.1.1实验基本数据表4-1活性炭间隙吸附实验基本数据水温:28水样体积:400 mL吸附时间:30 min搅拌强度:350 r/min2Fe2溶液浓度:0.01294 mol/L4.1.2实验数据记录表4-2活性炭间隙吸附实验数据记录水样活性炭投加量/mg滴加2Fe2溶液体积/mLCOD浓度/COD去除量/COD去除率/%吸

12、附量q/蒸馏水/19.90/原水018.0039.340.000.000.00K10018.4530.029.3223.6837.27K20018.8322.1517.1843.6834.37K30019.1515.5323.8160.5331.75K40019.4010.3528.9973.6828.99K50019.655.1834.1686.8427.334.2活性炭吸附动力学实验4.2.1实验基本数据表4-3活性炭间隙吸附实验基本数据水温:30水样体积:400 mL活性炭投加量:400 mg搅拌强度:350 r/min2Fe2溶液浓度:0.01082 mol/L4.2.2实验数据记录表

13、4-4活性炭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记录水样吸附时间t/min滴加2Fe2溶液体积/mLCOD浓度/COD去除量/COD去除率/%吸附量q/蒸馏水/20.00/原水017.80、17.6038.10、41.56平均 39.830.000.000.00A1018.47 26.49 13.33 33.48 13.33 A3018.90 19.05 20.78 52.17 20.78 A5019.21 13.68 26.15 65.65 26.15 A7019.32 11.77 28.05 70.43 28.05 A9019.60 6.93 32.90 82.61 32.90 4.3活性炭改性实验4.3.

14、1实验基本数据表4-3活性炭间隙吸附实验基本数据水温:31 水样体积:400 mL活性炭投加量:300 mg搅拌强度:150 r/min吸附时间:30 min2Fe2溶液浓度:0.01083 mol/L4.3.2实验数据记录表4-4 活性炭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记录水样硝酸浓度/滴加2Fe2溶液体积/mLCOD浓度/COD去除量/COD去除率/%吸附量q/蒸馏水/23.65/原水020.10、20.2561.74、59.13平均60.430.000.000.00B021.3040.8719.5732.3726.09 B1.221.1543.4816.9628.0622.61 B3.521.5536

15、.5223.9139.5731.88 B7.221.3540.0020.4333.8127.25 B13.221.3040.8719.5732.3726.09 5数据处理与分析5.1活性炭间隙吸附实验5.1.1活性炭投加量与COD去除率关系以活性炭投加量为横坐标,出水COD浓度、COD去除率为纵坐标,绘制活性炭投加量与COD去除率关系曲线如图5-1所示.图5-1 活性炭投加量与COD去除率关系曲线由图5-1可看出,随着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大,水样中COD的出水浓度逐渐下降,100 mg活性炭对应的出水COD浓度为39.34 mg/L,而 500 mg活性炭对应的出水COD浓度为5.18 mg/

16、L;与此相对应,随着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大,水样的COD去除率逐渐上升,由100 mg活性炭时的23.68%提升至500 mg活性炭时的86.84%.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随着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大而加强.这是因为当加入的活性炭量过少时,活性炭仅吸附了少量有机物就都达到饱和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活性炭投加量,能明显增加有机物吸附量.而当水中有机物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活性炭投加量,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增强作用将不明显,从图中后半段曲线斜率所呈的下降趋势可验证这一点.本实验中,当活性炭投加量增加到500 mg时,水样的出水COD浓度已降至5.18 mg/L

17、,COD去除率已高达86.84%,由此我们可预见继续增大活性炭投加量对本实验水样COD去除效果的增强将趋向不明显.5.1.2Freundlich方程拟合Freundlich方程常用于活性炭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其方程形式为:Freundlich方程为:为了便于分析,可将该方程变换为:式中:q 活性炭吸附量,g/g ;C 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g/L;K、n 溶液的浓度,pH值以与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将q、C相应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所得的直线斜率为1/n,截距为K,由此即可求解出Freundlich方程.因此,需先计算lgq和lgC的值,结果如表5-1所示.表5-1 lgq和lgC计

18、算结果水样活性炭投加量/mgCOD/吸附量q/lgClgqK10030.0237.271.4774211.571325K20022.1534.371.3454371.536161K30015.5331.751.1911141.501689K40010.3528.991.0150231.462181K5005.1827.330.7139931.436627根据上表数值,用Freundlich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以lgC为横坐标、lgq为纵坐标绘制图像,并作线性拟合如图5-2所示,相关拟合数据如表5-2所示.图5-2 Freundlich方程拟合图像表5-2 Freundlich方程拟合数据E

19、quationy = a + b*xAdj. R-Square0.93468ValueStandard ErrorlgqIntercept1.297220.02749lgqSlope0.177930.02332由表5-2数据可知,用Freundlich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的相关系数R2为0.93468,比较接近1,可见该方程的拟合效果是比较好的,这说明Freundlich方程能成功地关联实验数据.拟合直线的斜率为0.17793,截距为1.29722,也即可解得n = 5.62018,K = 3.65911.因此,本实验活性炭等温吸附曲线的Freundlich方程为:5.1.3Langm

20、uir方程拟合Langmuir方程基于单分子层吸附,也可用于描述活性炭的等温吸附曲线,其方程式如下:由该式可见,1/q与1/C呈线性关系,根据表4-2原始数据,对1/q和1/C进行计算,结果如表5-3所示.表5-3 1/q和1/C计算结果水样活性炭投加量/mgCOD/吸附量q/1/C1/qK10030.0237.270.033310.026833K20022.1534.370.045140.029096K30015.5331.750.06440.0315K40010.3528.990.09660.0345K5005.1827.330.19320.036591根据上表数值,用Langmuir方程

21、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以1/C为横坐标、1/q为纵坐标绘制图像,并作线性拟合如图5-3所示,相关拟合数据如表5-4所示.图5-3 Langmuir方程拟合图像表5-4 Langmuir方程拟合数据Equationy = a + b*xAdj. R-Square0.767ValueStandard Error1/qIntercept0.026880.001541/qSlope0.055770.01483由表5-4数据可知,用Langmuir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的相关系数R2仅为0.767,可见该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差,用Langmuir方程无法很好地关联实验数据.5.1.4等温吸附方程的比较与

22、结果分析对比两种等温吸附方程的拟合,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R2为0.93468,而Langmuir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R2仅为0.767,远远低于Freundlich方程,说明实验中活性炭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活性炭对COD的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并不理想,其可能原因如下:Langmuir等温式是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描述气-固之间吸附的经验公式,其假设之一是被吸附的分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且吸附只限于单分子层吸附.在本实验中,液相中吸附质之间的距离远比气体分子小,且可能存在各种静电力作用而相互聚集,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是不可忽略不计

23、的,因此Langmuir吸附模型对活性炭吸附COD的拟合效果较差.Langmuir吸附模型是由理论推导而来,对于单一吸附质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本实验所用水样并非是单一溶液或是由少数物质混合而成的简单混合液,而是包含多种复杂环境化合物的河道水,这些化合物会在吸附过程中抑制或促进目标吸附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因此会影响Langmuir模型的拟合效果.5.2活性炭吸附动力学实验5.2.1吸附时间与COD去除率关系以吸附时间为横坐标,出水COD浓度、COD去除率为纵坐标,绘制吸附时间与COD去除率关系曲线如图5-4所示.图5-4 吸附时间与COD去除率关系曲线由上图可以观察到,COD的出水浓度随吸附时间的

24、延长而显著下降,最低可达到6.93mg/L,而活性炭对COD的去除率也随吸附时间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最高可达到82.61%.另外,由该图COD去除率曲线趋势可以看出,实验吸附后期曲线仍未平缓,说明在吸附时间7090min间COD去除率随吸附时间的增长效应仍很明显,即粉末活性炭吸附平衡时间应在90min之后.5.2.2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颗粒内扩散模型是吸附动力学常用的拟合模型之一,根据拟合结果可判断吸附剂吸附的类型.其方程式如下:根据表4-4数值,作出吸附时间t和吸附量qt的散点图,并作方程拟合如图5-5所示,相关拟合数据如表5-6所示.图5-5 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图像表5-6 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

25、数据Equationy =K*x0.5+CAdj. R-Square0.98622ValueStandard ErrorBK3.367840.17777BC1.362311.1475由表5-6数据,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为R2 = 0.98622,非常接近1,该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说明活性炭对水样中COD的吸附以孔内扩散过程为控制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这与液相吸附的特点相符合.5.2.3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是吸附动力学拟合的常用方程之一,其表达式如下:或式中:qe 平衡吸附量,mg/g ;qt 时间为t时的吸附量,mg/g ;K 一次方程吸附速率常数,mi

26、n-1.在运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时,一般有非线性和线性拟合两种方法.非线性拟合对应第一个表达式,它是直接对qt、t数据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可求得平衡吸附量qe和速率常数K.线性拟合对应第二个表达式,它是假定实验吸附后期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即qe取吸附后期的实验数据qt,然后对ln与t进行线性拟合,从而求出速率常数K.一般而言,前一种方法求解的结果远比后者准确,因为根据实验结果是无法准确预知平衡吸附量qe的,且在实验中活性炭吸附真正达到平衡需要较长时间,而在实验中实际的吸附时间往往是达不到平衡时间的,因此若先假定qe为吸附后期的吸附量qt将存在较大的误差.由对吸附时间与COD去除率关系

27、曲线图5-4可知本实验在吸附时间达到90 min时仍未达到吸附平衡,因此采用非线性拟合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根据表4-4数值,作出吸附时间t和吸附量qt的散点图,并作方程非线性拟合如图5-6所示,相关拟合数据如表5-7所示.图5-6 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图像表5-7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数据Equationy = a*1 - expAdj. R-Square0.96699ValueStandard Errorqta31.372042.16276qtb0.040520.00895由表5-7数据可知,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的相关系数R2为0.96699,比较接近1,因此可认为该方程的拟合效果是比较好的.由表中数据可算出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拟合方程为:其中5.2.4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也是吸附动力学拟合常用的模型之一,其建立在化学反应或通过电子共享、得失的化学吸附的基础上,其包含了吸附的所有过程,如外部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等.其方程表达式为:式中:qe 平衡吸附量,mg/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